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潜鳞1937:我在敌营当大佬 > 第186章 “顾问”的诞生

关岛的“顾问”生活,始于一间拥有加了特制防弹玻璃和栅栏的海景窗、独立卫浴和一张标准办公桌的“升级套房”。对比梅机关的压抑和石塘镇的破败,这里堪称“战俘营中的五星级”。空气里弥漫着咸湿海风和消毒水混合的味道,取代了上海梅机关的霉味与香港的潮闷。

陈晓,曾经的“高桥晓”,如今的“陈顾问”,他现在的新头衔是“特别情报分析顾问”,隶属于太平洋战区情报部门一个新设立的、权限模糊的“战略评估小组”。这个小组目前只有他一个“顾问”,以及负责与他对接、实质上是监控的约翰·卡特。

工作内容很简单:阅读OSS和军方提供的、经过筛选的各类情报摘要、公开媒体报道、经济数据等,然后就特定议题或自发地提交分析报告。

陈晓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他是一只被圈养起来的“珍稀动物”,价值在于他独特的大脑,但利爪和牙齿依然被警惕地防范着。他必须展现出足够的价值以保住地位,但又不能过于锋芒毕露引来猜忌,更不能提供任何可能直接危害祖国的核心情报。

……

“陈顾问,这是本周的《南华早报》和路透社远东摘要。”卡特将一摞资料放在他桌角,语气公事公办,眼神却带着审视,“哈里森准将希望你能就‘战后东南亚民族独立运动对西方殖民体系的影响’提交一份初步看法。”

“好的,卡特先生。”陈晓点头,脸上是恰到好处的专注与顺从。

内心冷笑:让我分析东南亚?试探我对非中国事务的见解?行,陪你们玩玩。

他开始了他的“表演”。

每天,他像个勤奋的研究员,埋首于故纸堆。阅读时眉头微蹙,时而用铅笔在报纸边缘做下只有自己能懂的记号。打字时,节奏平稳,偶尔停顿,作深思状。

他提交的报告,篇幅适中,逻辑清晰,引用的数据全部来自公开报道,但其分析视角却往往别出心裁。

例如,关于东南亚问题,他没有泛泛而谈民族自决,而是聚焦于法国在越南面临的困境。他引用《时代周刊》对胡志明的零星报道、路透社关于越南饥荒和法军后勤问题的消息,结合地理和殖民历史,推断出:“法国试图以军事手段恢复战前殖民秩序的成本将远超其战后国力所能承受,即便有外部援助,也极易陷入长期消耗,最终大概率被迫以某种形式的政治妥协收场。”

报告结论保守,但视角刁钻。卡特拿着报告,眉头紧锁。这结论与军方主流认为“法国凭借盟军胜利余威和美军援助足以稳定印支”的乐观判断相左,但其论证过程却扎实地建立在公开信息上,让人挑不出毛病。

“您怎么看?”卡特将报告副本递给哈里森。

哈里森快速浏览,手指在“长期消耗”和“政治妥协”几个词上敲了敲:“观点不算新颖,但论证方式……他很擅长从垃圾信息里淘出金子。继续观察。”

几次三番,陈晓提交的报告都维持着这种“基于公开信息的独特洞察”风格。不惊艳,不越界,但总能在看似平庸的结论中,埋下一两根能引发思考的刺。他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厨师,用最普通的食材,做着看似家常却回味无穷的菜,既展示了自己的手艺,又不至于让食客(美军)觉得过于依赖他这个厨子。

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思维敏锐、善于整合信息、但缺乏核心机密支撑”的学者型顾问形象。低调,有用,但似乎……威胁不大。

这种“平庸”的表现,反而让哈里森和卡特稍稍放松了警惕。或许,这个中国人的价值,更多在于他那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而非他掌握了多少惊天秘密。

陈晓乐见其成。他需要这种“安全”的定位,以便暗中进行真正的思考和组织记忆中的信息。

他的大脑从未停止运转。在阅读那些过时报刊时,他同时在脑海中构建着更宏大的棋局。他回忆着前世关于这个时期的历史脉络,结合目前能接触到的信息,不断修正和细化自己的判断。

他知道,仅仅满足于提供这种“无害”的分析是不够的。他需要在一个关键问题上,投下一颗足够分量的石子,既能展现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又能为未来埋下伏笔,甚至……可能影响美方的某些决策。

机会很快到来。

哈里森亲自下达了新任务:“陈顾问,请基于你所掌握的所有信息,包括所有公开及非公开的,撰写一份关于‘中国内战潜在结局及对美利益影响’的评估报告。我们需要你的独立见解。”

核心命题来了。陈晓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考试。

他把自己关在“套房”里整整三天。窗外太平洋的波涛日夜不休,如同他脑海中奔涌的思绪。

他翻阅着所有能看到的关于中国的报道:国民党政府的**、通货膨胀、军事失利;**区域的土改、宣传、军事扩张……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在他超越时代的视野下,被迅速整合、分析、推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潜鳞1937:我在敌营当大佬请大家收藏:()潜鳞1937:我在敌营当大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小心翼翼地把握着分寸。不能过于“先知”,不能直接点出“国民党必败”,那会引来不必要的怀疑。他需要用这个时代的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逻辑,推导出一个与美军主流观点(即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至少能保住半壁江山)截然不同的结论。

报告标题他拟为:《基于资源、组织度与民众支持的推演:中国内战长期化与力量对比潜在逆转的可能性分析》。

报告开篇,他首先“客观”地承认了国民党在法统、国际承认和初期军事装备上的优势,以及美国援助的重要性。但笔锋一转,他引入了几个关键变量:

1. 资源动员效率与可持续性:他引用国统区经济崩溃、官员**的公开报道,对比解放区相对稳定的基层组织和动员能力,指出国民党战争潜力正在被内部腐蚀快速消耗,其财政和物资补给对外援依赖度过高,存在致命脆弱性。

2. 组织度与士气对比:他分析了双方军队的组织结构、官兵关系和战斗意志,引用了一些西方观察员对**军队纪律性和顽强战斗精神的侧面描述,暗示军事力量不仅是装备的堆砌,更是组织力和精神的体现。

3. 民众基础与政治吸引力:他着重分析了土地政策对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影响,指出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能获得持续的人力与物资支持。他谨慎地提到,国民党的统治基础正因**和未能解决根本民生问题而持续流失。

基于这些分析,他进行了推演:

“……综上所述,若内战长期化,比如持续三至五年以上,国民党政权因其内部无法克服的结构性矛盾与持续失血,其优势将逐渐消磨殆尽。而对手凭借其高度的组织性、有效的基层动员和不断扩大的民众支持,力量将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战局可能在某一临界点后发生决定性逆转,最终导致国民党政权失去对中国大部分,尤其是关键北方和东部地区的控制。”

“……对于美国利益而言,持续且无限制地支持一个内部持续衰败的政权,可能并非最优选择。这可能导致巨额投入无法换取预期回报,甚至使美国卷入一场无法获胜的代理人战争泥潭,并最终与未来可能主导中国的新生政治力量形成难以化解的对立。”

他没有明说**会赢,但通篇报告的逻辑链条,都清晰地指向这个结论。这与华盛顿和军方主流认为“只要援助到位,国民党就能稳住阵脚”的乐观估计形成了尖锐对立。

报告完成,厚达十五页。陈晓仔细检查了一遍,确保没有任何超越时代的“预言”,所有推论都基于当前可查证的事实和合乎逻辑的延伸。

他将报告交给卡特时,语气平静:“这是我基于现有信息的分析,仅供参考。”

卡特接过那份沉甸甸的报告,瞥了一眼标题,眼神微微一凝。他没说什么,转身离开。

陈晓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碧蓝的大海和天空中美军巡逻机的身影。

他知道,这份报告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

它可能会被嗤之以鼻,扔进废纸篓。

也可能会在某个关键人物的案头,引发一场风暴。

他这份与主流相左的“中国内战潜在结局”报告,究竟会在这座太平洋堡垒里,激起怎样的波澜?

喜欢潜鳞1937:我在敌营当大佬请大家收藏:()潜鳞1937:我在敌营当大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