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百零六章 麓山问道谒圣境 三试遴选纳贤才
在长沙府休整了三日,洗去一身风尘,饱餐了几顿可口的饭菜,陈彦、赵修远、柳云卿三人已是精神饱满,神采奕奕。石头也恢复了往日的生龙活虎。于是,一行人便动身前往向往已久的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坐落于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出了长沙府城,渡过湘江,便进入了岳麓山的地界。时值初夏,山色空蒙,青翠欲滴。沿着一条蜿蜒的石板山径向上,但见古木参天,浓荫蔽日,鸟语花香,空气清新宜人,与城中喧嚣判若两个世界。山路两旁,时而可见摩崖石刻,字迹古朴苍劲,透露出深厚的人文底蕴。
“真乃钟灵毓秀之地!”赵修远深吸一口山中清新的空气,赞叹道,“难怪能成为千年学府,孕育无数英才。”
柳云卿也点头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此地清幽静谧,确是读书治学的绝佳所在。”
陈彦漫步其间,只觉心旷神怡。山林间的宁静与灵秀,让他连日来因旅途而产生的浮躁之气渐渐沉淀下来。他心中暗忖,在此等环境中求学,与山水为伴,与先贤神交,实在是读书人莫大的幸事。
行至半山腰一处较为开阔的平台上,只见一弯清溪潺潺流过,溪畔有一块平整的巨石。一位身着粗布葛衣、头戴斗笠的老翁,正静静地坐在石上垂钓。老翁须发皆白,面容清癯,神情专注地望着水面,仿佛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透着一股超然物外的气度。他身旁放着一个鱼篓,却不见有鱼竿提起,似乎意不在鱼。
此情此景,悠然自得,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陈彦心中一动,不禁驻足,望着那老翁的背影和静谧的溪流,脱口吟道:
“偶依青石坐,心与白云闲。
不钓江中鱼,只钓山外山。”
诗句清淡自然,却意境高远,将老翁那份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赵修远和柳云卿听了,皆是一怔,随即低声赞道:“好诗!意境空灵,超然物外,妙哉!”
那垂钓的老翁似乎也听到了这诗句,持竿的手微微一顿,却并未回头,只是嘴角泛起一丝几不可察的笑意,微微颔首,依旧稳坐如钟,仿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是那看似随意扫过陈彦的目光中,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欣赏。
陈彦也未多想,只当是山中隐士,吟诗抒怀后,便与同伴继续向山上行去。
又行了一刻钟左右, 前方豁然开朗。一座气势恢宏、古朴庄重的建筑群映入眼帘。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正中大门之上,高悬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上书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岳麓书院”。门前是一片宽阔的广场,以青石板铺就,打扫得一尘不染。
此时,书院门前已是人头攒动,约莫有百余人。大多是年轻的学子,衣着各异,有锦衣华服者,有布衣素衫者,但个个神情肃穆,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紧张。他们或三五成群低声交谈,或独自静立默诵经文,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压力。这些都是来自湖广乃至周边行省,欲要考入岳麓书院的学子。
陈彦几人对视一眼,也感受到了这份凝重。他们整理了一下衣冠,默默走到人群边缘,静待考核开始。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 书院那扇沉重的朱漆大门缓缓开启。一位身着深色儒衫、年约五旬、面容清癯、目光锐利的老者,在几名书院执事的陪同下,缓步走出,站在门前的石阶上。
广场上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位老者身上。
老者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洪亮而沉稳,清晰地传遍每个角落:“诸位学子,远道而来,欲入我岳麓书院求学,老夫代表书院,欢迎各位!”
他顿了顿,继续道:“然,书院有书院的规矩。欲入此门,需经考核,以辨才学,以定去留。今日考核,共分三场!”
众人屏息凝神,仔细聆听。
“第一场,考经义!限时一个时辰,就《大学》首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阐发己见,重在对经典的理解深度与个人体悟,不求辞藻华丽,但求立意新颖,见解独到!”
“第二场,考策问!限时一个时辰,题目现场公布,关乎时政民生,考察学子经世致用之能,要求言之有物,对策可行!”
“第三场,考诗赋!限时半个时辰,现场命题,考察才情与文采!”
宣布完考核内容,老者语气一转,变得更加严肃:“此三场考核,独立评判。凡通过其中任意一场者,即可录入书院,为外舍生!若三场皆通过者……”他目光如电,扫过众人,“则可为内舍生,享藏书阁自由阅览之权,并可优先得山长及各位教授指点!”
此言一出,台下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呼和议论声。通过一场即可入学,条件看似宽松,但谁不知岳麓书院考核之严?能通过一场已属不易。而三场全过,成为内舍生,享受藏书阁自由阅览和名师优先指点的特权,这无疑是极大的诱惑和荣耀!但也意味着难度极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请大家收藏:()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