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33章 课·从李希霍芬看“个体力量”:一场关于目标与坚持的认知课

嘿,同学们,上午好呀!今天咱们来聊一聊一位超厉害的学者哦,他呀,一个人就改变了大家的认知呢!他可不是那种人人都知道的大名人哦,但他可给“丝绸之路”“高岭土”“青岛”都取了名字呢!而且哦,他没有什么大团队,就靠自己的两只脚,在 150 年前,走遍了中国的 13 个行省,还写下了七大本学术专着呢!这下子,西方人第一次全面客观地认识咱们中国啦!

先用三分钟梳理核心故事:1833年出生的李希霍芬,23岁从柏林洪堡大学博士毕业,此后用15年时间辗转东南亚、北美、中国。1868年,他受旧金山商会资助只身来华,四年间完成七次长途考察:1869年考察山东时发现胶州湾的战略价值,为后来青岛建城埋下伏笔;同年下半年到景德镇,将瓷土命名为“高岭土”,这个名字至今被全世界沿用;1869-1870年考察山西、陕西,发现可供全球用几千年的煤炭储量,还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的说法;1871年计划走丝绸之路回国,因战事改道四川,向世界介绍了都江堰。回国后,他用多年时间整理资料,出版《中国:我的旅行与研究》,成为西方了解中国的权威着作。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以师生对话的形式,结合心理学、哲学原理,拆解“李希霍芬现象”——一个普通人,如何凭一己之力做成这么多“名垂青史”的事?

课堂对话:拆解李希霍芬的“个体力量密码”

和蔼教授(手里拿着一张李希霍芬的老照片,照片里的人背着行囊,站在黄土坡上):同学们先看这张照片——1870年的李希霍芬,37岁,刚考察完山西煤矿,脸上全是风尘,却背着几十斤重的标本和笔记。我们先从开头的四个问题切入:丝绸之路、高岭土、青岛、西方人了解中国的窗口,答案都是他。秦易,你平时喜欢读历史,你觉得为什么这些“重要命名”和“认知突破”,会集中在一个德国学者身上?

秦易(坐直身体):教授,我觉得关键是“没人做过他这样系统的事”。比如丝绸之路,西汉就有了,但之前不管是中国古人还是西方旅行者,都只记录了片段——张骞记的是出使经历,马可·波罗写的是个人见闻,都没把它当成一个“整体地理概念”;而李希霍芬是地质学家,他用科学的方法考察路线、记录地理特征,才第一次把这条商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还有高岭土,中国古人只叫“瓷土”,没人想到用产地命名并推广到全世界,李希霍芬的优势是“跨文化视角”和“科学思维”,他能把中国局部的事物,放到全球认知体系里去定义。

和蔼教授(点头赞许):说得太对了!李希霍芬的第一个“力量密码”就是“系统性认知”——他不做碎片化的记录,而是用科学框架整合信息。接下来我们看他的考察条件:150年前的中国,没有火车、汽车,没有手机、GPS,他从上海到山西,要靠骡马走几个月,还可能遇到强盗、战事。周游,你从心理学“逆境应对”的角度,说说他靠什么坚持下来?

周游(琢磨片刻):教授,这应该是“内在动机”在起作用吧?心理学里说,动机分两种:外在动机是为了钱、名声,内在动机是为了兴趣、成就感。李希霍芬不是为了赚钱——他考察加州黄金矿,没自己挖矿,而是把成果告诉商会;来华考察也不是为了当官,而是出于“对地理的好奇”。就像我们做喜欢的事,再累也不觉得苦——比如我喜欢打篮球,哪怕练到出汗抽筋,也愿意继续;李希霍芬也是这样,对地质考察的热爱,让他能忍受路途艰险,这就是内在动机的力量。

和蔼教授(笑着鼓掌):这个分析很到位!内在动机是他的第二个“力量密码”。吴先生在信里说,李希霍芬和哥伦布不同——哥伦布航海是为了找黄金、开殖民地,是外在利益驱动;而李希霍芬是“出于学者对世界的好奇”,是内在兴趣驱动。许黑,你能不能用“自我决定理论”再深化一下,为什么内在动机更能让人坚持?

许黑(推了推眼镜):教授,自我决定理论说,人有三种核心需求:自主需求(自己选目标)、胜任需求(能做好这件事)、关联需求(觉得这件事有意义)。李希霍芬完全满足这三点:他的考察路线是自己定的(自主),他有地质学博士背景,能看懂岩层、识别矿藏(胜任),他知道自己的研究能帮西方人了解中国、推动地理学发展(关联)。这三种需求满足了,内在动机就会特别强,哪怕没有外界奖励,也能长期坚持。反之,如果只靠外在动机,比如为了钱做事,一旦钱没了,就容易放弃。

和蔼教授(竖起大拇指):太专业了!接下来我们看一个关键细节:李希霍芬23岁博士毕业,到38岁这15年,几乎都在外面考察,没成家,没稳定工作,却积累了足够多的资料。38岁后,他才开始写书、当教授,最终成为权威。叶寒,你从“人生规划”的角度,说说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叶寒(拿出笔记本):教授,这打破了“毕业就要稳定”的思维!现在很多人刚毕业就想着找铁饭碗、买房子,把短期目标当成了全部,反而忽略了长期积累。李希霍芬在最年富力强的15年,选择“先积累再收获”——他用15年走了上万里路,收集了别人没有的一手资料,后来写书、当教授才有“干货”;如果他刚毕业就去当老师,可能一辈子都出不了这么大的成果。这就像种树,先扎根,再长枝丫,最后才能结果,李希霍芬的“延迟满足”,换来了更长远的成就。

和蔼教授:完全正确!“延迟满足”是他的第三个“力量密码”。吴先生说“人未必需要刚毕业就定在有房有车上,该做对自己和世界有意义的事”,李希霍芬就是最好的例子。现在我们再深入一层:李希霍芬做的事,随便一件都能名垂青史——命名丝绸之路、定义高岭土、发现青岛价值,他为什么能同时做成这么多事?蒋尘,你从哲学“目标与专注”的角度,说说你的看法?

蒋尘(沉思片刻):教授,这是“核心目标下的多维度延伸”。李希霍芬的核心目标不是“做很多事”,而是“用地质学研究中国地理”——他考察山东,是为了研究沿海地质,顺便发现了胶州湾的价值;考察景德镇,是为了研究当地矿物,顺便命名了高岭土;考察陕西,是为了研究黄土高原,顺便提出了丝绸之路。这些事看似分散,其实都围绕“中国地质地理研究”这个核心,就像树的主干是核心目标,枝叶是延伸出的成果。哲学里说“集中力量办大事”,李希霍芬是“集中核心目标,自然延伸出多成果”,而不是贪多求全、没有重点。

课堂深化:从“李希霍芬”到“我们的人生”

和蔼教授(走到教室中间):我们拆解了李希霍芬的三个“力量密码”,现在要落地到我们的生活——很多人说“我没资源,做不成大事”,但李希霍芬当年只有“挑夫和骡马”,却做成了影响百年的事。秦易,你说说,我们普通人能从他身上学什么“可操作的方法”?

秦易:教授,我觉得是“把‘大目标’拆成‘小行动’”。李希霍芬的大目标是“研究中国地质”,但他没一开始就想“我要写七大本书”,而是拆成了“每次考察一个区域”——1869年先去山东,记录胶州湾的地形;再去江西,记录瓷土的成分;每次只做一件具体的事,积累起来就成了大事。我们普通人也一样,比如想“提升英语”,别想着“我要成为翻译”,而是拆成“每天背20个单词”“每周看一部英文电影”,小行动积累多了,自然能实现大目标。李希霍芬的成功,不是因为他“厉害”,而是因为他“把大目标落地到每次考察、每篇记录里”。

和蔼教授:这个点很关键!“落地思维”是李希霍芬的第四个“力量密码”。再看一个细节:李希霍芬在四川遇到强盗,被迫放弃去云南的计划,转而向东回上海。周游,你说说,这体现了他的什么智慧?

周游(立刻举手):是“灵活调整,不钻牛角尖”!他的核心目标是“完成中国地质研究”,不是“必须走某条路线”——遇到战事,就改道四川;遇到强盗,就放弃云南,虽然没走成丝绸之路全程,但还是收集了四川、陕西的资料,没让之前的努力白费。这就像我们做项目,计划赶不上变化,不能因为一个环节出问题就放弃整个项目,而是要调整方法,保住核心成果。李希霍芬的“灵活”,让他在逆境中也能有收获,而不是一条路走到黑。

和蔼教授(点头):没错!“灵活应变”是他的第五个“力量密码”。接下来我们聊一个哲学话题:李希霍芬是德国人,却为中国的地理、矿物“命名”,让世界认识中国,这体现了“个体超越国界的价值”。许黑,你从“认知边界”的角度,说说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许黑:教授,这是“打破认知的地域和学科边界”。李希霍芬没把自己局限在“德国学者”的身份里,而是以“全球视角”研究中国——他用西方地质学的方法,研究中国的地理;用跨文化的语言,把中国的事物介绍给世界。这告诉我们,不要被“我是哪里人”“我学什么专业”限制住:比如学计算机的,也可以懂点心理学,用AI做心理测评;住在小地方的,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做有全球价值的事。李希霍芬的价值,在于他“跨越了地域和学科的边界”,让个体力量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和蔼教授:总结得太精辟了!最后我们回到吴先生的观点:“一个人有明确目标,身体力行,一辈子能做很多事”。李希霍芬的15年考察,看起来很长,但他每年都有明确的目标——1868年熟悉中国环境,1869年考察山东和江西,1870年考察山西和陕西,1871年考察四川,每个目标都具体、可落地。叶寒,你说说,我们该怎么设定“明确的目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叶寒:教授,关键是“目标要‘具体’‘可衡量’”。比如李希霍芬的目标不是“考察山东”,而是“考察山东的地质结构,记录胶州湾的港口条件”——具体到“地质结构”“港口条件”,可衡量到“记录多少个样本”“画多少张地图”。我们普通人设定目标,也要这样:别只说“我要学习”,而是说“我这周要看完《心理学导论》的前三章,做10道练习题”;别只说“我要健身”,而是说“我这月要跑10次步,每次30分钟”。具体、可衡量的目标,才容易落地,也容易看到进步,更能坚持下去。

课堂尾声:思考与展望

今天的课程接近尾声,我们透过李希霍芬的故事,读懂了“个体力量”的底层逻辑:一个普通人,不需要庞大的资源,只要有“系统性认知”“内在动机”“延迟满足”“落地思维”“灵活应变”这五个密码,就能凭一己之力做成有长远价值的事。李希霍芬的15年考察,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起步时有多少资源”,而在于“有没有明确的目标,能不能一步一步坚持下去”;不在于“短期内赚多少钱、买多少房”,而在于“做的事能不能让自己成长,能不能给世界带来新的认知”。

最后,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题——李希霍芬靠“内在动机”坚持了15年考察,你有没有一件“靠内在兴趣驱动,坚持了很久”的事?结合心理学的“自我决定理论”,说说这件事给你带来了什么成长?如果未来要做一件“有长远价值”的事,你会怎么设定目标,怎么落地?

这堂关于“个体力量”的课,有没有让你对“自己能做什么”有新的信心?如果觉得有收获,别忘了点赞分享,也可以在评论区说说你“坚持最久的一件事”。想知道更多“普通人创造大价值”的故事,就多在评论区催更,咱们下节课继续拆解“如何把‘兴趣’变成‘有价值的事’”,不见不散!

课堂总结:

本课围绕李希霍芬的事迹展开,以师生对话拆解其“个体力量密码”:他23岁博士毕业,15年间凭双脚考察多国,在华四年完成七次长途考察,命名“丝绸之路”“高岭土”、发现青岛价值,回国后着成权威着作。

结合心理与哲学原理,提炼出他的五大核心能力:系统性认知、内在动机驱动、延迟满足、目标落地思维、灵活应变,并联系生活给出目标设定、坚持行动的方法,最后以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自身成长与长远价值。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