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上午好,今天我们要聊一个充满反差感的国家——以色列。它是发达国家中少有的对宗教极度虔诚的国度,犹太男孩13岁要在哭墙举行成人礼,教徒每天需三次集体祈祷;但它又极度现代化,特拉维夫是仅次于硅谷的创新中心,高科技产业出口占比达一半。它四周被不友好国家环绕,安保严格到入境要查2-4小时,却会给游客单独的入境卡片,避免影响后续去阿拉伯国家;它在五次中东战争中军事占优,却把耶路撒冷圣殿山交给阿拉伯人管理,对巴勒斯坦人采取“甄别后欢迎来工作”的务实策略。吴先生2019年的中东之旅,带我们看到以色列“传统与现代、坚守与灵活”的双面特质,而这背后,藏着民族存续与发展的核心智慧。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以师生对话的形式,结合心理学和道家哲学原理,拆解以色列的“双面智慧”,学会在生活中平衡“坚守”与“变通”。
课堂对话:拆解以色列的“双面智慧”
和蔼教授(打开PPT,左侧是犹太男孩在哭墙举行成人礼的照片,右侧是特拉维夫高科技产业园的图片):同学们先看这组对比——一边是延续千年的宗教传统,一边是引领世界的科技创新,以色列为什么能把看似矛盾的两者融合得这么好?秦易,你对宗教文化感兴趣,先说说你的看法?
秦易(坐直身体):教授,我觉得关键是“分清‘该坚守的’和‘该灵活的’”。犹太人坚守的是“宗教戒律和民族信仰”——历史上他们多次灭国、流散各地,要是没这些戒律约束,早就被同化了;而他们灵活的是“发展方式和对外策略”——知道光靠传统活不下去,就大力发展高科技,让国家在现代社会立足。就像吴先生说的,“不是学犹太生意经,而是学他们‘有笃定信仰,又身段柔和’”,该守的底线绝不松,该变的方法绝不僵。
和蔼教授(点头赞许):太准确了!“坚守核心,灵活外围”是以色列的第一个“双面智慧”。道家讲“执一而应万”,意思是守住根本原则,就能应对万千变化,以色列正是如此。接下来我们聊以色列的入境政策——不给护照盖入境章,而是给单独卡片,避免游客去阿拉伯国家遇麻烦。周游,你从心理学“换位思考”的角度,说说这个政策为什么高明?
周游(琢磨片刻):教授,这是“在‘国家主权’和‘游客便利’之间找平衡,用‘灵活’换‘双赢’”!心理学里的“共情能力”说,能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才能赢得认可。以色列知道游客可能还要去阿拉伯国家,盖了章会给游客添麻烦,所以用单独卡片替代——看似“没彰显主权面子”,实则“赢得了游客好感,也没损失主权里子”。就像我们和同学合作,要是只坚持“自己的方式”,不考虑对方的难处,合作很容易谈崩;但如果能灵活调整细节,既守住“合作目标”这个核心,又照顾对方的需求,反而能顺利成事。
和蔼教授(笑着鼓掌):这个分析很到位!接下来我们聊犹太人的宗教戒律——每天三次集体祈祷、严格遵循教义,这些看似“束缚”的规矩,却让犹太人在流散中没被同化。许黑,你从“群体凝聚力”的角度,结合道家“抱一为天下式”(坚守一个核心就能成为天下的榜样),说说戒律的作用?
许黑(推了推眼镜):教授,戒律是“给民族找‘共同身份标签’,用‘仪式感’凝聚人心”。道家讲“抱一为天下式”,这里的“一”就是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和戒律——不管散落到哪个国家,只要还遵守“每天祈祷、成人礼、读《圣经》”这些规矩,就知道“我是犹太人”,不会被当地文化同化。心理学里的“群体认同理论”也说,共同的行为准则能让个体产生“归属感”,比如犹太人不管在美国还是法国,只要参与集体祈祷,就会觉得“我和千里之外的同胞是一体的”。相反,如果没有这些戒律,大家各过各的,很快就会忘记自己的民族身份,这个民族也就散了。
和蔼教授(竖起大拇指):太专业了!接下来我们聊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的策略——欢迎他们来工作,从事建筑、农田管理等低端岗位,让他们有稳定收入后和平相处。叶寒,你从“利益共生”的角度,说说这个策略为什么比“强硬对抗”更有效?
叶寒(拿出笔记本):教授,这是“用‘利益纽带’替代‘冲突对立’,实现‘安全与稳定’的双赢”。以色列知道,光靠军事压制,只能换来暂时的平静,而让巴勒斯坦人有稳定收入,他们就有了“不想打仗”的动力——毕竟打仗会丢了工作、影响生活。这就像道家讲的“以柔克刚”,不是用强硬手段压制对方,而是用温和的方式满足对方的合理需求,反而能化解矛盾。如果以色列一直对巴勒斯坦人采取“不准入境、不准工作”的强硬政策,只会让仇恨加深,冲突不断;而现在的策略,既解决了以色列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又让巴勒斯坦人有了生活保障,双方都能受益,自然更容易和平相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