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密统帝国 > 第169章 生物铸穹录

密统帝国 第169章 生物铸穹录

作者:陛尊居士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1-02 11:31:08 来源:全本小说网

1. 星穹之命:密会传任

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宣誓仪式刚落下帷幕,星穹议事厅的穹顶还残留着全息投影的淡蓝余晕。米凡站在议事厅中央的“命运之台”前,指尖轻轻划过台面上镌刻的三大星域星图——那是他耗费十年心血,推动百余个星球达成共识的见证。此刻,他的眉宇间没有庆功的松弛,只有一丝紧迫的凝重。

他抬手激活腕间的“星讯仪”,屏幕上弹出一个加密通讯请求,接收方的头像,是一个戴着银边眼镜、眼神锐利的青年——都凡,他一手提拔的核心助手,也是整个共同体中少数精通“生物建筑融合技术”的专家。

“立刻到我的私人书房来,有要事。”米凡的声音透过星讯仪传来,没有多余的寒暄,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信任。他清楚,接下来的任务,唯有都凡能扛住;而都凡也明白,米凡这般急切的召唤,必然关乎共同体的未来根基。

十分钟后,都凡出现在书房门口。书房的墙壁由透明的“星晶玻璃”打造,窗外是蓝顿星球特有的橙红色天空,淡紫色的地表上,零星分布着尚未完工的临时据点。米凡坐在书桌后,面前摊开一张全息蓝图,见都凡进来,便起身将他引到蓝图前。

蓝图上,三个核心建筑的轮廓隐约可见:一座高耸入云的塔楼、一片规整的营区,还有一座形似花瓣的设施。米凡指着蓝图,语气郑重:“达尔文小总统刚签署命令,要在蓝顿星球建共同体的核心枢纽,这个任务,我交给你。”

都凡的目光落在蓝图上,瞳孔微微收缩。他知道蓝顿星球的意义——这里是银河星域、安德洛星域、奥克斯星域的交汇点,十年前还是三方冲突的“缓冲带”,如今要建成共同体总部,其象征意义与实际价值,都重若千钧。

“时间只有一个月。”米凡补充道,指尖在蓝图上点出“创生-III型工业生物打印机”的标识,“用这个,完成三项工程:888层高的总部大楼、能容纳十万大宇宙军的军营,还有配套的能源站和通讯塔。”

都凡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俯身盯着“创生-III型”的参数。这款打印机是半年前才下线的最新设备,他曾参与过调试,知道它的优势——能将生物活性材料与金属合金在分子层面融合,让建筑既有金属的坚固,又有生物的自我修复能力。但优势背后,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此庞大的工程,哪怕是小型生物打印建筑,也需要两个月,更别说888层的大楼。

“我明白难度。”米凡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递过一份数据报告,“这是蓝顿星球的地质勘测数据,还有‘创生-III型’的极限效能测试结果。你需要的技术支持,共同体的所有实验室都会配合,我只要一个结果:三十天后,核心枢纽必须具备初步运转能力。”

都凡接过报告,指尖触到报告封面上的“星穹计划”四个字,一股热流从心底升起。他抬头看向米凡,眼神从最初的凝重转为坚定:“保证完成任务。”没有多余的话,却像一颗钉子,稳稳钉在了这一刻的时光里。

2. 破壁之思:机与材的博弈

都凡离开米凡的书房后,第一时间回到了自己的“生物建筑实验室”。实验室的中央,停放着一台缩小版的“创生-III型”打印机,机身呈银灰色,顶端的“生物喷头”还残留着上次测试时的淡绿色材料痕迹——那是“星藻蛋白合金”,生物打印的核心原料。

他坐在控制台前,调出“创生-III型”的运行日志。日志显示,设备最大的打印高度是500层,且是单一结构的建筑;而888层的总部大楼,不仅高度超标,还要融入复杂的内部结构,比如议会厅、信息中心、应急避难所,这对打印机的“分层精度”和“材料供给速度”都是极大的考验。

首先要解决的,是材料的“抗极限性”。蓝顿星球的环境特殊:白天,恒星“蓝炬星”会释放高强度的β射线,传统金属建筑在这种射线照射下,三个月就会出现结构老化;夜晚,地表温度会骤降到-80℃,普通生物材料会失去活性,自我修复功能也会失效。

都凡打开材料数据库,筛选出十几种可能适用的原料。他先调出“星藻蛋白”的参数——这种从蓝顿星球本土星藻中提取的蛋白,天生具备抗低温能力,但抗辐射性不足;再看“钛晶合金”,抗辐射性极强,却没有自我修复能力,且重量太大,888层的大楼若用纯钛晶,地基根本无法承受。

“必须让两者融合。”都凡喃喃自语,手指在控制台上敲击,模拟星藻蛋白与钛晶合金的分子结合过程。屏幕上,两种材料的分子链在高频震荡下逐渐靠近,却在接触的瞬间弹开——星藻蛋白的有机分子与钛晶的无机分子,存在天然的“排斥壁垒”。

他想起实验室的材料学家林溪,之前她曾研究过“分子桥接剂”,或许能解决这个问题。都凡立刻拨通林溪的星讯,屏幕上很快出现一个扎着马尾、穿着白大褂的女孩,她的身后,是一排排装满试剂的试管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密统帝国请大家收藏:()密统帝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林溪,帮我查一下‘蓝晶微粒’的实验数据。”都凡直接开口,“我想试试用它做星藻蛋白和钛晶合金的桥接剂。”林溪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你要搞总部大楼的材料?蓝晶微粒上次测试,确实能让有机和无机分子形成稳定的氢键,我这就把数据发你。”

五分钟后,一份详细的实验报告传到都凡的控制台。报告显示,在星藻蛋白中加入0.3%的蓝晶微粒,再与钛晶合金粉末混合,经过“创生-III型”的“生物熔炼”工艺,就能形成兼具抗辐射、抗低温、自我修复的“蓝晶星藻合金”。都凡看着模拟结果,紧绷的肩膀终于放松了一些——材料的难题,算是有了方向。

3. 金龟雏形:推演中的攻防

解决了材料的核心问题,都凡将重心转向总部大楼的造型设计。他知道,888层的高度,不仅要考虑美观,更要兼顾结构稳定、辐射防护、功能布局三大核心需求。传统的直线型大楼,在蓝顿星球的强风与射线环境下,很容易出现“顶端震荡”,甚至被β射线穿透中层结构。

“得找一个天然具备‘防御与稳定’属性的生物造型。”都凡打开生物数据库,筛选蓝顿星球本土的生物样本。他先看了“飞翼兽”的翅膀结构——流线型不错,但承重能力不足;又看了“地甲兽”的外壳——坚固有余,却过于厚重,不利于高层设计。

直到第三天凌晨,他的目光停留在“星金龟”的样本上。这种生活在蓝顿星球赤道附近的生物,外壳呈流线型,表面有细密的凸起纹路,能将β射线折射出去;外壳的分层结构,像一层层叠加的盾牌,既轻便又坚固;更重要的是,星金龟的腹部有“中空腔体”,正好可以借鉴为大楼的内部楼层,而背部的“甲壳弧度”,能减少强风对大楼的冲击力。

“就是它了。”都凡立刻启动“结构模拟系统”,开始绘制金龟造型的三维蓝图。第一天,他重点设计大楼的“整体轮廓”:底部直径1200米,顶部直径300米,888层分为三个区域——1-200层是能源与后勤区,201-600层是办公与议会区,601-888层是信息与应急区,每个区域之间用“生物缓冲层”隔开,避免一处受损影响整体。

第二天,他专注于“细节优化”。比如金龟外壳的“凸起纹路”,他将其设计为“螺旋式信号通道”,既能折射射线,又能作为通讯线路的载体;外壳的生物打印层叠顺序,确定为“蓝晶星藻合金层 自我修复因子层 隔热层”,每层厚度0.5米,交替打印,确保每层都具备完整的防护能力。

第三天下午,模拟测试正式开始。系统模拟蓝顿星球的极端环境:β射线强度提升到日常的3倍,强风速度达到18级,地表温度骤降-90℃。屏幕上,金龟造型的大楼稳稳矗立,外壳的纹路将大部分射线折射到空中,少数穿透的射线也被隔热层吸收;强风撞击大楼时,流线型外壳让气流沿着弧度滑走,大楼顶端的震荡幅度仅为0.3米,远低于安全阈值;低温环境下,蓝晶星藻合金没有出现硬化,自我修复因子仍能正常活性。

“成功了!”都凡忍不住握紧拳头。但他没有放松——模拟只是第一步,实际打印中,还会遇到更多问题。比如,金龟大楼的“头部”是信息中心,需要安装大型全息投影设备,这部分的生物打印精度必须达到0.01毫米,而“创生-III型”的常规精度是0.1毫米,还需要调试设备参数。

他立刻联系打印机工程师赵磊,让他优化“创生-III型”的喷头精度。赵磊在电话里有些犯难:“精度提升10倍,材料的流速就要降低,打印速度会变慢30%,会不会影响工期?”都凡沉默了几秒,回答:“工期可以调整,但精度不能降——信息中心的设备一旦安装错位,整个共同体的通讯都会受影响。”赵磊最终同意,承诺在三天内完成设备调试。

4. 辅筑蓝图:能营之谋

总部大楼的设计有了眉目,都凡开始规划能源站、军营与通讯塔的蓝图。这三项设施看似是“辅助”,却直接决定了核心枢纽的运转效率——能源站是“心脏”,军营是“守护者”,通讯塔是“神经”,缺一不可。

能源站的选址,他定在金龟大楼的西侧1公里处。蓝顿星球的“蓝炬星”恒星,其光谱以蓝紫色为主,传统的硅基光伏板在这里的发电效率只有20%,而生物光伏材料“光藻膜”,能吸收蓝紫色光谱,效率可达65%。所以,能源站的主体设计为“生物光伏阵列”,形状像一朵展开的“星花”,每片“花瓣”都是一块光藻膜,中心是生物储能电池。

都凡调出能源需求数据:总部大楼每天需要1200万度电,军营需要800万度,通讯塔需要200万度,合计2200万度。他计算了光藻膜的面积——每平方米每天能发电15度,所以需要15万平方米的光藻膜阵列,分成10个“花瓣”,每个花瓣1.5万平方米,这样即使其中一个花瓣受损,其他花瓣也能维持80%的供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密统帝国请大家收藏:()密统帝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军营的设计则要兼顾“快速成型”与“机动性”。大宇宙军有十万兵力,传统军营需要划分宿舍、训练场、装备库等区域,建设周期长;都凡决定采用“模块化生物打印”,将军营分为100个“营区模块”,每个模块能容纳1000人,包含宿舍、食堂、小型训练场,模块之间用生物通道连接,可随时拆卸重组。

他还考虑到军队的应急需求:每个模块的墙壁都植入了“应急武器接口”,一旦遭遇袭击,能快速激活生物合金防御盾;模块底部装有“生物驱动轮”,在需要转移时,可通过打印机临时打印驱动系统,让模块变成移动营堡。为了配合打印速度,军营的材料选用简化版的“蓝晶星藻合金”,去掉部分抗辐射层,只保留基础的防护与自我修复功能——毕竟军营主要在地下和低空,受射线影响较小。

通讯塔的设计,最关键的是“信号覆盖”。蓝顿星球的大气层有一层“电离层屏障”,会干扰常规电磁波,所以通讯塔不能用传统的信号发射方式。都凡想到了金龟大楼的“头部触角”——他决定将通讯塔与金龟大楼融合,在金龟的两根“触角”里安装生物信号发射器,触角高度延伸到大气层外,直接避开电离层屏障。

触角的材料用“轻质星藻合金”,内部中空,装入“生物信号放大因子”,能将信号强度提升10倍,覆盖整个蓝顿星球及周边3光年的区域。为了防止触角被陨石撞击,都凡还在触角表面设计了“自动规避系统”,通过星雷达监测陨石轨迹,提前调整触角角度,或激活表面的生物缓冲层。

当这三项辅筑设施的蓝图初步完成时,窗外的橙红色天空已经泛起了鱼肚白。都凡看了一眼腕上的星讯仪——距离任务开始已经过去了7天,设计阶段完成了50%,接下来,就是材料准备与设备调试的关键期。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给自己冲了一杯“星藻营养液”,又坐回控制台前——他知道,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才刚刚进入加速阶段。

5. 材备之役:星藻的淬炼

设计蓝图基本敲定后,都凡将工作重心转向材料准备。核心材料“蓝晶星藻合金”,需要两种关键原料:蓝顿星球本土的星藻,以及从奥克斯星域进口的蓝晶微粒。而星藻的提取与加工,是整个材料准备中最耗时的环节——因为要保证星藻蛋白的活性,必须在采集后48小时内完成提炼。

都凡亲自带队前往蓝顿星球的“星藻湖”——这是星球上最大的星藻栖息地,湖水呈淡绿色,水下三米处,密密麻麻的星藻像绿色的绸缎般漂浮着。采集团队穿着“生物防护服”,手持“负压采集器”,小心翼翼地将星藻吸入容器中——星藻的细胞壁很薄,一旦受力过大,就会破裂,导致蛋白流失。

“采集速度不能快,每小时最多采集500公斤。”都凡对采集队长李锐说,“我们需要100吨星藻,按这个速度,至少需要200小时,也就是8天多。”李锐皱了皱眉:“时间太紧了,能不能加派人手?”都凡摇头:“星藻湖的生态很脆弱,一次采集太多会破坏平衡,只能按这个速度来——我们可以分三个区域采集,轮换进行,保证星藻的再生。”

采集到的星藻,第一时间被送往实验室的“蛋白提炼车间”。林溪已经带领团队做好了准备:车间里,十台“离心提炼机”整齐排列,每台机器能将星藻中的蛋白与水分分离。林溪向都凡展示了提炼流程:先将星藻放入提炼机,在37℃的恒温下搅拌30分钟,破坏细胞壁;然后以8000转/分钟的速度离心,分离出星藻蛋白原液;最后加入0.1%的“活性稳定剂”,防止蛋白失活。

“每100公斤星藻,只能提炼出15公斤蛋白原液。”林溪指着显示屏上的数据,“100吨星藻,最终能得到15吨原液,刚好够打印总部大楼的外壳。”都凡点点头,又问:“蓝晶微粒的到货情况怎么样?”林溪调出物流信息:“从奥克斯星域发来的3吨蓝晶微粒,已经在途中,预计3天后到达。”

就在这时,提炼车间的警报突然响了——一台离心提炼机的转速异常,降到了6000转/分钟。林溪立刻跑过去检查,发现是机器的“生物轴承”磨损了。“生物轴承是特制的,需要用星藻蛋白润滑,现在磨损了,临时找不到替换件。”林溪的语气有些焦急,“这台机器每天能提炼1吨原液,停一天,就少1吨,会影响后续进度。”

都凡蹲在机器旁,看着磨损的轴承,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我们不是有星藻蛋白原液吗?能不能用原液混合少量钛晶粉末,临时制作一个轴承?”林溪愣了一下,随即眼睛亮了:“可以试试!星藻蛋白有粘性,钛晶粉末能增加硬度,混合后用3D打印机快速成型,应该能应急。”

两人立刻行动:林溪调配蛋白与钛晶的比例,都凡操作小型3D打印机。半小时后,一个临时轴承被打印出来,安装到机器上。启动测试——转速逐渐回升到8000转/分钟,运行稳定。“太好了!”林溪松了口气。都凡擦了擦额头的汗:“以后每天都要检查设备,不能再出这种问题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密统帝国请大家收藏:()密统帝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接下来的8天,采集与提炼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当最后一批星藻蛋白原液送入仓库时,蓝晶微粒也刚好到货。都凡看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材料,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一块——材料准备完成,下一步,就是“创生-III型”工业生物打印机的最终调试,以及核心枢纽的正式打印。

6. 机调试锋:创生的校准

材料准备就绪后,都凡带领团队来到蓝顿星球的“生物打印基地”。基地中央,三台“创生-III型”工业生物打印机并排矗立,机身高度50米,顶端的“复合喷头”能同时喷出三种材料:生物活性材料、金属合金、自我修复因子。这三台打印机,将分别负责总部大楼、能源站、军营的打印,通讯塔则由总部大楼的打印机顺带完成——因为通讯塔的触角要与金龟大楼连接,一体化打印能减少衔接误差。

打印机调试的第一个重点,是“喷头精度”。总部大楼的信息中心需要0.01毫米的精度,而“创生-III型”的常规精度是0.1毫米,工程师赵磊带领团队拆解喷头,更换了“纳米级喷嘴”,并调整了材料的流速——将星藻蛋白合金的流速从每秒10毫升降到每秒3毫升,确保材料能精准堆积。

“现在测试喷头的定位精度。”赵磊启动调试程序,喷头开始在虚拟坐标系中移动,在一块金属板上打印出一个直径1毫米的圆点。都凡用“纳米测量仪”检测圆点的直径——0.998毫米,误差仅0.002毫米,符合要求。“很好。”都凡点头,“再测试分层打印的层厚精度,总部大楼的外壳需要每层0.5米,层与层之间的衔接误差不能超过0.05米。”

赵磊调整程序,喷头开始分层打印一块1米高的样品。打印完成后,都凡用激光测距仪测量每层的厚度——第一层0.502米,第二层0.498米,第三层0.501米,误差都在0.005米以内,远低于安全阈值。“精度没问题了。”赵磊松了口气,“接下来测试材料的融合效果,看看蓝晶星藻合金的性能是否达标。”

团队取来少量星藻蛋白原液、蓝晶微粒和钛晶粉末,送入打印机的“生物熔炼舱”。熔炼舱内的温度升至500℃,三种材料在高频震荡下融合,形成淡蓝色的合金液体,再由喷头打印成一块10厘米见方的样品。林溪将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抗辐射、抗低温、自我修复测试。

第二天,测试结果出来了:抗辐射测试中,β射线的穿透率仅为0.3%,远低于传统金属的5%;抗低温测试中,样品在-100℃的环境下,仍能保持原有的韧性,没有出现开裂;自我修复测试中,用刀片在样品表面划出1厘米的划痕,24小时后,划痕愈合了80%,48小时后完全愈合。“性能比预期的还好!”林溪拿着报告,兴奋地对都凡说。

调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打印机的同步性”。总部大楼的打印需要三台打印机中的一号机单独完成,而能源站和军营的二号机、三号机需要同步打印,避免出现位置偏差——比如能源站的输电线要与总部大楼的接口精准对接,军营的通道要与总部大楼的后勤区连通。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同步坐标系’,让二号机和三号机的定位系统与一号机联动。”赵磊提出方案,“用卫星定位 地面激光校准,每10分钟同步一次数据,确保三者的位置误差不超过1米。”都凡同意这个方案,安排团队搭建同步系统。

经过三天的调试,同步系统终于建成。测试时,一号机打印总部大楼的底部基础,二号机打印能源站的光伏阵列,三号机打印军营的第一个模块。三个小时后,检查三者的位置——一号机的基础与二号机的光伏阵列接口偏差0.5米,与三号机的模块通道偏差0.3米,完全符合要求。

当所有调试工作完成时,距离任务截止日期还有18天。都凡站在打印基地的观测台上,看着三台整装待发的“创生-III型”打印机,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从明天开始,蓝顿星球的地表上,将崛起一座属于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星穹之城”,而这场用生物科技铸就的奇迹,才刚刚拉开序幕。

7. 初铸星穹:金龟起基

打印启动的那天,蓝顿星球的天气格外好——橙红色的天空没有云层,蓝炬星的光芒柔和地洒在地表上。米凡亲自来到打印基地,与都凡一起按下了“启动按钮”。随着一阵低沉的轰鸣,三台“创生-III型”打印机的喷头缓缓升起,对准各自的打印区域,淡蓝色的蓝晶星藻合金液体从喷头中流出,像一条灵动的蓝色溪流,在地面上勾勒出建筑的轮廓。

一号机负责的总部大楼,首先开始打印“金龟的腹部基础”。基础部分需要3层生物合金骨架,每层厚度5米,总面积平方米。喷头按照预先设定的路径,先打印出第一层骨架的轮廓,再填充合金材料,每打印完1米,就注入一次自我修复因子。都凡坐在观测台的控制台前,实时监控着打印数据:材料流速、温度、层厚,每一个参数都显示在屏幕上,绿色的指示灯表示一切正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密统帝国请大家收藏:()密统帝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基础的承重能力很关键,必须确保每一处都没有气泡。”都凡对身旁的陈默说。陈默是结构工程师,负责监控建筑的受力情况。他调出基础的三维受力模型,回答:“目前的打印密度是2.8克/立方厘米,符合设计要求,没有发现气泡——我已经设置了自动检测程序,一旦密度异常,会立刻报警。”

第一天的打印很顺利,一号机完成了总部大楼基础的第一层,二号机完成了能源站10个光伏“花瓣”中的2个,三号机完成了军营的2个营区模块。当天晚上,都凡安排了三班倒的轮班制度:技术团队分为三组,每组8小时,24小时监控打印机的运行,确保不会出现意外。

第二天凌晨,意外还是发生了——一号机的“材料供给管”出现了堵塞,导致喷头的材料流速从每秒3毫升降到了1毫升。值班的技术员发现后,立刻上报给都凡。都凡赶到现场时,喷头已经停止了打印,基础的第二层只打印了一半。“怎么回事?”都凡问负责材料供给的王涛。

王涛脸色有些发白:“供给管里的蓝晶星藻合金在低温下凝固了,堵住了管道。我们之前没想到夜晚温度会这么低,没有给供给管加保温层。”都凡没有责怪他,而是立刻思考解决方案:“马上用‘星藻加热带’包裹供给管,加热到50℃,让合金融化;同时,在供给管的入口处安装‘恒温控制器’,确保材料温度保持在40℃,不会再凝固。”

团队立刻行动,半小时后,供给管疏通,喷头恢复了正常流速。都凡看着重新启动的打印机,对王涛说:“蓝顿星球的昼夜温差太大,以后每天晚上都要检查保温设备,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王涛点点头,羞愧地说:“我记住了,以后会更仔细。”

接下来的五天,打印工作稳步推进。总部大楼的基础三层全部完成,金龟的腹部轮廓已经清晰可见,开始向上打印第一层楼层;能源站的10个光伏“花瓣”完成了8个,中心的生物储能电池也开始打印;军营的20个营区模块完成了15个,模块之间的生物通道开始连接。

第六天,米凡再次来到打印基地,看到初具规模的核心枢纽,忍不住赞叹:“都凡,你做得很好!照这个速度,一个月内完成任务没问题。”都凡指着总部大楼的顶部:“接下来要打印金龟的外壳和触角,那部分的弧度更复杂,精度要求更高,还需要更小心。”米凡拍拍他的肩膀:“我相信你,有任何需要,随时找我。”

站在打印基地的边缘,看着蓝晶星藻合金一点点堆积,逐渐形成高耸的建筑轮廓,都凡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与团结的象征——而他,正用生物科技的力量,将这份象征,刻在蓝顿星球的土地上。

8. 壳与触的挑战:弧线上的精度

总部大楼的基础和低层完成后,打印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金龟外壳的流线型弧度,以及通讯塔的触角。这两部分的结构复杂,精度要求极高,一旦出现偏差,不仅会影响外观,还会导致辐射防护失效、信号传输受阻。

金龟外壳的打印,需要喷头沿着预设的弧线移动,每层的角度都要精确到0.1度。一号机的喷头装有“弧面定位传感器”,能实时调整移动轨迹,但在打印到300层的位置时,传感器突然出现了误差——原本应该向内倾斜3度的弧线,变成了倾斜2.8度,导致外壳出现了一个微小的凸起。

“传感器受蓝炬星的射线干扰了!”赵磊立刻分析原因,“蓝炬星今天的β射线强度比平时高20%,影响了传感器的电子元件。”都凡皱了皱眉:“有没有办法屏蔽射线?”赵磊回答:“可以给传感器加装‘蓝晶屏蔽罩’,蓝晶微粒能吸收射线,应该能恢复精度。”

团队立刻拆下传感器,加装了一层0.5毫米厚的蓝晶屏蔽罩。重新安装后,传感器的误差消失了,喷头恢复了正确的弧线轨迹。为了弥补之前的凸起,都凡决定在接下来的两层中,微调弧线角度,逐步修正偏差。两天后,凸起被完全修正,外壳的流线型再次变得流畅。

通讯塔的触角打印,难度更大。触角从金龟大楼的头部延伸出来,高度达到1000米,直径从底部的5米逐渐缩小到顶部的1米,需要全程保持直线,且内部要安装生物信号发射器,所以打印时必须预留出精准的“中空通道”。

“触角的中空通道直径是1米,误差不能超过0.05米,否则发射器装不进去。”都凡对陈默说,“我们需要在打印时,用‘可溶解支撑柱’临时支撑通道壁,等打印完成后,再用生物溶剂溶解支撑柱,形成中空。”陈默点头:“支撑柱的材料我已经准备好了,是‘星藻多糖’,遇水就能溶解,不会影响通道壁的结构。”

打印触角时,喷头先打印出通道壁的内层,然后在内部打印支撑柱,再打印外层,形成双层结构。前500米的打印很顺利,但到了600米的高度时,问题出现了——支撑柱的溶解速度比预期的慢,导致通道内部出现了残留,影响了后续的打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密统帝国请大家收藏:()密统帝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溶剂的浓度不够!”林溪检查后发现问题,“之前用的是10%的星藻溶剂,现在需要提高到15%,才能加快溶解速度。”都凡立刻让团队调配新的溶剂,注入通道内部。两小时后,残留的支撑柱完全溶解,触角的打印继续推进。

经过七天的努力,金龟外壳和通讯塔的触角终于打印完成。站在地面上仰望,888层的总部大楼像一只巨大的金色乌龟,静静地趴在蓝顿星球的地表上,两根银色的触角直冲云霄,在橙红色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壮观。都凡用望远镜观察外壳的纹路和触角的直线度,确认没有偏差后,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总部大楼的主体结构,已经完成了90%。

接下来,只需要完成内部的楼层划分、设备安装,以及能源站、军营的收尾工作,整个核心枢纽就能在规定时间内交付。都凡看着屏幕上的进度条——距离任务截止日期还有6天,时间虽然紧张,但他知道,只要团队继续保持专注,这场“生物铸穹”的奇迹,终将圆满落幕。

9. 能营收尾:星花与营堡

总部大楼的主体结构完成后,都凡将精力转向能源站和军营的收尾工作。这两项设施虽然结构不如总部大楼复杂,但涉及到后续的实际运转,细节上不能有任何疏漏。

能源站的10个光伏“花瓣”已经全部打印完成,每个花瓣的表面都覆盖着一层淡绿色的光藻膜。林溪带领团队对光藻膜进行“活性测试”——用蓝炬星的模拟光谱照射光藻膜,测量其发电效率。测试结果显示,每平方米光藻膜的日发电量达到15.2度,略高于预期的15度,总发电量每天能达到228万度,完全能满足核心枢纽的用电需求。

“光藻膜的活性能维持3年,3年后需要更换一次。”林溪向都凡汇报,“我已经制定了更换方案,到时候只需要用‘创生-III型’打印机在原有基础上重新打印一层光藻膜,不需要拆除旧膜,节省时间。”都凡点头:“很好,还要在能源站安装‘智能调度系统’,根据总部大楼和军营的用电需求,实时调整发电量,避免浪费。”

能源站的核心——生物储能电池,也进入了最后的调试阶段。这种电池以星藻蛋白为电解质,蓝晶微粒为电极,储能密度是传统锂电池的5倍,且能快速充放电。工程师团队用总部大楼的模拟用电负荷测试电池的放电能力——在用电高峰时,电池能在10分钟内释放出50万度电,完全能应对突发的用电需求。

军营的20个营区模块已经全部完成,模块之间的生物通道也连接完毕。都凡带领军队代表参观军营时,军队代表提出了一个需求:“每个模块的宿舍需要增加‘应急避难舱’,一旦遭遇袭击,士兵能快速进入避难舱,同时避难舱要具备独立的供氧和通讯系统。”

都凡立刻安排团队在每个模块的地下室增加避难舱。避难舱采用加厚的蓝晶星藻合金,能抵御100公斤TNT当量的爆炸,内部装有生物供氧装置,可维持10人72小时的供氧需求,通讯系统能直接连接总部大楼的信息中心。由于避难舱的结构简单,团队只用了2天就完成了20个模块的避难舱打印。

军营的训练场也进行了优化。原本的训练场是平坦的地面,都凡根据军队的训练需求,在训练场的边缘打印了“模拟障碍区”——包括1米高的生物合金矮墙、3米宽的模拟战壕、5米高的攀爬架,这些障碍都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训练科目调整位置。军队代表看到优化后的训练场,满意地说:“这样的设计很灵活,完全能满足我们的训练需求。”

在收尾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是能源站与总部大楼的“输电线衔接”。输电线采用的是“生物导电材料”,需要与总部大楼的能源接口精准对接,偏差不能超过0.1米。但在对接时,团队发现输电线的接口比总部大楼的接口小了0.05米,无法正常连接。

“是打印时的材料收缩导致的。”赵磊分析原因,“生物导电材料在冷却后会收缩0.5%,之前没有考虑到这个因素。”都凡思考了片刻,提出解决方案:“用‘热膨胀剂’涂抹在输电线的接口处,加热到60℃,让接口膨胀0.05米,然后快速对接,冷却后就能紧密贴合。”

团队按照这个方案操作,果然成功完成了对接。测试显示,输电线的导电效率没有受到影响,能源传输稳定。当能源站和军营的收尾工作全部完成时,距离任务截止日期还有3天——核心枢纽的所有主体设施,已经全部建成。

都凡站在总部大楼的顶层,俯瞰整个核心枢纽:金龟造型的总部大楼巍峨耸立,能源站的星花状光伏阵列在阳光下闪烁着绿光,军营的模块化营堡整齐排列,通讯塔的触角直冲云霄。他知道,再过3天,达尔文小总统将在这里举行核心枢纽的启用仪式,而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新篇章,也将从这里正式开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密统帝国请大家收藏:()密统帝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10. 星穹落成:使命与新程

任务截止日期的前一天,核心枢纽的所有设施都完成了最终的调试。总部大楼的内部,议会厅的全息投影设备能清晰地显示三大星域的实时画面,信息中心的超级计算机能处理每秒10亿次的数据流,应急避难所的供氧和通讯系统全部正常;能源站的智能调度系统与总部大楼、军营的用电系统实现了无缝对接;军营的士兵已经开始分批入驻,熟悉营区的设施;通讯塔的信号覆盖了整个蓝顿星球,甚至能与3光年外的星域建立稳定通讯。

米凡再次来到核心枢纽,在都凡的陪同下,逐一检查各个设施。在总部大楼的议会厅,米凡站在星图投影前,看着三大星域的星球在投影中闪烁,感慨地说:“都凡,你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任务。这座核心枢纽,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三大星域和平的象征。”

都凡回答:“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整个团队的努力——林溪的材料研发、赵磊的设备调试、陈默的结构设计,还有所有技术员和工人的日夜坚守。”米凡点头:“但你作为总负责人,展现出的领导力和专业能力,是这次任务成功的关键。达尔文小总统已经决定,在明天的启用仪式上,授予你‘星穹功勋’勋章。”

当天晚上,都凡带领团队对核心枢纽进行了最后一次全面检查。他们分成10个小组,分别负责总部大楼、能源站、军营、通讯塔的每个角落,确保没有任何隐患。都凡亲自检查总部大楼的自我修复系统——他用刀片在外壳上划出一道划痕,不到24小时,划痕就愈合了一半,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启用仪式当天,蓝顿星球的天空格外晴朗。达尔文小总统、米凡、都凡,以及三大星域的代表,都来到了总部大楼前的广场上。广场上,大宇宙军的士兵整齐列队,核心枢纽的全息投影在广场中央绽放,展示着总部大楼、能源站、军营、通讯塔的全貌。

达尔文小总统走上演讲台,声音通过通讯塔传遍整个蓝顿星球:“今天,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枢纽正式启用。这座枢纽,是用科技铸就的和平堡垒,是三大星域团结的见证。从今天起,这里将成为我们共同协商、共同发展、共同守护和平的核心。我要感谢米凡先生的推动,感谢都凡先生和他的团队,用一个月的时间创造了这个奇迹!”

演讲结束后,达尔文小总统为都凡颁发了“星穹功勋”勋章。勋章的主体是金龟造型,背面刻着“生物铸穹,星穹永固”八个字。都凡接过勋章,心中充满了自豪——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更是对整个团队、对生物科技力量的认可。

仪式结束后,米凡对都凡说:“核心枢纽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我们还要在其他星球建设类似的设施,推动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你愿意继续担任下一个项目的总负责人吗?”都凡看着远处的核心枢纽,眼神坚定:“我愿意。只要能为和平贡献力量,我随时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夕阳下,金龟造型的总部大楼被染成了温暖的金色,通讯塔的触角在橙红色的天空下划出优美的弧线。都凡知道,这场“生物铸穹”的任务虽然结束了,但属于大宇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征程,才刚刚开始。而他,将带着这份“星穹之命”,继续用生物科技的力量,为宇宙的和平与繁荣,绘制更宏伟的蓝图。

喜欢密统帝国请大家收藏:()密统帝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