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 > 第117章 结业试笔走龙蛇 三问堂前论富民

------

第一百一十七章 结业试笔走龙蛇 三问堂前论富民

春深似海,岳麓山上的草木蓊蓊郁郁,书院内的气氛却如同绷紧的弓弦。为期数年的学业即将画上句号,而最重要的结业大考,便成了检验学子们最终成色的试金石。此次考试非同小可,不仅关乎能否顺利结业,获得岳麓书院的评语,更因其成绩优劣,直接影响着学子们接下来参加乡试的资格与信心。书院上下,从教授到学子,无不严阵以待。

第一场,笔试。

考场设在庄严肃穆的“忠孝廉节堂”。清晨,旭日东升,霞光透过高窗,在光洁的青石地板上投下道道明亮的光柱。百余名即将结业的学子按号入座,鸦雀无声,唯有书案上笔墨纸砚井然有序,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一种无形的压力。

钟鸣三响,试卷下发。厚厚的一叠,涵盖经义、史论、策问、诗赋四大类,题量之大,内容之深,远超平日季考。

经义题不再局限于单部经典,而是要求贯通《五经》,针对“王道与霸道”、“义利之辨”等核心命题进行深入阐发,考察学子对儒家根本理念的理解深度和体系把握。

史论题则选取了历代变法成败的典型案例,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要求学子分析其得失根源,并引申出对当下政务的借鉴意义,重在历史洞察与现实关怀。

策问题更为犀利,直指当前朝廷面临的棘手难题:“论漕运积弊与革新之策”、“边镇屯田与戍守之平衡”,要求学子不仅要有扎实的经史功底,更需具备敏锐的时局观察力和切实可行的政策构想能力。

诗赋题则以“岳麓抒怀”为题,要求学子以诗文形式,抒发数载书院求学之感怀,寄寓未来抱负。

陈彦屏息凝神,快速浏览全卷,心中已然有数。他并未急于动笔,而是闭目沉思片刻,将所学所知在脑海中融会贯通。

答经义题时,他并未简单扬王抑霸或空谈义利,而是从“民本”思想出发,论述“王道”之基在于富民安民,“霸道”之效在于强国御侮,二者并非截然对立,关键在于施政者是否以天下苍生为念。对于“义利”,他辨析“公利”即大义,追求合乎道义的利益方能长久,将看似矛盾的命题统一于更高的治国层面,立意新颖且根基扎实。

答史论题,他选取王安石变法为例,深入剖析其“富国强兵”初衷与“操之过急”、“用人不当”等执行层面的失误,既肯定其变法精神的可贵,也指出脱离实际、忽视民情的教训,论述客观辩证,史识与见解皆令人称道。

答策问题,他选择“漕运积弊”一题。结合所学地理、经济知识及平日思考,他直指漕运弊端核心在于官吏层层盘剥、运输效率低下、对沿河民生滋扰过甚。继而提出“清吏治、革漕法、恤民力”三策,具体包括严查贪腐、推行“兑运法”(由民运改为官军接运以减少扰民)、改进漕船与河道管理等一系列切实措施,条分缕析,对策翔实,充满经世致用的色彩。

最后的“岳麓抒怀”诗,他回顾数载寒窗,感念师长教诲,同窗之谊,描绘岳麓山水之灵秀,最后笔锋一转,抒发出“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豪情壮志。诗文明丽,情感真挚,抱负远大。

整个答题过程,陈彦下笔如行云流水,思路清晰,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对策建言言之有物,充分展现了其数年苦修的深厚积淀和卓越才识。

笔试之后, 是更为严峻的面试环节。面试地点设在书院深处的“三问堂”。此堂素朴无华,却象征着岳麓书院治学之最高追求。堂内分为三室,分别由三位德高望重、学术专精的大儒坐镇,对应“富民”、“安民”、“治民”三大核心议题。学子需根据自身志趣与擅长,择一室而入,接受大儒的当面质疑问难,其表现将直接决定结业评语的高低。

陈彦在堂外略作沉吟。安民重在刑名律法、社会治安;治民重在吏治官箴、教化风俗;而富民,则关乎经济民生、财富创造,乃强国之基,亦是他平日思考较多、兴趣所在的方向。他深吸一口气,整了整衣冠,毅然走向标有“富民”字样的室门。

室内,一位身着褐色儒袍、面容清癯、目光锐利如鹰的老者端坐案后,正是以精通《禹贡》、《管子》,尤重经济实务而闻名的周大儒。案上仅一壶清茶,两只陶杯,气氛凝重。

陈彦躬身行礼:“学生陈彦,拜见周先生。”

周大儒微微颔首,目光如电,直射而来,开门见山:“陈彦,你选‘富民’,可知‘富’从何来?又如何使‘民’富之?”

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宏大艰深,直指根本。

陈彦不慌不忙,从容应答:“回先生,学生浅见,‘富’之源,首在‘力耕’与‘通工’。‘力耕’使地无遗利,五谷丰登,此乃生存之本;‘通工’则使物尽其用,货畅其流,此乃增值之道。然,有源还需有渠,‘富民’之关键,在于‘轻徭薄赋以养民力,开通市舶以促交流,兴修水利以保丰收,推广良种与农器以增效率’。更需‘设庠序,教民以智’,使其知时节、懂技艺,方能善用其力,真正富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请大家收藏:()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周大儒追问:“然则,富易生奢,奢则败德,且贫富悬殊,必致怨隙。富与德、富与安,如何权衡?”

陈彦略一思索,答道:“先生所虑极是。故‘富民’非惟求财货之增,更需‘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仓廪实而知礼节,富民为教化之基。至于贫富悬殊,需赖朝廷‘均平政令’,抑豪强,恤孤弱,使财富之流能泽被苍生,而非聚于少数。富而好礼,富而能仁,方为长治久安之道。”

周大儒闻言,眼中锐光稍敛,端起茶杯呷了一口,继续深入:“若尔为一方牧守,辖地贫瘠,商旅不通,何以富民?”

陈彦结合策问所思,侃侃而谈:“学生以为,当因地制宜。若地瘠,则首重垦荒与水利,劝课农桑,推广耐旱作物;若山多,则可发展林业、果木、药材;若近水,则可鼓励渔业、航运。同时,整修道路,吸引行商,建立集市,使本地物产得以流通变现。更可选拔巧匠,传授技艺,发展特色手工业。为政者当以‘兴利除弊’为己任,而非坐等天时。”

一问一答,往来数个回合。周大儒的问题由宏观至微观,由理论至实践,层层递进,愈发尖锐。陈彦始终沉着应对,引据经典而不泥古,关注现实而有卓见,其思路之清晰,见解之深刻,对经济民生体察之细微,令周大儒频频颔首。

最后,周大儒放下茶杯,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几不可察的笑意,挥了挥手:“善。富民之道,汝已得三昧。去吧。”

陈彦知道已得认可,心中一块石头落地,再次恭敬行礼,退出了“三问堂”。

数日后,结业榜示。 红榜之上,“优等”榜首,赫然仍是“陈彦”二字。笔试与面试皆获极高评价,尤其是他在“富民”之问中的出色表现,更是在教授中传为美谈。赵修远、柳云卿亦名列优等,欣喜不已。

离别之日终至。

学子们齐聚书院正门广场,向数年来谆谆教诲的师长们行谢师礼。欧阳山长亲自临别赠言,勉励诸生以天下为己任,不负岳麓所学。陈彦、赵修远、柳云卿等人一一向周大儒、以及其他授业恩师叩拜告别,感谢栽培之恩。师长们亦纷纷勉励,目送之情,充满期许。

随后,便是同窗之间的道别。数年朝夕相处,切磋砥砺,早已结下深厚情谊。此刻分别,或许天涯海角,再会无期,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伤感。有人握手哽咽,有人互赠诗文,有人约定通信。

陈彦看着眼前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周文博、李茂才……昔日一同论辩、一同游赏、一同挑灯夜读的情景历历在目。他心中亦是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种豪情。他深吸一口气,朗声对众人道:“诸位同窗!今日一别,非为终点,乃是新征程之始!岳麓数载,所学所感,乃我等安身立命之基。望诸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明年春闱,京城会试,我等何不约定,于京师再聚,共竞风流,一展我岳麓学子之风采!”

此言一出,顿时点燃了众人心中的壮志。离愁别绪化为昂扬的斗志,众人纷纷响应:

“好!陈兄说得好!京城再聚!”

“定当努力,不负岳麓之名!”

“届时,再与诸君把酒言欢,论天下事!”

豪迈之气,冲散了离别的阴霾。岳麓书院的门前,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带着师长的期望,同窗的鼓励,以及满腔的抱负,即将奔赴各自的未来,相约于更高的舞台。

陈彦最后望了一眼巍峨的岳麓山和熟悉的书院建筑,转身与赵修远、柳云卿并肩而行,踏上了新的征程。身后,是沉淀数年的学识与情谊;前方,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广阔天地。

------

(第一百一十七章 完)

------

喜欢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请大家收藏:()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