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 > 第179章 蓟镇西北全境陷落

我们再说大明这边。

在皇太极躺下休养的同时,张书缘却是一夜没合眼,独自在迁安城中的大营里端坐了一晚。

没办法,敌军野战凶猛,而战场消息传的又慢,再加上他本就是一后世的普通人,所以他眼下的压力就很大!

尤其是在昨夜的后半夜里,那位于西北方位的蓟镇方向没了炮声,他的压力就更大了,生怕皇太极没看到自己留的那字条。

而他之所以命人在蓟镇里留了字条,主要还是因为他在心里抱有着一丝幻想,希望皇太极能在看明白事情后选择知难而退,从而避免应天府周遭的百姓遭受到过多的屠戮。

除了有这个心思外,张书缘还同时有着搞他心态的意思在里面,毕竟你的战略安排,我大明都已经提前知晓了,你还这么跟我们打?!

一夜没睡,刚准备出帐活动活动身体,就见到了急走而来的应城伯孙廷勋。

“启禀张阁,我军前沿斥候来报,蓟镇历经三天两夜守备终不敌建奴酋首。三屯营破,总官兵朱国彦与卫指挥使李智中于城中自缢殉国。城上官兵战死三千余众,剩余大部或散或降。眼下建奴酋首正位于蓟镇之内休整大军。”

“是吗?那建奴大军可有行动?!”

对于蓟镇的失守,张书缘是并不意外,因为那城上的空间有限,根本无法同时容纳那七千余人的大军。所以那朱国彦和李智中等人,就只能是选择在城上使用车轮战术,轮替防守城池。

而抛除这空间因素外,那三屯营的军队是严重的缺乏训练和缺少火器。只有像秦良玉的白杆军和后来孙传庭与卢象升训练的秦兵和天雄军,才能有与建奴正面较量的实力。

总得来说就是,只要建奴部队一直是处于轮替的猛攻状态中,眼下大明关内的任何一城,都会面临着被其攻破而失守的现状。

当然了,这蓟镇之所以会脱手的这么快,其中最大的原因之二是跟他们的布局有关。

因为,只有让皇太极尝到了蓟镇这个甜头之后,他才会选择彻底的南下!

至于他自己留的那封信,那就得看皇太极等人是如何作想了,是相信退兵?还是被看作是他的疑兵之计?

总之这件事情他张书缘并不放在心上,因为,随着战事的继续,他皇太极是早晚都会能弄明白现状的……

话再说回来。

见大人问起敌军的动向,孙廷勋便就有些尴尬了。

“目前敌军应当还是在城内修整吧。”

没辙,他也不是斥候,眼睛更无法飞到蓟镇去查看,所以就只得是这么说了。

“休整…只怕是那厮也休整不了多久。孙将军且随我去清河一线看看吧。”

张书缘口中的清河乡是位于迁安城以北七十七里处的一处村庄,因其北靠沙河支河南岸,河水又常年翻沙所以被叫了这个名字。

“是!卑职这就去安排。”

“嗯。”

点了点头,孙廷勋便就去调集护卫了。

趁着孙廷勋去安排的间隙,张书缘匆匆的吃了口军餐,然后便就准备启程了。

可就在他刚走出迁安北城一里,就见到了一支数万人的混装部队到了城下。

在见到这支部队的一瞬,张书缘的眼色顷刻就是一变。

“关宁大军!”

只见这支奔到北城口的部队是清一水的重甲步军,张书缘就知道这是袁崇焕过来了!

没错,山海关作为大明最重要的边防重地,朝廷自然是没少往里砸钱,光每年的兵饷支出就高达一百二十多万两,若是再算上筑城、马匹、军械等开销,其年费用就高达五百八十四万两!

所以,经由如此重金,再加上孙承宗、熊弼廷、袁可立所提出的“三方布置”战略之下,这关宁大军发展的是甚为迅猛,不但军中极为善于使用火器,其部队素养也是极强。

可以说,这支部队完全可以做到“上行下效”!

若不是历史中的朱由校及朱由检二人犯了诸多错误,要不然的话,恐怕现在的建奴就只能是困守于盛京了……

“前方可是驰援蓟镇兵卒?!”

还没等张书缘等人说话,眼前的大军便就走出了一人。

“不是。你是关宁军何人?!”

见人出来搭话了,张书缘便就骑着马走出了人群。

“在下名唤满桂,不知大人是我朝何人?”

瞧见眼前的人是如此淡定从容,这说话的人便就自报了家门。

“你是我朝的关宁总兵满桂?!”

听到这话,张书缘瞬间就高兴了起来,要知道这位可是一猛人!

据史书记载,满桂一生军功无数且为人壮硕忠勇,受到了诸多大人物的赏识!

只不过,这位的结局可有些不好。在历史中他自己巳之变爆发以后,便遵军令驰援京师,但可惜由于历史路线中的朱由检满腹猜疑不信任袁崇焕,便就导致了他关宁军十分缺乏休息。

所以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关宁军将领战死,这其中就包括满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请大家收藏:()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末将正是。不知大人是……”

虽然没见到张书缘身着官服,但看其身上的铠甲,满桂就觉这眼前之人必是一位高官了。

没错,自张书缘穿越以来,还未见到过这诸多辽东名将。

“我乃我朝的内阁司员兼商业司尚书,名为张书缘。”

在张书缘刚说出内阁一词的时候,满桂就大概率猜出了他的身份,当即就单膝跪地拜见了起来。

因为,这眼下的内阁之中只有他一个人没过三十岁。

“将军快快请起,本阁可担不起将军大礼。”

见人跪下了,张书缘赶忙下马,并亲自扶起了这位大将。

亲手将他扶起,他这才发觉这满桂不愧为大将之名。

只见他身高是足有一米八左右,眼神坚韧,身形坚硬如铁,就连说话的语气都极为的干练。

而他的相貌自不必说,是一张很典型的蒙古人相貌。

没错,满桂正是蒙古族人。

“末将不敢!末将曾在边防听都督讲过您的事,而且您去岁时所作的事情,我等皆有所闻!”

“呵呵,满将军言过了,本阁所作也不过是为臣子的本分。对了,你家都督可到?”

“回大人的话,袁都督已至南门,眼下恐已进城。”

“好,那就先进城再说吧。”

见袁崇焕本人到了,他就决定先见见袁崇焕再说,至于去前线视察的事情就先放放了,反正那皇太极一时半刻的也打不过来。

拉起满桂的手,张书缘就与他并肩而行的回到城中。

在这进城的路上,张书缘是询问了很多辽东的事情,其中第一件事便就问起了毛文龙。

一听上官问起了那个土匪,满桂就是一脸的鄙夷。

“怎么?你们与他闹矛盾了?”

“不瞒大人,那厮极混,不但到处拉人到东江镇,而且他还竟敢走私!”

“这个本阁知道。”

“您…您知道?那您知道为何不……”

“时机未到啊,眼下那厮占据东江还频频索要军饷。可将军也知我朝境遇,如若不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怕这时局会更加艰难啊。”

张书缘说的没错,毛文龙这个人十分复杂,其不但有冒功杀良的问题,还有通敌资助及冒领军饷或走私的事儿。

甚至朝中有传言说,毛文龙是有脱离朝廷单干的倾向。

虽说这人是做了很多坏事,但他还是有功德在身的。

而他那功德,主要是源自于他开的东江镇线和袭扰后金。

“唉。”

听到这句话,满桂便就吐了口浊气,不再言语了。

见满桂不愿在这件事上多谈,张书缘便就问起了其他事项,总得来说,他问的无非是辽东的城防兵备等事情。

进到城中大营,果然袁崇焕已经到了城中。

“书缘真是许久不见,近来可还安好?”

刚一踏入大营,袁崇焕那老练沉着的声音就传了过来。

“是啊,与都督上次一别可还是去年的事了。不知都督此行带了多少兵马?”

进营入座,张书缘便就直接谈起了正题。

“不瞒张阁,老夫此行共带了两万八千余人。不知我蓟州眼下行事如何?”

见谈起了正事,袁崇焕就改变称呼。

而他之所以晚来了这么几天,主要是因为他要布置好山海关的防务,严防建奴扣关。

“两万八…,也够了。”

听到这个数字,张书缘就回想了一番。

在历史中,这位带兵勤王一共是带了三万六千多人,虽然这眼下的人数跟史书中有些出入,但这出入不算太大,仅仅是少了两千余人。

“不瞒都督,眼下我蓟镇刚丢,敌酋首正位于蓟镇休整。”

“哦?那我遵化如何?敌军可破了大安口一线?”

“应该没有,若是破关了,孙尚书定会差人传信过来。”

袁崇焕还是不愧为重臣的,这一上来便就关心起了这几个重点地区。

“这样啊,若是这样那情况还好。阁部,容我关宁军休整一日,待明日时我亲率大军定前去歼灭蓟镇之敌!”

听完了现状,袁崇焕就决定得赶紧把皇太极给赶出来,如若不然,那蓟州一域非得遭殃了不可。

“都督且慢,此事我朝中已有谋划。眼下你军不宜妄动。”

“有谋划?”

“嗯,我朝打算将皇太极引诱至关内进行围杀!”

“什么?!”

听到这话,袁崇焕就是一惊!

“都督勿惊。此计策为我与孙尚书等人共同谋划。蓟州东北一隅已被我朝清空了大半……”

见他似乎是不知道自己等人的谋划,张书缘就与他讲述了一番。

“竟是这样!阁部好计策啊!一旦那酋首深入,其尾部必然薄弱,届时以我关宁铁骑定可冲破其守军!”

“正是这样。所以都督眼下要做的事就是分兵。一路前往太平寨驻守。另一路则明目入京。不过,届时可能要委屈一下都督了。”

“委屈?”

“嗯,关外不日前曾流出传言,说都督与建奴交流颇深,似有通敌嫌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请大家收藏:()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启禀阁部,袁某没有这么做,袁某于关口日日操劳训兵备战。况且我山海一域还有宫中监事,所以还请张阁部明鉴呐!”

话还没有说完,袁崇焕便急忙的跪了下来,请张书缘帮自己向朝廷说话了。

说实在的,听到这个消息,袁崇焕不慌是假的,因为他在边关的确是假做了与建奴通好的事情,而且朝中也有很多人看不惯他。

再加上,这传言乃为通敌,这可是要诛九族的大罪啊,哪怕是皇帝不信,但架不住有百官请奏啊。

“都督勿慌。这一切吾皇自有判断。所以接下来,我要你率领本部进京,但勿要率军入城。待你与吾皇言过之后,再乔装改扮出城,密令大军至遵化。等候我这一线的军令行事就好。”

见袁崇焕是彻底慌了,张书缘赶忙是对其安抚。

要知道,眼下可是战时啊,这要是他被吓出个好歹,那大明就白白损失了一位大员。

当然,他袁崇焕所做的事情的确是很不妥,但想要换人那也得等到这场大战过去后才行。

“既然如此,那袁某就多谢阁部提点了。”

趁着眼下大军刚进城不久,袁崇焕就打算继续上路了,正好也能给皇太极释放个“被拒入城”的假象。

“好,既然都督心中有算,那本阁就不便多留了。”

“好。那袁某就静在遵化等候您的消息了。”

没办法,谁让人帮了自己呢,所以他这称呼里就加了个您字。

出了大营,袁崇焕旋即就下了军令,命令张弘谟,张存仁,曹文诏,丁永绶,张外嘉,窦濬等人即刻赶赴太平寨。

而他自己则是率领祖大寿、满桂等人奔去了京师。

……

见人走了,张书缘就开始做自己的事情了。

等他跑到了清河乡,这时辰也来到了十一月十三日的丑时。

见已入了深夜,这视察防备的事就不好做了,于是张书缘就在此地休息了下来。

次日辰时三刻。

张书缘便早早的来到了阵地前。

抬头望去,只见这沙河支流南侧是排布着七条纵横交错的沟渠,有埋着拒马桩的,亦有埋伏地雷的,甚至张书缘都看到了战壕的雏形。

除了这纵横的沟渠外,在阵地的最前沿还架设着十二条巨大的叉桩,疑似是防御敌人步军进攻的装备。

巡视了一圈后,张书缘便就对着布置防御的蓟辽总督刘策开了口。

“刘督师,此间排布不错啊。”

站在一处沟渠上,张书缘是单手靠背的看向远处。

“哦?张阁部也懂军事?”

“只懂的一些,算不上精。不过刘督师,你有没有觉的这沟渠挖的有些浅了,而且数量还不够。”

“浅了?”

“正是。你看那最前面的那条,深度仅到半腰,这若是敌军火炮开火,我军士们该如何躲避?”

“还有东边的那条。深度虽然是够,但其缺少了连接主沟的通道。”

“除了这两处外,你再看看西侧和北侧的,是不是相较于东侧的就浅了很多。”

“是浅了很多。那张阁这壕沟是有什么内涵吗?”

“当然有,一个好的沟渠可容纳士兵们隐藏躲避炮击,同时有可保障火器兵的存活……”

张书缘说的是后世的战壕布置,虽然他在后世没上过战场,但战争电影可没少看。

“嘶,沟渠联络,深度,防炮……”

听他这么一说,这旧已松懈的刘策就像突然发现了什么大秘密一样,下意识的就开始琢磨起了防炮的事情了。

见他琢磨了起来,张书缘也没选择将他叫醒,反而倒希望他能悟出些什么了。

巡视了两个时辰,见诸多战备皆已到位,张书缘便就彻底的放心了。

可就在他准备回归迁安县时,一声急报就从军中响了起来。

原来,自皇太极将人给撒出去后,仅用了一天多的功夫就扫荡了一圈蓟镇附近的村镇。

所获究竟如何,斥候也不清楚,只知道其敌军主将率领大部,袭击了蓟镇西北一带!

喜欢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请大家收藏:()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