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下的刻刀声
背景:浩然天下宝瓶洲,大骊王朝经过数十年征伐与励精图治,国力日渐强盛,版图亦不断扩张。
随之而来的是商业的繁荣与新奇事物的涌现。
一些传统的手艺,在日新月异的冲击下,有的焕发新生,有的则如风中残烛,艰难维系。
宝瓶洲首府披云城,便是这新旧交替最为明显的所在之一。
披云城南,一条名为百工巷的老街,曾是城中手艺人汇聚之地。
铁匠铺的叮当声、木匠铺的刨花香、扎灯笼老李头铺子里的五彩斑斓,构成了老一辈披云城人记忆中的喧嚣与温情。
如今,巷子却冷清了不少。
一些铺子改换了门庭,卖起了从皑皑洲运来的新奇玩意儿,还有些则直接关门歇业,子孙们不愿再继承这看天吃饭的辛苦营生。
“老宋头,你这刻的还是那老一套的‘福禄寿喜’?如今城里那些大户人家,都兴从京城请名家刻印,或者直接用那什么……什么‘活字铜模’,又快又气派,谁还稀罕你这慢吞吞的手工活计哟!”
隔壁绸缎庄新来的年轻伙计小马,探着脑袋,对着巷尾那间最不起眼的“宋记石印铺”
打趣道。
宋记石印铺的主人宋明远,人称老宋头,今年已近古稀,头发花白,背也有些佝偻了。
他正戴着一副老花镜,凑在一盏昏黄的油灯下,聚精会神地在一方青田石上运刀。
刻刀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中,稳如磐石,刀锋过处,石屑簌簌落下,一枚古朴的印文雏形渐显。
听到小马的话,老宋头连眼皮都没抬一下,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快有快的道理,慢有慢的讲究。
我这手艺,是祖师爷传下来的,丢不得。”
小马撇撇嘴,觉得这老头子真是食古不化。
他哪里知道,老宋头这手刻印的绝活,曾是披云城一绝。
当年城中大户人家的印章、书院学子的藏书印、甚至官府的一些非紧要公文用印,都出自他手。
只是时移世易,这门需要耐心的手艺,渐渐被更便捷、更华丽的新式印章所取代。
老宋头的儿子早年便觉得这行当没出息,去了南方做买卖,再也没回来。
如今铺子里,只有他一个老人,和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学徒,名叫石头。
石头是老宋头几年前从街边捡回来的孤儿,瘦瘦小小,平日里不爱说话,但学起刻印来,却有几分耐性和灵气。
“师父,”
石头放下手中的磨石,凑过来看老宋头刻印,小声问道,“小马哥说的是真的吗?以后……以后真的没人要咱们刻的印章了吗?”
他稚嫩的脸上带着一丝担忧。
老宋头放下刻刀,拿起一旁的旧布,仔细擦拭着印面上的石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