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两仪殿侧殿的书房内,烛火通明,将李世民的身影长长地投在墙壁之上,随着烛焰微微摇曳。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并非寻常奏疏,而是厚厚几摞陈旧的卷宗、功劳簿册,以及一些泛黄的、记录着历次战役与重大决策的起居注抄本。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陈旧纸张特有的味道,仿佛将时光也拉回到了那些金戈铁马、纵横捭阖的岁月。
宫人早已被屏退,殿内只剩下李世民一人。他褪去了白日象征至尊身份的明黄龙袍,只着一件玄色暗纹常服,更显得身形挺拔,却也透出一种深沉的孤寂。他需要这绝对的安静,来完成一项至关重要,也必然伴随着情感纠葛与政治权衡的抉择——初步拟定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名单。
他展开一张特制的洒金宣纸,提起那支蘸饱了朱砂的御笔。笔尖悬于纸面,凝而不落。第一个名字,几乎无需思索。
“长孙无忌。”他低声念出,朱笔随之落下,沉稳有力。舅兄,布衣之交,玄武门首功,首席宰相,无论是从亲情、从功劳、从地位,他都当之无愧位列榜首。这个名字,是基石。
紧接着,“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如同他的左膀右臂,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贞观之治的蓝图,大半出自此二人之手。他们的名字落下,仿佛为这份名单注入了智慧与韬略的灵魂。
他的笔尖继续移动:“魏徵”。这个名字让他笔势微微一顿。想起昔日那些面折廷争,每每让他怒火中烧却又不得不纳谏的场面,李世民嘴角竟泛起一丝复杂难明的笑意。这面“人镜”,纵然有时可恨,却不可或缺。他的入选,代表着贞观朝堂难得的包容与气度。
然后是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一个个名字随着朱笔勾勒,跃然纸上。他们或是姻亲重臣,或是骁勇悍将,或是前隋旧臣却忠心耿耿,或是晋阳起兵时的元从骨干。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血与火的故事,都是与他李世民命运交织的篇章。书写的过程,如同一次对过往峥嵘岁月的重温,心潮随之起伏。
然而,抉择的艰难,随着名单的延长而愈发凸显。当他的笔尖滑向一个名字时,他的动作明显停滞了,眉头紧紧锁起。
侯君集。
这个名字,像一道刚刚结痂又被狠狠撕开的伤疤,瞬间带来尖锐的痛楚与难以言喻的失望。侯君集,曾是秦王府旧将,参与玄武门之变,战功赫赫,灭高昌国,立下不世之功。他曾对其寄予厚望,甚至一度考虑托以辅政之任。然而,也是此人,利令智昏,卷入太子李承乾的谋反案,最终身败名裂,被处极刑。
功是功,过是过。按律,谋逆乃十恶不赦之首,其功已不足以抵罪。若将这样一个罪臣列入凌烟阁,何以服众?何以警示后人?何以彰显朝廷法度?
李世民的手指因用力而微微发白。他闭上眼,脑海中闪过侯君集昔日战场上奋勇冲杀的身影,也闪过其罪证确凿、匍匐在地的狼狈模样。情感上,他念其旧功,心有不忍。
良久,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那复杂的情绪强行压下。朱笔终究没有越过“侯君集”这个名字,点下朱砂。这是一个帝王的决断。他不能割舍,这是应该给予的褒奖!
类似的权衡仍在继续。宗室之中,李孝恭战功卓着,安抚巴蜀,名望足够,可入。而某些虽为宗亲但功绩稍逊,或曾有过摇摆者,则需慎重考虑。文武之间,需保持一定的平衡,既要有李靖、李积(徐世绩)这样威震四方的统帅,也要有程知节(程咬金)、秦琼这样勇冠三军的猛将,还要有虞世南、孔颖达这样的大儒文臣,以彰显大唐文治武功并重。关陇集团、山东豪族、江南士人……各方势力的代表人物,也需在名单中有所体现,以维持朝堂的微妙平衡。
他时而提笔疾书,时而搁笔沉思,时而起身在殿内缓缓踱步,目光扫过那些堆积的卷宗,仿佛在与那些尘封的功绩对话。烛火噼啪,映照着他时而慨叹、时而凝重、时而决绝的面容。
时间在寂静中流逝,窗外的夜色愈发深沉。
最终,他回到御案前,目光重新落在那张洒金宣纸上。上面已然罗列了二十四个名字,朱砂鲜艳,如同凝固的热血。从长孙无忌到秦琼(按史实顺序略),每一个名字,都经过了他的反复斟酌,承载着一段功勋,也代表着他对于“功臣”标准的最终界定。
他放下朱笔,轻轻吹了吹纸上未干的墨迹,动作小心,如同对待一件稀世珍宝。名单初定,但这仅仅是开始。后续的排名次序、画像姿态、功绩撰文,乃至可能引发的各种反应,都需要他继续运筹掌控。
然而,此刻,看着这份凝聚了贞观朝最璀璨将星与能臣的名单,李世民的心中,那份因连番变故而产生的阴霾,似乎被驱散了些许。这二十四位功臣,连同他们代表的那个群星闪耀的时代,将经由他的意志,被铭刻于凌烟阁上,成为照耀大唐未来路途的不灭明灯。
他小心翼翼地将名单卷起,用一根金丝绳系好,置于御案最显眼的位置。做完这一切,他才感到一阵深沉的疲惫袭来,但眼神却异常明亮。
帝心已定,丹青将成。只待明日,便可召见有司,将这桩大事,正式推行下去。
喜欢千年一吻请大家收藏:()千年一吻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