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时光织就的网 > 第35章 春樱绽巷迎远客,双城建链续新篇

三月的梧桐巷,总被一场春雨唤醒。清晨的雨丝细如牛毛,落在青石板路上晕开浅浅水痕,巷口的老樱花树冒出粉白花苞,沾着雨珠的花瓣轻轻颤动,像极了夏冉画笔下的春日速写。苏晚撑着油纸伞走过忆槐亭时,看见张奶奶正坐在亭内的石凳上,手里捏着红纸和剪刀,指尖翻飞间,一朵带着雨珠的樱花剪纸渐渐成形。

“张奶奶,您这剪纸越发精致了,连雨珠的纹路都剪出来了。”苏晚收伞坐在旁边,目光落在剪纸边缘的细密纹路里。张奶奶举起剪纸对着雨丝晃了晃,笑着说:“这不是想着下周上海游客要来嘛,剪些樱花样式的书签当伴手礼,让他们带着梧桐巷的春天回去。”她说着从竹篮里掏出一叠剪好的剪纸,有樱花、桂花、忆槐亭,还有上海老洋房的轮廓,每一张都透着细腻的巧思。

正说着,巷口传来汽车喇叭声。夏冉踩着雨靴跑过来,手里挥舞着一张粉色单子:“苏晚姐!上海来的首批春日双城游游客到啦!林先生还跟车带了些老洋房的文创产品,说要在巷里设个临时展台。”苏晚赶紧起身,跟着夏冉往巷口走,远远就看见三辆大巴车停在巷口的空地上,车窗里探出不少好奇的脑袋,有人正举着手机拍摄巷里的樱花树。

林先生穿着米色风衣,正指挥工作人员搬箱子,看见苏晚和夏冉,立刻迎上来:“苏晚女士,夏冉妹妹,这次来了86位游客,其中有20位是上次展览后特意预约的,还有几位是上海文化局的工作人员,想实地考察咱们南北文化交流的模式。”他说着打开一个箱子,里面装满了印着老洋房图案的笔记本、钥匙扣,还有用老上海月份牌改造的明信片,“这些文创产品跟咱们的联名帆布包搭配着卖,游客肯定喜欢。”

说话间,游客们陆续下车,撑着各色雨伞走进巷里。一位戴着眼镜的女士走到樱花树前,拿出相机不停地拍照:“早就听说梧桐巷的春天美,没想到雨里的樱花这么有韵味,比上海复兴公园的樱花多了几分烟火气。”她身边的先生则被巷里的红灯笼吸引,指着灯笼上的剪纸图案问:“这是当地的老手艺吗?看着比机器刻的有温度多了。”

苏晚笑着上前解答:“这是咱们巷里张奶奶剪的,待会儿到忆槐亭,您可以亲眼看看她剪纸,还能体验亲手剪一张带走。”游客们顿时来了兴致,跟着苏晚往巷内走,脚步声伴着雨丝落在伞面的沙沙声,在巷里汇成热闹的春曲。

走到忆槐亭时,张奶奶已经摆好了剪纸工具,红色的彩纸铺了满满一桌。游客们围过去,看着张奶奶手中的剪刀在纸上灵活穿梭,不一会儿就剪出一只衔着樱花的燕子,引得众人纷纷鼓掌。“我能试试吗?”一位扎着马尾的小姑娘举起手,张奶奶笑着递过剪刀和彩纸:“慢慢来,先沿着线条剪,别着急。”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握着剪刀,在张奶奶的指导下,虽然剪得有些歪歪扭扭,却也剪出了一朵小小的樱花,兴奋地举着给同伴看:“我要把它贴在笔记本上,记住今天的日子。”

另一边,王爷爷带着几位喜欢民乐的游客坐在亭内的长椅上,手里拿着那把旧二胡。“这把二胡跟着我四十多年了,上次在上海展览,就是用它录的《槐巷春声》。”王爷爷轻轻拨动琴弦,一段悠扬的旋律在雨巷中回荡,游客们纷纷放下手机,静静聆听,有人甚至跟着旋律轻轻哼唱。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忍不住说:“这二胡声里有故事,比在音乐厅听的多了几分真情实感。”王爷爷闻言笑了:“您要是感兴趣,待会儿到‘老巷记忆馆’,我教您拉几句简单的调子。”

吴叔则在记忆馆门口支起了小摊,锅里炖着桂花糯米粥,旁边的盘子里摆着刚做好的桂花糕、樱花酥。“来尝尝咱们梧桐巷的春天味道!”吴叔热情地招呼游客,给每人递上一小碗糯米粥。一位上海阿姨喝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这粥又香又甜,桂花味特别浓,比我在家煮的好喝多了!”吴叔得意地说:“这桂花是去年秋天晒的,用陶罐密封了半年,香味才这么足。您要是喜欢,记忆馆里有罐装的桂花干,带回去煮茶、做点心都合适。”

苏晚和林先生陪着上海文化局的几位工作人员走进“老巷记忆馆”。馆内的灯光柔和,展柜里的老物件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孙爷爷的铁皮饼干盒旁摆着当年的纺织厂工作证,王爷爷的二胡下方放着泛黄的乐谱,张奶奶的剪纸工具架上挂着不同年代的剪刀。“这些老物件都有详细的故事介绍,游客扫码就能听语音讲解。”苏晚指着展柜上的二维码介绍道。

文化局的李科长拿起手机扫了扫饼干盒旁的二维码,孙爷爷的声音立刻传了出来:“这是我老伴1958年当纺织厂女工时的陪嫁,她从上海带到梧桐巷,里面装过她织的第一条围巾,也装过给孩子的糖……”李科长听完不禁感慨:“把老物件和故事结合起来,既保留了文化,又让游客有了情感共鸣,这个模式值得推广。”他转头对林先生说:“下次上海的老洋房博物馆改造,也可以借鉴这个思路,让游客不仅看建筑,还能听到建筑背后的故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时光织就的网请大家收藏:()时光织就的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走出记忆馆时,雨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给樱花树镀上一层金边。游客们三三两两地散在巷里,有的在拍照,有的在体验剪纸,还有的围着夏冉咨询接下来的行程。“接下来咱们去巷尾的老井旁,看看梧桐巷的水源地,再去吴叔的院子里摘新鲜的青菜,晚上咱们一起包荠菜馄饨。”夏冉拿着行程单大声介绍,游客们纷纷点头,脸上满是期待。

孙爷爷拄着拐杖走到苏晚身边,手里拿着一个布包:“丫头,我把老伴当年绣的手帕带来了,给上海来的游客看看,让他们知道咱们梧桐巷的女人也有好手艺。”他打开布包,里面的手帕绣着各色纹样,有鸳鸯戏水,有牡丹绽放,还有一张绣着梧桐巷全景的手帕,青石板路、老槐树、忆槐亭都绣得栩栩如生。一位上海游客看到这张手帕,忍不住赞叹:“这手艺比老上海的苏绣也不差啊!要是做成丝巾,肯定特别受欢迎。”孙爷爷眼睛一亮:“真的吗?那下次我跟张奶奶商量商量,多绣些手帕,也做几条丝巾,放在记忆馆里卖。”

中午时分,游客们在忆槐亭旁的空地上用餐,桌上摆着吴叔做的家常菜:桂花糯米粥、樱花酥、荠菜炒春笋,还有从上海带来的酱鸭。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聊天,上海游客说着老洋房的趣事,梧桐巷的老人讲着巷里的故事,气氛格外热闹。“我下次要带孙子来,让他学学剪纸,听听二胡,别总抱着手机玩。”一位上海爷爷笑着说,旁边的游客纷纷附和:“我也要带家人来,感受一下这里的慢生活。”

下午,游客们分成两组,一组跟着张奶奶学剪纸、做香囊,另一组跟着王爷爷学拉二胡、听评弹。在记忆馆的体验区,张奶奶教大家用樱花布做香囊,里面装着晒干的桂花和薰衣草。“这香囊放在衣柜里,衣服都会带着香味。”张奶奶手把手地教游客穿针引线,一位年轻妈妈学得格外认真:“我要做两个,一个给孩子,一个给妈妈,让她们都能闻到梧桐巷的味道。”

王爷爷则在亭内教几位游客拉二胡,从握弓的姿势到简单的调子,耐心地一遍遍示范。一位小姑娘学得很快,不一会儿就能拉出《茉莉花》的前几句,王爷爷高兴地直点头:“你有天赋,要是喜欢,下次来我教你拉《南北春声》。”小姑娘兴奋地说:“我一定来!还要带我的小提琴,跟您一起合奏。”

林先生和苏晚则在一旁讨论接下来的合作计划。“这次双城游反响很好,我想跟咱们长期合作,每月组织两批游客来梧桐巷,同时也邀请梧桐巷的老人去上海参观老洋房、听京剧。”林先生说着拿出一份合作协议,“另外,上海的文创公司想跟咱们合作开发‘南北老巷’系列产品,把梧桐巷的剪纸、刺绣和上海的老洋房元素结合起来,做成丝巾、茶具、笔记本,推向更大的市场。”

苏晚接过协议仔细看着,心里满是期待:“这是个好主意!咱们可以让张奶奶和孙爷爷参与设计,保证产品有咱们梧桐巷的特色。另外,我还想在上海的老洋房景区设一个‘梧桐巷文化角’,展示咱们的老物件和手工艺品,让更多上海人了解梧桐巷。”林先生立刻点头:“我回去就跟景区沟通,争取下个月就能把文化角建起来。”

傍晚时分,游客们要返程了。大家依依不舍地跟梧桐巷的老人们告别,手里提着装满剪纸、香囊、桂花干的袋子,脸上满是不舍。“下次我还要来,看秋天的桂花,听王爷爷的二胡。”一位游客大声说,老人们纷纷挥手:“我们等着你们!”

大巴车缓缓驶离巷口,夏冉拿着一张登记表跑过来:“苏晚姐!这次有58位游客预约了秋天的桂花节,还有12位想参加下个月梧桐巷老人的上海游。”苏晚接过登记表,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字,心里暖暖的。孙爷爷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绣着“约定”二字的手帕:“丫头,把这个交给林先生,告诉他咱们秋天桂花节见。”

送走游客后,巷里的老人们聚集在忆槐亭,兴奋地讨论着今天的趣事。张奶奶说:“今天教游客剪纸,他们都特别认真,我下次要多准备些材料。”吴叔则说:“我要再研究几道新菜,下次游客来,让他们尝尝不一样的梧桐巷味道。”王爷爷则拿着二胡说:“我要好好练练《南北春声》,下次去上海,跟陈老师一起给上海游客表演。”

苏晚看着老人们热情的模样,抬头望向天上的晚霞。晚霞洒在樱花树上,粉色的花瓣泛着金光,巷里的红灯笼渐渐亮了起来,暖黄的灯光映着青石板路,显得格外温馨。她知道,这次双城游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南北老巷的文化交流越来越深入,老手艺有了新的传承,老故事有了新的听众,而梧桐巷的春天,会随着这些约定,传到更远的地方。

接下来的几天,苏晚和夏冉忙着整理游客的反馈,准备跟林先生进一步沟通合作细节。张奶奶则带着巷里的几位妇女,开始制作刺绣丝巾和手帕,孙爷爷负责设计图案,把梧桐巷的风景和上海的老洋房结合起来,每一件都独具特色。吴叔则在院子里种起了桂花苗,准备秋天桂花节时,让游客能亲手采摘新鲜桂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时光织就的网请大家收藏:()时光织就的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四月初,林先生再次来到梧桐巷,带来了上海老洋房景区文化角的设计图。“文化角就设在老洋房景区的入口处,分为展示区和体验区,展示区放咱们的老物件和手工艺品,体验区可以让游客学剪简单的剪纸,品尝桂花茶。”林先生指着设计图介绍道,苏晚和夏冉都觉得很合适,当即决定下周就安排人手把展品送到上海。

送展品去上海的那天,孙爷爷、张奶奶和王爷爷都跟着去了。坐在高铁上,孙爷爷看着窗外的风景,兴奋地说:“我还是第一次坐高铁,以前去上海要坐一天一夜的火车,现在几个小时就到了。”张奶奶则拿着绣绷,在上面绣着上海老洋房的图案:“我要把老洋房绣下来,放在文化角里,让上海人也看看咱们的手艺。”

到达上海后,林先生带着他们直奔老洋房景区。文化角已经布置得差不多了,展柜里摆放着梧桐巷的老物件,墙上挂着张奶奶的剪纸和孙爷爷的刺绣,体验区的桌子上放着剪纸工具和桂花茶。“咱们明天就正式对外开放,今天先彩排一下。”林先生说着,给几位老人安排了任务:孙爷爷负责讲解刺绣的故事,张奶奶教游客剪纸,王爷爷则在体验区拉二胡。

第二天,文化角正式对外开放。游客们纷纷围过来,看着展柜里的老物件,听着孙爷爷讲解刺绣背后的故事,还有不少人排队体验剪纸。一位上海阿姨跟着张奶奶剪了一朵桂花,高兴地说:“我以前只知道老洋房,没想到梧桐巷有这么多好东西,下次一定要去看看。”王爷爷的二胡声则吸引了不少游客,有人跟着旋律哼唱,还有人拿出手机录像,气氛格外热闹。

中午,陈婉清老师特意赶来,给几位老人带来了上海的特色点心。“王爷爷,咱们下个月就可以排练《南北春声》的完整版了,上海音乐厅还邀请咱们去表演呢。”陈婉清说着,拿出一张邀请函,王爷爷高兴得合不拢嘴:“太好了!我一定好好练,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在上海待了三天,几位老人不仅完成了文化角的工作,还参观了老洋房博物馆、上海纺织厂旧址。孙爷爷在纺织厂旧址看到当年的纺织机,忍不住想起了老伴,眼眶有些湿润:“要是她还在,看到这些肯定特别高兴。”张奶奶则在老洋房博物馆里,对着老洋房的窗户图案仔细观察,准备把它绣到手帕上。

回到梧桐巷时,巷里的樱花已经谢了,取而代之的是满巷的绿荫。夏冉和苏晚早已在巷口等候,接过他们手里的东西,听他们讲述在上海的经历。“上海的游客都特别喜欢咱们的手工艺品,下次咱们要多带些去。”孙爷爷兴奋地说,张奶奶则拿出在上海画的设计图:“我想把老洋房和梧桐巷的风景结合起来,做一套刺绣屏风,放在记忆馆里。”

接下来的日子里,梧桐巷和上海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每月两批的双城游如期进行,“南北老巷”系列文创产品也正式上线,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张奶奶和孙爷爷设计的刺绣丝巾,更是成为了热销产品,不少游客特意来梧桐巷,想亲眼看看这些丝巾的制作过程。

五月初,王爷爷和陈婉清老师在上海音乐厅的表演如期举行。那天,音乐厅座无虚席,王爷爷的二胡声和陈婉清老师的评弹声完美融合,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表演结束后,不少观众围上来,询问梧桐巷的情况,还有人当场预约了下个月的双城游。

苏晚坐在台下,看着舞台上的王爷爷和陈婉清老师,心里满是骄傲。她知道,南北老巷的文化交流,已经从最初的展览,发展成了全方位的合作;而梧桐巷的老人们,也用自己的手艺和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了江南老巷的魅力。

回到梧桐巷时,巷里的槐花开了,淡淡的花香弥漫在整个巷子里。老人们聚集在忆槐亭,听王爷爷讲述在上海表演的经历,张奶奶则忙着准备下个月上海文化节的剪纸作品,吴叔则在院子里晒着新收的桂花干。苏晚看着这热闹的场景,抬头望向天上的蓝天白云,忽然觉得,梧桐巷就像一颗种子,在南北文化交流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出了最美的花。

她知道,未来还有更多的约定等着他们——秋天的桂花节,冬天的文化展,还有明年春天的新合作。而梧桐巷的故事,会像这槐花的香气一样,飘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知道,在江南,有这样一条充满温暖和故事的老巷,正以它独特的方式,传承着文化,续写着新的篇章。

喜欢时光织就的网请大家收藏:()时光织就的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