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55章 课·钱为成长度量尺:培养主动担当孩子课堂实录

——钱是孩子成长的“度量尺”:如何用它培养主动、有担当的孩子?——教育心理学课堂实录

带娃时,你是否遇到过这些困惑:孩子想要玩具就哭闹,不懂“想要”与“需要”的区别;让他主动阅读、学数学比登天,靠奖励小红花只能坚持三天;家里两娃抢东西总打架,不知道怎么教他们和平分配?今天的课堂,我们就以“钱”为核心工具,结合心理学、易经与哲学思维,拆解如何用“钱”帮孩子衡量需求、管理**、学会合作,最终培养出有主动性、有责任感的孩子。从“钱从哪来”到“怎么花钱”,再到“用钱处理关系”,我们用真实案例教大家把“谈钱”变成优质的教育契机。

课堂开场:从家长的“谈钱焦虑”切入,引发共鸣

(和蔼教授拿着一本育儿笔记走进教室,刚坐下就笑着看向台下)

和蔼教授:同学们,先做个小调查——你们小时候爸妈跟你谈过“钱”吗?敢主动跟爸妈要零花钱的举手?(台下只有少数人举手,叶寒犹豫了一下没举)再问个问题:如果你们有孩子,会用钱奖励他学习吗?(台下瞬间热闹起来,秦易皱着眉摇头,许黑则点头)看来大家对“跟孩子谈钱”都有顾虑,叶寒,你刚才没举手,说说为什么不敢跟爸妈要零花钱?

叶寒:我小时候爸妈总说“谈钱太俗”,要是我提零花钱,他们就说“你只要好好学习,要什么我们给你买”。结果我到大学都不会管钱,想买东西就跟爸妈要,不知道这些钱要花多少精力才能挣来。

和蔼教授:这就是很多家长的误区——把“谈钱”和“唯利是图”画等号。其实钱是中性的“度量工具”,就像尺子能量长度,钱能帮孩子量“**的强度”“努力的价值”。秦易,你刚才摇头,是不是担心用钱奖励会让孩子变得功利?

秦易:对!我邻居家孩子,不给钱就不写作业,给了钱才肯动,最后家长都管不住了。教授,这不是越教越糟吗?

和蔼教授:问题不在“用钱”,而在“怎么用”。今天我们就以“朵拉的故事”为例子,分三步聊:第一,怎么教孩子“钱从哪来”,建立“努力才有回报”的认知;第二,怎么教孩子“怎么花钱”,学会衡量需求、管理**;第三,怎么用钱帮孩子“处理关系”,比如解决兄弟姐妹抢东西的问题。蒋尘、周游你们平时爱研究教育案例,随时可以提问题。

第一部分:钱从哪来——用“规则感”建立努力与回报的关联

(教授切换PPT,屏幕上出现“朵拉的挣钱规则”,分“挣钱标准、裁判、仪式感”三点)

和蔼教授:朵拉7岁时,爸妈用她的压岁钱开了个“自有账户”,但最开始亲戚随便给钱,朵拉觉得“钱来得容易”,后来爸妈就定了三条规则。周游,你先看看第一条“挣钱标准”——“额外做的事才给钱,该做的事不给钱”,你觉得为什么要这样定?

周游(推了推眼镜):因为“该做的事”比如写作业、吃饭,是孩子的责任,给钱会让他把“责任”当成“交易”。比如孩子本来该自己收拾书包,给钱才肯收拾,反而会让他失去责任感。而“额外的事”比如自学知识点、给弟弟读书,是超出责任的努力,给钱能让他明白“多努力多回报”。

和蔼教授:太对了!朵拉自学一个可汗学院的知识点,能得10块钱;给弟弟念一本厚书,能得20块钱,这些都是“额外努力”的回报。反过来,如果她不按时完成作业,还要扣钱,这是让她明白“不承担责任会有代价”。许黑,你觉得“扣钱”会不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许黑:我觉得关键在“公平”。如果扣钱的规则提前说清楚,不是家长随便扣,孩子就不会觉得委屈。比如朵拉知道“不写作业扣20”,她就会主动避免,反而能培养自律。要是没规则,今天扣5块明天扣10块,孩子才会抵触。

和蔼教授:没错!第二条规则是“明确裁判”——朵拉爸是唯一的评判人,避免爸妈标准不一样,比如妈妈觉得该给10块,爸爸觉得该给5块,孩子会混乱。第三条是“仪式感”——每笔收支都记在Excel里,还存在云端,朵拉随时能查。吴劫,你觉得“仪式感”有什么用?

吴劫:这是在给孩子“即时反馈”!心理学里有个“强化理论”,及时看到自己的努力有多少回报,会更有动力。比如朵拉看到账户里的钱从1000涨到9853,知道自己离“万元户”目标越来越近,就会更主动去做能挣钱的事。而且公开透明的记录,能让她觉得“公平”,不会怀疑爸妈藏钱。

和蔼教授:从易经角度看,这三条规则是“乾卦”的“元亨利贞”——“元”是建立账户的起点,“亨”是清晰的规则让钱能合理流动,“利”是努力得到回报的激励,“贞”是坚守规则不随意改变。有了这个基础,孩子才能建立对“钱”的正确认知:钱不是天上掉的,是靠努力挣来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第二部分:怎么花钱——用钱衡量**,学会“取舍与规划”

(教授切换PPT,屏幕上出现两个案例:“朵拉买乐高”和“朵拉玩游戏”)

和蔼教授:知道钱从哪来后,更重要的是教孩子“怎么花”——用钱当“尺子”,量出自己“有多想要”。比如朵拉喜欢乐高迪士尼城堡,标价3699元,她爸问了两个问题:“多少钱你愿意买?”“多少钱你会毫不犹豫买?”朵拉分别回答1500元和900元。蒋尘,你觉得这两个问题能帮朵拉明白什么?

蒋尘:能帮她区分“想要”和“需要”!3699元是她“想要”但觉得太贵的,1500元是她“愿意付出代价”的,900元是她“特别想要”的。通过价格,她能清楚自己对这个玩具的渴望程度,而不是只知道“我想要”,却不知道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得到。

和蔼教授:太精准了!孩子的认知里只有“要”或“不要”,没有中间地带,钱能帮他们建立“量化思维”。再比如朵拉玩《模拟城市》,她爸规定“1块钱1分钟”,朵拉本来想玩30分钟,一算要花30块,最后决定只玩20分钟。这就是用钱帮她“管理**”——不是不让玩,而是让她知道“享受需要付出代价”,学会取舍。

叶寒:教授,那压岁钱和劳动所得分账管理,又是为什么呢?我看案例里说,压岁钱要爸妈同意才能花,劳动所得可以自己支配。

和蔼教授:因为“来源不同,珍惜程度不同”!压岁钱是“不劳而获”的,孩子花起来容易没概念,比如随便买个玩具玩两天就扔;劳动所得是她自己努力挣的,花的时候会更谨慎。比如朵拉用劳动所得买了个笔记本,一直很爱惜,因为她知道这是自己给弟弟读了5本书才换来的。从哲学角度看,这是“所有权效应”——自己付出努力得到的东西,会更珍惜,也更能明白“价值”的含义。

秦易:那如果孩子想买的东西,爸妈觉得不好,但孩子非要买,怎么办?比如朵拉想买个没用的玩具,爸妈不同意,但她愿意自己付钱。

和蔼教授:朵拉爸的做法是“尊重选择,承担后果”——只要孩子自己付钱,就可以买,但买了之后不能后悔。有一次朵拉用自己的钱买了个玩具,玩了一天就腻了,后来她再买东西时,就会先想“这个东西我能玩多久”“值不值得我花这么多钱”。这比爸妈强行阻止“不许买”,更能让她学会“理性决策”。

第三部分:用钱处理关系——用“交易思维”解决冲突,学会双赢

(教授切换PPT,屏幕上出现“朵拉和弟弟的两个故事”:“买盒子”和“秘密投标”)

和蔼教授:家里有多个孩子的,肯定遇到过“抢东西”的问题。朵拉以前会抢弟弟的东西,后来用钱解决了。第一次是她想要弟弟的小盒子,弟弟不给,她就提出“花5块钱买”,最后成交了。朵拉爸问“谁赚到了”,姐弟俩都觉得自己赚了。周游,你觉得为什么是双赢?

周游:因为“价值主观”!对朵拉来说,盒子比5块钱重要;对弟弟来说,5块钱比盒子重要。通过交易,两个人都得到了自己更想要的东西,这就是双赢。要是以前抢,只会两败俱伤,一个哭一个闹,最后爸妈还得调解。

和蔼教授:没错!这就是用钱教孩子“换位思考”——明白“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解决冲突不用靠抢,靠交易也能达成共识。还有一次,朵拉爸有一份好吃的,怕姐弟俩抢,就用“秘密投标”:让两人悄悄报出愿意花的钱,出价高的人得到,钱一人一半。许黑,你觉得为什么要“秘密投标”,而不是公开拍卖?

许黑:公开拍卖容易“激情报价”,比如弟弟看到朵拉报10块,他就报15块,最后超出自己的预算,会后悔。秘密投标能让他们冷静思考“这个东西对我来说值多少钱”,不会被别人影响,更理性。而且钱一人一半,没得到的人也有收获,不会觉得不公平。

和蔼教授:从易经“泰卦”的角度看,这就是“天地交而万物通”——姐弟俩通过钱这个工具,沟通需求、达成共识,冲突变成了合作。朵拉爸还告诉她:“想法越不同,买卖越好做”,这是在教她“尊重差异”——别人和你想要的不一样,不是矛盾,而是合作的机会。

吴劫:教授,那如果是独生子女,怎么用钱教他处理和同学的关系呢?比如同学想借他的书,他不愿意。

和蔼教授:可以教他“等价交换”!比如“你借我书看一天,我借你玩具玩一天”,虽然不用真的谈钱,但核心逻辑是一样的——明白“帮助别人能得到回报”,学会用平和的方式解决需求。这比教他“你要大方”“你要分享”,更能让他主动愿意合作。

第四部分:课堂总结与考题设计,呼吁点赞催更

(教授关掉PPT,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用钱教孩子三件事:1.努力有回报;2.**要衡量;3.冲突能双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和蔼教授:今天我们聊了用“钱”培养孩子主动性的方法,最后总结三句话:第一,教孩子“钱从哪来”,要分清“责任”和“额外努力”,避免把责任变成交易;第二,教孩子“怎么花钱”,用价格帮他量**,学会取舍和规划;第三,教孩子“用钱处理关系”,用交易思维解决冲突,明白双赢的道理。

现在,给大家留一道思考题作为作业:请结合本节课学到的“钱的度量作用”“强化理论”以及易经“泰卦”的合作思维,设计一个“教6岁孩子管理零花钱”的方案,包括零花钱来源、花钱规则、处理同伴借钱的方法,要求说明每个设计背后的教育逻辑,不少于800字,下周上课我们分组分享。

(教授看了看台下记笔记的学生,笑着补充):今天的内容只是“育儿工具课”的一部分,下次课我们会聊两个大家关心的问题——“睡觉能当奖励吗?”“全家旅游怎么跟孩子的表现挂钩?”,还会邀请资深育儿博主来分享真实案例。觉得今天内容有收获的同学,别忘了给这门课点个赞,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你遇到的育儿难题——催更的同学越多,我们下次课的案例就越丰富,说不定还能加一节“家长问答专场”哦!

(下课铃响,学生们围着教授提问:有的问“3岁孩子能谈钱吗”,有的说“想把作业方案用在自己侄子身上”,教室里的讨论声里,满是对“智慧育儿”的期待,就像用对了工具的教育,不疾不徐,却能帮孩子悄悄成长。)

课堂内容总结:

本节课围绕“用钱培养孩子主动性”展开,结合多学科视角拆解教育方法,核心内容如下:

首先,教孩子“钱从哪来”,需建立明确规则:仅对“额外努力”(如自学知识点、给家人提供帮助)给钱,“责任内事务”(如写作业)不给钱,避免责任交易化;设唯一裁判统一标准,用Excel记录收支并公开,以仪式感和即时反馈,让孩子明白“努力有回报、不担责有代价”。

其次,教孩子“怎么花钱”,用“分账管理”区分压岁钱与劳动所得:压岁钱需家长同意才能用,劳动所得可自主支配,引导孩子珍惜努力所得;通过提问“愿意花多少钱买”,让孩子用量化思维衡量**强度,学会取舍,如朵拉因“1元1分钟”规则主动减少游戏时间。

最后,教孩子“用钱处理关系”,以交易思维解决冲突:如朵拉花5元买弟弟的盒子,实现需求双赢;用“秘密投标”分配资源,避免激情报价,让孩子理解“差异即合作机会”,同时可延伸到同伴关系中的“等价交换”。

课程结尾布置“设计6岁孩子零花钱管理方案”的作业,预告下次将探讨“睡觉能否当奖励”“全家旅游与孩子表现挂钩”的问题。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