林婆婆
剧情节点:文庙议事后,天下各地,尤其是书院势力所及之处,开始有意识地推广教化,一些读书明理的观念开始向下渗透,尽管过程缓慢且曲折。
杏花村,坐落在桐叶洲某个不起眼的山坳里,村民们祖祖辈辈靠着几亩薄田和山货为生。
村里识字的人,一个巴掌都数得过来,村正老李头算一个,勉强能看懂官府的文书。
林婆婆是村里最年长的老人之一,眼睛花了,背也驼了,但精神头还算硬朗。
她一辈子没出过杏花村,最大的念想就是远嫁到州府的闺女能常回来看看。
她的道理是老一辈传下来的:“人生在世,吃饱穿暖,儿女平安,就是最大的福气了。”
“多做善事,老天爷会看到的。”
这年春天,村里来了个年轻的外乡人,自称姓方,是个落魄书生。
他不像以前那些趾高气扬的过路大爷,反而客客气气的,说想在村里盘桓些时日,可以教孩子们识些字,换些吃食住处。
村正老李头琢磨着,如今世道似乎有些变了,外面常听人说读书明理、圣人教化,让孩子们认几个字总没坏处。
于是,方书生就在村里的破祠堂里办起了简陋的学堂。
孩子们一开始新鲜,后来就坐不住了。
杏花村的孩子,野惯了,哪受得了日复一日的之乎者也。
林婆婆每天都会拄着拐杖,颤巍巍地端一碗自家腌的咸菜,或者几个热乎乎的粗粮馍馍,给方书生送去。
她不图什么,只是觉得这年轻人不容易,一个人在外,又是个读书人,该敬重些。
有一天,方书生看着来听课的孩子越来越少,有些泄气。
林婆婆放下馍馍,看着他,慢悠悠地说:“方先生,娃儿们皮,坐不住是常事。
但老婆子我活了这大半辈子,觉得您说的那些道理,挺好。”
方书生有些讶异:“婆婆也听懂了?”
林婆婆笑了,露出没剩几颗牙的牙床:“老婆子我大字不识一个,哪能全懂。
但您说,人要讲良心,要知善恶,要懂孝悌……这些,老婆子我听得进去。”
方书生看着林婆婆布满皱纹的脸,忽然有了一个念头。
第二天,他对剩下几个孩子说:“今天,我们不学那些难的。
我教你们写你们爹娘的名字,写爹、娘、孝顺这几个字。”
林婆婆照例来送饭,就站在祠堂门口听。
她听到方书生用很慢的语速,一笔一划地教孩子们写字,解释字的意思。
“这个‘孝’字,上面是个老字头,下面是个子,就是子女背着老人,子女要奉养老人,要听父母的话,这就是孝顺。”
林婆婆听着听着,眼睛就湿了。
她想起了自己远嫁的闺女,想起了自己早逝的爹娘。
这些道理,她以前也懂,但从没想过,原来这些还能写在纸上,能看得见,摸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