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 > 第91章 学政抵江定院试 策论艰深引众议

------

第九十一章 学政抵江定院试 策论艰深引众议

院试之期日益临近,江陵府城内的气氛也愈发凝重起来。来自湖广行省下辖各府、州的童生们,已陆续汇聚于此。客栈、会馆人满为患,茶楼酒肆中,学子们谈论的话题也几乎都围绕着即将到来的院试,尤其是那位传闻中“风格独特”的提学御史**大人。

这一日,江陵府城北门之外,旌旗招展,仪仗肃穆。知府周文正率领府衙主要官员、府学教官以及地方士绅代表,早已在此等候多时。远处,一队人马缓缓行来,为首者骑着一匹青骢马,身着绯色官袍,腰系银带,面容清癯,目光锐利,虽风尘仆仆,却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度,正是新任湖广道提学御史**。

“下官江陵知府周文正,率阖府僚属,恭迎胡学台驾临!”见**队伍行至近前,周文正连忙上前一步,躬身行礼,声音洪亮。

**勒住马缰,目光扫过迎接的众人,脸上并无太多热情,只是微微颔首,声音平稳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有劳周府台及诸位久候了。本官奉旨提学,职责所在,不敢怠慢。一切虚礼从简,先办正事要紧。”

这番开门见山、不尚虚文的开场白,让周文正等人心中都是一凛,暗道果然如传闻般务实乃至有些严苛。众人连忙称是,簇拥着**一行入城,直奔府衙。

在府衙稍事休息,用过简单的接风宴后,**便直接提出要前往府学视察考棚准备情况,并召集本次院试的相关考官,商议确定试题。周文正等人不敢怠慢,立刻陪同前往。

府学明伦堂内,烛火通明。**端坐主位,周文正及几位被选聘为同考官的府学教授、地方名儒分坐两侧,气氛严肃。

**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主题:“诸位,院试乃为国家选拔秀才,乃士子进身之始,关乎朝廷取士之基,不可不慎。试题之设,当以考察士子是否通晓经史、明辨事理、具备经世致用之潜质为首要。本官观近科风气,多有学子沉溺辞藻,空谈性理,于实务民生却懵懂无知,此非国家取士之本意。”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继续道:“故,本次院试,经义题需深究义理,策问题则务必切中时弊,考察实学。诗赋虽不可废,然当以抒发性情、见其才思为主,不必过分追求秾丽华彩。”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称是,但心中都提了起来,知道这位学台大人要动真格的了。

**从袖中取出一份早已拟好的试题草案,递给周文正:“此乃本官草拟的试题,请周府台及诸位同考官一同参详,查漏补缺。”

周文正恭敬接过,与几位同考官一同传阅。当看到试题内容时,几位考官的脸色渐渐变得有些凝重,尤其是看到策问题时,更是有人忍不住倒吸了一口气!

试题草案如下:

? 经义:“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出自《论语·子罕》) 此题需深入阐述智、仁、勇三达德的内涵与关系,要求理解深刻,非泛泛而谈可及。

? 策问:“问:假若某郡连年大旱,蝗灾继之,饥民流徙,盗贼蜂起。当此之时,为守土者,应如何赈灾安民,恢复生产,弭平祸乱?” 此题场景严峻,涉及赈济、安民、剿抚、恢复等多个层面,极其复杂,对考生的见识、逻辑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极高!

? 诗赋:“以‘咏炭’为题,作五言律诗一首,限‘寒’韵。” 此题物象平凡,却寓意深远,要求托物言志,于平凡中见精神,格调不俗。

一位资深的府学教授犹豫再三,还是起身拱手,谨慎地开口道:“学台大人明鉴。经义题深究义理,诗赋题别具匠心,皆可见大人用心深苦。只是……这策问题,模拟灾荒乱局,情形险恶,对策需统筹全局,非老成干练之吏恐难周全。院试考生,多为年轻学子,虽读圣贤书,却少涉实务,以此为题,是否……过于艰深了些?恐多数考生难以应对,有失公允啊。”

此言一出,另有几位考官也微微点头,表示附和。

**闻言,面色不变,目光却更加锐利,他看向那位教授,沉声道:“李教授此言差矣!科举取士,非为选拔只会寻章摘句、吟风弄月之书生,乃为朝廷遴选能安邦定国之才!若遇灾荒变乱,难道只因他们‘年轻’、‘未涉实务’,便可袖手旁观,或束手无策吗?《大学》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人若只知独善其身,而无兼济天下之志与能,读这圣贤书何用?”

他语气加重,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题目虽难,正可检验其是否真能学以致用,是否胸怀天下!若答卷中能有一二见识卓绝、条理清晰者,便是国家未来之栋梁!若皆是空泛之论、敷衍之词,淘汰亦不足惜!本官要的是有真才实学、能担重任的秀才,不是只会做漂亮文章的绣花枕头!若只求表面好看,何不直接选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请大家收藏:()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一番话,掷地有声,说得几位提出异议的考官面红耳赤,哑口无言。周文正见状,连忙打圆场道:“学台大人高瞻远瞩,所言极是!为国选材,自当从严从实。此策问题虽难,却正可激励学子关注民生时艰,砥砺实学。下官以为,试题甚妥。”

见知府表态,其他考官也只好纷纷附和:“学台大人思虑周全,下官(学生)并无异议。”

**见无人再反对,便拍板道:“既如此,试题便如此定下。即刻安排刻印,严密保管,不得泄露分毫!”

(视角切换:考生之中)

就在**与考官们确定试题的同时,关于这位学政大人的各种传闻和担忧,也在考生群体中迅速发酵。

悦来居客栈的大堂内,几位来自其他州府的童生正聚在一起,面带忧色地交谈着。

“诸位可曾听说?三年前,胡大人主持江淮府的院试,出的策问题乃是‘论边镇粮饷筹措与士卒抚恤之策’,那可是涉及兵事、粮秣、财政的棘手难题!据说当时江淮府的府案首,文章写得花团锦簇,却因对策空泛,言之无物,差点名落孙山!最后还是因为其经义功底实在太扎实,才勉强吊车尾通过!”

“竟有此事?这可如何是好?我等寒窗苦读,于经史子集或有些心得,可这实务策论……尤其是胡大人出的这种难题,实在是心中无底啊!”

“唉,谁说不是呢!看来这次院试,策问这一关,怕是难过啊!得赶紧再多看看邸报,琢磨一下近年的灾荒奏议才行……”

这些议论声,自然也传到了正在一旁看书的赵修远耳中。他越听越是心慌,手中的书卷几乎要拿捏不住,脸色也微微发白。他忍不住放下书,快步走到陈彦身边,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师弟!你……你可听到了?这位胡学政,果然名不虚传……出题竟如此刁钻苛刻!连府案首都险些落榜,我……我等寻常学子,岂不是……岂不是希望渺茫?”他的眼中充满了焦虑和不安,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名落孙山的惨淡景象。

陈彦放下手中的《资治通鉴》,抬起头,看到师兄如此失态,心中了然。他并未立刻回答,而是先给赵修远倒了一杯温茶,推到他面前,语气平和地说:“师兄,先喝口茶,定定神。”

待赵修远接过茶杯,勉强喝了一口,气息稍平后,陈彦才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清晰:“师兄,你的担忧,我明白。胡学政重实务,出题艰深,确是事实。但凡事皆有两面,危机之中,亦藏有机遇。”

他顿了顿,见赵修远认真在听,便继续分析道:“其一,正因其标准明确——厌虚文,重实学。这反而比那些喜好浮华辞藻、标准飘忽的考官更容易把握。我等只需紧扣‘务实’二字,文章力求言之有物,逻辑清晰,对策切实可行,便已契合其意。反之,那些只会堆砌辞藻、无病呻吟的文章,在此等学政面前,反而无所遁形。”

“其二,”陈彦目光坚定地看着赵修远,“师兄岂可妄自菲薄?你跟随先生学习多年,经史根基扎实,近来先生重点教导的策论时务,你我更是朝夕研读,从未懈怠,我们都曾仔细揣摩。只要静下心来,将这些平日所学,结合题目情境,有条理地组织起来,何愁无话可说?何愁对策空泛?”

陈彦的语气充满了鼓励:“师兄,你且想想,那江淮府的案首,或许正是败在平日只重诗文华彩,忽于实务积累,故而临场失措。而我师兄弟二人,有先生悉心指导,早已未雨绸缪,在此道上下了苦功。这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此时更应坚定信心,扬长避短,岂能先自乱阵脚?”

听到陈彦这番条分缕析、有理有据的安慰,赵修远眼中的慌乱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丝清明和思索。

陈彦见师兄情绪稳定下来,趁热打铁道:“正是如此。师兄,此刻恐慌无益,反而消耗心神。不若你我将先生近日重点讲解的荒政典籍,再静心梳理一遍,互相考较,模拟破题。将已知的化为己用,方是应对之道。我相信,以师兄之才学,只要沉着应对,定能写出让学政眼前一亮的文章。”

赵修远被陈彦的信心所感染,深吸一口气,用力点了点头,脸上重新焕发出光彩:“师弟所言极是!是为兄一时被传言所惑,失了方寸。多谢师弟点醒!对,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我们这就去温书!”

看着赵修远重拾斗志,陈彦微微一笑。然而,他心中清楚,**这道策问题,绝非简单套用书本知识就能应对,更需要独立的思考和恰当的发挥。一股无形的压力,依然笼罩在所有听闻此事的考生心头。院试这一关,注定不会平静。

------

喜欢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请大家收藏:()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