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镜头里的单身舞步 > 第53章 社区“记忆接力棒”与光阴流转的传承长卷

第五十三章:社区“记忆接力棒”与光阴流转的传承长卷

芒种刚过,社区的老槐树枝叶已经密得能遮住大半个天空,石蛋正蹲在树下,往土里埋一个缠着红绸带的木盒。木盒是杨永革用老槐树修剪下来的枯枝做的,盒盖刻着朵小小的海棠花,花瓣上还留着当年李淑琴剪窗花时的纹路。“这叫‘记忆接力棒’,”他用手指拍了拍盒上的泥土,红绸带的一角露在外面,像火苗在风里轻轻晃,“张奶奶说,每个十年埋一个,等咱们老了,就让年轻的娃娃们挖出来,看看咱们是怎么过日子的。”

树旁的长椅上,李淑琴正给几个穿校服的中学生讲老物件的故事。她手里捧着那个补了又补的竹篮,篮底的柏枝扫帚穗子已经发黑,却依旧带着股清香味。“这篮子装过春天的海棠花瓣,夏天的萤火虫罐子,秋天的南瓜籽,冬天的烤红薯皮,”她用枯瘦的手指点过篮子里的每一道划痕,“每道印子都是个故事,就像你们作业本上的红勾,记着哪道题做对了,哪道题错了。”

杨永革坐在另一张长椅上,教孩子们编最简单的竹篾手环。他的手指关节已经有些变形,捏着细软的竹篾却依旧灵活,篾条在他膝间翻飞,很快编成个带着小缺口的手环。“这缺口叫‘留余’,”他把手环套在个扎马尾的女孩手腕上,“过日子不能太满,得留个缝透气,就像这竹环,太圆了反而容易断。当年我给石蛋编第一个竹篮时,也留了个缺口,现在他不也把日子过得好好的?”

张大妈的缝纫机摆在槐树下的阴凉处,踏板上的胶布换了新的,却依旧盖不住那些深浅不一的凹痕。她正踩着踏板,给孩子们演示怎么把碎布头拼贴成小口袋,布块在她手下慢慢连成朵歪歪扭扭的花,像石蛋当年画的“团圆图”。“这布头啊,红的是李奶奶的海棠布,蓝的是杨大哥的竹篮布,黄的是周大爷的酒坛布,”她用顶针顶过最后一针,线头在布背面打了个结实的结,“拼在一起就是咱们社区的样子,少了哪块都不完整。”

周砚田抱着个新的陶瓮走来,瓮身上用红漆写着“第二十坛”,是他给石蛋未来的孩子准备的满月酒。他把陶瓮放在缝纫机旁,旁边摆着个小小的鸡窝,里面蹲着只刚孵出的小鸡,脖子上系着根比头发还细的红绳。“这是老三的第四代重孙,叫‘圆圆’,”他往鸡窝里撒了把小米,“当年老三看着石蛋长大,现在圆圆要看着你们长大,这就叫‘一辈传一辈’。”

王大爷的轮椅停在老槐树根旁,他怀里抱着个铁皮饼干盒,里面装着二十年来磨的鹅卵石,每块石头上的笑脸都不一样,有的缺了门牙,有的眯着眼睛,最新的那块画着个戴红领巾的小孩。“这叫‘笑脸谱’,”他从盒里掏出块石头递给最矮的男孩,“每年画一个,就知道日子过了多少年,就像你们数身高,一年一个新刻度。”

“记忆接力棒”的主意是去年冬天定下来的。那天石蛋整理社区档案,翻出了十年前的“四季风物展”照片:杨永革的辣椒串在篱笆上晃,张大妈的碎布头堆成小山,李淑琴的白菜摆得整整齐齐,周砚田的鸡窝旁蹲着毛茸茸的小鸡,王大爷的红薯在火塘里冒热气,而他自己,正举着个南瓜笑得露出豁牙。照片边缘已经泛黄,却把阳光的温度、饭菜的香味都封在了里面。

“要是能把这些温度和香味传下去就好了,”石蛋当时摸着照片上的豁牙说,李淑琴正在旁边缝补他磨破的袖口,闻言抬头笑了:“那就做个‘接力棒’,把能摸得着、闻得到的东西埋起来,让后来人知道,咱们的日子不是写在纸上的,是带着股烟火气的。”

今天埋进土里的木盒里,装着这十年的“烟火证物”:石蛋用了五年的竹篮(篮底有个他摔破的洞)、张大妈拼布上的“同心结”碎片(沾着点去年的芝麻糖渣)、杨永革编坏的竹篾手环(缠着石蛋掉的第一颗恒牙红布包)、周砚田给老三换的第十根红绳辫(铃铛早就不响了)、王大爷画了笑脸的鹅卵石(背面刻着“2034”)、李淑琴剪坏的窗花(是只缺了翅膀的蝴蝶),还有张全家福——照片上,老人们的头发更白了,孩子们的个子更高了,老三的重孙子“圆圆”蹲在最前面,正啄着石蛋掉在地上的饼干渣。

埋盒仪式简单却郑重。石蛋先在木盒里放了张纸条,上面写着:“这十年,我们一起种了127棵菜,包了345次饺子,酿了20坛酒,磨了100块石头,编了56个竹篮。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在一起。”然后他把自己的旧竹篮放进去,篮底朝上,露出那个摔破的洞:“让后来人知道,我们的日子不是完美的,却很实在。”

李淑琴放的是那只缺了翅膀的蝴蝶窗花。“当年想剪只完整的,”她用手指捏着窗花的边角,纸已经脆得像饼干,“手一抖剪坏了,石蛋却说这是‘会飞的蝴蝶,翅膀藏起来了’。过日子嘛,不完美才记得牢。”她在窗花旁放了片今年的海棠花瓣,新鲜的粉白和陈旧的纸黄凑在一起,像新旧时光在打招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镜头里的单身舞步请大家收藏:()镜头里的单身舞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杨永革放的是那个缠着红布包的竹篾手环。“这牙是石蛋换的第二颗,”他摸着红布包上的“蛋”字笑,“当年他哭着说牙掉了长不出来,现在不也长齐了?日子就像换牙,疼过才知道长大。”他特意在手环旁放了根新劈的竹篾:“让后来人也试试编,就知道手上磨出茧子是什么滋味。”

张大妈放的是“同心结”碎片。“这布上有我们六个人的针脚,”她指着碎片上不同颜色的线,“红的是我,蓝的是杨大哥,绿的是李奶奶,黄的是周大爷,黑的是王大爷,紫的是石蛋。当年拼的时候针脚歪歪扭扭,现在看,倒比整齐的好看。”她还放了块新做的芝麻糖:“让后来人尝尝甜味,知道我们的日子不全是苦的。”

周砚田放的是老三的第十根红绳辫。“这辫绳换的时候,圆圆刚破壳,”他把辫绳绕在芝麻糖上,“老的带着新的,就像故事带着故事走。”他往盒里倒了点今年的青梅酒,酒液在盒底积了小小的一汪:“让酒香浸着这些物件,十年后挖出来,还能闻见日子的味。”

王大爷放的是那块刻着“2034”的鹅卵石。“这是我今年磨的,”他用袖口擦了擦石面上的笑脸,“手抖得厉害,画得不如以前圆了,却比以前暖。”他在石头旁放了张自己年轻时的照片,穿着军装,眼神清亮:“让后来人看看,我也年轻过,就像他们现在一样。”

木盒盖好时,孩子们围着土坑唱社区的老歌谣,是石蛋根据杨永革的部落调子改的:“老槐树,发新芽,你一言,我一语,日子就像筐里瓜,甜的苦的都要拿……”歌声混着风声穿过槐树叶,把每个字都吹得轻轻的,像在给十年后的人捎信。

埋好木盒,石蛋在上面立了块小石碑,碑上刻着“记忆接力棒·第一棒”,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箭头,指着十年后开挖的方向。“到2044年芒种,”他给孩子们念碑上的字,“就请那时候的中学生来挖,挖出来的物件,再放进新的木盒,埋成第二棒,一直传到咱们都不在了为止。”

“要是没人记得怎么办?”扎马尾的女孩问,手里还戴着杨永革编的竹篾手环。

李淑琴笑了,从竹篮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二十年来的“接力棒地图”,每一页都画着木盒的埋藏位置,旁边写着当年的天气、参与的人、发生的事。“我们把地图存在社区档案室,”她把布包递给社区主任,“每年更新一次,就像给接力棒系了根风筝线,再远也不会丢。”

中午的阳光透过槐树叶,在地上洒下碎金似的光斑。张大妈把带来的凉面分给大家,面条上的黄瓜丝是周砚田小菜园种的,芝麻酱里掺了王大爷磨的花生粉,醋是杨永革泡的海棠醋,最后由李淑琴撒上石蛋种的香菜。“这面啊,”张大妈看着孩子们吃得满嘴流油,“就像咱们的‘记忆接力棒’,少了哪样调料都不香。”

杨永革给孩子们讲部落的“传承礼”:“老人快不行的时候,会把最珍贵的物件交给年轻人,说‘这是我的日子,现在交给你了’。咱们的接力棒,也是这个理。”他指着老槐树的树干,那里有圈十年前刻的线,现在已经长得老高,“你们看这树,当年刻线的地方现在摸不着了,却把记号长在了骨子里。”

周砚田的“圆圆”突然扑腾着翅膀,把块芝麻糖渣叼到了埋木盒的土堆上。孩子们都笑了,石蛋却突然觉得眼眶发热——当年老三也总把掉在地上的食物叼到他种的南瓜苗旁,仿佛知道那是他的宝贝。“这就是接力棒,”他摸着圆圆的头说,“不用教,骨子里就带着呢。”

王大爷让孩子们在石碑背面画手掌印,就像当年他教石蛋做的那样。最小的男孩手掌太小,印子只占了石碑的一角,却把每个指纹都印得清清楚楚。“这叫‘认亲印’,”王大爷笑得咳嗽起来,“十年后的人看到,就知道是谁埋的棒,就像看到老熟人。”

下午,社区的老人们坐在槐树下晒太阳,看着孩子们在“新芽角”旁种新的南瓜籽。石蛋正教扎马尾的女孩怎么辨认芽点,动作像极了当年的杨永革;李淑琴给孩子们的水壶里续着凉茶,茶里的薄荷是张大妈去年种的;杨永革的竹篾在孩子们手里变成了歪歪扭扭的手环,每个都留着“留余”的缺口;张大妈的碎布头被孩子们拼成了小小的太阳,贴在教室的窗户上;周砚田的“圆圆”跟在孩子们后面跑,脖子上的红绳闪着光;王大爷的鹅卵石被摆在新种的南瓜苗旁,笑脸对着天空,像在说“加油长”。

李淑琴突然轻轻叹了口气:“真快啊,当年石蛋这么高,现在都能教别人了。”她用手比划着膝盖的高度,阳光透过她的指缝落在地上,像撒了把星星。

“不快,”杨永革往炉膛里添了块煤,火苗“腾”地窜起来,映得他脸上的皱纹像河流,“你看这树,一年才长一圈,咱们的日子,也是一天一天过出来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镜头里的单身舞步请大家收藏:()镜头里的单身舞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张大妈正在给缝纫机换线,线轴上的红线还剩小半卷,是当年给石蛋缝棉袄剩下的。“我这机子,缝过石蛋的开裆裤,缝过他的校服,现在要缝他的……”她没说下去,只是笑着摇了摇头,线穿过针眼的瞬间,阳光正好落在线头上,像接了段金线。

周砚田往陶瓮里加了点新酿的酒,酒液在瓮里晃出小小的涟漪。“我爹当年说,酒是陈的香,人是旧的亲,”他对着瓮口吹了口气,“现在信了,咱们这伙人,比这酒还醇。”

王大爷从铁皮盒里掏出块新磨的石头,石面上画着六个手拉手的小人,头顶飘着朵云,云上的“在一起”三个字,比以前更圆了。“等我走了,”他把石头递给石蛋,“就把这个放进第二棒的木盒,告诉后来人,有群老人,把日子过成了童话。”

石蛋接过石头,掌心被硌得有点疼,却暖烘烘的。他抬头看向老槐树,阳光穿过枝叶的缝隙,在“记忆接力棒”的石碑上晃出流动的光斑,像时光在慢慢走。他知道,十年后的芒种,会有群和他现在一样大的年轻人,蹲在这里,小心翼翼地挖出这个木盒,他们会闻到竹篮里的柏枝香,尝到芝麻糖的甜味,看到红绳辫上的旧铃铛,摸到鹅卵石上的笑脸,然后,他们会埋下新的物件,开始新的十年。

而那时的老槐树,会更高更粗,枝桠上的红灯笼会换成新的LED灯串,树下的长椅会换过新的木板,却依旧会有老人坐在那里,看着孩子们打闹,就像现在的李淑琴、杨永革、张大妈、周砚田和王大爷。

傍晚的风带着饭菜香吹过来,社区的烟囱升起了白烟,李淑琴的竹篮里装着刚买的豆腐,杨永革的藤筐里放着给孩子们编的竹蜻蜓,张大妈的针线笸箩里躺着没缝完的小口袋,周砚田的陶瓮旁蹲着打盹的“圆圆”,王大爷的铁皮盒被夕阳照得发亮,里面的鹅卵石像藏了一盒子星星。

石蛋最后一个离开,他给“记忆接力棒”的土堆浇了点水,水渗进土里,发出“滋滋”的响,像木盒里的物件在说“知道了,我们等你”。他回头望了眼老槐树,突然看见树洞里有只小松鼠,正叼着颗南瓜籽往深处钻,和二十年前李淑琴看见的那只,一模一样。

原来时光真的会循环,像老槐树的年轮,像社区的四季,像“记忆接力棒”里的物件,更像那些藏在烟火气里的温暖——不管过多少年,总有人种南瓜,总有人编竹篮,总有人缝布头,总有人酿好酒,总有人磨石头,总有人把“在一起”三个字,刻在日子的骨子里。

石蛋慢慢往家走,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像在跟着过去的自己打招呼。他知道,明天早上,他还会第一个来老槐树下,看看“记忆接力棒”的土堆有没有被雨水冲垮,看看孩子们种的南瓜籽有没有发芽,就像二十年前,他每天早上都要去看看自己种的南瓜苗。

日子就是这样,在你把记忆埋进土里的同时,新的记忆正在悄悄发芽。而那些被红绸带系着的木盒,不过是时光的邮戳,盖在一封封写给未来的信上,信里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些带着烟火气的小事:谁种的南瓜最甜,谁编的竹篮最结实,谁缝的布头最暖,谁酿的酒最醇,谁磨的石头最圆,还有,谁和谁,把日子过成了“在一起”。

十年后的回信,石蛋已经能想象到了——那群年轻人会在新的木盒里,放进他们的南瓜籽、竹篮碎片、布头、酒坛、石头,还有一张新的全家福,照片上,他们的笑脸,和现在的我们,一模一样。

而老槐树,会一直站在这里,看着一封封信被埋进土里,被

喜欢镜头里的单身舞步请大家收藏:()镜头里的单身舞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