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明末:从赤贫到雄掌天下 > 第211章 新炮

明末:从赤贫到雄掌天下 第211章 新炮

作者:一凡石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1 09:24:47 来源:全本小说网

这两门火炮是军器局的工匠们耗费半年心血打造而成,虞承文为了他吃住都在军器局,累日进行实验,耗费数千两白银才最终得以成型。

虞承文虽面色憔悴,眼中却难掩兴奋:“全赖大人点拨,属下才豁然开朗。此炮不仅优化了半年前所议的火药配方与三项关键工艺。”

他顿了顿后又加重了语气,“更在大人启发下,革新了弹药形制。如今,药包与炮弹合为一体,制成‘绑定弹药’。装填入膛压实后,只需用锋利金属杆穿刺火药包,暴露引火位置,即可随时点燃,确保速射之能。”

这项弹药革新,源自杨凡对拿破仑传记内容中零碎记忆的复述,再由虞承文殚精竭虑,反复试验,最终得以复原。

改进后的定装弹药由三部分构成:底部是装满改良火药的火药包,中间是木质托盘,最上层则是炮弹。三者由布带与绳索牢固捆绑,形如一体。

使用时,整个填入炮管,不仅装填迅捷,发射时火药爆炸的威力亦能轻易崩断束带,将炮弹以四百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轰向敌阵。

“甚好。”

杨凡颔首赞许,目光扫过虞承文眼下的青黑,深知为了达到自己的严苛要求,这位下属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虞承文脸上露出疲惫的笑容:“此番革新后,属下计划将流程细化为冶炼、制模、铸造、研磨、组装五组,再设质检组严格把控各环节公差。如此,火炮配件规格可逐渐统一,后期还可建立备用零件库,确保战场维修之速效。”

杨凡与李大伟两人皆是点头,这门新炮在旧式“严威炮”的基础上已经脱胎换骨。

先是优化了铜料纯度与配比,改进了冶炼工艺,重新调整了炮身比例,显着提升了炮管强度与抗腐蚀性。其中炮芯更采用熟铁锻打,有效减少了铸造时的开裂风险,确保铁芯与铜体紧密结合。

铸造法亦改良,炮管内置的铁芯蜡模塑形,确保炮管内壁均匀,避免“喇叭口”变形。炮口、火门等精密部位则运用失蜡法以蜡制模,外敷泥壳,高温熔蜡后注入铜液。浇筑时辅以木槌轻敲泥模,促使气泡上浮排出,大大减少沙眼。

军器局还增设了严格的炮管检测流程,先经水压测试淘汰劣品,合格者再用铁芯钻杆裹挟金刚砂,由工匠反复研磨内壁,最大限度减少火药燃气泄漏,提升射程。

结构设计同样追求轻量化,在杨凡的要求下,虞承文还优化了炮身比例。

传统如“神威大将军”的红夷大炮动辄数千斤,轻型炮亦需数百斤。而新炮采用了模块化炮架与炮车设计,以榫卯结构辅以铁箍连接,可快速拆卸组装。炮架底部安装二尺径的铸铁车轮,并配有刹车装置。

最终的成果是炮身仅重六百斤,炮车五百斤。行军时由两到三匹骡马拖拽,实现了真正的“急行军”机动能力。

炮弹生产亦步入标准化轨道。军器局内已下令统一弹药规格,制作铸铁弹丸模具,批量生产表面打磨光滑的标准化实心弹,误差严格控制在上下五钱(约15克)之内,确保与炮管的精密贴合。

与此同时,在杨凡的督促下李大伟也已完善了标准化操典与炮队操演章程。

二十个炮组全数配备了象限仪可精确测量仰角,并制作了标注不同仰角对应射程的射程表,大幅提升命中精度,不再单纯依赖炮手的经验。

可以说,杨凡扮演的是提出构想与方向的引领者角色,而将这些构想转化为具体工艺并实现突破的,则是虞承文、李大伟这些真正的行家。

如今的新炮已完全达标,其发射流程可精炼为快速部署、精准瞄准、首发试射、次发调校、三发压制、四发五发连绵不绝。实现了重量、射速、威力与机动性的平衡。

杨凡忽然想起了关键问题,他扭头问:“射程如何?”

虞承文恭敬作答:“回大人,有效直射射程可达二里。若追求极限射程,可进行抛射,炮口下垫两三层麻袋,预估能打三里地。”

杨凡满意地点点头。

一旁的李大伟闻言,激动得摩拳擦掌,尽管拄着拐杖,仍迫不及待地带着身后炮组成员围上前去,对着新炮上下其手,眼中满是热切。

大宁之战时,因防守计划将火炮提前搬上城墙,炮兵队未能充分施展能力。李大伟这条腿便是在大宁战役中,因他率炮队冲锋肉搏时,因冲得过猛被田埂绊倒所致。

此时三人如释重负,眼下只要新炮量产到位,炮兵队便可立即投入模拟实战演练。

只要再将炮组锤炼完成,应当便能达到杨凡要求的每刻钟三十发的惊人射速。

杨凡最后在脑海里捋了一遍参数,炮身六百斤,炮车五百斤,由2-3匹骡马拖拽机动;射速每分钟两发,每刻钟约三十发;直射射程二里,抛射最大射程三里;炮弹为三斤五两铸铁实心弹。

这基本达到了杨凡记忆中拿破仑时代4磅野战炮的水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明末:从赤贫到雄掌天下请大家收藏:()明末:从赤贫到雄掌天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至于法军威震欧陆的6磅、8磅乃至12磅炮中,后两者虽射程更远,但射速仅有4磅炮的一半,重量却倍增,更适合攻坚。

而6磅炮相较于4磅炮,射程可再提升二成,堪称攻坚与轻型野战最均衡的选择。

杨凡随即向虞承文明确了下一步研发6磅炮的方向。大致敲定后,他问出了最紧迫的问题:“眼下已有两门样炮,量产何时能启动?”

“大人计划首批装备多少门?”

杨凡想也不想便脱口而出:“现有二十个炮组,首批即二十门。”

虞承文面露难色,咬牙道:“军器局初涉量产,二十门……至少需三个月。”

“我给你一个月。”

杨凡斩钉截铁:“准确说,是二十五天。令炮匠昼夜轮班,月饷翻三倍!下月大军便要北上陕南,这些炮必须到位!”

虞承文连连摇头:“大人万万不可!工匠们纵使愿意昼夜赶工,然火炮量产毫无经验,二十门若强行赶制,只怕保了数量,保不住质量……”

“质量与数量,须得兼得。”

杨凡的话不容置疑,“加钱!人手不足,去找唐公子想办法,他认识些工匠可作炮匠帮手。确切地说,也非全新二十门,这两门样炮堪用,你只需再造十八门。可将人手分成三组,六门一组同时铸造。”

虞承文深深叹了口气。

他见杨凡心意已决,纵使心中毫无把握,也只能硬着头皮应承下来。

“属下……遵命。”

杨凡微微颔首,目光转向李大伟那边,只见百余名炮组成员仍围着新炮兴奋地议论不休。

就算新炮量产出来,炮兵队也恐无暇充分熟悉,只能轮番用这两门样炮加紧操练。

更多的磨合,只能在未来真刀真枪的战场上边打边学了。

-------------

注释①造炮速度:

据《崇祯长编》卷三十一所明确记载崇祯三年八月二十七日,徐光启向朝廷奏报其半年内制成大中小型红夷大炮400余门。

据徐光启《火攻要略》提到“西洋铸炮法,以铁模复用为要,工匠分工至细,每炮最快三日可成” 。该书现存于《徐光启集》卷八,与《崇祯长编》数据相互印证。

喜欢明末:从赤贫到雄掌天下请大家收藏:()明末:从赤贫到雄掌天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