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 > 第238章 士子屯田技术培训暨分配动员会

枣袛前来禀报:“主公,已是晌午时分,该用饭了。”

刘备点点头,对众人说道:“那就歇息吧,与百姓一同用饭。”

饭菜很简单,只是粟米粥和一些采摘来的蕨菜。

刘备等人却吃得津津有味,与百姓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

席间,一个老农感慨道:“小老儿活了六十多年,经历过不少官员,但像刘皇叔这样亲民的,还是头一回见。”

另一个农妇接口道:“是啊,往常那些县吏下乡,不是催粮就是征税,哪会与我们同席吃饭?”

刘备闻言,正色道:“各位乡亲,备也是农家出身,深知百姓疾苦。今日与诸位同耕同食,就是要告诉大家,备与诸位并无不同。我等皆是汉室子民,理应互帮互助,共度时艰。”

这番话引起了阵阵掌声。

百姓们眼中含泪,他们从未见过如此亲民的官员。

在以往,莫说是郡守,就是县吏也从不正眼看他们这些平民。

饭后,刘备站起身,对众人说道:“各位乡亲,今日与诸位同耕,备深感欣慰。然军务在身,不得不前往临济犒赏军士。他日丰收之时,备再来与诸位共庆!”

百姓们纷纷起身,依依不舍地送别刘备。

欢呼声中,刘备带着郭嘉、许褚和亲兵前往临济,江浩则带着高顺回到乐安,他在那还有会议要参加。

阳光洒在他们的背影上,洒在新翻的土地上,也洒在这些勤劳的人们身上,温暖而充满希望。

望着刘备等人远去的背影,一个老农喃喃自语:“若是天下官员皆如刘皇叔,何愁天下不太平?”

这句话道出了所有百姓的心声。

今天的这一幕,将会被百姓口口相传,最终成为刘备仁德之名的又一有力佐证。

江浩与高顺等人策马返回乐安县城时,已是未时三刻。

两人一身粗布衣裳上沾满了泥土,脸上还带着劳作后的疲惫,却丝毫不敢耽搁,径直朝郡守府奔去。

“伯平,快些,那些士子怕是等急了。”

江浩扬鞭催马,对身旁的高顺说道。

高顺点头,眉头微皱:“先生,您连衣裳都未换,是否先回府整理仪容?”

江浩摆手笑道:“无妨,让那些士子看看我们刚从田间归来,反而更有说服力。”

郡守府大厅内,五百余名士子正襟危坐,不少人已经显得有些不耐烦。

枣袛站在讲台上,汗珠从额角滑落,他已经连续讲了一个多时辰的屯田政策,嗓子都快冒烟了。

“...故屯田之要,在于统筹规划,分配得当...”

枣袛的声音已经有些沙哑,当他瞥见江浩和高顺从侧门悄悄进入时,顿时如释重负。

“诸位,今日我的屯田要义就讲到这里,下面,有请江郡丞为大家讲授。”

台下顿时一阵躁动。

士子们交头接耳,目光齐刷刷投向刚刚步入厅堂的江浩。

他们注意到这位年轻的郡丞不仅身着粗布农服,衣角还沾着新鲜的泥土,显然是刚从田间归来。

“肃静!”

立于四角的士兵齐声高喝,顿时将骚动压制下来。

江浩稳步走上讲台,目光扫过台下数百张面孔。

这些士子大多二十出头,脸上带着读书人特有的清高与稚嫩。

他们识字通文,却因才华不显而未能入仕,如今被招募来协助屯田事宜,心中自是各有思量。

“诸位。”

江浩开口,声音清朗而有力。

“今日之会,旨在传授屯田之要义。枣校尉想必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关于政策和技术,我不再赘述。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他转身走向栎木板制成的屏风,拿起一支粉笔。

这是他特制的教具,取河湖沉积的白垩土,剔除杂质后捣碎研磨,加水调成糊状,填入细竹管或预制黏土模具中阴干则成,方便书写和擦改。

“第一,眼到身到心到。”

江浩在黑板上写下这三个词。

“诸位下乡指导屯田,不能只是走马观花,指手画脚。要亲眼观察土地情况,亲身参与劳作,真心体会百姓疾苦……”

台下有士子小声嘀咕:“我等读书人,岂能真与农夫一样下地干活?”

江浩耳尖,立刻回应道:“刚才说话的仁兄,我且问你:不知稼穑之艰难,何以知民生之疾苦?

我等读书人苦读圣贤书,为的是经世济民,而非高高在上,指点江山。”

他身上的泥土和汗水就是明证!

那士子顿时面红耳赤,低头不敢再言。

江浩继续道:“第二,善做宣传工作。你们不仅要指导农耕,还要向百姓解释屯田政策,让他们明白屯田之利,能耕会耕勤耕善耕,……,培养一支“四耕”农民队伍。”

他在黑板上画了个简单的图示:“譬如说,你可以告诉百姓:今岁种粟,明岁种豆,轮作之法可使地力不衰。又譬如,粪便、淤泥、草灰可以增加地力,使得来年增产。这些道理,要用百姓听得懂的话来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请大家收藏:()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第三,与百姓为友。”

江浩的语气温和下来,“不要端着士人的架子,要学习当地土话,了解风俗习惯,与百姓同甘共苦。

你跟百姓越近,百姓就跟你越亲,谁把你当自己人,谁就愿意听你的指导……”

讲完三点,已经过了半个时辰,江浩朝枣袛点头示意:“下面,请子丰宣布分配方案,各学子按组依次赴任。”

枣袛立即拿出一本名册,开始宣读分配方案。

“高苑组:李安、时清……;千乘组:刘但、张如……。请各组依次到府衙大院,江军师亲自颁发任命文书。”

士子们按组列队而出,江浩则移步府衙大院,在那里设案而坐,准备为每位士子颁发任命文书。

首先上前的是千乘组的三十余名士子。

江浩将任命文书一一递给他们,勉励道:“千乘是乐安郡最大的民屯点位,县令田豫年方二十,干劲十足,前景无限。大家好好干,未来可期。”

接着是临济组,江浩的勉励有所不同:“县令张英曾经是我的亲兵队长,为人踏实稳重,大家要好好学习其优良作风。”

轮到高苑组时,江浩脸上露出笑意:“县令关羽便是温酒斩华雄、洛阳救百姓的关圣帝君,有他坐镇,开展工作会顺畅不少。”

……

最后是蓼城、甲下邑组的士子,江浩特意多说了几句:

“这一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未来最容易出成绩。说不定摊子能铺到乐陵郡,大家奋斗一年,指不定就成县令了。”

每个组的士子,江浩都能说出些鼓励的话来,让这些年轻人倍感振奋。

直到戌时,这场持续了两个时辰的会议才终于结束。

江浩回到办公室时,已是疲惫不堪。

然而案桌上堆积如山的卷宗让他不得不强打精神。

“唉,卧槽。”

江浩忍不住爆了句粗口,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历史上的诸葛亮会积劳成疾。

就这劳动强度,搞个十来年,谁来也顶不住。

不是江浩能力不行,是没办法,郡守府初步建立,又碰到了春耕,忙一些再正常不过。

更何况,要干出效果,既得抓大方向,也得抓细节。

高顺轻声提醒:“先生,该用晚膳了。”

“好,上饭菜吧,边吃边看。”

江浩点点头,却已经打开第一份卷宗。

这是一份各县军民吏统计数目。

江浩拿起毛笔,蘸了墨汁,迅速在纸上演算起来。

不过片刻,便得出了结果:乐安郡目前全郡十二万六千三百二十人,士兵两万五千人,满额;官吏八百七十六人,工匠一千七百六十二人……

第二份是田豫从千乘快马加鞭送来的修建水渠请求,总计十几条水渠的规划。

田豫很早就考察了各县,然后再次回到千乘,经过实地考察后,确认了需要兴建的水渠。

江浩略微扫了一眼,便签署了意见:“同意,望国让以工代赈,分批进行。”

接下来的卷宗五花八门:要物资,要购盐菜,要办公使,要使匠役,要采办物料,要物资转运,要人员调配……

喜欢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请大家收藏:()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