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审核科科长的位置,果然如陈兆谦所料,成了各方势力觊觎的焦点。罗云净的办公室,从早到晚,访客络绎不绝。有拿着项目计划书,言辞恳切,希望“罗科长高抬贵手,通融一二”的;有借着汇报工作之名,旁敲侧击,试探审核标准宽严尺度的;更有甚者,如同那位钱志明科长一般,提着“土仪”或暗示“干股”,意图进行**裸的利益输送。
罗云净应对得滴水不漏。对所有试图逾越规矩的请托,他一律以“资委会新立,章程森严,不敢徇私”为由挡回。那份由他亲自参与拟定的《技术研发项目管理办法》和《工矿设备采购验收标准》,成了他手中最坚实的盾牌。他将其中的关键条款背得滚瓜烂熟,无论来人如何巧舌如簧,他总能引经据典,指出其项目或推荐产品与标准不符之处,言辞客气,立场却寸步不让。
几次碰壁之后,明面上的骚扰少了,但暗地里的较劲却愈发激烈。关于他“年轻气盛”、“不通人情”、“拿着鸡毛当令箭”的流言,开始在资委会内部,甚至蔓延到金陵的军政圈子。有人嘲笑他不懂官场规矩,迟早碰得头破血流;也有人冷眼旁观,看他这个陈兆谦推上前台的“看门人”,能在这浑浊的潭水里坚持多久。
这日,他正在审核一份关于某兵工厂扩建所需特种机床的引进方案,秘书通报,兵工署派来的协调员到了。来人是位姓郑的股长,态度倨傲,递上文件时,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罗科长,这套设备是署里急需,德国最新型号,性能绝对领先。署长亲自过问,要求尽快走完流程,月底前必须签约。”
罗云净接过厚厚一叠技术文件,快速浏览。文件全是德文原版,数据翔实,看起来无懈可击。但他注意到,文件中对于设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长期运行稳定性,以及关键零部件的磨损周期和国内替代可能性,语焉不详。而这两点,正是他主持修订的新标准中,针对国内兵工厂实际情况特别强调的。
“郑股长,文件我收到了。按照程序,我们需要组织专家对技术细节进行复核,特别是环境适应性和维护保障方面……”罗云净公事公办地说道。
郑股长不耐烦地打断:“复核?罗科长,兵工署的技术判断还能有错?前线等着要装备,耽误了生产进度,谁来负责?这可是署长亲自督办的项目!”
“正因为事关重大,才更要谨慎。”罗云净面色不变,语气平和却坚定,“新标准刚刚颁布,旨在确保引进设备能在我方条件下发挥最大效能,避免资源浪费。程序必须走完,这也是对前线将士负责。”
郑股长脸色铁青,猛地站起身:“好!好一个按程序办事!罗科长,希望你不要后悔!”说完,拂袖而去。
罗云净知道,这是直接得罪了兵工署的实权人物。但他更清楚,若开了这个口子,以后所有“特事特办”的压力都会接踵而至,他这道闸门形同虚设。他将情况简要向陈兆谦做了汇报,陈兆谦只回了一句:“依法依规,毋庸过虑。”
压力不仅来自外部。资委会内部,尤其是随总办公厅迁往沪上的那部分人,对留在金陵的技术研发署本就心存芥蒂,视其为陈兆谦的“自留地”。罗云净这个卡在关键位置上的科长,自然成了某些人眼中需要“敲打”的对象。
一份由沪上方面某位处长签发的“工作联系函”被送到他桌上,函中以“统筹全局、提高效率”为名,要求技术审核科将部分项目的终审权“下放”或与沪上方面“共享”。措辞冠冕堂皇,实则意在分权。
罗云净没有直接反驳,而是起草了一份措辞严谨的复函,详细列举了《技术研发项目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审核流程与权责划分,并附上此前几个因“共享审核权”而导致标准不一、项目推进反而受阻的案例,最后建议“仍按既定章程执行,以维体系之严肃与效率”。他将复函同时抄送给了陈兆谦和胡为缮。
胡为缮如今虽主要在沪上,但金陵是其基本盘之一,自然不愿看到沪上方面的手伸得过长。陈兆谦更不必说。很快,沪上那边便没了下文,那份“工作联系函”也不了了之。
然而,罗云净深知,自己已处在风口浪尖。他几乎可以感觉到,暗处有许多双眼睛在盯着他,等待他犯错,等待他露出破绽。
这天深夜,这日傍晚,罗云净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北平路寓所。刚进门,就听见客厅里传来沈淑兰关切的声音:云净回来了?快来看看,你父亲今日特意让人从六华春带了盐水鸭回来。
罗云净勉强挤出笑容走进客厅,只见罗明元正坐在沙发上翻阅报纸,见他进来,放下报纸打量了他几眼:怎么,又在委员会受气了?
没什么,就是些寻常公务。罗云净在父亲对面坐下,揉了揉眉心,兵工署今日来人,非要强推一套德国设备,我按章程要求复核,对方就撂下狠话走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空境镜空请大家收藏:()空境镜空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