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孟获,身为南蛮为大汉续命五百年 > 第209章 再临潼关

“报!丞相、蛮王,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准备开赴夷洲。”探子进了营帐,忙下拜汇报道。

在探子抬头的那一瞬间,他所看到的场景将永远铭刻在他的记忆中。营帐内的氛围紧绷至极,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紧张和期待。诸葛亮的眼神中透露着冷静与计算,他知道这个消息可能改变整个战役的走向。赵云和马岱互相对视,眼中闪烁着询问的光芒,仿佛在默默交流对策。

而孟获,他那雄壮的身躯似乎在这消息的打击下更为挺拔,眼中闪烁的不仅是光芒,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兴奋。他大笑的声音打破了营帐的宁静,他那铿锵有力的笑声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战斗将是一场震撼人心的大战。

“时机来了!”孟获站起身,声音中满是自信和战斗的渴望,“孙权此举正中我下怀。”

探子跪在地上,不敢动弹,他能感受到来自高位者的气压,尤其是诸葛亮那锐利的目光。他知道,自己带来的这个消息是极其重要的,也极可能是生死攸关的。

孟获听到这个消息还好,不动声色,毕竟他早就在等这个消息了,但诸葛亮等人听到这个消息却是面上一愣,随后便是纷纷惊喜得站了起来,更有将领扶起探子后问道:“当真?”

“军中无戏言!”探子赶忙再次拜道。

“哈哈哈,起来吧,关将军,不要为难这位兄弟了。”孟获出言劝道。

那探子向孟获投来感激的眼神。

关兴则是挠了挠头,出声道:“是末将失态了,还请丞相、蛮王海涵。”

诸葛亮缓缓地站起身,走到探子面前,低头看着他。他的语气平静,但每一个字都沉甸甸地打在探子的心头:“你做得很好。现在,我需要你继续去收集情报,了解东吴舰队的具体动向。”

探子连忙点头,心中感激丞相的信任和委托,“属下定不辱命!”

诸葛亮回到座位,目光转向众将,

众人对东吴出兵夷洲的看法各异,但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这对于他们当前的战略意味着什么。

诸葛亮首先分析道:“东吴此举,显然是想在混乱中谋取利益,孙权野心不小,欲借此机会扩张领土。然而且不论其成败,此举对我等而言,既是机遇亦是挑战。”

赵云点头附和:“丞相所言极是,东吴若取夷洲,则后方稳固,恐会长期与我为敌。必须谨慎应对。”

马岱则从军事角度出发:“东吴一旦分兵夷洲,其本土防御必然空虚,我们或可利用此点,加速北进计划。”

姜维沉思后提出自己的见解:“此乃双刃剑,东吴若得手,则实力增强;若失败,则元气大伤。我等应静观其变,随机应变。”

马超和兀突骨交换了一个眼神,后者代表南中将领发表意见:“蛮军愿意听从丞相调遣,无论东吴形势如何变化,我们都将坚守联盟,共同对抗外敌。”

阿会喃也补充道:“南中勇士虽不善水战,但陆战足以让任何敌人闻风丧胆。我们愿意成为蜀汉的坚实后盾。”

孟获见众将议论纷纷,各有见地,心中暗自欣慰。他清楚,这样的讨论对于统一思想、明确行动方针至关重要。“各位的意见我都听到了,”孟获最终开口,“这便是我们进军曹魏的时机,乘吴国关注不在北方,我等需急速进军潼关,早日将洛阳拿下。”

“蛮王的意思也就是我的意思,明日辰时擂鼓点兵,兵发潼关。”诸葛亮起身,中气十足的说道。

营帐内的气氛突然转变,从紧张转为忙碌。将领们迅速行动起来,每个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着最后的准备。探子静静地离开了营帐,心中充满了敬畏和自豪。他知道,他刚刚见证的这一刻,将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夜色的掩映下,探子消失在黑暗中,他的任务还未结束,而他刚刚所见所闻,将成为他一生中最激动人心的记忆。

诸葛亮和众将的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蛮军的原始战力,蜀军的智谋和勇气,以及吴国的军事行动,所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夜幕下的蜀营,表面上看似平静,然而内部却是一片热火朝天。每个士兵都在检查装备,每匹战马都在喂养,每个将领都在布置任务。整个蜀营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被诸葛亮这位大师巧手操作,准备在历史的舞台上展现其最精彩的表演。

第二日一早,只听得鼓声急促的响起,“咚!咚!咚!”

三通鼓响,众军士集合完毕。

在最后的鼓声渐渐消散之后,整个军营一片寂静。诸葛亮身着长衫,站在高高的将台上,望着下方整齐的士卒和将领们。他的眼神坚定而深邃,如同秋水中的寒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众将士!”诸葛亮的声音清晰而响亮,回荡在清晨的空气中,“我们即将踏上征程,前往潼关,直面曹魏的雄关险阻。这不仅是一场对力量和勇气的考验,更是对智慧和策略的挑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孟获,身为南蛮为大汉续命五百年请大家收藏:()孟获,身为南蛮为大汉续命五百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缓步沿着将台行走,确保每个角落的士兵都能看到他,感受到他的存在。“东吴已动,目标直指夷洲,其国内空虚。此乃天赐良机,我们须在孙权回师之前,稳固我们的北进策略,一举突破曹魏的防线。”

诸葛亮停下来,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我知道,你们每个人都是精挑细选的勇士,你们的胆识和武艺,都是我蜀汉的骄傲。但此番出征,非同小可,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勇猛,更需要冷静与机智。”

他指向心中的地图,“潼关乃是天下雄关之一,易守难攻。我们必须以非常之策,方能取得胜利。为此,我已备下数条计策,包括诱敌深入、分兵绕击等多方案并行,以应对不同的战场变化。”

诸葛亮深吸一口气,语气更加坚定,“记住,战场上的形势千变万化,我们要以不变应万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临危不乱。不论面对何种局面,都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发挥我们的最大优势。”

他再次环视全军,“今日,我不仅仅是蜀汉的丞相,更是一名普通的战士,我将与各位并肩作战,共同面对一切挑战。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为了蜀汉的繁荣稳定,为了我们的家园和亲人!”

伴随着诸葛亮激昂的话语,军心被深深触动。士兵们的眼中燃烧着斗志的火焰,他们齐声回应:“愿随丞相,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诸葛亮抽出腰间的长剑,高举过头,“如此,便让我们共同启程,目标潼关,展现我蜀汉男儿的英勇!”

随着诸葛亮的命令,战鼓再次响起,催人奋进。蜀汉的军队,像一条巨龙般缓缓启动,向着北方的雄关进发。而在这支军队中,每一个人都充满了不屈的战意和坚定的信念,他们相信,只要跟随他们的丞相,定能创造属于蜀汉的辉煌。

而在他们身后,孟获和其他将领也做好了全力支援的准备,他们将作为后盾,确保这场北进能够顺利进行。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次团结一心,共同对外的宣言。

就这样,在一天天的行军中,诸葛亮不断激励着他的士兵,用他的智慧和决断,引领着蜀汉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而这一切的努力,都指向了那雄伟壮丽的潼关,那里将是他们智慧和勇气的试炼场。

却说魏国收到蜀国再次出兵的消息,朝中大臣顿时慌了神,

随着蜀国出兵的消息传至魏国,朝堂之上掀起了一场急迫的战略讨论。太尉司马懿、后将军曹洪、镇西将军长史郭淮、右将军夏侯霸等军中要员齐聚一堂,面色凝重地审视着眼前的沙盘,模拟着即将到来的战事。

司马懿首先开口,声音低沉而充满自信:“诸葛亮非比寻常,此次行动必有深谋。我们必须审慎布防,不能让他得逞。”

曹洪,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将,皱着眉头分析道:“蜀军远道而来,粮草不济是他们的致命弱点。我们应当利用这一点,采取拖延战术,消耗敌人的体力和意志。”

郭淮接着提出自己的见解:“潼关地势险要,我建议加固防御工事,同时派出小股部队不断骚扰,以探明敌军虚实。”

夏侯霸则倾向于主动出击:“我军应积极筹谋,发起快速打击,趁敌军尚未完全集结,打乱其部署。”

议论声此起彼伏,每位将领都试图以自己的战法为魏国争取胜利。然而,时间紧迫下,需要快速做出决策。

在众将领争论不休时,曹洪站了出来,他的声音在殿堂中显得格外响亮:“诸位,且慢。诸葛亮多智,而潼关重要,非勇猛之将难以镇守。老夫认为,唯有郝昭能担此重任。”

司马懿听后,沉吟不语,片刻之后点头赞同:“郝昭虽年轻,但勇猛果敢,正是守关的最佳人选。”

郭淮和夏侯霸也纷纷表示支持。于是,战略方案迅速得到统一,决定由郝昭镇守潼关,同时命令沿途的城池加强警戒,构建起一道坚实的防线,同时派司马懿总督潼关所有事宜。

不久,年轻的郝昭被召见。面对魏国皇帝曹睿,郝昭表现出了无比的忠诚与决心。曹睿深知郝昭的能力,当即加封他为关内侯,赋予其全权指挥潼关的防务。

郝昭和司马懿领命而去,抵达潼关后立即着手整顿军务。他俩深知责任重大,日夜不歇地巡视关隘,布置防线,确保每一处都坚不可摧。他还特别强化了士气,鼓励士兵们为国尽忠,誓死守护潼关。

就在魏国紧张布防的同时,蜀国的大军也在诸葛亮的带领下稳步推进。两强的较量,即将在潼关展开。

不多日,蜀军到达潼关之下,望着眼前巍峨的城关,诸葛亮也不得不佩服郝昭的防备之严密。然而,智者如他,不会轻易放弃。于是,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正式拉开了帷幕。

郝昭站在潼关的城墙之上,他的目光坚毅而深邃,注视着远方蜀军的动向。他知晓,这场守城之战不仅是对自己指挥能力的考验,更是对魏国荣誉和士气的一次重大挑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孟获,身为南蛮为大汉续命五百年请大家收藏:()孟获,身为南蛮为大汉续命五百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蜀军在诸葛亮的指挥下,采取了多种策略试图攻破潼关。他们使用了冲车、云梯等攻城器械,试图强行突破关口。然而,郝昭对每一种攻城方式都准备了相应的防御措施。他命令士兵们以巨石、热油对抗云梯,用锋利的箭矢和猛烈的烽火阻击冲车。每当蜀军的攻势看似即将突破防线时,郝昭总能及时调整部署,巩固防线。

在防守间隙,郝昭没有忽视对士兵的精神鼓励。他亲自下到兵营,与士兵们交谈,了解他们的需要与难处。面对食物和水资源的短缺,他更是与士兵们同吃同住,拒绝任何特殊待遇。这种与兵共苦的领导风范,极大地提升了士气,让每一个士兵都甘愿为他效死。

在郝昭的精心布防和坚定指挥下,潼关似乎化作了一道无懈可击的铁壁。每当诸葛亮设下计谋试图引诱魏军出击,郝昭总是谨慎地评估形势,不被假象所迷惑。他的稳重和耐心,让所有急于求成的策略都归于无效。

夜幕降临时,郝昭会独自一人走上城墙,望着满天繁星,思考着战事的进展。他知道,虽然目前成功地守住了潼关,但战争的变数无数,不能有丝毫懈怠。这样的夜晚,他既是一个孤独的守护者,也是数万魏军的坚强后盾。

半个月的时间,在拉锯战中缓缓流逝。尽管蜀**队屡次调整战术,加强攻势,潼关依然固若金汤。诸葛亮虽有千计,却始终无法越雷池一步。

战事眼见着一直胶着,但又没有什么变化。

蜀军后方,永安城内,李严派遣都尉苟安负责运送粮米到前线进行交割。然而,由于苟安好酒且在路上怠慢职责,导致延误了十天的时间。

对此,孔明非常愤怒。

接到粮草后,诸葛亮严厉地质问苟安:“在我们的军队中,粮食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误了三天,就应该被处斩!你现在已经误了十天,你还有什么理由可说?”随后,他命令将苟安推出去斩首。

长史杨仪见状,急忙上前劝阻道:“苟安是李严的人,而且西川的许多钱粮都是通过他来运送的。如果我们杀了他,以后就没有人敢送粮了。”

听到这里,孔明才稍微冷静下来,略一思索,他下令解除了苟安的束缚,但仍然决定对他进行杖责,打了他八十下后放他离开。

苟安受到这样的惩罚,却并没有留有一命的感激,反而心中充满了怨恨。于是,他连夜带着五六个亲信骑兵,直接奔向了魏寨投降。

司马懿接见了他,苟安向他详细汇报了之前的事情。

司马懿听后说道:“虽然你这么说,但孔明是个多谋的人,你的话很难让人相信。如果你能为我立一件大功,我会奏请天子,保举你为上将。”

苟安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效力。

“还请大人吩咐!” 苟安拜道。

司马懿继续说道:“你可以回到成都,散布流言说孔明有反叛之意,打算自立为帝。如果你能让你们的主公召回孔明,那就是你的大功了。”苟安听后,立刻表示会按照司马懿的指示行事。

苟安允诺后,立即返回成都。他见到宦官后,散布了关于孔明的流言蜚语,声称孔明自恃功劳巨大,迟早会篡夺国家权力。

在三国时期的纷乱年代,信息的传播并没有现代那般迅速明确,多是依靠人的口口相传。苟安深谙此种传播方式的奥妙,于是他开始在成都的各大茶楼、酒肆中讲述他所谓的“真相”。他说诸葛亮在军中的权力过于集中,且常年在外征战,渐生异心,意欲取刘禅而代之。

这些话很快就从市井传进了宫中,一时间,成都的街巷充斥着关于诸葛亮可能造反的议论。朝中的官员们听此消息后,反应各异。有的表示震惊,难以置信;有的则心存疑虑,对诸葛亮的忠诚产生动摇;也有明智者,认为这是谣言,意在离间君臣关系。

在这波谣言中,最为难做的便是刘禅。这位年轻的君王,虽然才智不及先帝,却也深知诸葛亮的重要性。他在听闻谣言后,心中极度纠结,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他召见了几位亲信大臣,希望能听到不同的意见以便做出判断。

然而,谣言的效果显然已经开始显现,一些平日里与诸葛亮不和的官员开始趁机表达他们的担忧,认为此风不可长,必须早做防范。他们建议刘禅应立即下旨召回诸葛亮,削弱其兵权,甚至有人提议秘密处死以绝后患。

与此同时,城中的百姓也对这一消息感到不安,诸葛亮在民间有着极高的声望,民众多视其为国柱。苟安所散播的流言,使得民心惶惶,不知该信何人。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忠于刘备的老臣,听闻此事后非常愤怒。他们很清楚诸葛亮的为人和贡献,于是纷纷上书刘禅,力保诸葛亮的清白,并请求彻查此事,找出造谣者,严惩不贷。

刘禅面对朝堂上的争论和民间的惶恐,深感压力重大。他知道,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失去一位股肱之臣,更可能导致国家动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孟获,身为南蛮为大汉续命五百年请大家收藏:()孟获,身为南蛮为大汉续命五百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宫内的宦官趁机进言。

宦官们建议说:“可以下诏让孔明回到成都,剥夺他的兵权,以防止他发动叛乱。”

后主听从了宦官的建议,决定下诏让孔明班师回朝。

然而,蒋琬站出来反对这个决定。

蒋琬上奏说:“丞相自从出征以来,已经连续建立了许多伟大的功绩,为什么要无缘无故地让他回来呢?”

后主回答道:“我有一件机密的事情需要和丞相当面商议。”

于是,刘禅派遣使者带着诏书,连夜赶往前线,命令孔明立刻回朝。

刘禅的诏令被送至潼关大寨,孔明接过来仔细阅读后,深感无奈。

他抬头望向天空,长叹道:“主上年纪尚轻,身边必然有奸佞之臣误导。我本想在此建立功勋,为何突然要我撤回?如果我不遵命返回,便是对主上的不敬。然而,若我奉命撤退,恐怕日后将再难找到这样的机会。”

姜维听闻此言,心中忧虑,便问道:“若我军撤退,司马懿趁机发动攻击,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孔明沉思片刻,缓缓道:“如今我军撤退,可采取分兵五路的策略。今日先从这个营地开始撤退。比如营内有一千士兵,我们可以挖掘两千个灶台,明日则挖掘三千个,后日再增至四千个。每日撤退时,都要增加灶台的数量。”

杨仪听后,疑惑地问:“昔日孙膑用添兵减灶之法成功擒获庞滑,如今丞相却要我们在撤退时增加灶台数量,这是何故?”

孔明解释道:“司马懿善于用兵,知道我军撤退,必然会派兵追赶。他会疑心我军设有伏兵,因此会在旧营内仔细数灶台的数量。当他发现每日都在增加灶台数量时,便会疑惑我军是否真的在撤退。这种不确定性将使他不敢轻易追击。我军便可缓慢而安全地撤退,避免损兵折将的风险。”

正当孔明准备下令全军撤退时,孟获却是看不下去了。

“丞相,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若是如此回去,岂不是将这大好机会浪费了?”孟获出言劝谏。

“孤一生忠贞,主上既招孤回去,孤却是不得不回。”诸葛亮也有些无奈,他这一生受名声所累,很多事情身不由己。

“若是如此,某家有一计,或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孟获眼珠一转,准备献上计来。

“哦,蛮王有何妙计?”诸葛亮好奇道。

“既然要撤军,若是如此轻易走了,岂不可惜,军要撤,仗要打,潼关也要拿下。”孟获此言一出,帐内数人均是一愣。

喜欢孟获,身为南蛮为大汉续命五百年请大家收藏:()孟获,身为南蛮为大汉续命五百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