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记里的寒冬
深秋的午后,心理咨询室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教授轻轻翻开那本泛黄的笔记本,纸页间传来细碎的沙沙声,像是有人在低声哭泣。这本日记的主人叫小宇,一个随父亲从农村来城市求学的初中生,而此刻,他的父亲吴胖子正攥着衣角,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日记里的字迹歪歪扭扭,却像一把钝刀,在每个人心上反复切割。10月15日的阴雨天,他被同学按在厕所逼吃粪便;11月3日的体育课,他被锁进器材柜当;12月24日的圣诞节,那瓶被伪装成苹果汁的尿液,成了他收到的最恶毒的礼物。字里行间浸透着的,是比北方寒冬更刺骨的绝望——老师的误解、施暴者的嚣张、父亲的无力,最终让这个孩子写下下辈子不想再做人的绝笔。
当教授念完最后一行字时,心理咨询室里只剩下压抑的呼吸声。吴胖子的肩膀剧烈颤抖,这个在工地上扛过钢筋的汉子,此刻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一直站在角落的陈老师捂着脸,泪水从指缝汹涌而出,她终于明白,那个总是低着头的学生为何总在课堂上发抖。这场由日记揭开的残酷真相,不仅是一个孩子的苦难史,更成了一堂关于人性、教育与救赎的生命课。
第一幕:日记摊开的伤痕
教授,您看看这字......吴胖子的声音沙哑得像砂纸摩擦,他小心翼翼地将笔记本推到教授面前,仿佛那是易碎的玻璃。这本用牛皮纸包着封面的笔记本,边角已经磨得发白,扉页上歪歪扭扭写着小宇的日记,字迹被泪水晕开又干涸,留下深浅不一的痕迹。
教授轻轻翻开第一页,10月15日的日期旁画着一个小小的哭脸。今天罗明又他们几人堵在了厕所,他们说我身上有穷酸味,逼我脱掉校服。墨迹在穷酸味三个字上格外浓重,像是反复描摹过。教授放慢语速,念到用手去摸厕所的大粪时,吴胖子突然捂住嘴冲出了房间,走廊里传来压抑的呜咽声。
在场的实习老师刘佳佳眼圈瞬间红了:这孩子为什么不求助?教授没有直接回答,翻到11月3日的日记。下雨天是最可怕的,因为体育课改在室内......当读到陈老师对我已经没有任何耐心,甚至流露出厌烦时,一直沉默的陈老师突然瘫坐在椅子上:我以为他是故意捣乱......罗明妈妈总请我吃饭,说小宇性格孤僻......
他们轮流在外面踹柜子,大笑说我是柜子里的老鼠教授的声音带着穿透力,每个字都像落在心上的重锤。顾华医生轻轻摇头:长期的羞辱会导致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就像被困在笼子里的狗,多次尝试挣脱失败后,即使打开笼门也不会逃跑。
最令人窒息的是12月24日的记录。他们强迫我喝下一瓶黄色液体,说是苹果汁......喝了之后我才发现,是尿。廖泽涛攥紧了拳头,指节泛白:这已经不是欺凌,是犯罪!日记最后那句我第一次告诉他,我不想读书了,让刚回到房间的吴胖子再次崩溃,他伏在桌上痛哭:我不该带他来城里......我该送他回老家......
第二幕:办公室的对话与哲思
为什么孩子宁愿忍受这样的折磨,也不告诉大人?刘佳佳的问题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教授望向窗外的梧桐树,叶子在秋风中打着旋儿落下:你听过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吗?当伤害一点点升级,孩子会逐渐失去反抗的勇气,就像青蛙在慢慢升温的水里,直到最后无力逃脱。
陈老师擦着眼泪:我真不知道会这样......罗明妈妈每次见面都笑眯眯的,说小宇太敏感。教授递给她一杯热茶:道家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总以为自己看到了真相,却忘了每个笑容背后可能藏着阴影。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小宇宁愿被批评,也要编造看杂技表演的谎言?
顾华医生接过话头: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孩子的生存策略。当他发现说实话会招来更多麻烦,说谎就成了保护自己的盔甲。就像日记里写的,施暴者的父母要么是老师的朋友,要么本身就是学校职工,孩子在长期观察中得出结论:求助无用。
可这太不公平了!廖泽涛激动地站起来,难道农民工的孩子就该被欺负吗?教授示意他坐下:哲学里有个正义延迟的命题,当制度性保护缺位时,弱者往往成为牺牲品。但道家也说反者道之动,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转向反面。这本日记的出现,或许正是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开始。
吴胖子红着眼眶问:教授,我儿子还有救吗?他现在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不说话不吃饭......教授拍了拍他的肩膀:心理学中的创伤后成长理论告诉我们,经历创伤不一定全是毁灭。就像树木的伤疤会变得更坚硬,人在穿越痛苦后,也可能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关键是让他知道,他不是孤单一人在战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