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 > 第1章 梦醒临安城,烟雨楼台百戏陈杂

马骥是在一阵震耳欲聋的喧嚣中被“砸”回现实的。

前一刻,他的感官还沉浸在草原祭火的炽热里——鼻腔里满是马奶酒醇厚的腥膻,耳中回荡着萨满古老苍凉的吟唱与篝火噼啪的爆裂声,眼前是赤红火焰舔舐夜空的壮阔。可下一秒,天旋地转的剥离感猛地袭来,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抓住灵魂,狠狠扔进了另一个世界。

最先包裹他的是空气——潮湿、黏腻,带着江南春日特有的水汽,还混着无数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穿城而过的河水泛着淡淡的腥气,街边摊贩蒸腾的食物香气裹着油脂的醇厚,胭脂铺飘来的脂粉味混着行人的汗味,还有青石板路被细雨浸润后,透出的泥土与青苔的腥甜。这些味道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瞬间将草原的干燥清冽彻底冲散。

紧接着,声音如潮水般涌来。不再是草原的静谧或祭火的单一狂欢,而是无数声响的大合唱:挑着担子的货郎边走边吆喝“香饮子嘞——解暑润喉!”,声音带着江南特有的软糯;独轮车碾过青石板,“轱辘轱辘”的声响忽快忽慢,偶尔还夹杂着车夫的咒骂;河面上的船桨破开水面,“哗啦”声里混着船家的号子;街边茶馆的伙计招揽客人,“客官里面请!新沏的雨前龙井!”;还有孩童的啼哭、妇人的闲聊、商贩的讨价还价……无数声音叠在一起,吵得人太阳穴突突直跳,却又鲜活得让人心头发颤。

马骥猛地睁开眼,视线被眼前的景象晃得发花。

没有了苍穹如盖、四野茫茫的草原,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屋宇。白墙黛瓦层层叠叠,屋檐翘角勾心斗角,密集得几乎遮住了半边天。细雨如丝,织成一张透明的网,给所有建筑都蒙上了一层温润的光晕。他站在一条宽阔得超乎想象的街道旁,脚下是平整的青石板,被雨水打湿后泛着青灰色的光,偶尔有积水倒映着屋檐的影子,晃悠悠的。

街道上的人潮更是让他眼花缭乱。男女老少摩肩接踵,穿着绫罗绸缎的富家公子摇着折扇,袖口绣着精致的纹样;穿着粗布短衣的脚夫扛着货箱,腰上的汗巾湿了大半;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攥着母亲的手,眼睛盯着街边的糖画摊子;还有穿着圆领袍的小吏匆匆走过,腰间挂着印袋,脚步急促。每个人都在动,像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鲜活、热闹,却也让他这个“外来者”感到茫然无措。

他下意识地低头看自己——身上还穿着草原上那套便于骑射的窄袖毛料袍子,深褐色的布料厚实,在这微凉潮湿的天气里显得格外闷热。袍子的下摆沾着草原的泥土,袖口还有骑马时磨出的毛边,与周围行人轻薄的春衫格格不入。后背已经沁出一层薄汗,黏在皮肤上,风一吹,凉得人打哆嗦。

“让开让开!莫挡道!”一声粗鲁的吆喝打断了他的恍惚。一个推着独轮车的汉子挤了过来,车上堆满了盖着油纸的箩筐,大概是刚从码头卸的货。汉子力气大,推车时带着一股冲劲,车轮险些碾过马骥的脚背。马骥踉跄着退到街边,后背撞上一根冰冷的石柱——那是街边商铺的门柱,柱身上刻着简单的云纹,还贴着一张泛黄的“曹婆婆肉饼”招贴,墨迹被雨水晕开了一点,却依旧能看清“皮薄馅足”四个字。

他扶着石柱站稳,肚子不合时宜地“咕咕”叫了起来。这时他才注意到,街道两侧的商铺和摊贩早已摆满了吃食:曹婆婆肉饼摊子上,刚出炉的肉饼泛着琥珀色油光,肉馅的鲜香混着葱花的辛辣,顺着蒸腾的热气飘得老远,咬一口能爆出滚烫的肉汁;隔壁的郑家油饼摊子前,师傅正用长柄铁铲翻动油饼,油花“滋滋”作响,饼皮金黄酥脆,撒上椒盐后香气更浓;还有卖酪浆的摊贩,木桶里盛着乳白色的酪浆,舀一勺尝,带着淡淡的奶香和微酸,是江南人喜欢的清爽口味。

马骥咽了咽口水,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草原上用的皮毛和碎银,在这里显然不通用。他空空的手掌攥了攥,一股窘迫感涌上心头。在草原时,他好歹有巴特尔的照顾,有部落的容身之处,可到了这繁华的临安城,他连一口热饭都买不起。

他胸口的山歌挂坠在这时传来一阵温热的悸动,不是草原上那种与天地共鸣的苍茫感,而是一种贪婪的、细碎的吮吸感,仿佛在拼命汲取周围这浓郁到化不开的“人气”与“烟火气”。挂坠的温度透过衣料传到皮肤上,像一颗小小的暖炉,让他在窘迫中多了一丝莫名的安心。

“这位官人,新出的蜜饯金桔,甜掉牙咯!来一份?”一个摊贩凑了过来,手里端着个竹簸箕,里面装满了橙红色的蜜饯,裹着晶莹的糖霜。马骥尴尬地摇了摇头,小声说:“我……我没钱。”摊贩的脸色瞬间垮了下来,上下打量了他一番,撇撇嘴:“没钱还站这儿看?耽误生意!”说完,转身招呼其他客人去了。

马骥的脸烧了烧,只好沿着街道往前走。不远处,一片用竹木搭建的棚式建筑群吸引了他的注意——那是瓦舍勾栏,入口处挂着五颜六色的幌子,写着“象棚”“歌馆”“杂耍棚”,人来人往,比街边更热闹。里面隐约传来锣鼓声、丝竹声、喝彩声,还有一种极具穿透力的、抑扬顿挫的人声,像是有人在讲故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请大家收藏:()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瓦舍勾栏……”马骥心头一动,他在历史书里见过这个词,是宋代城市里的娱乐中心,说书、杂耍、杂剧都在这里上演。他好奇地挤了过去,刚到入口,就被里面的热闹裹了进去。

第一个棚子是表演角抵的,也就是相扑。台上两个赤膊的汉子,肌肉贲张,皮肤黝黑,腰间只系着红色的兜肚。他们互相抱着对方的腰,吼声如雷,每一次发力都让肌肉紧绷,台下的观众看得入迷,时不时发出“好!”的喝彩。马骥挤在人群后,看着汉子们笨拙却充满力量的动作,想起了草原上的摔跤,忍不住也跟着喊了一声“好”。

还没等他看够,隔壁棚子的丝竹声又把他吸引了过去。这里在演杂剧,演员们涂脂抹粉,穿着华丽的戏服——生角穿青色长衫,旦角穿粉色罗裙,丑角脸上画着白块,动作夸张。他们唱的是《赵贞女蔡二郎》的片段,虽然马骥听不懂具体唱词,但从演员的表情和动作里,能看出蔡二郎的负心和赵贞女的悲苦,台下不少妇人都抹起了眼泪。

接着是杂耍班子,吞刀的艺人将一把长刀慢慢送进嘴里,刀尖从喉咙处顶起,看得人头皮发麻;吐火的艺人含一口烈酒,对着火把一喷,火焰瞬间窜起三尺高,映得观众的脸通红;走索的艺人在两根绳子之间行走,手里拿着平衡杆,脚下不稳时,台下的惊呼此起彼伏。马骥看得忘乎所以,暂时忘了饥饿和窘迫。

在一个顶碗少女表演时,马骥看得最入迷——少女不过十五六岁,穿着鹅黄色的短袄,头顶叠着十几只青花碗,随着音乐旋转、跳跃,碗却稳稳当当,没有一只掉落。表演到精彩处,班主笑眯眯地走下台讨赏,铜钱“叮叮当当”地扔上台。班主走到马骥面前,见他衣着虽旧但料子不错,便笑着说:“官人,赏点呗?”

马骥的脸又红了,只好再次摆手:“我……我没带钱。”班主的笑容僵住了,脸色沉了下来:“没钱还占着位置?白看半天热闹!”说着,伸手推了他一把。马骥踉跄着后退,撞到了后面的人,引来一阵不满的抱怨。他只好灰溜溜地挤出人群,站在瓦舍边缘,看着里面依旧热闹的景象,心里满是茫然。

细雨还在飘,沾湿了他的头发和衣袍,毛料袍子吸饱了水汽,变得更加沉重。他看着眼前这活色生香的临安城,它像一幅无比繁华的画卷,可自己却像一滴多余的墨,融不进去,也找不到归宿。

就在这时,一阵清亮的说唱声混合着木板敲击声,从旁边一间茶馆里传了出来。那声音不同于瓦舍的嘈杂,带着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穿透了所有喧嚣,直接钻进他的耳中。马骥抬头一看,茶馆的招牌上写着“清乐茶坊”,黑底金字,透着几分雅致。

他鬼使神差地走了过去,推开了茶馆的木门。

喜欢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请大家收藏:()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