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走上讲台,打开PPT投影)
教授:同学们上午好!今天咱们要聊的是法国大革命中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阶段——督政府时期。上节课我们讲完了罗伯斯庇尔的垮台,今天就来看看他死后,法国人花了四年时间搞的“宪政实验”为啥会失败。先请大家打开课本相关章节,我们先梳理下基本脉络。
(同学们翻书声后,教授示意安静)
教授:谁能先说说,罗伯斯庇尔死后,国民公会做的第一件大事是什么?顾华,你来说说。
顾华:应该是起草新宪法吧?书上说1795年他们制定了新宪法,还搞了两院制和督政制度。
教授:非常准确!1795年宪法确实是督政府的法律基础。我们先花几分钟总结下这个宪法的核心设计——大家看PPT上的五条要点:第一,选民分两级,初级选民是21岁以上纳税男性,约400万;第二,由初级选民选出4万二级选民,门槛是交100个工作日的直接税;第三,议员得交200个工作日的税,差不多是普通劳动者一年收入;第四,立法机构分元老院和500人院,分工明确;第五,行政权由5名督政共享,每年抽签换一人。
(教授停顿片刻)
教授:刘佳佳,你觉得这个设计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刘佳佳:感觉是“用钱说话”?只有纳税多的人才能当二级选民和议员,底层基本被排除了。
教授:没错!这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主导的宪政尝试。但问题来了——这么看起来挺合理的制度,为啥只撑了四年?今天我们就从三个维度拆解:宪政设计的硬伤、内外矛盾的爆发,还有最关键的——脱离民情的代价。
一、宪政设计的“理想与现实”:好看不好用的制度漏洞
教授:先看行政权设计。5名督政“轮流坐庄”,每年换一个,这在政治学上叫“集体行政制”。廖泽涛,你觉得这种制度可能存在什么问题?
廖泽涛:会不会效率低?五个人意见不一致,决策起来肯定慢吧?
教授:一针见血!道家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强调治理要“不折腾”,但5人督政制恰恰容易陷入“互相扯皮”。而且每年抽签换人,政策连贯性根本没法保证。西耶斯当时就反对这种设计,他想要“强有力的行政元首”,可惜没被采纳。
(教授切换PPT)
教授:再看选举制度。宪法规定第一次选举2/3议员必须从老议员里选,这明显是“护盘”行为。小景云,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规定会导致什么后果?
小景云:是不是“认知失调”?制度本身标榜“民主选举”,却又搞特殊规则,民众会觉得不公平吧?
教授:非常好!当规则制定者自己破坏规则,政权的合法性就会打折扣。后来督政府果然玩脱了——1797年选举保王党占优,他们直接宣布选举无效;1798年雅各宾派反扑,又搞“重新选举”。这种“赢不了就改规则”的操作,恰恰印证了道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的道理:违背规律的强作妄为,注定难以持久。
二、内外夹击的困境:敌人太多,朋友太少
教授:督政府的处境可以用“腹背受敌”形容。对内要防底层起义,对外要防保王党复辟。陈一涵,书上说督政府用了什么办法对付底层无套裤汉?
陈一涵:他们启用了拿破仑!用大炮镇压冲击议会的群众,效果特别狠。
教授:没错,拿破仑这招“大炮治街”确实暂时稳住了底层,但更大的威胁来自保王党。为什么保王党能崛起?因为资产阶级的“贵族情结”——法国布尔乔亚赚了钱就想当贵族,他们怀念君主立宪制。而老议员们杀了国王、废了贵族,保王党上台肯定没他们好果子吃。
(教授敲黑板)
教授:这里有个关键逻辑:督政府想“保住大革命成果”,但支持它的人太少了。农民虽然分到了土地,却因为宗教政策不满;城市贫民受货币贬值之苦,反而怀念国王;资产阶级又盼着君主立宪。这种“全民失焦”的局面,让督政府只能靠一个办法续命——对外打仗,转移矛盾。
教授:他们把宪法当“福音书”,在欧洲建了一堆“姐妹共和国”,但打仗要花钱啊!结果就是加印货币,指券贬值到只剩0.25%的购买力,形同废纸。这又印证了经济学的基本规律:财政崩溃是政权垮台的加速器。
三、最致命的失误:宗教政策与民情的彻底背离
教授:如果说制度漏洞是“外伤”,那宗教政策就是“内伤”。大革命以来,激进派一直反天主教:吉伦特派关教堂,雅各宾派搞“理性圣殿”,连农民生孩子不能受洗、临死不能忏悔都不管。督政府虽然放宽了点,但教堂仍归政府管,教士工资也不发。
(教授转向全班)
教授:大家想想,法国农村90%的人信天主教,宗教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当政府连“生老病死”的信仰需求都满足不了,老百姓会支持它吗?道家说“道法自然”,治理要顺应民心,而督政府却抱着“理性至上”的启蒙教条,非要和几百年的民情对着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教授:后果是什么?农村人嘴上不说,心里全是不满;城市贫民受够了通胀,转头支持保王党。当一个政权失去了“精神纽带”,制度设计再完美也没用。1799年拿破仑回来时,几乎没人反对——因为大家实在受够了这个“好看不好用”的督政府。
四、历史的启示:制度不能脱离土壤,治理要懂“顺势而为”
教授:总结一下督政府的教训:第一,制度设计要平衡“理想与现实”,集体行政制看似“民主”,实则低效;第二,合法性不能只靠“规则”,更要靠“民心”,反复修改选举规则只会自毁根基;第三,最关键的——治理要懂“顺势而为”,道家讲“无为而治”,不是啥都不做,而是不做违背规律和民情的事。
(教授合上教案)
教授:最后留给大家三个思考题:
1. 督政府的“5人督政制”和罗伯斯庇尔的“个人独裁”,本质上犯了什么相同的错误?
2. 从心理学“认知失调”理论看,为什么督政府的选举操作会失去民心?
3. 结合道家“道法自然”,你觉得现代治理中如何避免“脱离民情”的陷阱?
教授: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督政府的故事告诉我们:好的制度从来不是“纸上设计”,而是“落地生根”。下节课我们讲拿破仑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记得预习哦!觉得这节课有收获的同学,别忘了给我“点赞”,想快点听拿破仑故事的,也可以在课后群里“催更”~
(下课铃响,同学们鼓掌)
★——课堂总结:督政府宪政实验的失败启示~从制度设计到民情背离的深层逻辑
本节课围绕法国大革命时期督政府(1795-1799)的兴衰展开,通过梳理1795年宪法的设计缺陷、内外矛盾的爆发过程以及宗教政策的致命失误,揭示了“理想制度”在现实土壤中难以扎根的核心困境。我们结合心理学、道家思想和政治哲学视角,深入剖析了这场宪政实验如何从“看似合理”走向“彻底崩塌”,最终为拿破仑的崛起铺平道路。以下从四个维度进行总结:
一、宪政设计的理想主义陷阱:好看不好用的制度硬伤
1795年宪法被视为法国大革命后期的“理性结晶”,其设计融合了启蒙思想家对“权力制衡”的想象,但实践中却暴露了严重的“水土不服”。从制度架构看,督政府的宪政设计存在三个致命漏洞,而这些漏洞恰恰印证了道家“反者道之动”的哲学智慧——违背规律的强作妄为,终将走向自身的反面。
(一)行政权的“集体低效症”
宪法规定行政权由5名督政共享,每年通过抽签更换1人,形成“轮流坐庄”的集体领导模式。这种设计本想避免“个人独裁”,却陷入了道家所言“多则惑”的困境。5名督政地位平等、权责模糊,决策时往往因意见分歧陷入僵局,政策连贯性根本无法保证。心理学中的“责任分散效应”在此显现:当责任由多人分担时,个体的行动力会显着下降,甚至出现“踢皮球”的推诿现象。正如西耶斯批评的那样:“5人督政制就像5个骑手同驾一辆马车,每个人都想往不同方向拉,最终只会让马车原地打转。”
这种低效在危机时刻尤为致命。1797年保王党选举获胜时,督政们争论了整整三天才下定决心“违宪镇压”;1798年财政崩溃时,关于“是否加印货币”的讨论又拖延了两周,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道家强调“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需要“不折腾”的稳定性,而5人督政制的频繁更迭和内耗,恰恰违背了这一规律。
(二)选举制度的“合法性悖论”
为防止政权失控,宪法设置了复杂的选举规则:初级选民选二级选民,二级选民选议员,议员需缴纳高额税款。更关键的是,首次选举要求2/3议员必须来自原国民公会成员。这种“护盘条款”看似保护了大革命成果,实则埋下了“合法性危机”的种子。
从心理学视角看,这是典型的“认知失调”触发机制:制度标榜“民主选举”,却通过规则限制选民选择权,民众会产生“被欺骗”的心理。1797年选举中,保王党凭借真实民意获胜,督政府却以“阴谋颠覆”为由宣布选举无效,逮捕了130名议员。这种“赢不了就改规则”的操作,让民众对“宪政民主”的信任彻底崩塌。正如道家所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漂亮的制度口号若没有实际行动支撑,只会变成自欺欺人的空话。
(三)权力制衡的“纸面化”
宪法将立法权分为500人院(起草法律)和元老院(审批法律),看似实现了“分权制衡”,但实际运行中却成了“互相拆台”。500人院提出的财政法案常被元老院否决,而元老院推荐的官员人选又被500人院抵制。这种“制衡”沦为“内斗”,导致政府效率低下,连最基本的税收征管、军队补给都难以推进。政治学中的“否决点过多”理论在此验证:当权力制衡过度分散,决策成本会无限升高,最终使政府丧失治理能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