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破晓时,林昭然正坐在窗前,研着一方半旧的端砚。
墨锭在砚池里缓缓打着圈,无声无息,只将清水一点点染成浓得化不开的黑。
她已很久不曾写过奏疏,也不再草拟任何关乎国计民生的条陈。
这墨,是为抄一卷闲书备下的,也或许,什么都不为,只为听这研磨间几不可闻的沙沙声,像是听着时间在自己指尖流淌。
一只信鸽扑棱着翅膀落在窗棂上,脚环上系着一卷细细的麻纸。
是程知微的信。
展开信纸,字迹冷静克制,一如其人。
然而纸上描摹的景象,却带着海风的咸腥与暖意,扑面而来。
他写道,他回到了南方的溪口,那曾激荡出第一声“问”的地方。
泉眼已被泥沙掩埋,回响归于沉寂,只剩大海单调的呼吸。
他看见村童用两片瓦罐碎陶制成线轴,放飞一只系着潮音纱的纸鸢。
那孩子说,纸鸢“生来就会唱”。
林昭然的指尖在“生来”二字上轻轻一顿。
信中继续写到,风中那熟悉的鸣音,竟引得湿沙之下,深埋的空心砖透出微弱的星光,如遥远星辰的喘息。
而他,程知微,她最冷静、最执着于“源头”的继承者,只是走上前,用脚掌轻轻将那片沙地抹平,直到最后一丝光的痕迹也被彻底掩盖。
“现在,连‘源头’都不必找了。”信的末尾,是这样一句话。
林昭然将信纸对折,放在桌角。
她没有笑,也没有叹息,只是觉得多年来一直紧紧压在胸口,那块名为“传道”的巨石,终于随着那被抹平的沙地,无声地沉入了潮底。
她不必再忧心火种是否会熄灭。
因为当人人都以为火种源于火把时,它其实早已在黑暗中,学会了自己呼吸。
午后,柳明漪的信报夹在村妇送来的菜篮里,是一方素帕,上面用米汤绘着几不可见的脉络。
以火轻烤,字迹才缓缓浮现。
柳明漪去了北地,昔日烽火连天的破败戍堡,已成了一座寻常驿站。
墙缝里,当年她们悄悄塞入的潮音纱残存数缕,在风中轻颤,发出低语般的声响。
一个避雨的旅人听了,皱眉问:“谁在说话?”守着驿站的老卒笑着答:“风呗。这墙老了,就爱念叨。”
林昭然的目光落在“念叨”二字上。多么寻常,又多么妥帖。
柳明漪写道,她曾想取出最后一枚银针,将这残纱重新缝固,为那些被遗忘的牺牲,留下一点执拗的痕迹。
可当她站在屋檐下,看着雨水冲刷着墙垣,听着风与墙的对话,她最终只是将那枚陪伴了她半生的银针,深深插入了驿站墙角的泥地里。
“有些声音,不该被留住,只该被路过。”
林昭然将素帕凑到烛火边,看着那些字迹在火焰的舔舐下,一点点变黄、卷曲,最终化为灰烬,散入风中。
柳明漪埋下的是一根针,又何尝不是埋下了那个织网的自己。
当天地间处处皆是无形的丝线时,那个最初的织网人,便可以安然退场了。
夜深人静,风雨大作。
林昭然在床上辗转,陷入一场光怪陆离的梦。
她又回到了那间朱漆斑驳的政事堂,沈砚之就站在她面前,却不是在朝堂之上,而是在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之前。
火焰吞噬的,正是那部曾掀起滔天巨浪的《问录》。
纸页在火中翻卷,无数以血泪写就的字迹,化作飞灰,如漫天黑色的萤火。
她下意识想冲上去,想从火中抢救出哪怕一页残篇。
“不必护书。”沈砚之却摇了摇头,火光映在他清冷如昔的眼眸里,那双曾在理想与秩序间被反复撕裂、燃尽的眼睛,此刻竟有一种近乎温和的平静。
“护住那个敢问的人,就够了。”
画面一转,她看到年迈的孙奉颤巍巍地站在一旁,手中捧着一只陶勺。
他对着沈砚之的背影,也对着她,用尽一生的忠诚与疲惫,低声说:“我护了一辈子人,如今人已不需护……可这声,还是得听。”
话音刚落,他怀中的陶勺忽然自行发出三声清脆的鸣响,如叩门,如问询。
林昭然猛然惊醒,窗外风雨正急,敲打着窗棂,竟真的与梦中那三声叩响隐隐相合。
她坐起身,心口一阵阵地抽紧。
她知道,孙奉的时日,或许就在这个雨夜了。
而沈砚之……那个以身为薪,为她照亮了最后一段路,又亲手焚尽了所有痕迹的对手,早已在梦境与现实的交界处,化作了一捧无法触及的余温。
天亮时,雨停了。裴怀礼的信也到了。
信中说,南荒的旧窑遗址,残壁已被青藤覆盖,只有那根高耸的烟囱,如一座无字的碑,兀自指向天空。
有村里的孩子在藤蔓间攀爬,用捡来的陶片当哨子,吹出断断续续的调子。
那不成章句的鸣响,竟暗合了《梦问篇》最朴素的韵律。
裴怀礼问孩子,是谁教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破帷请大家收藏:()破帷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孩子笑着说:“风教的。它夜里老在这儿说话。”
那一刻,裴怀礼写道,他仰头看着那根孤零零的烟囱,忽然觉得风穿过烟囱的呼啸,确如千万人齐诵:“人若自明,何须我教?”
他终究没有再焚烧任何手稿,也没有为谁刻下一字碑文。
他只是将手掌,轻轻抚在那片被窑火烧过的、温热的土地上。
信的最后,是一滴晕开的墨痕,不知是笔误,还是泪水。
林昭然将三封信——程知微的、柳明漪的、裴怀礼的——并排放在桌上。
沙地下的微光,泥土里的银针,风中的念叨,土地的余温。
光回家了。
回到沙土里,回到风里,回到每一个不曾被记起,却已然被改变的日常里。
她的名字,她的所作所为,连同沈砚之的焚身之火,都将如石子入海,最终连一圈涟漪,都不会留下。
这才是她想要的终局。
一场连“胜利”二字都显得多余的,静默的革命。
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只觉前所未有的轻盈。
起身推开窗,清晨的空气带着雨后的湿润与草木的清香,沁人心脾。
院角,一个劈柴的杂役少年正蹲在磨刀石旁,手里拿着的,却不是常用的砺石。
那是一块瓦罐的碎片,边缘粗粝,中心平滑。
少年屏息凝神,以陶片为石,细细打磨着手中那把砍柴刀的刀刃。
晨光熹微,映在那被反复磨砺的锋刃上,折射出一道极细、极锐的寒芒。
林昭然的目光微微一凝。
那光,竟亮得有些刺眼。
喜欢破帷请大家收藏:()破帷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