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 > 第585章 医馆“师徒制”推行,诊室里的“传帮带”

景和十二年秋,一场秋雨洗过蓟州城,惠民医馆总馆的药香里添了几分清爽。苏明玥站在药房窗前,看着学徒们笨拙地分拣药材——有的把黄芩认成了黄连,有的分不清生甘草和炙甘草,她轻轻叹了口气。自去年燕云扩建医馆、增设赤脚医生后,基层医疗人才缺口越来越大,总馆的郎中们连轴转,有时一天要接诊上百位患者,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要是能多培养些年轻医生就好了。”苏明玥喃喃自语,一个念头突然冒了出来——推行“师徒制”,让经验丰富的郎中带学徒,手把手传授医术。

当天下午,苏明玥就拿着写好的“师徒制”方案,找到了萧玦与苏清鸢。方案里详细写着:每位资深郎中收2-3名学徒,学徒需年满18岁、品行端正、对医术有兴趣;教学内容分“基础认药”“诊脉问诊”“实操诊疗”三阶段,为期一年,考核合格后方能独立行医;师傅要“包教包会”,不仅教医术,还要教医德。萧玦看完方案,当即拍板:“这个办法好!既解决了人才缺口,又能让医术薪火相传,就按你说的办!”苏清鸢也补充道:“还要定个‘师徒公约’,师傅要尽心教,学徒要用心学,不能敷衍了事。”

消息传到医馆,郎中们纷纷响应。年过六旬的李郎中,是总馆最资深的儿科医生,主动提出收3名学徒:“我这辈子看了一辈子儿科病,要是能把经验传下去,也算是没白干。”擅长外科的王郎中,也笑着说:“我手里有几个治外伤的偏方,正愁没人传,现在有学徒了,正好教给他们。”苏明玥自己也挑选了3名学徒——19岁的林小满(林晚晴的堂弟,聪明好学,略懂草药)、20岁的赵阿福(农家子弟,踏实肯干,曾跟着赤脚医生学过包扎)、18岁的柳依依(父亲是乡村郎中,不幸病逝,想继承父业)。

九月初,“师徒制”正式启动,医馆特意举行了简单的“拜师礼”。学徒们穿着整洁的长衫,向师傅行“三叩首”礼,再敬上一杯热茶,师傅则回赠一本医书和一套诊脉工具。苏明玥接过林小满递来的热茶,笑着说:“我虽比你们大不了几岁,但既然当了你们的师傅,就会把我会的都教给你们。不过我有个要求——学医先学德,对待患者要耐心、细心,不能有半点马虎,你们能做到吗?”三人齐声回答:“能!”声音响亮,引得周围的郎中们频频点头。

拜师礼后,教学正式开始。苏明玥为三个学徒制定了“三个月基础期”计划,每天清晨带他们去药园认药,上午教他们背药方、学医理,下午让他们在诊室帮忙,观察诊疗过程。

药园认药是第一关。苏明玥拿着草药,教他们“看、闻、摸、尝”(尝药需谨慎,只尝无毒的草药):“这是当归,根呈圆柱形,表面黄棕色,有浓郁的药香,尝起来微甜;这是黄连,根呈鸡爪状,表面棕黄色,味道极苦,能清热泻火。”她还让学徒们亲手采摘草药,分辨不同部位的药用价值——薄荷用嫩枝,柴胡用根,金银花用花蕾。林小满学得最快,不到半个月就能认出五十种常用草药,还能说出每种草药的药性;赵阿福虽然认药慢,但记得牢,把每种草药的样子画在本子上,旁边标注“根粗、叶尖、治咳嗽”;柳依依心思细,发现“黄芩和黄连虽然都能清热,但黄芩治肺热,黄连治胃热”,还特意记在医书空白处。

上午的医理课,苏明玥从不照本宣科,而是结合病例来讲。她给学徒们讲“儿科风寒感冒”时,就拿出之前救治抽搐孩童的病例:“当时那个孩子高烧抽搐,我先刺人中穴醒神,再开了生姜葱白汤,就是因为他是风寒感冒,需要发散风寒。要是风热感冒,就不能用生姜,得用薄荷、金银花,你们要记住‘辨证施治’,不能用错药。”她还让学徒们背《常见病诊疗规范手册》,每天抽查,遇到记不住的,就用“顺口溜”帮他们记忆——“风寒感冒流清涕,生姜葱白煮水饮;风热感冒咽痛红,薄荷金银花来冲”,简单好记,学徒们很快就背熟了。

下午的诊室实践,是最关键的环节。苏明玥让学徒们坐在自己身边,一边为患者诊治,一边讲解:“你们看这位患者,面色萎黄、嘴唇发白,是脾虚的症状;再看她的舌苔,白腻厚重,说明体内有湿气;我再给她把把脉,脉象沉细无力,是气血不足的表现。综合来看,她是‘脾虚湿盛’,要用茯苓、白术健脾,当归、红枣补血,你们记下来,下次遇到类似的患者,就能判断了。”

有次,一位农妇带着腹泻的孩子来看病,苏明玥让赵阿福先试着问诊。赵阿福紧张地问:“孩子拉了几天?大便是什么颜色?”农妇说:“拉了三天,大便稀溏,没臭味,孩子还没胃口。”赵阿福又看了孩子的舌苔,薄白光滑,他心里有了底,小声对苏明玥说:“师傅,这是不是‘脾虚腹泻’?该用茯苓白术汤?”苏明玥点点头,鼓励他:“你说得对,那你再说说,为什么不用清热的药方?”赵阿福想了想,说:“因为孩子的大便没臭味,舌苔不黄,不是湿热腹泻,所以不用清热药。”苏明玥笑着说:“没错,你已经学会‘辨证’了,进步很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请大家收藏:()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遇到复杂病例,苏明玥会让学徒们一起讨论。有位患“产后腰痛”的妇人来就诊,说自己腰痛了半年,遇冷加重,还伴有乏力。苏明玥让三个学徒先分析病因,林小满说:“可能是产后气血不足,腰部失养。”柳依依补充:“遇冷加重,说明还有寒湿,要驱寒除湿。”赵阿福则说:“是不是还要加些活血化瘀的药?”苏明玥听完,满意地说:“你们说得都对,产后腰痛多是‘气血亏虚 寒湿瘀阻’,所以要用当归、黄芪补血,生姜、艾叶驱寒,红花、川芎活血,这样才能标本兼治。”她一边开方,一边让学徒们记录,还教他们如何为患者针灸——扎腰部的肾俞穴、命门穴,缓解疼痛。

苏明玥不仅教医术,更注重教医德。有次,柳依依在诊室帮忙时,对一位衣衫破旧的老人态度冷淡,苏明玥看到后,悄悄把她叫到一边,轻声说:“依依,患者不分贫富,都需要我们的关心。那位老人年纪大了,看病不容易,你要是态度不好,他下次可能就不敢来医馆了。你想想,要是你父亲还在,看到你这样,会开心吗?”柳依依听了,羞愧地低下头,连忙去给老人道歉,还主动帮老人取药,叮嘱用药方法。从那以后,她对待每位患者都格外耐心,还常常帮贫困患者垫付药钱。

三个学徒进步很快,三个月后就能独立处理简单病例——林小满能诊治感冒、咳嗽等轻症,赵阿福擅长外伤包扎、止血,柳依依则对妇科常见病有了一定了解。苏明玥又为他们制定了“半年进阶期”计划,让他们在诊室独立接诊轻症患者,自己在旁边指导,遇到问题再及时纠正。

有次,林小满接诊一位患“小儿疳积”的孩子,孩子面黄肌瘦、食欲不振,他根据苏明玥教的方法,判断是“脾胃虚弱”,开了“鸡内金、山楂、麦芽”的药方,还教家长用山楂煮水给孩子喝。一周后,家长带着孩子来复诊,孩子气色好了很多,也能吃饭了,家长感激地说:“林大夫,真是太谢谢你了!我家娃以前连半碗饭都吃不下,现在能吃一碗了!”林小满听了,心里满是成就感,连忙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还要谢谢我师傅教得好。”

赵阿福则在一次下乡义诊中露了一手。当时一位农妇在锄地时被镰刀割伤,伤口深、出血多,赵阿福立刻用苏明玥教的“止血—消毒—包扎”步骤处理:先用力按压伤口止血,再用烈酒消毒(避开伤口),最后用干净麻布包扎,还教农妇如何换药。苏明玥在旁边看着,满意地说:“阿福,你处理得很好,比我第一次处理外伤时还镇定。”

柳依依则在妇科诊疗中进步明显。有位孕妇来做产检,她按照苏明玥教的方法,为孕妇量血压、听胎心,还详细讲解孕期注意事项:“您要多吃鸡蛋、小米粥,别吃生冷食物,每天散步半个时辰,对您和宝宝都好。”孕妇笑着说:“柳大夫,你比我还细心,我都放心了。”

景和十三年春,“师徒制”推行半年后,成效显着——医馆20位资深郎**培养了50余名学徒,其中20余名学徒通过考核,能独立诊治常见病,被分配到各医馆分馆、乡村赤脚医生站点,缓解了人手不足的问题。林小满被分配到蓟州分馆,成了儿科医生;赵阿福去了凉州乡村,负责外伤处理和急救;柳依依则留在总馆,跟着苏明玥继续学习妇科医术。

有次,萧玦与苏清鸢来医馆视察,看到诊室里“师傅带徒弟”的热闹场景——李郎中正在教学徒诊脉,王郎中在指导学徒炮制药材,苏明玥则带着柳依依为患者针灸,心里满是欣慰。萧玦笑着说:“‘师徒制’真是个好办法,不仅培养了人才,还让燕云的医术能一代代传下去。”苏清鸢也点点头:“明玥,你当初提出这个想法,真是立了大功。”

苏明玥看着眼前的景象,又想起三个月前三个学徒拜师的场景,心中感慨万千。她走到药园,看到林小满带着新的学徒认药,赵阿福在教乡村孩子包扎技巧,柳依依在为孕妇讲解产检知识,嘴角忍不住上扬。诊室里的“传帮带”,不仅是医术的传承,更是医德的传递——从师傅到学徒,从总馆到乡村,这份“救死扶伤”的初心,正像药园里的草药一样,在燕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百姓的健康,为燕云的未来,筑起一道坚实的“医疗防线”。

夕阳西下,医馆的药香伴着晚风飘向远方,学徒们的读书声、患者的感谢声、郎中的讲解声,交织成燕云最动人的“民生乐章”。这份在诊室里诞生的“师徒情”,终将成为燕云医疗事业的宝贵财富,让“妙手仁心”的医者精神,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永不褪色。

喜欢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请大家收藏:()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