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的钟磬余音尚在宫阙间缭绕,太极殿的喧嚣已被东宫显德殿特有的肃穆与案牍劳形所取代。李治端坐于宽大的书案之后,面前堆积着如小山般的奏疏与文书。北疆战事既定,庞大的后勤机器开始轰鸣,无数细务如潮水般涌向监国太子这里,需要他批阅、协调、决断。
他执起朱笔,在一份关于河东道粮草先行调拨的奏疏上写下准予的批红,字迹端正而沉稳。又取过一份兵部呈报的关于朔方前线军械损耗预估的文书,仔细审阅着上面的数字,眉头微蹙,提笔在旁边备注,要求兵部与工部联合核实,确保补充器械的质量与送达时限。
处理这些繁杂政务时,李治的神情专注而冷静,与朝会上那个略显青涩、主要扮演聆听者角色的太子判若两人。数月来的监国历练,尤其是在李世民东征期间独当一面的经历,已在他身上刻下了清晰的印记。他学会了如何权衡各部利益,如何从纷繁的信息中抓住关键,如何在不逾越权限的前提下,尽可能高效地推动事务运转。这份日渐成熟的理政能力,不仅来自于他自身的勤勉与悟性,也源于那些或明或暗的历练与……启迪。
他的目光掠过一份刚刚由兵部密档房转来的、关于薛延陀内部动向的零星情报汇总。这些情报来源模糊,内容也多是些部落间的小摩擦、对王庭征调不满的怨言等边角料,尚未引起太多重视。但李治却看得格外仔细。
“……夷男急于立威,赏罚或有失公允,附庸部落啧有烦言……”
“……阿史那斛勃所部先锋,进军迅猛,然与后续部队脱节迹象已显……”
“……漠北深处,似有大规模物资集结,疑与薛延陀粮道相关……”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让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辽东。想起了那精准无比、屡次助唐军克敌制胜的“墨网”情报。如今北疆战端再起,那个神秘莫测的“东方墨”,以及他麾下那张无形的巨网,此刻又在何方?是否已经如同在辽东那般,悄然覆盖了朔方的风雪?
思绪及此,他的手不自觉地探入怀中,摸到了那枚贴身佩戴、已被体温焐得温润的墨玉。玉质古朴,流云暗纹在指尖的摩挲下仿佛活了过来。当年弘文馆内,那位青衫落拓、容颜模糊的“青衣人”,将此玉赠予彷徨无助的他,寥寥数语,却如暗夜明灯,照亮了他前路的迷雾。
“殿下心性质朴,灵台清明,此玉或可助殿下守持本心,明辨迷雾。”
昔日之言,犹在耳畔。守持本心……明辨迷雾……
如今,他已是大唐太子,地位尊崇,未来可期。薛仁贵这等猛将的效忠,房玄龄、长孙无忌等重臣的辅佐,皆是他可以倚仗的力量。然而,东方墨及其“墨羽”所展现出的力量,却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存在。它不依赖于官位爵禄,不显形于朝堂之上,却能于千里之外,以无形之手影响国战胜负,其能量之巨、行事之诡,远超任何已知的势力。
一股复杂的情绪在李治心中交织。
倚重与渴望。 他不得不承认,若有东方墨的智慧与力量从旁辅助,他未来驾驭这庞大帝国、开创盛世,必将事半功倍。那份洞察先机、布局天下的能力,是他身边任何谋士都无法企及的。他渴望得到这份助力,如同干涸的土地渴望甘霖。
忌惮与不安。 但这股力量太不可控了。它忠于谁?目的何在?今日它能助唐破高句丽、察薛延陀,他日若其意愿与朝廷相悖呢?自己这个未来的天子,真的能驾驭这样一位宛如云中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吗?那种命运被无形之手隐隐拨动的感觉,让他心底生出丝丝寒意。
指腹下的墨玉传来温润的触感,却无法完全抚平他心头的波澜。他意识到,自己不能仅仅被动地接受或担忧这股力量的存在。他必须更快地成长,不仅要熟练处理朝政,更要培植起完全属于自己、绝对忠诚的核心班底。无论是文臣谋士,还是军中将领,他需要有足够的力量,才能在未来的某一天,面对东方墨这类超然存在时,拥有平等对话、乃至加以制衡的底气。
他将墨玉紧紧握在手心,目光重新变得坚定。眼前的北疆战事,既是对薛仁贵等将领的考验,也是对他李治统筹全局能力的锤炼。他必须做好李世绩大军的坚强后盾,确保北伐顺利进行。
“传令给户部崔侍郎,”李治放下墨玉,对侍立一旁的东宫属官吩咐道,“关于朔方军前两月粮草保障的细则,让他一个时辰后,来东宫详细禀报。”
他将那份记载着薛延陀内部零星情报的文书轻轻合上,置于案角。这些信息,他记下了,或许在未来某个关键时刻,能与来自其他渠道的消息相互印证。而现在,他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政务与军务之中。
东宫的烛火,映照着年轻太子清秀而日益刚毅的侧脸。他在观望着朝堂与北疆的风云变幻,也在内心深处,与自己那份因墨玉而起的幽思较量着。成长的道路上,有些力量可以借重,但最终,能依靠的,唯有自身足够的强大。
喜欢千年一吻请大家收藏:()千年一吻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