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劫:教授,核心是“不跟自己对抗,而是给行为找新出口”。比如想刷手机时,不是硬憋着想“不能刷”,而是换成“看10分钟专业文章”,既满足了“想看点什么”的需求,又能进步,不容易抵触。
和蔼教授:太对了!第二个方法是“提前预演”——比如要开方案讨论会,提前想想“如果老李反对我的方案,我该怎么回应?”“如果领导问细节,我能不能说清楚?”。我之前教《阅读与写作》时就说过,好的表达不是临场发挥,是提前准备出来的。
第三个方法是“找榜样”——如果自己容易急脾气,就看看身边谁情绪管理好,观察他遇到分歧时怎么应对。比如我太太以前总说“你看李开复遇到事多冷静,你学学他”,我就会刻意提醒自己,遇到问题先深呼吸,想想“如果是开复,他会怎么做”。榜样就像一面镜子,能让我们更清楚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第四个方法是“循序渐进”——我小时候消除对医院的恐惧,不是一下子就敢进去,而是先不怕红十字,再不怕救护车,最后慢慢敢去医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改造贫民区学校时,也没强迫逃学的孩子直接上课,而是先让他们在操场玩,再几个人一起在教室看书,最后才跟着上课。吴劫,你从哲学角度看,这体现了什么道理?
吴劫:教授,这是“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改变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拆成小目标,一个个实现。就像爬山,不能直接蹦到山顶,要走一级级台阶,每一步都扎实了,最后才能登顶。
和蔼教授:说得太对了!最后一个方法是“强化反馈”——比如你这周做到了“和同事好好沟通没吵架”,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比如看一场电影);如果没做到,也别自责,而是想想“下次怎么改进”。通过正向反馈,把新行为变成习惯,才算真正的进步。
咱们回头看看开头的问题:为什么要追求“有效进步”,而不是“快速进步”?因为快不一定有用——比如有人学英语,一天背100个单词,却不复习,三天就忘,这是“假进步”;而每天背20个,坚持复习,慢慢积累,才是“真进步”。有效进步可能慢,但每一步都在靠近目标,不会白费功夫。
课堂结尾:思考与互动
今天咱们从两个小故事出发,拆解了有效进步的核心:先通过自我认知找到弱点,再用调节方法避开干扰,最后用五个行动方法落实改变。最后,给大家留两个思考题,检验一下大家的理解:
1. 结合“积极替代”和“循序渐进”的方法,设计一个方案,帮助“总忍不住刷手机耽误学习”的同学实现改变。要求写出具体的替代行为和分阶段目标。
2. 从哲学“量变与质变”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找榜样”和“提前预演”能帮助实现有效进步?它们在“量变积累”中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
大家如果有想法,欢迎在讨论群里分享;觉得这堂“自我提升课”有用的话,别忘了点赞支持!下次咱们会聊“如何应对进步中的挫折”,想知道怎么快速调整心态、不半途而废吗?赶紧催更,咱们下期再见!
课堂内容总结:
本节课围绕“如何实现有效进步”展开,核心聚焦“自我认知与自我调节”这一关键起点。教授通过两个案例引入主题:幼年时为克服医院恐惧,以半闭眼快速通过的方式完成打开水任务;《奥德赛》中奥德修斯为抵御水妖诱惑,提前让水手将自己绑在桅杆上,二者均体现“认清自身弱点、提前应对干扰”的底层逻辑,点明这是有效进步的基础。
课堂进一步拆解实现进步的路径:首先,针对“难以认清自身行为根源”的问题,提出“应急法”(如口袋放瓶提醒自己守口如瓶)和“根治法”(事后记录事件、回溯原因,做到对自己诚实);其次,给出五大行动落地方法——用积极行为替代消极行为(如用翻译活替代炒股)、提前预演可能状况、以榜样为参照调整行为、循序渐进拆解目标(如逐步消除医院恐惧、贫民区学校引导学生上学)、通过正向反馈强化新习惯。
课程还强调,“有效进步”≠“快速进步”,前者注重扎实积累、持续见效,后者若方向错或无法维持,便是徒劳。整体以案例结合心理学(行为锚定、情绪切割)与哲学(量变到质变)原理,为学习、工作中的自我提升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论。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