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 > 第178章 陈策析胡患根本 论道言同化方略

东宫书房内,香炉青烟袅袅,气氛却因北疆潜在的危机而显得凝重。太孙赵宸听了陈彦对匈奴南犯动机的深刻剖析后,心中忧虑更甚,同时也对陈彦的见识愈发信服。他深知,仅仅明白匈奴为何而来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应对,乃至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困扰中原王朝千年的边患。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陈彦,带着一丝急切与期盼,追问道:“维岳,你方才所言,如拨云见日,令孤茅塞顿开。匈奴南犯,既有生存之迫,更有权谋之算,确非简单劫掠可比。然则,知其然,更需知其所以然,亦需思应对之道。依你之见,对于这匈奴之患,我大雍当如何应对?可有长治久安之策?”

陈彦迎上赵宸的目光,并未立即回答,而是沉吟片刻,似乎在整理思绪,将胸中的韬略化为清晰的语言。他知道,接下来要说的,可能涉及国策根本,需慎之又慎。片刻后,他抬起眼,目光清澈而坚定,缓缓开口道:

“殿下,匈奴之患,绵延千载,非一朝一夕可除。欲求长治久安,臣浅见,需从根本入手,双管齐下,方有彻底解决之望。”

“哦?根本?双管齐下?愿闻其详!”赵宸身体微微前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陈彦伸出第一根手指,语气沉稳:“这第一策,亦是基石,便是强军慑服,立威塞外。”

他解释道:“匈奴乃至所有草原部族,生于苦寒,长于征战,其族性中,对强者有着天然的敬畏与臣服之心。千百年来,凡我中原强盛之时,如汉之武帝遣卫霍北击匈奴,封狼居胥;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四夷宾服,边患便偃旗息鼓。反之,若中原势弱,则烽烟四起。故此,欲平边患,首要之务,便是建立一支能征善战、足以在草原上正面击溃任何匈奴主力的强大铁骑!唯有以绝对的实力,一次次将其击垮,打断其脊梁,让其深切体会到犯我大雍之下场远比天灾更为惨痛,方能使其心生畏惧,不敢轻易南下牧马。此乃以力服人,立威于外,是确保边境安宁的先决条件。无此武力为后盾,一切怀柔之策,皆如空中楼阁。”

赵宸听后,深以为然,重重地点了点头:“维岳此言,正合孤意!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没有强大的军力,确如无牙之虎,空有威仪,难御豺狼。强军立威,确是首要!那第二策呢?” 他对陈彦所说的“第二策”充满了好奇。

陈彦神色不变,伸出了第二根手指,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更深邃的力量:“这第二策,或许更为艰难,耗时更久,然其效亦更为深远持久。那便是文化浸润,人心同化。”

“文化浸润?人心同化?”赵宸微微一怔,这个词对他而言有些新颖,他蹙眉思索着,“维岳,此言何解?如何个浸润同化法?难道是要教匈奴人读我圣贤书,习我礼仪法度?” 他隐约觉得陈彦所指并非如此简单。

陈彦微微一笑,摇了摇头:“殿下,读圣贤书,习礼仪法,固然是教化之方,但那是长远之功,且需其自愿。臣所言‘同化’,其核心在于一视同仁,使其归心。”

他见赵宸仍有疑惑,便用更浅显的方式解释道:“殿下试想,匈奴百姓为何追随其首领南下劫掠?无非是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逐水草而居,生活漂泊不定,饱受风雪严寒之苦,其生存之艰难,远胜我中原定居之民。若我大雍,能让他们感受到,归附大雍,其生存能得到保障,其生活能变得安稳,甚至优于在草原上挣扎求生,他们为何还要冒着生命危险,跟随那些野心勃勃的首领来抢掠呢?”

“具体而言,”陈彦目光深邃,“比如此次漠北白灾,匈奴各部牛羊冻死,生计无着,正是内部矛盾激化,单于欲转移视线之时。若此时,我大雍在边境设立榷场,不以高价盘剥,而是以相对公平的价格,用我之余粮、布匹、茶叶、铁器(非兵器),交换他们的皮毛、牲畜(幸存者)、乃至劳力。甚至,在其真正濒临绝境时,可由朝廷主导,进行有限度的、有条件的人道赈济,助其度过难关。”

“这……”赵宸听到“赈济匈奴”,眉头皱得更紧,下意识地想要反驳。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对塞外胡虏,多是防范、征伐,何曾有过主动赈济之举?这听起来有些……有损天朝威严。

陈彦看出了赵宸的疑虑,不慌不忙地继续说道:“殿下,此举看似资敌,实则攻心。您想,当匈奴普通牧民在严寒中濒临饿死,得到来自大雍的粮食得以活命时,他们心中会对大雍产生何种观感?会对那些只会驱使他们南下送死、抢夺物资的首领产生何种想法?”

“再者,”陈彦语气加重,“对于愿意归附的匈奴部落,我朝可划拨草场,准其内附定居,授以田宅(或草场),教其农耕(或改良牧业),并逐步将其编户齐民,与内地百姓一样缴纳赋税,履行义务,同时也享受朝廷律法的保护。其子弟,亦可入官学,习汉字,读汉书,科举入仕之途,亦不对其关闭。久而久之,使其在生活习惯、文化认同上,逐渐与我中原百姓融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请大家收藏:()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如此,”陈彦总结道,“通过贸易往来、有限援助、内附安置、文化教育等一系列手段,让匈奴人切实感受到,成为‘大雍人’,远比做‘匈奴人’更能安居乐业。当大多数匈奴底层民众心向大雍时,那些上层首领即便再有野心,失去了部众的支持,也不过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其号召力将大大削弱,甚至可能被其部民所弃。届时,边患自然消弭。此乃以德服人,攻心为上,是从根子上瓦解其社会基础,使其从‘异族’逐渐化为‘我民’。”

赵宸听着陈彦的阐述,眼中的疑惑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震惊与深思。他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过边患问题。历朝历代,对付匈奴,无非是“战”与“和”(通常是暂时的纳贡或和亲),而陈彦提出的,却是一条全新的路径——融合。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征服,更是经济、文化、乃至身份认同上的彻底同化。

“一视同仁……使其归心……”赵宸喃喃地重复着这几个字,越想越觉得其中蕴含着极大的智慧与魄力。这需要何等的胸襟与长远的眼光!这完全颠覆了传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狭隘观念,指向了一种更为宏大、更具包容性的治国方略。

但他也迅速意识到了其中的关键,抬头看向陈彦,目光锐利:“维岳,此策虽妙,然如你方才所言,一切怀柔同化之策,皆需以强大武力为后盾!若无雷霆手段震慑,使其惧我天威,则仁心善意,反会被其视为软弱可欺,劫掠更甚!唯有先将其打疼、打怕,使其首领臣服,我朝之贸易、援助、教化,方能顺利推行,否则,无异于与虎谋皮,资粮于盗!”

“殿下圣明!”陈彦郑重颔首,对赵宸能迅速抓住关键表示赞赏,“正是此理!武慑与文化,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且顺序至关重要。必先以雷霆之威,击溃其主力,迫其上层臣服,签订城下之盟,接受我朝规制。在此基础上,再施以怀柔同化之策,方可见效。 若次序颠倒,或偏废其一,则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凝重:“故而,眼下之急务,仍是应对匈奴可能的大规模南犯。需立即加强北疆防务,整军经武,选派良将,储备粮草军械,务求将来犯之敌聚而歼之,予其重创!唯有在此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殿下所构想的‘同化’之长远国策,方有实施的可能与空间。”

书房内再次陷入寂静。赵宸缓缓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暮色,心中波澜起伏。陈彦的一番话,为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他看到了解决千年边患的一线曙光。这条路充满挑战,需要极大的耐心、魄力和持续的努力,但其前景,却远比单纯的军事征服或被动防御要广阔得多。

他转过身,目光坚定地看向陈彦:“维岳,今日之论,于孤而言,如醍醐灌顶!强军立威,文化同化,双管齐下,方为根治北患之良策!孤定会将此深思,寻机禀明皇祖父。当务之急,确如你所言,是先确保北疆能挫败匈奴此次可能的入寇!孤这就去寻几位信得过的军中老臣,商议加强边防之事。”

陈彦起身躬身道:“殿下英明。臣愿随时为殿下查缺补漏,尽绵薄之力。”

窗外,夜色渐浓,但东宫书房内的灯火,却因这一番关乎国家未来命运的深入探讨,而显得格外明亮。一颗关于边疆长治久安的种子,已在年轻的太孙心中悄然种下。

喜欢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请大家收藏:()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