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9章 课·你买的学区房或为贵价消费品?3问分清资产与负债

张姐的朋友圈又更新了。海边度假屋的照片配文:“终于拥有了诗和远方”,定位显示在威海某海景小区。但上周同学聚会时,她偷偷抹眼泪:“买完才发现,每年物业费比房租还贵,空着心疼,租出去又舍不得。”

这个场景,像极了307教室里小哲提的问题:“特朗普的海湖庄园,到底是投资品还是消费品?他买的时候觉得是资产,可每年维护费烧掉几百万,这账怎么算?”

林教授当时在黑板画了个天平,左边写“现金流”,右边写“烧钱速度”。“能自己生钱的是资产,总让你掏钱的是负债。”她顿了顿,“可惜很多人把负债当成了资产,就像张姐的度假屋,买的时候盯着‘房价会涨’,却没算清每年要填多少坑。”

今天我们就借着这个天平,聊聊那些关于“资产”的真相:为什么你买的学区房可能只是件贵点的消费品?为什么限量版包包算不上投资品?更重要的是,怎么用3个简单问题,判断手里的东西到底是资产还是负债。毕竟,赚钱的第一步,是别把钱扔进无底洞。

一、你以为的“资产增值”,可能只是在给消费品买单

“为什么那么多人觉得学区房一定是资产?”阳光透过窗户,在课本上投下光斑,小哲举着手机问,屏幕上是某学区房的报价——“每平米12万,比去年涨了1万”。

张姐几乎是抢着说的:“我儿子上学那阵,咬牙买了套学区房,现在涨了200万!这难道不是资产?”

“先别急着算涨幅。”教授在黑板写下一组刺眼的数字:

- 学区房总价:800万

- 年物业费 税费:5万

- 租金收入:3万(因为要留给儿子上学,实际空置11个月)

- 持有10年总成本:5万×10 - 3万=47万

“就算房价涨了200万,扣除47万成本,实际收益153万。”她突然加重粉笔力道,“但如果这800万买指数基金,按年化7%算,10年收益是800万×(1.07^10-1)≈711万。你还觉得学区房是好资产吗?”

教室里突然安静了。张姐的脸有点红:“可房子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基金看不见啊……”

“这就是‘锚定效应’在骗你。”教授敲了敲黑板,“丹·艾瑞里在《怪诞行为学》里说过,人们总被‘看得见的东西’迷惑。你盯着学区房的‘涨幅’这个锚点,却忽略了‘持有成本’这个更大的坑。就像特朗普的海湖庄园,买的时候只看到‘历史价值’,没算清每年200万的维护费——这些钱如果拿去投资,收益早就超过房价涨幅了。”

她突然转身,在黑板画了条分水岭:

- 投资品:持有期间能给你送钱(如租金>物业费、股息>手续费);

- 消费品:持有期间总让你掏钱(如物业费>租金、保养费>增值)。

“学区房是不是资产,要看孩子毕业之后。”教授补充,“孩子上学时,它的‘教育价值’是消费品,你为了这个功能买单;孩子毕业后,如果租金能覆盖成本,才算投资品,否则就是‘闲置的消费品’——就像你买了个名牌包,偶尔背背是消费,一直压箱底还得花钱保养,就是纯浪费。”

二、能生钱的才是资产,靠涨价赚钱的是在“博傻”

“那限量版包包、古董字画这些,不产生现金流,为什么有人说是投资品?”小宇举着LV的限量款照片问,“我表哥收藏的那款,三年涨了5万,这难道不算赚钱?”

教授笑了,在黑板写下“博傻理论”四个字:“你觉得它值钱,是因为相信有个比你更傻的人,愿意花更高价买走。但这和资产没关系,是击鼓传花。”

她调出一组数据:

- 限量版包包:每年保养费约2000元,转手时要打8折(除非是爆款中的爆款);

- 指数基金:每年分红约3%,不用花保养费,随时能卖。

“真正的投资品,赚钱靠的是‘它自己会生钱’。”教授解释,“比如商铺收租金,股票分股息,这些现金流就像资产在给你发工资;而靠涨价赚钱的,本质是‘赌别人愿意花更多钱买’,就像炒鞋、炒盲盒,一旦没人接盘,就砸在手里。”

张姐突然想起什么:“我邻居买了套四合院,说是‘稀缺资源’,结果挂了半年没卖掉,每月还得交5000块物业费。他总说‘迟早会有人买’,这不就是在博傻吗?”

“太对了!”教授点头,“凯恩斯说过‘选美理论’:你觉得它美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别人觉得它美。但问题是,‘别人的审美’随时会变。去年还炒得火热的‘元宇宙房产’,今年价格跌了90%,那些买的人,不就是相信有更傻的人接盘吗?”

她突然加重语气:“投资品和消费品的核心区别,不是价格涨不涨,是‘钱是从哪里来的’。从资产自己身上来的,是投资;从下一个接盘者口袋里来的,是投机。投机不算错,但别把它当成‘资产增值’的本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三、度假屋成“中产杀手”,不是因为贵,是因为“你总忍不住填坑”

“为什么说度假屋是中产杀手?”小林翻着笔记本,“我看朋友圈里买度假屋的人,都过得挺滋润啊。”

“那是他们没晒账单。”教授调出一份度假屋持有成本清单:

- 威海某海景房,总价150万:

- 物业费:3元/平米/月 × 120平米 × 12月 = 4320元/年;

- 空置期:一年住20天,剩下345天要么空着,要么低价租(租金覆盖不了物业费);

- 维修费:海边潮湿,每年修空调、换家具约5000元;

- 机会成本:150万存银行,年利息3%就是4.5万。

“算下来,每年隐性亏损至少5万。”教授敲了敲黑板,“这就是‘心理账户理论’在搞鬼——你给度假屋开了个‘享受账户’,允许它亏钱,却对其他投资斤斤计较。就像有人对奶茶买一送一很敏感,却对度假屋每年亏5万视而不见。”

她讲起一个案例:某中产买了套云南的度假屋,第一年兴奋地去了5次,第二年3次,第三年1次,第四年彻底空着。但他舍不得卖,总说“等退休了去住”——可退休还有20年,这20年要亏100万,足够在云南租20年豪华民宿了。

“更可怕的是‘沉没成本陷阱’。”教授补充,“你已经花了150万,就算发现是坑,也舍不得跳出来,总觉得‘再等等,说不定会涨’。就像特朗普的海湖庄园,每年亏几百万,却舍不得卖,因为‘卖掉就承认自己错了’——这不是投资,是和自己较劲。”

小宇突然举手:“那什么样的度假屋才算资产?”

“很简单,租金能覆盖所有成本,还有剩余。”教授举例,“三亚的某些民宿,旺季租金每月3万,扣除物业费、管理费,一年能净赚10万,这才是资产。但这样的房源凤毛麟角,90%的度假屋,都是消费品。”

四、3个问题,5分钟判断手里的东西是资产还是负债

“说了这么多,到底该怎么判断?”张姐往前探了探身,笔记本翻到新的一页,“我那套学区房,孩子已经毕业了,现在到底该不该卖?”

“教你3个黄金问题,5分钟就能算明白。”教授在黑板写下:

第一个问题:它能自己生钱吗?(现金流测试)

- 算清楚每年能从它身上拿到多少钱(租金、股息等);

- 减去每年要花在它身上的钱(物业费、税费、维修费等);

- 如果结果是正数,可能是资产;如果是负数,肯定是负债。

“张姐的学区房,孩子毕业后如果能租3000元/月(年收入3.6万),物业费 税费2万/年,每年净赚1.6万,这就算资产;如果租不出去,每年倒贴2万,就是负债。”

第二个问题:急用钱时,能快速卖掉吗?(流动性测试)

- 查一下同类房源的成交周期(比如学区房平均3个月卖掉,度假屋平均1年卖掉);

- 如果超过6个月才能卖掉,就算价格涨了,也可能因为“急用钱不得不降价”而亏掉;

- 流动性差的东西,就算是资产,也可能变成“看得见摸不着的钱”。

教授举例:“我朋友有幅名画,说是值500万,但挂了两年没卖掉,急用钱时只能打5折出手——这就是流动性差的坑。”

第三个问题:换个地方放钱,会不会更赚钱?(机会成本测试)

- 把买它的钱,换成指数基金或银行理财,算一下每年能赚多少(比如100万买基金,年收益7万);

- 和它能带来的净收益对比(比如100万的房子,年净赚2万);

- 如果基金赚得更多,那这个东西就算不亏,也是“低效资产”,不如换成基金。

“张姐的学区房如果值800万,每年净赚1.6万,而800万买基金每年能赚56万,显然基金更划算。”教授总结,“这时候,学区房就算不亏,也该卖掉换成更赚钱的资产。”

五、赚钱的秘密:让资产给你打工,别给消费品当保姆

下课前,教授的声音透过阳光传过来:“资产和负债的区别,就像员工和老板——资产是给你发工资的员工,负债是天天让你掏钱的老板。”

她在黑板画了个简单的公式:

- 变富=拥有更多会生钱的资产;

- 变穷=背着一堆总花钱的负债。

张姐突然笑了:“我回去就用这三个问题算算我的学区房。如果真是负债,就果断卖掉,换成基金——至少基金不会让我交物业费。”

教授点头:“记住,真正的资产,是你睡着的时候,它还在给你赚钱;而消费品,是你睡着的时候,它还在偷偷花你的钱。别把给消费品买单,当成了投资。”

结尾:你手里有“假装是资产的负债”吗?评论区算算账,送你判断指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夕阳把教室染成暖黄色时,教授的问题轻轻落在每个人心里:“我们这辈子会买很多东西,但大多数时候,是在为‘喜欢’买单,不是为‘赚钱’投资。这本身没错,错的是把‘喜欢’当成了‘会赚钱’,最后既没享受到,又亏了钱。”

“最后送份礼物:评论区留下你手里的‘疑似资产’(比如“我有套空置的公寓”),点赞最高的10条,我会用今天讲的‘3个黄金问题’帮你分析,再送你一份《资产体检表》——里面有详细的计算步骤,帮你算清每年到底是赚了还是亏了。”

“别觉得这是小事。”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个同学,“看清手里的东西是资产还是负债,比盲目赚钱更重要。就像巴菲特说的:‘如果你不明白它怎么赚钱,就别买它。’”

当晚的班级群里,故事已经在发酵。张姐发了张学区房的计算表,结论是“每年亏1.2万,决定挂牌出售”;小宇晒出了表哥的限量版包包评估:“保养费超过增值,是消费品”;小哲发起了“资产盘点挑战”,已经有20多人报名。

林教授发了个“加油”的表情:“你们正在做一件比赚钱更重要的事——学会不亏钱。下节课带你们拆解‘消费主义的资产陷阱’,看看商家是怎么把负债包装成‘必买资产’的。评论区留下你被忽悠买过的‘伪资产’,下节课咱们挨个拆!”

窗外的路灯亮了,张姐合上笔记本时,发现扉页上多了一行字:“别让你买的东西,最后买走了你所有的钱。”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