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最后一道余晖彻底湮没在长安城鳞次栉比的殿宇之后,暮色如墨,悄然浸染了天际。李治辞别父皇,乘坐步辇回到东宫。麟德殿内那番关于江山社稷与暗影力量的对话,如同沉重的铅块,压在他的心头,让他一路无言。
步入书房,他挥退了所有内侍宫人,只命人在墙角青铜蟠螭灯架上点燃了几盏灯烛。摇曳的烛光将他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投射在四壁琳琅满目的书架与悬挂的舆图上,使得这间素来象征着帝国未来权柄核心的殿宇,此刻竟显得有些空旷而寂寥。
他在紫檀木书案后坐下,案头堆放着他离宫前尚未批阅完的东宫属官奏事文书,以及几卷摊开的《贞观政要》注疏。然而,此刻他目光涣散,一个字也看不进去。父皇那沉稳而极具穿透力的话语,依旧在耳畔回响,字字千钧。
“引导与制衡……水至清则无鱼……”
“这柄‘暗刃’的刀柄,必须牢牢握在帝王手中!”
父皇的帝王心术,如一幅宏大的画卷在他眼前展开,那是一种超越简单善恶、驾驭复杂局面的雄浑气魄。他不得不承认,父皇的格局与手段,远非自己目前所能企及。自己只看到了“墨羽”不受控制的危险,而父皇却看到了危险之下可供利用的巨大价值,并有绝对的自信将其掌控于股掌之间。这种基于赫赫武功与超凡威望的自信,是他李治目前无法拥有的。
然而,理解乃至钦佩,并不意味着他心中的疑虑就此烟消云散。那股无形的压力,反而更加具体了。
他下意识地抬起手,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冰凉光滑的案面,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东方墨的身影——那个在云雾深处给他启迪,在长安月下与他品茗,风采卓然,智计深沉的隐世奇才。与之交谈,确实令人如沐春风,甚至心生折服。还有青鸾……那个本应是金枝玉叶的皇妹,如今却以江湖侠女的身份,与东方墨并肩而立,身影飒爽,眼神明亮而坚定。他们的身影,与“墨羽”那庞大而隐秘的网络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他既向往又深感不安的图景。
倚重吗?是的。无论是北定薛延陀,还是此次东征高句丽,“墨羽”展现出的能量,确实是对大唐国力的有效补充,甚至在某些关键时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若善加利用,无疑是国之利器。
但忌惮,却也因此更深。这股力量如同深不见底的幽潭,你永远不知道其下还潜藏着多少未知。它不隶属于任何官僚体系,不受律法条规约束,行事只依从其自定的准则。今日它可以助唐,他日若其准则与帝国利益相悖呢?若其势力进一步渗透,不仅限于边疆军情,更深入朝堂官员的选拔、地方经济的命脉,乃至……储君的废立呢?想到历史上那些权倾朝野、甚至能够左右君主的权臣与势力,李治便感到一阵寒意。
父皇可以驾驭,是因为他是李世民,是横扫**、奠定贞观盛世的天可汗。他李治呢?他将来继承的,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帝国,届时,自己是否有能力、有威望,如父皇般牢牢握住那“暗刃”的刀柄?还是会被这柄利刃所伤,甚至为其所制?
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至少此刻的他,找不到完美的答案。
他伸出手,取过一份空白的奏章,铺在面前。羊脑笺细腻的纹理在烛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他提起那支御赐的狼毫笔,笔尖在端砚里饱蘸了浓墨,却久久未能落下。墨珠凝聚,最终承受不住重量,滴落在雪白的纸面上,晕开一小团尴尬的污迹。
他并非要书写什么,只是这个动作,能让他纷乱的思绪似乎找到了一个暂时的依托。他就这样执笔悬腕,怔怔地望着那团墨迹,仿佛在凝视着自己扑朔迷离的未来。
窗外,白日的蝉鸣早已歇息,夜虫开始唧唧鸣叫,声音细碎而绵长,更添夜的幽深。烛火偶尔爆开一个轻微的灯花,发出“噼啪”的细响,在这寂静的书房里显得格外清晰。
未来,自己该如何与这股既不能完全掌控、却又于国有利的暗影力量相处?是谨遵父皇教诲,努力学习和实践那“引导与制衡”之术,尝试去驾驭这股力量,使其继续为大唐的强盛服务?还是……在自己羽翼丰满、皇权稳固之后,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动用朝廷的绝对力量,将这不受控制的“墨羽”彻底瓦解、纳入煌煌天威的正式体系之下,以绝后患?
两种念头在他心中激烈交锋,一时难分高下。前者需要高超的智慧与强大的掌控力,风险与机遇并存;后者看似一劳永逸,却可能失去一件强大的工具,甚至引发不可预料的动荡。
夜,越来越深了。李治终于放下了笔,任由那团墨迹在奏章上慢慢干涸。他知道,这个夜晚,注定无眠。而这个困扰他的问题,也必将伴随他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他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明暗的帝王之道。大唐的未来,就在这静默的沉思与权衡中,悄然孕育着新的波澜。
喜欢千年一吻请大家收藏:()千年一吻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