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寒联想到商业领域:“教授,这是不是也影响了英美和其他国家的商业环境?比如美国股市,我听说公司数量少了一半,但规模翻了好几倍。”
“没错。”教授肯定道,“美国股市1996年有8000多家公司,现在只剩4000多家,但规模从不到10万亿涨到40万亿。核心原因就是普通法的监管——即使没有针对性法律,陪审团也能靠常识判断‘什么是错的’,比如财务造假、内幕交易,不会因为‘没法条’就放过。这种稳定的预期,让投资者更愿意投入。而大陆法国家,遇到新的商业问题,往往要等法律修订,这就容易错过时机,甚至出现‘钻法律空子’的情况。”
蒋尘突然问:“教授,英美能靠经验主义成功,是不是也有客观条件?比如地理位置?”
“你问到了关键。”教授走到地图前,“英美都是孤悬海外的国家,近代几乎没被外来入侵过,这就给了它们‘慢慢试错’的时间。同时,它们又是贸易大国,不会因为地理孤立就封闭,能不断吸收外界经验。比如英国的议会制度,就是几百年和国王斗争、不断妥协出来的;美国的联邦制,也是各州磨合的结果。如果一个国家经常面临战乱,根本没机会积累经验,自然没法学英美的模式。”
课程接近尾声,教授开始总结:“今天我们聊的‘英美特殊论’,本质不是‘英美天生特殊’,而是它们选择了经验主义的治理逻辑——不追求‘完美设计’,而是靠经验积累和灵活调整。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长远稳定,缺点是短期见效慢,而且需要‘安全的试错环境’和‘开放的经验来源’。反过来,理性主义的治理模式,优点是短期高效,缺点是容易僵化,需要不断修补。”
“最后,我想把这个话题延伸到个人。”教授看着同学们,“经验主义管用的前提,是‘多积累、不封闭’。就像英美如果闭关锁国,再怎么试也没用。对我们来说,想要形成更全面的认知,就得多接触不同的人和事,不要总用‘固定思维’去判断——比如觉得‘只有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只有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其实就是理性主义的‘教条化’,反而会限制自己。”
教授放下粉笔,抛出最后的思考题:“我们今天分析了英美靠经验主义实现稳定治理,但如果一个国家面临‘必须快速解决的危机’,比如自然灾害后的重建、突发的经济危机,这时是该优先用经验主义‘慢慢调整’,还是用理性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为什么?”
“大家可以课后好好思考,下次上课我们分组讨论。觉得今天的内容有启发的同学,别忘了点赞支持,也可以在评论区催更——下节课我们会聊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对个人决策的影响,比如‘该靠经验选专业,还是靠理性分析行业前景’,不见不散!”
课堂内容总结:
该课堂以“英美特殊论”为核心,由和蔼教授带领叶寒、秦易等五位同学,从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思想视角,拆解英美治理模式的特殊性及其底层逻辑。
首先,教授点明“英美特殊论”的起源——由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提出(最初指美国特殊性,后扩展至英国),并列举其直观表现:英美(尤其美国)仍使用英制单位,生活中需换算单位;法律体系为判例型的普通法(核心是历史判例而非法条,各州规定不同,甚至有“关窗才能打呼噜”的奇葩判例);政治上实行联邦制与地方自治,英国无正式宪法、美国宪法两百多年仅增十条修正案;商业领域几乎无国企,且监管模式独特。
随后,教授通过对比18世纪末的美国独立运动与法国大革命,揭示思想对治理的影响:美国国父(富兰克林、杰斐逊等)是经验主义者,建国时无完美设计,宪法靠提案妥协而成,依托经验逐步调整,故独立后除南北战争外长期稳定;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狄德罗等)及革命者是理性主义者,追求用理性设计完美社会,抛弃传统,导致大革命后数十年动荡,近百年才确立共和政体。
接着,教授深入分析法律体系差异的影响:普通法靠判例和陪审团(依据生活常识判案,如无专门法律时,陪审团凭“作弊该罚”的常识严惩股市造假),灵活适配商业创新,助力美国股市(公司数从8000多家减至4000多家,规模从不足10万亿涨至40万亿);而大陆法(如《拿破仑法典》)是理性设计的法典,对法官要求高,法律制定赶不上商业创新,易“无法可依”。
教授还指出,英美经验主义治理成功的客观条件——地理上孤悬海外、无外来入侵,有试错时间;同时为贸易大国,能开放吸收经验,且重视海军保障安全。最后,教授总结:经验主义治理短期效果一般但长远稳定,理性主义短期高效却易僵化;并延伸至个人,强调需开放积累经验、避免思维教条,还抛出思考题:国家面临突发危机时,该优先用经验主义还是理性主义治理?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