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学院亦规划为老将们的退休之所。
汉中军内选拔教官虽非难事,但朱松标准严苛,尤重导师与教官人选,坚持宁缺毋滥。
武科教育涵盖读书识字、武学修炼、骑射练习、日常操练、武器专精及战阵战术等。
朱松还为武科学员设定了毕业后等级制度:普通毕业者可获汉中军小旗官级别职位;中级毕业者总旗官级别;高级毕业者百户官级别;特级毕业者则千户官级别。
武科学员旨在为汉中军培养未来将领,虽初入职级可能不同,但均将获相应职位。
未来军制改革中,汉中军结构将更加细分,装备、后勤等部门,所学与一线部队各有侧重,旨在培养多元化军事人才,而非单一冲锋悍将。
现今汉中府,参军热潮空前高涨!
然而,加入汉中军绝非易事。
欲成为汉中军的成员,必先通过王卫学院的严格考核,获取毕业证书。
即便是普通士卒,亦需体能达标。
转至应天府,
此地过年氛围与汉中府大相径庭。
朱松可随意休假,但朝廷却受限于规矩,特别是朱元璋这位勤勉在位之时。
朱元璋规定,朝廷年节仅三日休假:春节、冬至及皇帝生辰,各休一天。
大年三十,朱元璋仍在政务中度过,仅正月初一稍作休憩,初二便恢复早朝。
年复一年,朱元璋已适应此忙碌而充实的生活节奏。
正月初八早朝,
“陛下,各州府水泥路铺设进度已达七成,预计三月内全面竣工。”
工部监工官员在朱元璋询问应天府至西安府水泥路建设情况时,连忙禀报。
“加紧施工,越快越好!
另通知汉中,多运水泥来,江南重镇间亦需修建水泥路。”
朱元璋点头满意,对工部官员吩咐道。
此时,户部尚书张紞出列奏报:“陛下,汉中府洪武二十五年商业税收已入国库。”
此言一出,在场官员皆侧耳倾听,欲知汉中府去年商业税收之巨。
朱元璋精神焕发,追问:“汉中府一年商业税收几何?”
张紞声音微颤,答道:“共计一千八百五十九万两白银!”
连他自己亦觉难以置信。
他初见这数字,愣了许久才回过神来!
“多少?再说一遍!”
朱元璋猛地自龙椅上站起!
满朝文武皆惊,面面相觑,私下议论之声四起!
“一千八百五十九万两白银!”
张紞重申。
“哈哈哈……好!太好了!”
“你们都听着!”
“当初反对汉王新政试点的,此刻脸上是否辣地疼?”
朱元璋大笑,转而向那些曾频繁弹劾朱松的大臣戏谑道。
一个字:爽!
无比畅快,朱元璋甚至觉得扬眉吐气!
老九此番,真为老朱家争光了!
毕竟,这改革试点名义上是他让老九去搞的,压力实则全在他身上!
如今,这串数字让他彻底安心,也让那些官员颜面扫地!
他倒要瞧瞧,谁还敢在试点改革上多言!
“张大人,户部没弄错吧?这只是汉中府的商业税?西安府的也算在内了?”
一官员不死心地追问。
“仅是汉中府的!若加上西安府,西北两府商业税总计已超两千二百万两白银!”
张紞言罢,朝堂上下皆目瞪口呆!
何意?
西安府商业税也近千万两白银?
这……
西北两府一年商业税,竟抵大明过去数年总和!
“臣有奏!”
此时,刑部尚书杨靖突然打断氛围。
“准!”
朱元璋不悦,正享受官员们的惊愕,却被杨靖打断!
但大臣奏报,他不能拒,只好耐着性子倾听!
“陛下,蜀地官员上报,山区频繁出现赶尸人。”
“他们昼伏夜行。”
“许多村落的百姓,夜晚声称见过。”
“官府已请画师描绘了赶尸人的形象。”
杨靖说着,递上几张画像。
“呈上。”
朱元璋即刻命王琛取来。
画像中,赶尸人形象一致:背竹箱,挂灯笼,持摄魂铃,腰系葫芦,多戴斗笠,面容难辨。
“传令地方官,张贴告示,百姓遇赶尸道士须回避,不得靠近。”
朱元璋阅毕画像,递给朱标,随即吩咐杨靖。
“陛下,百姓不知赶尸人,夜间见此惊恐万分,才会惊扰官府……”
杨靖焦急道。
“百姓不知,告之即可,你亦不知?”
“赶尸道士乃汉王为客死异乡者魂归故里所设,意在威慑?还是你在此装糊涂?”
朱元璋未待杨靖言尽,脸色已沉,厉声责问。
“臣不敢!”
“臣只是觉得,汉王殿下初衷虽好,但此法是否欠妥?”
杨靖惶恐跪倒,急忙解释。
“照咱说的办,无有不妥!”
“百姓知情后,自会习以为常,无需多虑!”
朱元璋瞪了杨靖一眼,不悦地冷哼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请大家收藏:()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心知,杨靖提及赶尸人,定是想找老九麻烦,若不敲打,真当他不敢动手?
杨靖面露苦色,最终只能点头应允。
官员们望向杨靖,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同情与不甘。
蓝玉等淮西勋贵及户部官员,脸上则挂着幸灾乐祸的神色。
此时若敢给汉王朱松添堵,无异于自寻死路。
毕竟,汉王朱松已是皇上心头的宝贝,尤其是考虑到西北两府近三千万两白银的税收。
谁敢此刻触汉王的霉头,那简直是铁头无疑。
杨靖此举,究竟是哪根筋不对?
散朝后,朱元璋即刻召见朱标与张紞至御书房。
张紞被召,自然与商业税收相关。
阅毕户部详尽的书面报告,朱元璋笑容满面。
“张紞,记得试点初行时,你也反对的吧?”朱元璋得意地问张紞。
“臣惭愧,如今方知陛下与汉王殿下的深意。”张紞苦笑回应,对汉王朱松已是心服口服。
别的不说,单是西北两府这三千万两白银的入账,就让国库存银跃升至五千多万两!张紞身为户部尚书,此生从未见过如此巨款。
“你能明白就好。”朱元璋满意点头,“既已知试点之益,日后行事自当明了。”
“臣明白!”张紞望向同样微笑的太子朱标,苦笑点头。
“老九送来的种子,春耕时必须全力以赴,务必全部种下。”朱元璋话锋一转,严肃告诫张紞,“此乃大明未来之基,不容有失。
若有差池,你这户部尚书之位难保!”
“臣定当竭尽全力!”张紞心头一震,连忙跪地应承。
“去吧!”朱元璋摆手,张紞随即退出。
“标儿,锦衣卫传来消息,老九在汉中府饲养了大量牛羊,专为产奶之用。”
“对此,你有何看法?”
朱元璋望向朱标,面带笑意地问道。
“儿臣以为,老九只是想为汉中军及王卫学院的学子们提供营养补给,此举并无不妥。”
朱标点头回应,显然已对此事有所了解。
“确实,牛奶鸡蛋成本低廉,却是普通人增强体质的有效途径。”
“汉中府诸多做法,朝廷值得借鉴。”
朱元璋点头赞同。
大明严禁宰牛食肉,因牛乃农耕之重。
但朱松所得牛羊均来自异域,非本土耕牛,故而另当别论。
无论是产奶还是宰食,旁人也无权干涉。
朱元璋在多次筹谋中,已察觉此问题。
奶牛之事,可向异域之人求取。
他朱元璋的面子,异域之人自会给,加之等价物资交换,他们没有理由拒绝。
朱元璋亦有意创办皇卫学院。
届时,他亦会让学员们享用牛奶鸡蛋,效仿老九。
至于文科教材,他计划前往汉中与老九详谈。
至于武科,他朱元璋自有办法。
麾下如蓝玉等淮西猛将众多,培养一批勇士应非难事。
他深知,在培养文人的同时,亦需注重军事人才的培养。
蓝玉等人,便是现成的教官。
时下太平盛世,无需征战。
但让蓝玉等人传授军事技艺,培育更多人才,方能彰显其价值。
否则,他们终日闲散,只会琢磨如何敛财。
“蒋瓛,关于寻址建立皇卫军校之事,进展如何?”朱元璋询问蒋瓛。
“陛下,一切已安排就绪!”蒋瓛迅速回应。
“甚好,既有空闲,你便领朕与标儿前去视察。”朱元璋随即下令。
蒋瓛连忙应承,心中明了,皇上对皇卫军校之事极为关注。
此刻,汉中府作为试点,引领着时代潮流。
……
凉国公府内,蓝玉等淮西勋贵面面相觑。
他们得知汉中投保行获利颇丰,月营收竟达七百多万两,而赔付不过十万两。
这惊人利润,令他们眼红不已。
“汉王真是奇才,怎想出如此赚钱之策!”蓝玉惊叹。
投保赔付虽高,但投保人数众多,汇聚成海。
酒楼厨子、铁匠、商队、矿工、伐木工等高危职业者,纷纷投保,以求心安。
汉王投保条约还规定,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导致的意外,仅赔付百分之三十,以防天灾导致投保行亏损。
然而,蓝玉等人深知,投保行最宝贵的是信誉。
若无极高信誉,此生意难以立足。
朱松能在西北成功,靠的是其在当地的信誉与威望。
“皇上或许已洞察,汉中正是此时代的风向标,汉中有所动,皇上必随之。”
蓝玉心中忽生感慨。
即便是他这等粗人,也看出跟随汉王经商定无谬误。
汉王垄断的行业,诸如火柴、蜂窝煤及至关重要的食盐,皆利润丰厚。
汉中瓷器,更是尊贵身份的象征,有价无市,唯有亲临汉中方能购得。
至于极品瓷器,即便在汉中亦难得一见,它们往往只在拍卖行现身。
除却特定套系,顶级瓷器每月仅拍卖三件,汉中瓷器,已然成为奢侈品标杆。
“舅父,瓷器这行当能否涉足?”常升试探性地问。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请大家收藏:()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