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 > 第171章 出发前的逼婚、建奴大举入关

大明京师。

张书缘端坐于养心殿中,等候着朱由检的到来。

说实话,昨日震慑完宵小以后,他就想出发去永平府了,可他刚准备好动身就被朱由检给从府里给拽了过来,说是有什么要事要跟自己商议。

虽然不知道朱由检有什么要事要跟自己说,但碍于人家是皇帝,自己与他又是一个战壕的人,于是就只得是放下了包袱跟着王之心进宫了。

在养心殿坐了半个时辰,这朱由检就是死活不到,正想着要不要先回去点齐人马的时候,人却是到了。

“小哥,等久了吧。”

见张书缘是坐在首席首位上,无聊的转动着扳指,独自进来的朱由检就不由的抱歉一声。

“没有,陛下,你这喊我来是有啥事儿?”

没有外人在场,张书缘也就没做臣子大礼,只是从座位上站起来,向其拱了拱手。

瞧见他这副懒散样,朱由检也没生气,因为他总能在张书缘这边感受到一股惬意和放松的感觉。

而这究其原因是,他早已对小哥的作态是习以为常了。

在他看来,这张书缘能够在自己面前彰显后世的生活做派,无疑是没把自己当外人,而若是他要严肃了起来,那恐怕就没有什么好事发生了……

“呵呵,啥事儿?你说啥事儿?”

坐到皇位之后,朱由检便就呵呵一笑,俨然是一副大家长的做派。

“诶,陛下,您这是怎么了?我能有啥事儿啊?自从回京后这几天,我是吃嘛嘛香的,这能有什么事儿啊。”

听朱由检让自己说,张书缘就是一脑袋的雾水。

“嘿,你说说你,朕都有孩子了,你这啥时候成婚呐?去年皇后给你操弄,你也没个应声,难道你就不想跟朕一样?”

朱由检端起茶杯,走到了他的近前就坐了下来。

“陛下,我不是说了吗?我不是不满意娘娘挑的人,而是我实在是没那个时间。而且,我们后世那可是讲究个自由恋爱的,这岂能来了您这还越活越回去了?”

说实在的,张书缘不羡慕朱由检的生活那是假的,但一想到自己是穿越到此的人,所以他心底就有了些莫名的抵触,尤其是一想到要跟几百年前人成婚,那感觉真是不知该如何形容。

“那你就这么单着?书缘不是朕说,你来我大明也有一年半载了,这若是一直一个人这让朕该如何放心?还有你身上还帮朕担着这么重的担子,这倘若那天来个意外。你可让朕该怎么向你后世的父母交代?”

朱由检是如同好哥们的开口,言辞间尽是一副对他好的语气。

“我的陛下,你就放心吧,我心里都有数。只要忙过了这阵子,我就去找娘娘。不去你来揍我!”

一听朱由检说“该如何放心”,张书缘便就在心底生出了疑虑。

是啊,对于皇帝这个职业来说,一个大臣没有喜好,没有家人,皇帝又该如何能够放心放权?

尤其是对于自己眼下这重臣身份来说,没有家人就等于没有软肋,随时可闹事造次。

“嘶…这小朱是想拴住我?不应该啊,我忠心都表的这么明了,难道他还不相信我?”

聊到了这里,张书缘便就在心里嘀咕了起来。

其实,这倘若是历史路线中的朱由检还真会这么想,但眼下的朱由检却是没这个心思,至少到目前为止是没有的。

因为,他还未曾受袁崇焕欺骗过,对于百官的信任程度没有历史中的那么高,再加上他又是亲眼所见他张书缘穿越而来,所以他便就没有这般心思了。

而之所以喊他来说这番话,自然是不想见到小哥这么操劳,身边还没有个人照顾以及还没个人给他传宗接代。

也是,对古人而言,传宗接代便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不是朕不相信你,你去年也说了。书缘,此次一去永平,那可是要亲赴一线的呀,你难道就不怕……”

朱由检说的没错,此次不同于去年的入蒙,因为这次是要他亲力而出,去担任暂督永平府一域的总军务官,弄不好还得要亲临战场一线布置。

“陛下,我……”

“行了,朕不管,说什么也要近日给你寻一良人!”

“陛下!”

“这是朕和皇后一同的意思。这是我在京大臣及王公贵族家的子女名录,你拿去看看,今晚子时前,务必要选出一个!”

“你!!这不是逼婚吗!”

见朱由检强硬了起来,张书缘就无语了,这还从来没听说过逼男子择妇的。

“对,朕就是逼婚,难道书缘想抗朕的旨意不成?”

没辙,见人是如此强硬,他便只好是拿起了朱由检从龙案上丢来的名录……

好家伙,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张书缘就麻了。

只见这第一张就是他朱由检的妹妹—朱徽媞!

“陛…陛下,这不合适吧!这…这上面的人年纪都太小了。我今年都二十七了,这娶个十六七的姑娘算啥。”

迅速翻了几篇,里面尽是些十六七岁的小姑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请大家收藏:()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虽然,他是膈应自己这个后世人的身份,但比这膈应的就是娶一小屁孩。

“这有什么?此年龄是女子最好之时,放在民间那孩子都会到处跑了。再说了,你一大老爷们有这么多计较作甚?”

朱由检是十分嫌弃,真不知是该说他什么好了。

见朱由检是铁了心的要逼婚,没办法,自己只能是研究研究了。

一连看了两个时辰,张书缘看的是头昏脑涨,对里面的人是一点兴致都没有。一是这些人自己不了解,二是这些人都是王公贵族家的人,哪一个都不是简单的。

而要说自己了解的,那恐怕也就有是朱徽媞了。可朱徽媞人是公主,而自己就一后世的普通人这能配得上人家?人家愿意跟自己过?

可官大一级压死人啊,瞧着朱由检时不时的瞄向自己,张书缘只得是要了张纸就开始写写画画了。

两个时辰过去了。

见小哥是正经的研究了起来,朱由检便就高兴了起来,处理了一会儿奏章,然后就便去找皇后商议了。

见朱由检离开了,张书缘终于是松了口气。

“不行,我得先去办正事,要不然这非得被耽误不可。”

打定主意,又在纸张留了条告罪信后,张书缘便就出了皇宫,趁着天色还亮就去找朱纯臣等人了。

对于他的离开,殿外的一众太监是不敢阻拦,只知道赶忙去向皇爷禀报。

……

离开了皇宫,坐上自己的轿子,很快便到了五军都督府。

在这前往五军都督府的路上,他这一行便见到了许多拖家带口的人,涌入了城里,四处寻找临时栖身的房屋。

见到这群受苦受难的民众,张书缘不禁就深深的叹了口气。

俗话说的好啊,兴百姓苦,亡百姓更苦。

现如今虽是还没到大明的灭亡之时,但天灾**此起彼伏,再加上眼下又要面临,有可能来袭的己巳之变,所以这北直隶地区附近的人都要被强制远离故土,尤其是蓟州府的人。

而这种痛苦是十分惹人厌烦的,只有那些犯了事或躲祸的人才会选择背井离乡。

无奈的叹息了一声,张书缘就合上了轿帘。

……

一个时辰后,张书缘是抵达了五军都督府。

而此时的五府是正在配合兵部的命令调兵遣将,无数命令从府内发出送往北方各地。

见是他的轿子来了,府衙门口守卫的兵卒便就去向朱纯臣等人禀报了。

不大一会,朱纯臣便率领一众侯爵走出了府来。

“张阁部好啊,可真是许久未来了。”

见面之后,朱纯臣是一脸的和煦,时至今日,他已是靠着惠民坊赚得了十万两银子。

这十万两虽是比不上自己投入的成本,但要知道这可是堂堂正正的正当收入啊!

“是啊,成国公一切安好?”

会面之后,众人便就寒暄了一番,就被众人簇拥进了府衙。

“阁部此来是有何事啊。”

坐入主位,朱纯臣便就和煦的问了起来,言辞间更是彰显亲近之意。

“哦,张某来此,不为别的,是想与国公大人借两个人。”

“哦?借人?”

“是啊,张某不日便要赶赴永平府一域,可那边的人张某却是不太了解,怕是用起来会耽误了战事。”

“这样啊,好说好说。你我之间还需言借?不知张阁是想用谁?”

“张某想借武安侯与定西侯,不知国公可借否?”

“这二人呐…”

一听是要借郑之俊和蒋秉忠,朱纯臣就是一脸的苦涩。

因为,这二人乃是京畿中的战将之一,在此次防御战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任务安排。

“国公,这二人是有要务在身?”

见朱纯臣是这神情,张书缘便就猜测出了一二。

“是啊,张阁若要用人,不如换上一换如何?”

“那不知,国公这里可借出何人?”

“既然张阁是为战事用人,那就暂调清平伯和应城伯如何?”

听朱纯臣想借这二人给自己用,张书缘便就在脑海中搜寻了一番有关这二人的记述。

据史书记载,应城伯孙廷勋,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袭爵,其祖上是靖难之役的功臣之一孙岩,而他孙廷勋的一生,倒也如同大多数勋贵一样,不过其结局还算得上是对得起其祖先的名讳。

因为,他的结局是战死在了疆场!

而清平伯吴遵周这人,也很是不差,其祖先可追溯到明初的大将吴成身上,而他眼下是担任着掌中府都督印、及管理京畿治安之务,结局更是被李自成攻入京师后所祭旗,被南明追认为了殉难的勋臣之一,附祀于了武臣祠。

“既然武安侯二人有要务在身,那张某便就暂借清平伯二人吧。”

“好,张阁稍等,本国公这就调二人前来。”

“国公不必了,你直接命他二人到东城门等我吧。我先回去带好东西。”

没错,这要奔赴永平府,他还得要带上统合防务的圣旨才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请大家收藏:()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既然如此,那我就不留了,待此役结束后再相约谈。”

说罢,朱纯臣便就拱了拱手,而张书缘亦是如此。

离开了五军都督府,回到府上,带好一应所需,张书缘就奔赴向了东城门。

与二人会合之后,他们这一行便就疾驰向了永平府。

四日光阴,眨眼逝去。

在这奔波的路上,张书缘三人是时常能看到被驱赶离乡的百姓,没办法,若不遣散百姓,只怕建奴破关后会就大肆劫掠人口和物资了……

经过四日的昼夜赶路,很快就抵达了兴州右屯卫。

而负责这一卫的指挥使是一名年仅四旬的将军,名曰魏鹏的官兵。

PS:好多史料遗失,我没找到崇祯年的兴州卫官兵名单,有知道的朋友可以提供,后面我会改。

抵达了右屯卫后,张书缘旋即便拿出了圣旨宣读了自己的任命书,同时又命魏鹏即刻动员兵卒,于蓟州镇布置阶梯防御工事。

下达了此命令后,他也没歇着,转身带人就赶去了迁安,打算将东南一线的大营先布置在这里了。

由于手握圣旨,外加又有兵部的命令过来,于是魏鹏便就开始听命行事了。

看着卫所兵卒开始修建营帐布置沟壑防御,张书缘便也没歇着,命清平伯吴遵周统合军物,另外又命应城伯孙廷勋赶赴永平府坐镇统领。

为了保证其能顺利接管,张书缘还从右屯卫里抽调了两千兵卒,交由孙廷勋指挥。

北直隶地区的布防事宜,是如火如荼的进行。

不知不觉便就过去了半个多月。

而在这半个月里,张书缘是成功的与孙承宗、李邦华二人建立了信息联络。除此之外,钱龙锡也亲自押送粮草军械抵达了迁安。

为了防止建奴入关后大肆劫掠蓟州镇一域。张书缘特命建昌营、兴州右屯卫、东胜左卫派出五千余人,于青山口至迁西一线埋设地雷挖掘壕沟,同时又派东胜左卫主力营抓紧遣散喜风口以南的民众。

而这三营与蓟州镇一域官兵相加总兵力有两万七千余人。

除了人口外,当地值钱的东西统统被带回,带不走的就一律砸了或烧了,只留下了少量不愿意走的百姓在城中。

没办法,有些人就是不愿意舍井离乡,外加身上还没什么钱财,无法在他乡安身……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面的防线逐步建立,南面和西面的防线也初具了雏形。

西面的第一道防线则是由孙承宗负责,起点为洪山口至遵化以南的梨河一线,驻守部队为营州右屯卫、忠义中卫以及宽河所三军。而此间兵力共计两万四千余人驻守,且身后还有东胜右卫、镇朔卫等卫所兵卒沿城沿山布防。

同时又日夜不间的疏散遵化地区的民众及物资。

正南面的第一道防线,是由身在玉田的李邦华负责,他命兴州左屯卫、兴州前屯卫及梁城所及地方兵卒于遵化以南的梨河至迁西一域布防,同样是挖了大量的沟渠和地雷。

而堆积在此的总兵力也达到了两万六千余人。

也就是说,这遵化至迁安一带已有了七万七千余人!

一切事宜都是有条不紊的在进行。

正当张书缘三人忙于安置百姓、调拨物资,整训军队的时候,一声炮响自龙井关炸响了!

建奴扣关了!!

这消息如同长了双翅膀一样,只用了短短五天的功夫就传遍了整个北直隶!

而得到如此奏报的京中百官,更是被这消息吓的是瞠目结舌。

说实在的,他们这群守旧的士大夫是做梦都没不曾想到,那皇太极是真敢南下!

喜欢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请大家收藏:()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