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45章 课·从波旁到七月:一场藏在宪法里的权力博弈课

各位同学上午好,今天咱们要聊的这段历史特别有意思——它就像一场持续几十年的“政治辩论赛”,辩题只有一个:“国家的权力到底该归谁?” 1830年的法国街头,老百姓举着旗帜高喊口号,把查理十世赶下了王位;可转头又把另一位国王请上了台。这波操作是不是看着有点矛盾?其实啊,这背后藏着欧洲近代最关键的宪法改革密码。

今天咱们就通过“七月王朝”的故事,拆解三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波旁王朝会把一手好牌打烂?七月王朝的宪法改革到底改了啥,能让它稳坐十八年江山?最后托克维尔那句“这是自由最后的失败”又在哀叹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咱们开始今天的“历史政治课”,保证听完你会明白:宪法里的每个字,都藏着权力的博弈。

一、波旁王朝的“作死三连”:从复辟到垮台的致命错误

教授:咱们先请顾华同学读一下课前预习材料里的关键句——路易十八给弟弟留下的两个难题是什么?

顾华:“一是流亡贵族的财产要不要归还;二是他以钦赐的方式给了法国人民一部宪法,试图回避主权在君还是在民的根本问题。”

教授:非常好。这两个问题就像两颗定时炸弹。谁来解释下,为什么“主权归属”这个问题这么致命?

廖泽涛:我查资料发现,1789年法国大革命已经喊出“主权在民”了,可路易十八回来后还搞“钦赐宪法”,意思是“权力是我国王赏给你们的”,这老百姓肯定不买账啊!

教授:一针见血。就像你爸妈说“这零花钱是我赏你的,所以你必须听我的”,你会舒服吗?波旁王朝的第一个错误就是“装睡”——明明大革命已经把“主权在民”的种子种下了,他们偏要捂盖子。

咱们再看第二个错误:查理十世的“赔偿方案”。1824年他继位后,非要发行10亿法郎债券,赔偿流亡贵族1789年地产收入的20倍。刘佳佳,你站在议员的角度,会同意这个方案吗?

刘佳佳:肯定不同意啊!大革命都过去几十年了,土地早就到了新主人手里,现在让全民掏钱给旧贵族“发红包”,这不就是逼着新阶级造反吗?

教授:没错。更要命的是查理十世的态度。1830年他在议会放狠话:“谁要是给政府设置障碍,我会找到力量粉碎它……法兰西人民的信任就是我的后盾。”这话错在哪了,陈一涵?

陈一涵:错在“人民的信任”根本没经过投票啊!当时选民门槛超高,大部分人连投票权都没有,他说的“人民”其实是自己幻想出来的后盾。

教授:精辟。这就是波旁王朝的“作死三连”:回避主权问题 得罪新阶级 傲慢挑衅议会。结果1830年7月,巴黎街头筑起了三千多个街垒,老百姓喊着“打倒波旁”,查理十世只能灰溜溜跑路。这里插句道家思想——“治大国若烹小鲜”,查理十世偏要像炒豆子一样猛翻,不糊锅才怪。

二、七月王朝的“改革三板斧”:宪法里的权力平衡术

教授:波旁倒台后,议会突然发现一个尴尬的问题——该请谁来当新君主?小景云,材料里说他们为什么选了路易-菲利普?

小景云:因为他爹是“平等公爵”,大革命时带头支持废除贵族制,还投票赞成处死路易十六!所以大家觉得他“根正苗红”,不会清算革命党。

教授:这就叫“政治投名状”。路易-菲利普能上位,靠的不是王室血统,而是“革命前科”。这本身就说明:权力的合法性已经变了——不再来自“君权神授”,而是来自“人民认可”。接下来重点来了:七月王朝的宪法改革,到底改了啥?

咱们看第一板斧:国王称号。路易-菲利普自称“法国人的国王”,而不是“法国国王”。这俩称呼有区别吗?

顾华:“法国国王”意思是“法国是我的财产”,“法国人的国王”意思是“我是你们选出来的代理人”!

教授:太对了!这就像班长自称“同学们的代表”,而不是“你们的老大”,姿态完全不同。第二板斧:宗教政策。把天主教从“国教”改成“大多数人的宗教”。这步改革藏着什么智慧?

刘佳佳:我想起道家的“和光同尘”——不把一种信仰强加给所有人,才能让不同群体和平共处。大革命时杀了太多教士,现在这样改能减少宗教矛盾。

教授:说得好。第三板斧:言论出版自由。注意哦,不是完全没限制,而是“取消事前审查,保留事后惩罚”。这就像咱们写作文,老师不会提前查你写啥,但写了违法的内容要负责任。这种“有限自由”为什么在当时更可行?

廖泽涛:如果一下子彻底放开,保不齐有人喊“再搞一次大革命”,政府肯定慌;但完全不让说,又会激化矛盾。这种“中间路线”其实是权力的妥协。

教授:没错。1831年他们还改了选举法,把选民纳税门槛从300法郎降到200法郎,取消了“特殊选区”。虽然选民还是不到成年男性的2%,但好歹把新兴资产阶级拉进了权力圈。这招在哲学上叫“渐进改良”——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小步快跑反而更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三、权力博弈的“隐形战场”:贵族院改革与君主的“示弱术”

教授:除了宪法条文,七月王朝还有个神操作——改革贵族院。谁来念一下材料里的描述?

陈一涵:“贵族院席位不得世袭,成员不仅限于贵族,有体面职业的资产阶级也可以加入。国王和贵族院表现出极度的克制,让下院拥有实权。”

教授:这招太妙了!相当于把“老干部俱乐部”改成了“精英议事厅”。小景云,你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下,为什么国王甘当“橡皮图章”反而能坐稳江山?

小景云:这就像班级里的“老好人班长”,啥事儿都让班委们商量着来,自己不独断专行,大家反而不会反对他。如果路易-菲利普还像查理十世那样耍威风,估计早就被赶下台了。

教授:精准。这里藏着个政治学规律:权力越想抓牢,往往流失得越快;适当放手,反而能凝聚共识。路易-菲利普还有个经典形象——拿着雨伞在人行道上和路人握手,自称“人民的国王”。这在道家看来是什么智慧?

顾华:是“上善若水”吧?姿态放低,反而能汇聚力量。就像水看起来柔弱,却能穿透岩石。

教授:完全正确。但问题来了:既然改革这么成功,为什么七月王朝还是在1848年垮台了?顾衡材料里说反对派诉诸暴力,谁能列举下当时的“反对派天团”?

廖泽涛:有想复辟的君主**派,有想搞独裁的波拿巴派,还有要彻底废除国王的共和派。他们虽然目标不同,但都想推翻七月王朝。

教授:这就像一个班级里,学霸嫌老师讲得慢,学渣嫌老师管得严,中间派又觉得没劲,最后大家一起起哄要换老师。七月王朝的致命伤是“改革不彻底”——选民门槛还是太高,工人农民没话语权,这些人最终成了1848年革命的主力。

四、托克维尔的哀叹:自由为什么如此脆弱?

教授:最后咱们聚焦托克维尔那句名言:“你如此仰慕的法国人民刚才决定性地表明了他们没本事,而且也不配,在自由中生活。”小景云,你觉得他为什么这么说?

小景云:托克维尔可能觉得,七月王朝虽然不完美,但已经是当时能实现的最好制度了。可老百姓非要推翻它,结果后来拿破仑三世搞独裁,自由反而更少了。这就像你好不容易攒钱买了辆自行车,嫌不够好就砸了,最后只能走路。

教授:太形象了。托克维尔的悲伤,藏着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自由不是喊口号那么简单,它需要制度设计,更需要公民的“政治成熟度”。波旁王朝错在“拒绝自由”,七月王朝尝试“驯化自由”,可最终还是败给了“急于求成的自由渴望”。

咱们用道家思想总结下:权力就像风筝,线太紧会断,线太松会飞。七月王朝的宪法改革,其实就是在找“放风筝的力道”。它承认了“主权在民”这个核心(风的方向),又保留了君主制作为稳定框架(风筝的骨架),通过一步步调整(放线收线),让法国在动荡中安稳了十八年。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政治智慧了。

课堂小结与思考题

教授:今天这节课,咱们通过七月王朝的宪法改革,看懂了三个关键词:主权归属决定合法性,制度改革需要渐进妥协,自由的实现离不开政治成熟。最后留给大家三个思考题:

1. 如果你是1830年的法国议员,会赞成把选民门槛从300法郎降到200法郎吗?为什么?(提示:结合“道家的中庸思想”分析)

2. 路易-菲利普自称“法国人的国王”,这个称号变化体现了权力合法性的什么转变?这和咱们现在说的“人民当家作主”有什么异同?

3. 托克维尔说“这是自由最后的失败”,你同意吗?结合历史想想:完美的制度和可行的制度,哪个更重要?

教授: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觉得这堂历史课有意思的同学,别忘了给咱们的“历史政治研讨小组”点赞哦!下节课咱们讲“拿破仑三世如何用全民公投搞独裁”,想听的同学扣1,催更的同学扣“加速”!下课~

(课堂互动模拟)

陈一涵:教授,我觉得第三个问题里,可行的制度更重要!就像七月王朝虽然不完美,但至少没让法国乱成一锅粥~

教授:非常好的观点!这就像道家说的“道法自然”,制度改革也要顺应现实条件,不能一步登天。看来大家都听懂精髓了,下节课咱们继续深挖!

★——课堂总结:从七月王朝看权力博弈中的心理密码

今天这堂“七月王朝宪法改革课”,咱们不仅梳理了历史脉络,更拆解了藏在权力博弈背后的心理学逻辑。从波旁王朝的垮台到七月王朝的十八年安稳,再到托克维尔的哀叹,每个关键节点都能看到“人性心理”与“政治制度”的深度纠缠。咱们用三个心理学原理来复盘今天的核心内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一、“认知失调”:波旁王朝垮台的心理根源

波旁王朝的致命错误,本质上是“认知失调”的典型案例。心理学中,“认知失调”指当人们的行为与信念冲突时,会通过自我安慰合理化行为。而波旁王朝的问题在于:明知大革命已让“主权在民”成为共识(信念),却坚持“君权神授”和“钦赐宪法”(行为),这种矛盾让整个王朝陷入“自我欺骗”。

查理十世的“赔偿方案”更是将这种失调推向极致——他坚信“贵族特权不可动摇”,却无视新阶级早已掌握经济实权的现实,就像一个人抱着旧地图不肯更新,最终在现实的“政治迷宫”中迷路。这种“拒绝认知更新”的心理,让波旁王朝成了“历史的局外人”。

二、“渐进式认同”:七月王朝改革的心理学智慧

七月王朝能稳坐十八年江山,靠的是心理学中的“渐进式认同”策略。它没有彻底否定君主制,而是通过三个关键改革逐步引导民众接受新秩序:

- 称号变化:从“法国国王”到“法国人的国王”,用“身份锚定”让民众产生“权力属于我们”的心理认同;

- 宗教宽容:将天主教从“国教”降为“多数人宗教”,通过“去神圣化”减少对立情绪,符合心理学中的“群体包容定律”;

- 选举门槛微调:把选民纳税额从300法郎降到200法郎,用“小步让步”避免激进反抗,就像温水煮青蛙,让新阶级在“获得感”中逐渐接受制度。

路易-菲利普“雨伞国王”的亲民形象,更是利用了心理学中的“共情效应”——通过降低权力距离,让民众产生“他和我们一样”的情感联结,这比强硬统治更能稳固人心。

三、“损失厌恶”:托克维尔哀叹背后的心理机制

托克维尔那句“这是自由最后的失败”,藏着心理学中的“损失厌恶”原理——人们对损失的痛苦感受,远超过获得的快乐。在他看来,七月王朝虽然不完美,却是当时能实现的“最优解”:它平衡了君主制的稳定与民主制的进步,就像一个“不完美但能用的工具”。

而1848年革命推翻这一制度,在托克维尔眼中,就像人们为了追求“完美的自由”,砸碎了手中“尚可使用的自由”,最终陷入更糟糕的独裁。这种“对不完美的零容忍”,正是“损失厌恶”的极端表现——因厌恶小缺陷而承受了更大的损失。

核心启示:政治制度的“心理适配性”

今天的历史告诉我们:好的制度不仅要符合法理,更要适配人性心理。波旁王朝无视民众对“主权在民”的心理需求,注定垮台;七月王朝用“渐进改革”贴合民众的“接受阈值”,得以存续;而托克维尔的哀叹,则警示我们:追求理想时若忽视“心理现实”,可能在“推翻不完美”的狂欢中,失去更珍贵的东西。

下节课咱们继续探讨“拿破仑三世如何用全民公投的心理陷阱搞独裁”,记得带着今天的心理学视角来听课哦~ 觉得这堂总结干货满满的同学,别忘了点赞收藏,咱们下期再见!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