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 > 第562章 农技指导下乡,田埂上的“定心丸”

景和八年四月,燕云的田野刚褪去春寒,农桑司的院子里已是人声鼎沸。二十支“农技指导队”在此集结,队员们身着统一的青色短打,腰间别着镰刀与锄头,背包里装着《作物种植手册》、测土试纸、简易病虫害识别图谱,还有一小袋应急用的农家肥。每支队伍由两名农技人员与三名经验丰富的老农组成——农技人员懂理论,能讲清“为什么要这么种”;老农懂实操,能示范“具体该怎么干”,一老一少搭配,既专业又接地气。

“咱们这趟下去,不是走过场,是要真真切切帮百姓解决问题!”农桑司郎中李大人站在队伍前,声音洪亮,“红薯怕涝、高粱喜通风,各地土壤、气候不一样,种植方法也得灵活调整。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随时用信鸽传信回来,农桑司会第一时间给出方案!”

话音刚落,二十支队伍便分赴燕云各州县。他们不骑马、不坐轿,沿着田埂徒步前行,哪里有作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有的队伍清晨天不亮就出发,趁着凉爽去田间查看幼苗长势;有的队伍傍晚还在村头开课,就着油灯给农户讲解病虫害防治;遇到偏远村落,他们甚至会住上三五天,直到农户掌握种植要点才离开。

平州县的李家村,是最早遇到问题的村落。农户李大嫂家的半亩红薯田,刚移栽半个月的幼苗突然开始发黄,叶片蜷缩,有的甚至开始枯萎。李大嫂蹲在田埂上,看着自家的红薯苗,急得眼圈发红——这半亩地是家里的主要口粮,要是种毁了,今年冬天全家都得饿肚子。她试着浇了水、施了肥,可幼苗依旧没好转,正当她手足无措时,路过的农技指导队发现了她的窘境。

“大嫂,别急,我们来看看!”指导队里的老农张叔快步走进田里,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拔出一株发黄的幼苗,指尖捏着根部的泥土,放在鼻尖闻了闻,又用指甲刮了刮叶片背面。旁边的农技人员小陈则拿出测土试纸,取了些田土,兑水搅拌后浸泡试纸,很快,试纸显示土壤氮含量偏低。

“大嫂,你这苗是缺氮了!”小陈指着试纸解释,“红薯苗期需要大量氮肥长叶子,你之前施的是磷钾肥,养分不对路,所以叶子才发黄。”张叔则补充道:“你看这苗根,没有腐烂,说明不是涝了,就是缺肥。咱们农村最不缺的就是豆饼肥,你回家把去年剩下的豆饼打碎,用温水泡上三天,腐熟后兑水浇到田里,保证一周就能转绿!”

李大嫂半信半疑,按照他们说的方法做了。三天后,她惊喜地发现,红薯苗的叶片边缘开始泛绿;一周后,整株幼苗都焕发生机,嫩绿的叶子在风中舒展,看着格外喜人。她特意提着一篮刚蒸好的红薯,跑到指导队驻点的村头,拉着张叔与小陈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多亏了你们!不然我这半亩红薯就毁了!这是刚蒸的新红薯,你们一定要尝尝!”

这样的场景,在燕云各地不断上演。在并州的王家村,指导队发现农户王大哥种的红薯藤蔓长得太旺,却不见结薯,农技人员立刻指出问题:“藤蔓长得太密,养分都被叶子吸走了,得及时翻藤,把扎进土里的气根断掉,让养分集中供给薯块。”老农则拿起锄头,现场示范翻藤的动作:“翻的时候要轻,别把藤蔓弄断了,每隔十天翻一次,保证能结出大薯块!”王大哥照着做了,一个月后果然在藤蔓下摸到了拳头大的红薯。

在凉州的干旱地区,高粱种植遇到了新难题——部分农户为了多收粮,播种时特意缩小行距,导致高粱苗长得密密麻麻,通风不良,底部叶片开始发黄。恰好苏清鸢每月抽查指导队工作,路过这片高粱田时,一眼就发现了问题。她蹲在田埂上,数着株距,眉头微微皱起:“高粱喜通风、怕拥挤,这么密的行距,不仅会影响光合作用,还容易滋生蚜虫,后期倒伏风险也大。”

她当即召集当地的指导队与农户,在田间开起了“现场培训会”。苏清鸢拿起一根木棍,在地上画出标准行距:“高粱每亩播种量不能超过三斤,行距要保持一尺五,株距一尺,这样才能保证每株高粱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已经种密的田块,要及时间苗,把弱小的幼苗拔掉,留下健壮的,虽然会少些苗,但后期产量肯定更高。”

指导队立刻按照苏清鸢的要求,重新组织农户培训,还帮着家里劳动力少的农户一起间苗。凉州的农户们起初有些心疼,觉得“拔掉苗就是浪费”,但看到指导队成员耐心讲解,又想到之前红薯苗的成功案例,便渐渐放下顾虑。半个月后,间过苗的高粱田果然长势更好,叶片舒展,茎秆粗壮,与未间苗的田块形成鲜明对比。农户们彻底服了,逢人就说:“还是指导队说得对,种地也得讲章法,不能光靠蛮干!”

为了让指导更精准,农技指导队还总结出了“三查三问”工作法:一查作物长势,看叶片颜色、茎秆粗细,判断是否缺肥缺水;二查田间管理,看是否及时除草、翻藤,是否有积水;三查病虫害,看叶片背面、根部是否有虫卵或病斑。一问农户种植时间,掌握作物生长阶段;二问施肥浇水情况,了解管理细节;三问遇到的难题,针对性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既高效又实用,很快在所有指导队中推广开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请大家收藏:()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五月中旬,燕云迎来了一场小雨。雨后第二天,指导队成员们便全员下田,查看土壤湿度,指导农户及时松土。在蓟州的示范田,老农张叔蹲在田里,用手捏了捏泥土,对围过来的农户说:“雨后土壤容易板结,得赶紧松土,让根系能呼吸,不然会影响红薯结薯。松土的时候要浅,别伤到根系,就用小锄头轻轻扒开表层土就行。”农户们跟着学,不一会儿就把自家的红薯田松了一遍。

苏清鸢也没闲着,她带着苏明玥,跟着一支指导队去了最偏远的西山村。西山村地处山区,土地贫瘠,之前从未种过红薯与高粱,农户们心里没底,种植积极性不高。苏清鸢亲自到田里,教农户如何改良土壤:“把山上的腐叶土运到田里,混合农家肥,能增加土壤肥力;在田边挖排水沟,防止下雨积水。”她还让指导队留下两袋红薯苗,承诺“要是种不好,损失由王府承担”,彻底打消了农户的顾虑。

随着时间推移,燕云的高产作物长势越来越好。红薯藤蔓覆盖了田垄,叶片浓绿肥厚;高粱茎秆挺拔,穗子逐渐饱满,随风摇曳时,仿佛在预示着丰收。农户们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靠天吃饭”,遇到问题只要找农技指导队,总能得到解决。田埂上,农户们谈论的不再是“今年会不会饿肚子”,而是“秋收后要多晒些薯干”“用高粱酿些好酒”,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心里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六月的一天,农桑司收到了各地指导队传回的消息:燕云九成以上的红薯与高粱长势良好,无大面积病虫害,预计亩产可达预期目标。李大人拿着消息,快步去王府禀报,恰好看到萧玦与苏清鸢正在查看作物长势图。“王爷,王妃,好消息!各地作物长势都很好,农户们都说,有农技指导队在,心里就像吃了定心丸!”

萧玦看着图上密密麻麻的“长势良好”标记,欣慰地点头:“这定心丸,不仅是给百姓的,也是给燕云的。只要粮食足够,百姓安稳,燕云就永远有希望。”苏清鸢则笑着补充:“等秋收后,咱们还要把农技指导队保留下来,再推广些新作物,让燕云的田野,永远充满生机。”

窗外的阳光正好,洒在庭院里的花草上,也洒在两人充满希望的脸上。田埂上的“定心丸”,早已化作百姓心中的信心,在燕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孕育着一个又一个丰收的未来。

喜欢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请大家收藏:()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