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 > 第111章 藏书阁巧授新法 观澜阁初结善缘

------

第一百一十一章 藏书阁巧授新法 观澜阁初结善缘

首测夺魁的余波,如同投入岳麓山静潭的一颗石子,涟漪渐渐扩散,最终也归于平静。陈彦并未沉溺于这份荣耀之中,反而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学海无涯。书院藏龙卧虎,一次测试的领先并不能代表什么,真正的学问需要日积月累的深厚积淀。他将更多的心神沉浸于岳麓书院独一无二的学术宝库——那浩瀚的典籍与睿智的师长之中。

这一日,午后阳光透过窗棂,在书斋的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完成了上午经史课程的研读和午后短暂的休憩,陈彦整理了一下青色的生员衫,信步走向位于书院中轴核心的御书楼。作为享有内舍生特权的一员,自由出入这座知识的殿堂,是他每日里最为期待的时光。

御书楼,重檐歇山,青砖黛瓦,飞檐如翼,静静地矗立在古木掩映之中,自有一股庄严肃穆的气度。楼前石阶洁净,两侧松柏苍翠。踏入楼内,一股混合着陈年墨香、宣纸气息以及淡淡防蛀草药味的独特气味扑面而来,这味道并不难闻,反而令人心神宁静,仿佛瞬间隔绝了外界的喧嚣。楼内光线经由高窗滤入,柔和而明亮,映照着无数顶天立地的巨大书架,其上密密麻麻、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无数线装书函,函套上的浅黄色标签墨迹清晰。此时楼内已有不少学子,皆静坐于长条书案前,或凝神阅读,或奋笔抄录,唯有书页翻动的细微声响和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交织成一种令人沉醉的学术韵律。

陈彦今日的目标明确,他欲寻几部关于古代水系变迁和漕运沿革的典籍,如《水经注疏》、《漕河图志》等,以期对前次策问中涉及的漕运难题有更源头性的理解。他轻车熟路地绕过中央的阅览区,走向深处标有“史部·地理类”的书架丛林。

就在他目光逡巡于书架标签之时,眼角余光瞥见不远处临窗的一张独立书案旁,坐着一位老者。老者身着深灰色暗纹儒袍,料子看似普通,却浆洗得十分挺括。他须发皆白,面色红润,面容清癯,此刻正微微俯身,对着一页铺开的宣纸稿纸凝神沉思,眉头微蹙,右手握着一支狼毫笔,却久久未曾落下,左手手指无意识地在光滑的紫檀木案面上轻轻敲击,发出几不可闻的笃笃声。

陈彦觉得此老有几分面善,尤其是那清癯的侧脸和专注的神态,似乎在哪里见过。但一时之间,思绪纷杂,难以想起。或许是某次大型讲会上远远望见过某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吧。他并未多想,更不愿打扰长者沉思,于是悄然找到自己所需的几卷厚重典籍,抱着它们,在离老者稍远、靠着一排书架的另一张书案前坐下,很快便沉浸在了古籍所描绘的江河变迁与古人治水的智慧之中。

时光在静默的阅读中悄然流淌,窗外的日影悄悄偏移。一个多时辰过去,陈彦轻轻合上最后一卷书,揉了揉略显酸涩的双眼,长长舒了一口气。收获颇丰,一些之前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他小心地整理好书卷,准备将其归还原位,然后返回斋舍消化今日所得。

当他再次经过那临窗的书案时,却发现那位老者依然保持着近乎不变的姿势,只是眉头锁得更紧了些,原本专注的眼神中透出几分显而易见的茫然与困惑,甚至带着一丝孩童遇到难题时的苦恼与不甘。那页宣纸上,除了文字,似乎还用细笔勾勒了些简单的笼子、鸡和兔子的图案,旁边写着一些数字。

陈彦的脚步不由得放缓。这位老先生显然被某个难题困住了,而且在此耗费了相当长的时间。一种对长者的天然敬意与读书人之间惺惺相惜的关切油然而生。他犹豫片刻,终究还是停下脚步,整理了一下衣冠,上前几步,在距离书案恰到好处的位置停下,躬身行了一礼,声音温和而清晰地说道:“老先生安好。晚生冒昧打扰,见您在此沉思良久,眉宇间似有疑难之色,不知晚生可否有幸,能为您分忧一二?”

老者闻声,从深沉的思考中被惊醒,缓缓抬起头。当他的目光落在陈彦脸上时,先是微微一怔,随即眼中闪过一丝恍然和讶异,脸上的凝重之色瞬间化开,露出了温和甚至带着几分惊喜的笑容:“哦?原来是你这小哥儿?巧,真是巧了!没想到在此处又遇见了。”

这一开口,那带着些许独特韵味的嗓音,顿时唤醒了陈彦的记忆。他立刻想起来了!这位老者,不正是一个多月前,自己初上岳麓山时,在半山腰溪畔巨石上遇到的那位垂钓老翁吗?当时老者一身粗布葛衣,头戴斗笠,超然物外,与眼前这位身着儒袍、端坐书斋的学者气度迥然不同,难怪一时未能认出。

陈彦连忙再次躬身,语气带着歉意和敬意:“原来是老先生您!晚生眼拙,一时未能认出,还请老先生恕罪。”

“哈哈,无妨无妨!”老者爽朗一笑,摆摆手,显得毫不在意,“老夫闲来无事,在此琢磨一道古算题,一时钻了牛角尖,竟忘了时辰。小哥儿来得正好,快来帮老夫参详参详。”他热情地招呼陈彦近前,指着桌上的稿纸,“此题名曰‘鸡兔同笼’,流传已久,看似简单,却也有些缠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请大家收藏:()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陈彦依言上前,低头细看,只见稿纸上用工整的楷书写着: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正是那道极为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稿纸的空白处,还有老者用细笔写下的几行演算过程,大抵是假设全是鸡或全是兔,然后逐一增减计算脚数,显然是在尝试最基础的假设法,但过程略显繁琐,尚未得出简洁的结论。

老者见陈彦看得专注,捋了捋雪白的胡须,带着几分学者特有的、遇到难题时既苦恼又兴奋的表情说道:“不瞒小哥儿,此题确是千古难题。老夫也知可用假设之法,设若全是鸡,则足数不足,需添兔;设若全是兔,则足数过剩,需减兔添鸡。如此一步步推演,固然最终能得解,然步骤繁复,耗时费力。若遇头足之数更大者,更是徒耗心神。老夫在此演算良久,总觉应有更直接、更精妙之法,奈何一时不得其门而入。”他的话语中,既有对传统解法不足的感慨,也充满了对更优解法的渴求,目光灼灼地看向陈彦,期待他能带来新的思路。

陈彦仔细看了老者的演算,心中明了。这正是一元一次方程思想尚未普及时代,人们解决此类问题的典型方式——算术推理,依赖的是逻辑和试错。他心中念头转动,觉得这位老先生思维开阔,不泥古法,且态度真诚,或许可以尝试向他介绍一种更高效的代数思路。这并非卖弄,而是一种学术上的交流与探讨。

他先是恭敬地说道:“老先生孜孜不倦,探求解法优化之道,此等治学精神,晚生深感敬佩。” 顿了顿,他话锋一转,以谦逊探讨的语气继续说道:“晚生昔日偶阅杂书,曾见一种思路,或可称之为‘立式消元法’,其核心在于先不急于求解具体数目,而是设立未知,理清关系,再通过算式运算直接求解。不知此法是否可行,还请老先生指正。”

“立式消元法?设立未知?”老者闻言,眼中瞬间爆发出强烈的好奇光芒,身体不自觉地微微前倾,“小哥儿快请细说!这‘未知’如何设立?关系又如何理清?”

见老者兴趣如此浓厚,陈彦便不再犹豫,取过一张空白草纸,拿起笔,一边写一边讲解:“老先生,我们可先设两个符号,代表所求之数。譬如,设笼中鸡数为‘甲’,兔数为‘乙’。此‘甲’、‘乙’,便是我们暂时不知,但欲求之数,可视为占位之符。”

老者紧紧盯着纸上的“甲”和“乙”,若有所思,缓缓点头:“嗯,以符号代未知,如同为其先定一名,以便后续推演……有意思,请继续。”

“既设未知,便可依据题意,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包含这些未知数的等式。”陈彦在纸上写下第一个等式:“据‘上有三十五头’,鸡兔皆一头,故有:甲 乙 = 三十五。”

接着,他写下第二个等式:“据‘下有九十四足’,鸡二足,兔四足,故有: 二乘甲 四乘乙 = 九十四。”

两个清晰的等式呈现在纸上。

老者看着这两个式子,目光闪烁,似乎捕捉到了什么,但尚未完全明晰,催促道:“妙!将头足之条件,化为两式,关系一目了然。然则,如何由此二式求得甲、乙之值?”

“这便是‘消元’之妙用。”陈彦继续引导,“我们的目标,是消去一个未知数,先解出另一个。观察两式,可见第一式较为简单。若我们能将两式中某个未知数的系数变得相同,便可相减消去之。”他指着第一个等式,“譬如,将‘甲 乙 = 三十五’ 此式,左右两边同乘以二,则得: 二乘甲 二乘乙 = 七十。”

“同乘以二……使得甲之系数与第二式相同?”老者喃喃道,眼中精光渐盛。

“正是如此。”陈彦点头,用笔将新得到的式子与第二个式子并列,“现在,我们便有:

式一(新): 二甲 二乙 = 七十

式二(原): 二甲 四乙 = 九十四

请注意,此时两式中,‘二甲’的系数相同。我们用式二减去式一:

(二甲 四乙) 减去 (二甲 二乙) = 九十四 减去 七十

左边,二甲减二甲得零,四乙减二乙得 二乙。

右边,九十四减七十得 二十四。

故而,我们得到: 二乙 = 二十四。”

写到此处,陈彦停顿了一下,看向老者。

老者猛地一拍大腿,脸上露出极度兴奋和恍然大悟的神情,声音都提高了些许:“哎呀!原来如此!如此一来,兔数乙便跃然纸上矣! 乙 = 二十四 除以 二 = 十二!妙啊!真是妙不可言!”

陈彦微笑颔首,接着说道:“老先生明鉴。既得兔数十二,再代入最初的头数关系式:甲 十二 = 三十五,故 甲 = 三十五 减 十二 = 二十三。鸡兔之数皆得。可验算之:鸡足二十三乘二得四十六,兔足十二乘四得四十八,合计九十四足,完全符合题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请大家收藏:()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整个推导过程,逻辑清晰,步骤严谨,从设未知数到列出等式,再到通过乘法变换实现消元,最后回代求解,如同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将一道看似需要穷举试探的难题,化解为一种简洁而普适的算法。

老者紧紧盯着草纸上清晰的演算过程,呼吸都微微有些急促,脸上充满了发现新大陆般的狂喜和激动。他反复看了几遍,猛地抬起头,目光灼灼如同火炬,紧紧抓住陈彦的手臂,语气充满了难以抑制的热切和恳求:“小哥儿!此法精妙绝伦,化繁为简,直指核心!这‘立式消元’之理,实乃算学之瑰宝!老夫……老夫今日得见,如醍醐灌顶!恳请小哥儿不吝赐教,将这设立未知、构建等式、消元求解的关窍,细细为老夫讲解一番!老夫愿执弟子礼,虚心受教!”

陈彦见老者如此痴迷激动,态度又如此诚恳谦逊,心中感动,连忙道:“老先生言重了!晚辈岂敢当‘赐教’二字,不过是偶得前人之余绪,与老先生共同探讨罢了。老先生若有疑问,晚辈自当知无不言。”

于是,陈彦便请老者重新坐下,自己则坐在一旁,以尽可能通俗易懂的方式,系统地讲解起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想。他从为何要设未知数(将问题抽象化、一般化),如何根据题意寻找等量关系并列出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两边可同加、同减、同乘、同除不为零之数),以及消元法的几种常见思路(加减消元、代入消元),都一一举例说明。他讲得深入浅出,老者听得全神贯注,时而提问,时而沉思,时而恍然大悟,如同一个渴求知识的学生,完全沉浸在了这全新的数学世界里。这一讲,便是大半个时辰,窗外日头都已西斜。

讲解告一段落,老者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兴奋的红光,但他似乎意犹未尽,还想验证一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此法。他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对陈彦说道:“小哥儿讲解透彻,老夫受益良多。不过,纸上得来终觉浅,老夫可否再出两题,考较一下自己,也劳烦小哥儿从旁指点?”

陈彦知老者是起了考校和巩固之心,欣然应允:“老先生请出题。”

老者略一思索,提笔在纸上写下第一题:“今有绢帛一批,若裁制长衫,每件用帛七尺,则余帛十尺;若裁制短衣,每件用帛四尺,则缺帛五尺。问帛总几何?长衫、短衣各可制几件?”

此题比鸡兔同笼稍复杂,涉及两个等量关系。老者凝神思索片刻,便开始设未知数:“设帛总长为甲尺,计划制长衫乙件。” 然后尝试列式。起初有些生疏,在陈彦的稍加点拨下(提示他抓住“同一批帛”这个不变量),他很快列出了正确等式:七乙 十 = 甲;四(乙 ?) - 五 = 甲? 稍作调整后,正确列出:基于帛长相等:七乙 十 = 四(乙 计划外件数?)… 发现直接设长衫件数乙和短衣件数丙更直接,于是重新设:设长衫乙件,短衣丙件。则有:七乙 十 = 四丙 - 五 (帛长相等),且… 他意识到缺少一个关系。陈彦提示:“可否考虑将帛长甲作为中间量?”老者恍然大悟,设帛总长甲尺。则根据长衫:甲 = 七乙 十;根据短衣:甲 = 四丙 - 五。且题目隐含… 他思考后认为,需假设计划制作的衣服数量关系?此题设置稍显模糊,老者尝试后,觉得用于初次练习略显复杂,便笑道:“此题稍繁,待老夫再思。且换一题。”

于是又出第二题,更贴近经典题型:“院中马匹与车轮共存,若数其头,共三十;若数其足,共一百。已知一马四足,一轮(车)两轮(足?需假定每车套一马?否则足数关系复杂)。” 老者自觉此题不妥,笑道:“此题设不佳,马与车轮足数关系需明确。罢罢罢,老夫心急了。”

他放下笔,脸上并无挫败感,反而满是欣喜:“虽解题过程尚有滞涩,但此法之思路,老夫已大致明了!其关键在于找准等量,巧妙设元,然后依理演算。假以时日练习,必能熟练掌握!小哥儿,今日授业之恩,老夫铭感五内!”

陈彦忙谦逊道:“老先生天资聪颖,举一反三,晚辈佩服。些许浅见,能对老先生有所启发,便是晚辈之幸。”

老者越看陈彦越是喜爱,沉吟片刻,神色变得郑重起来。他从怀中取出一个素雅的锦囊,从里面拿出一张名帖。那名帖并非寻常纸张,而是略带韧性的浅黄色笺纸,边缘印有淡淡的云纹,显得古朴而雅致。他双手将名帖递给陈彦,郑重说道:“老夫欧阳文敬,痴长几岁,添为这岳麓书院山长。今日与小友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心中畅快,难以言表。小友才思敏捷,学识渊博,更难得有此无私授业之心,老夫深感欣慰。日后在书院中,无论学业疑难,还是生活琐事,若有所需,可持此名帖,径往后山山顶‘观澜阁’寻我。不必拘礼,随时皆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请大家收藏:()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欧阳文敬?山长?!”陈彦双手接过名帖,看到上面清峻挺拔的“欧阳文敬”四字,耳边听着老者自报家门,心中剧震!他虽早有猜测老者身份不凡,却万万没想到,眼前这位对算学充满童真般好奇、虚心求教的老者,竟然就是名满天下的岳麓书院山长,当世大儒欧阳文敬公!而后山山顶的观澜阁,正是山长清修与治学之所,等闲学子根本无法靠近。

他立刻反应过来,慌忙起身,整理衣冠,便要行大礼参拜:“学生陈彦,不知是山长当面,此前多有失仪放肆之处,恳请山长恕罪!”

欧阳山长却哈哈一笑,伸手虚扶,一股柔和而不可抗拒的力量托住了陈彦,不让他拜下去,语气亲切而豁达:“诶!何罪之有?学问之道,达者为先,岂可论资排辈?今日你我为算学之友,切磋探讨,乃是乐事,何须行此俗礼?记住老夫的话,有疑问,来观澜阁便是。”说罢,他不等陈彦再说什么,便珍而重之地将那张写满算式和讨论的稿纸折好收起,如同收获了什么稀世珍宝,对着陈彦温和一笑,袍袖一拂,转身飘然而去,身影很快消失在御书楼高大的书架阴影之中,步履轻快,仿佛年轻了十岁。

陈彦手持那张看似轻飘飘,却重若千钧的名帖,望着山长离去的方向,心中波澜起伏,久久难以平静。这次看似偶然的藏书阁相遇,这次出于礼貌的答疑,竟然让他以这样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得到了书院最高执掌者的赏识和亲自授予的请益之门!这不仅仅是机遇,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认可与期许。

他小心地将名帖贴身收好,知道从此刻起,他在岳麓书院的求学生涯,或许将开启一段全新的篇章。

------

喜欢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请大家收藏:()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