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78章 课 一堂穿越时空的经济学课:藏在易经、心理学里的中美智慧

这是一堂专为青少年设计的趣味经济学课,和蔼的教授带着叶寒、秦易、许黑等几位性格各异的学生,从早八选早餐、奶茶凑满减的日常场景切入,拆解稀缺性、供求关系等核心原理。课堂上不仅追溯经济学从古典到现代的发展脉络,对比中美“政府领航vs市场自治”的文化差异,更将易经“阴阳平衡”、心理学“理性与感性博弈”、哲学“取舍之道”融入其中。没有枯燥公式,全是对话互动与生活案例,既能让青少年读懂经济现象背后的逻辑,更能学会用多元思维看待世界,最后还有烧脑考题等你来挑战!

“同学们,上课啦!”和蔼教授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笑容温和地看着教室里坐得笔直的六名学生——沉稳的叶寒、机灵的秦易、爱抬杠的许黑、细心的蒋尘、见多识广的周游,还有总爱琢磨的吴劫。

教室里阳光正好,教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经济学是什么?”

“我知道!是赚钱的学问!”许黑率先举手,声音洪亮。

教授笑着摇头:“不全对哦。吴劫,你平时爱观察生活,说说看?”

吴劫挠挠头:“我发现妈妈买菜总挑傍晚去,说能降价;奶茶店第二杯半价总让人忍不住多买,这算不算经济学?”

“太算啦!”教授竖起大拇指,“经济学的核心,其实就藏在这些日常里。今天咱们就从三个基本原理说起,还会穿插易经、心理学和哲学,看看古人的智慧、人心的规律,怎么和经济现象撞个满怀。”

一、从早餐选择读懂:稀缺性、机会成本与易经“取舍之道”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教授环顾四周,“早八赶课,你只有10元钱和15分钟,早餐选什么?A. 楼下5元的包子豆浆,5分钟搞定但味道普通;B. 街对面10元的网红三明治,好吃但要排队10分钟。叶寒,你会怎么选?”

叶寒不假思索:“选A。我早上要背单词,时间比口感重要,省下来的5分钟能多记10个单词。”

“蒋尘呢?”

蒋尘眨眨眼:“我选B!昨天就想吃三明治了,难得路过,宁愿快一点走路去学校,也要满足口腹之欲。”

教授点点头:“这就是经济学第一个核心原理——稀缺性与选择。时间和金钱都是有限的‘稀缺资源’,但我们的**是无限的,又想省时又想好吃,根本不可能同时满足,这就需要‘权衡取舍’。”

“这不就是易经里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吗?”秦易突然插话,他最近在看《易经》,“易经讲‘阴阳平衡’,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平衡。”

“说得太妙了!”教授赞许道,“选择A就要放弃B的美味,选择B就要放弃A节省的时间,这种‘放弃的最大价值’,就是经济学里的‘机会成本’。这背后还藏着哲学的‘取舍之道’——人生本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没有完美选项,只有适合自己的优先级。”

许黑撇撇嘴:“那我能不能既吃包子又吃三明治?”

“当然可以,”教授笑着说,“但你要付出额外的成本——要么多带5元钱,要么早起5分钟,这就说明‘稀缺性是绝对的’,资源有限时,**的满足必然伴随取舍。就像易经里‘否极泰来’,没有永恒的充裕,也没有永恒的匮乏,懂得取舍才能找到平衡。”

周游补充道:“我去过美国交换,发现那边学生早餐更爱选三明治或咖啡,哪怕排队也愿意,他们好像更看重‘当下的体验’,这和咱们这边‘节省时间做更重要的事’的想法不太一样?”

“这个观察太关键了!”教授眼前一亮,“这就引出了中美经济学文化的第一个差异,咱们先记下来,后面详细说。”

二、奶茶凑满减:理性人假设、边际效应与心理学“感性博弈”

“再看第二个场景,”教授继续说道,“一杯奶茶20元,满30减10元,你们会怎么做?秦易,你这奶茶爱好者肯定有经验。”

秦易眼睛一亮:“必须凑单啊!加10元买份珍珠芋圆,总共花30元,不仅多了小料,还省了10元,太划算了!”

“这就是‘理性人假设’——经济学认为,人在做决策时,会追求‘边际收益≥边际成本’。”教授解释道,“多花10元是‘边际成本’,得到小料 省10元是‘边际收益’,两者相等甚至收益更高,理性人就会选择凑单。”

“但我有时候凑单后,小料根本吃不完,反而浪费了。”蒋尘小声说。

教授点点头:“这就涉及到心理学了!经济学假设的‘完全理性’,在现实中其实很少存在。行为经济学的创始人卡尼曼就发现,人会被‘优惠’的感性认知误导,忽略‘是否真的需要’。这就是‘理性与感性的博弈’,也是哲学里‘表象与本质’的区别——优惠是表象,需求才是本质。”

“那这和易经有关系吗?”吴劫追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当然有!”教授说,“易经讲‘物极必反’,边际效应也是如此。第一口奶茶喝着最香,第二口就差一点,第三口可能就腻了——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就像阴阳转化,当收益超过临界点,就会向相反方向发展。美国的消费文化里,这种‘理性凑单’反而少一些,他们更倾向于‘需要就买,不需要就不凑’,这和他们‘个体效率优先’的思维有关。”

许黑突然反驳:“我才不凑单!我觉得多花10元就是亏,哪怕省了钱,也是多花了本来不该花的钱。”

教授笑着说:“这就是个体差异啦!经济学不强迫所有人都一样,而是研究‘大多数人的选择规律’。许黑的选择,其实是‘规避损失’的心理在起作用,心理学里叫‘损失厌恶’,和理性人假设并不冲突,只是决策的侧重点不同。”

三、夏天的西瓜:供求关系、市场机制与哲学“平衡法则”

“第三个场景,夏天的西瓜。”教授拿起一张图表,“你们发现没?6月份天气热,西瓜刚上市,价格能涨到5元/斤;到了8月丰收,价格就跌到1.5元/斤,这是为什么?”

“因为6月西瓜少,想买的人多!”蒋尘立刻回答。

“8月西瓜多,卖不完就降价!”叶寒补充道。

“没错!这就是经济学最核心的‘供求决定价格’原理。”教授重重点头,“需求涨、供给少,价格就涨;供给多、需求稳,价格就跌,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动调节平衡——这是亚当·斯密在18世纪提出的观点,也是古典经济学的核心。”

“亚当·斯密?就是那个‘经济学之父’?”周游问道,“我记得他还说过,个体逐利能带动整体繁荣?”

“太对了!”教授赞许道,“古典经济学(18-19世纪)的代表人物就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认为,自由市场能让资源配置更高效;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则解释了为什么各国要做国际贸易——比如中国擅长制造,美国擅长科技,互相交换能实现双赢。”

“那后来呢?这个理论一直管用吗?”吴劫好奇地问。

“当然不是。”教授说,“到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爆发,市场完全失灵,大量工人失业,西瓜再便宜也没人买。这时候凯恩斯站了出来,提出‘政府要干预经济’,就像给市场‘搭把手’——政府投资建工厂、调控利率,让经济慢慢复苏,这就是凯恩斯主义,也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这就像易经里的‘阴阳互补’吧?”秦易说道,“市场自由是‘阳’,政府干预是‘阴’,光有阳不行,光有阴也不行,两者平衡才能稳定。”

“秦易的比喻太精准了!”教授赞叹道,“哲学里也讲‘平衡法则’,任何极端都会出问题。到了现代,经济学不再单一信奉某一理论,而是多元发展——比如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主张减少政府干预、稳定货币;行为经济学结合心理学,解释人为什么‘不理性’。就像西瓜价格,完全自由放任可能导致囤积居奇,过度干预又会让农民失去积极性,只有‘市场调节 适度引导’,才能实现平衡。”

四、中美经济学文化差异:政府、个体与文明基因

“现在咱们回到周游刚才提到的话题,”教授在黑板上画了两条线,“中美经济学文化的核心差异,其实是‘政府与市场的角色’‘集体与个体的优先级’决定的,背后是历史背景和文明基因的不同。”

“先看政府与市场:中国像‘领航员’,美国像‘裁判’。”教授解释道,“中国会通过政策引导经济方向,比如扶持新能源、调控房价,既要让市场自由竞争(比如奶茶店定价、超市促销),也要兼顾社会公平;而美国更强调‘市场自主运行’,政府很少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比如硅谷的科技公司,全靠自由竞争发展,政府只负责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秩序。”

“这和易经的‘刚柔并济’有关吗?”吴劫问。

“有关系!”教授说,“中国文化讲究‘集体利益优先’,政府的‘领航’本质是为了‘共同发展’,比如脱贫攻坚、区域协调政策,就像易经‘群龙无首,吉’,强调的是整体和谐;而美国文化源于西方个人主义,更突出‘个体机会平等’,鼓励个人创业、财富积累,认可竞争带来的贫富差异,认为这是激励创新的动力——这就是哲学里‘整体与局部’的不同侧重。”

“再看日常经济行为:中国家庭爱储蓄,美国家庭爱信贷。”教授继续说,“蒋尘,你家是不是会把一部分钱存起来,用于教育、医疗?”

蒋尘点点头:“我妈妈说,存钱是为了‘未雨绸缪’,万一有急事能用上。”

“这就是中国的‘风险规避’文化,和易经‘居安思危’的智慧不谋而合。”教授说,“而美国更倾向于‘提前享受’,比如贷款买房、信用卡消费,月光族很常见。这背后是经济环境的差异——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逐步完善,而美国的信贷市场更成熟,也反映了‘当下满足’与‘长远规划’的哲学差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企业层面也不一样。”周游补充道,“我发现中国的国企在能源、基建等领域很重要,比如高铁、电网;而美国的私企占主导,比如苹果、特斯拉,政府很少插手他们的经营。”

“没错!”教授说,“中国的国企承担着国家战略任务,比如保障能源安全、建设基础设施,这是‘集体利益’的体现;美国的私企主导市场,靠创新和竞争生存,这是‘个体效率’的体现。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是适应不同的国情——这就是哲学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是易经‘因地制宜’的智慧。”

五、经济学发展史:从道德哲学到多元学科的演变

“讲了这么多,咱们来梳理一下经济学的历史脉络。”教授在黑板上列出时间线,“经济学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最初是道德哲学的分支,核心是‘如何配置稀缺资源’。”

“18-19世纪是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奠定了基础,主张自由市场,就像给经济学‘搭起了框架’;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马歇尔、瓦尔拉斯开创了新古典经济学,用数学工具细化供求理论,聚焦‘个体理性选择’,让经济学更‘精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凯恩斯主义登场,政府干预成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给经济学‘补了短板’;20世纪后半叶至今,是现代多元发展,货币主义、行为经济学等分支涌现,经济学不再‘一刀切’,而是结合现实问题灵活分析。”

“教授,青少年该怎么学经济学啊?”秦易问道,“我觉得挺有意思,但怕学不会。”

“这个问题问得好!”教授笑着说,“青少年学经济学,关键是‘从生活入手,不搞复杂理论’,分三步就行:第一,练‘经济眼’——逛超市时看价格变化,规划零花钱时想取舍,就像咱们今天聊的这些场景;第二,轻量输入——读《10岁开始的经济学》《穷爸爸富爸爸·青少版》这些适龄读物,看《经济小子》动画、玩大富翁桌游;第三,小试牛刀——摆地摊卖闲置、当家庭买菜小管家,甚至在家长陪同下尝试小额理财,从实践中理解成本和利润。”

“我想试试摆地摊!”许黑眼睛一亮,“正好把我不用的玩具卖掉,看看能不能赚钱。”

“太好啦!”教授鼓励道,“实践中你会发现,定价太高没人买,太低又亏成本,这就是‘供求关系’的真实应用;还要算摊位费、时间成本,这就是‘机会成本’。遇到问题多思考,比看书更有用。”

六、课堂收尾:考题、思考与催更

教授看了看时间,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道考题:“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最后留一道思考题——疫情期间,中国政府免费发放口罩、调控物价,美国则更多依靠企业生产、市场定价,这两种做法分别体现了中美经济学文化的哪些差异?背后蕴含着易经、心理学或哲学的什么原理?”

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叶寒在笔记本上画图分析,秦易和蒋尘讨论起口罩价格的变化,许黑则在琢磨“企业生产和政府调控哪个更高效”。

“同学们,经济学不是孤立的学问,它和易经的阴阳平衡、心理学的人心规律、哲学的思辨智慧息息相关。”教授总结道,“读懂经济学,不仅能看懂奶茶涨价、西瓜降价的现象,更能学会用多元思维看待世界。下节课咱们就围绕这道考题展开,还会邀请一位经济学博士,和大家聊聊‘青少年如何理财’,记得准时来上课哦!”

“教授,下节课什么时候更啊?”秦易迫不及待地问。

“下周三下午3点!”教授笑着说,“觉得今天的课有意思,就给个点赞,转发给身边的同学,咱们一起在生活里学经济学,用经济学读懂生活!”

点赞催更:这堂有故事、有原理、有智慧的经济学课,你get到精髓了吗?点赞收藏,下节课解锁“青少年理财实操指南”,还有神秘嘉宾答疑!评论区留下你的考题答案,抽3位同学送《魔鬼经济学·青少版》电子书!

★ 课堂核心内容总结:

1. 经济学核心原理:围绕3个生活场景展开——早八选早餐对应“稀缺性与机会成本”(资源有限需取舍),奶茶凑满减对应“理性人假设与边际效应”(追求收益≥成本,且存在感性博弈),夏天西瓜定价对应“供求决定价格”(市场自动调节平衡)。

2. 跨学科融合逻辑:经济学与易经“阴阳平衡、物极必反、因地制宜”相通,与心理学“理性与感性博弈、损失厌恶、边际效用递减”互补,更契合哲学“取舍之道、表象与本质、整体与局部”的思辨智慧。

3. 中美经济学文化差异:核心是“中国重政府引导 集体利益,美国重市场自由 个体效率”,具体体现在政府与市场角色(领航员vs裁判)、价值导向(共同发展vs个体机会)、日常经济行为(储蓄vs信贷消费)、企业与政策(国企担战略vs私企主创新)四个维度。

4. 经济学发展脉络:从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理性选择)→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现代多元发展(货币主义、行为经济学等),核心始终是“如何配置稀缺资源”。

5. 青少年学习方法:练“经济眼”(观察生活现象)→轻量输入(适龄读物 趣味工具)→小试牛刀(迷你创业、家庭管家、小额理财),不搞复杂理论,侧重实践感知。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