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逃生三国 > 第11章 贤卿说得对

逃生三国 第11章 贤卿说得对

作者:懒先生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14 16:05:48 来源:全本小说网

汴梁春寒料峭,紫宸殿的铜鹤香炉吞吐着龙脑香,却驱不散殿内的肃杀之气。赵祯握着《论语》批注的手微微发颤,眼前跪着的少年正是包拯的亲侄子包勉——半月前他绕过开封府,直接下旨召这孩子入宫伴读。

"陛下可知,"殿外惊雷炸响,包拯玄色官袍上还沾着雨水,一步一叩撞开殿门,"您一道口谕,险些要了臣嫂半条命!"他铁面染着寒霜,乌纱帽上的长翅随着剧烈喘息晃动,"嫂娘卧病在床,以为是包勉犯了死罪,当场昏厥!"

赵祯霍然起身,御案上的朱砂笔滚落:"包卿误会了!朕只是见包勉聪慧,想......"

"想试探臣的私心?"包拯猛地扯开官服前襟,露出内里打满补丁的中衣,"臣七岁丧母,是嫂娘用米汤把臣喂活!如今您不经臣手召走包勉,与谋人性命何异!"他腰间的龙头铡纹玉佩撞在青砖上,发出清越却刺耳的声响。

殿内文武百官屏息噤声。赵祯望着包拯通红的眼眶,忽然想起三年前包拯在黄河决堤时,也是这样红着眼眶连审十七日贪官。此刻少年包勉跪在一旁瑟瑟发抖,怀里还紧紧抱着未写完的课业。

"朕......朕不知包卿家中......"赵祯喉头发紧,突然想起包拯每日寅时上朝,申时又回开封府断案,从未提过家中有需要侍奉的长辈。

"陛下若要英才,"包拯突然重重叩首,额角撞出血痕,"臣愿举荐天下饱学之士!但求陛下收回成命,放包勉回家!"

雨声愈发急促。赵祯望着地上蜿蜒的血迹,忽然想起自己幼年丧母,由太后抚养长大的岁月。他快步走下玉阶,亲自扶起包拯:"是朕孟浪了!即刻命太医随包卿回府,朕......朕也亲自去给老夫人赔罪!"

当赵祯的龙辇停在包府门前时,檐下的纸灯笼在风雨中摇晃。他捧着太医院的名贵药材跨过门槛,正听见内室传来包嫂虚弱的声音:"勉儿没事就好......可别冲撞了陛下......"

赵祯的脚步顿住,回头看向跟在身后的包拯。只见那素来铁面无情的御史中丞,此刻正望着内室方向,抬手悄悄抹了把脸。

雨幕将包府中庭浇得白茫茫一片,青石板上积起的水洼倒映着赵祯明黄龙袍的残影。包拯撑着廊柱缓缓起身,额角被门槛磕出的血痕还在渗血,与檐角滴落的雨水混在一起,在粗布衣襟洇出深色痕迹。

赵祯捧着太医院的药箱僵在廊下,鎏金箱角硌得掌心生疼。方才他带着御医疾步入院时,正撞见包拯跪在昏迷的嫂子床前,将头埋在布满补丁的被褥间,那从未有过的慌乱模样,此刻还刺得他眼眶发烫。

"陛下既知臣嫂如母,"包拯忽然抬起头,雨水顺着他棱角分明的下颌线坠落,眼底翻涌的怒潮几乎要冲破铁面,"为何还要......"话音戛然而止,两人的目光在雨帘中轰然相撞。

赵祯本能地后退半步,后背撞上雕花廊柱。他见过包拯在朝堂上直面权臣的冷冽,见过他在刑场铡奸佞时的果决,却从未见过这般带着血丝的眼睛——像被人剜去心头肉般的痛,又混着对君上的失望与质问。

檐角铜铃在风中乱响,惊起廊下避雨的麻雀。包拯粗重的喘息声混着雨声,每一下都似敲在赵祯心上。皇帝攥着药箱的手指关节发白,突然想起幼年被狸猫换太子时,也是这样不敢直视救命恩人的眼睛。

"包卿......"赵祯张了张嘴,却被包拯转身离去的袍角扫碎话语。看着那道玄色身影消失在雨幕中,他低头瞥见药箱边缘蹭上的血迹,忽然觉得这象征圣意的鎏金,烫得他再也捧不住。

雨势渐歇,檐角垂落的水珠砸在青石板上,溅起细碎水花。赵祯立在廊下,望着包拯背对自己的身影,明黄龙袍的金线在阴云下泛着冷光。他攥着药箱的手指松开又收紧,终于往前半步,喉结艰难地滚动:“此事是朕有欠考量,爱卿说的对。”

包拯握着廊柱的指节骤然发白,粗布衣襟还在往下滴水。他从未想过,天子会在这简陋的包府廊下低头认错。雨声渐疏,远处传来包嫂苏醒后的轻咳,混着公孙策宽慰的低语,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陛下万金之躯,”包拯转身时,铁面已褪去怒色,只剩沉沉疲惫,“若因臣家事惊扰圣驾......”

“不是家事!”赵祯突然提高声音,将药箱轻轻放在廊间石案上,金漆表面倒映着他泛红的眼眶,“是朕忘了,包卿的嫂娘,也是大宋的恩人。”他想起方才在屋内,看见老妇人枕边放着包拯幼时的旧书,线装书角被摩挲得发亮,“若没有她含辛茹苦,哪来今日的包青天?”

廊外的玉兰树抖落满身水珠,几片残瓣飘落在药箱盖上。包拯望着天子郑重的神色,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在刑场下跪求他铡杀亲侄的少年皇帝。时光流转,两人都已不再年少,唯有这君臣相知的情义,在风雨中愈发清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逃生三国请大家收藏:()逃生三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臣替嫂娘,谢过陛下。”包拯撩袍跪谢,额头触到湿润的青砖时,听见头顶传来赵祯伸手搀扶的衣袂声。天光穿透云层,将两道身影笼罩在柔和的光晕里,远处包府的炊烟袅袅升起,与天边初现的虹光融作一片。

雨霁初晴,包府廊下青苔泛着水光,赵祯指尖摩挲着药箱上的鎏金纹路,忽然朗笑出声:"当今大宋,能有希文、宽夫、君实与希仁,实乃大宋幸事。"话音未落,檐角残珠坠落,在石案上溅起晶莹水花。

包拯刚要起身的动作微微一顿,铁面下泛起几分怔忪。范仲淹的忧乐之叹、富弼的安邦之策、司马光的治世之学,此刻与自己的名字并列,竟让这位素来铁面的御史中丞喉头微哽。他望着天子袍角绣着的十二章纹在风中轻扬,忽然想起昨夜雨中,自己怒闯紫宸殿时几乎要掀翻乌纱的冲动。

"希文刚直敢谏,宽夫老成谋国,君实博古通今,"赵祯俯身拾起一片飘落的玉兰,花瓣上的水珠折射出细碎光芒,"而希仁......"他将玉兰花轻轻放在药箱上,"是朕的明镜,是大宋的脊梁。"

廊外传来包嫂与包勉说话的声音,带着劫后余生的温软。包拯望着庭院中沾着雨水的菜畦,想起方才天子在母亲榻前躬身问安的模样,铁甲般的心防悄然松动。原来这九重宫阙里的少年天子,早已不是当年刑场上含泪求他铡侄的孩童,而是真正懂得社稷根基在何处的明君。

"臣等唯有竭股肱之力,"包拯再次拜倒,额头触到尚带潮气的青砖,"以报陛下知遇之恩。"远处开封府的鼓角声隐约传来,惊起一树新晴,玉兰花瓣纷纷扬扬落在君臣肩头,宛如撒了满庭的星子。

赵祯话音刚落,廊外梧桐树影忽然剧烈摇晃,一道裹挟着风雨寒气的苍老声音穿透霁色:“陛下不是最讨厌老臣啰嗦么?”

包拯猛地转身,只见范仲淹拄着竹杖立在月洞门前,蓑衣上还往下淌着水珠,灰白胡须被风吹得凌乱。这位三起三落的老臣眯起眼睛,浑浊却锐利的目光先扫过包拯额角的血痕,又落在赵祯沾满泥污的龙袍下摆上。

“希文......”赵祯下意识后退半步,像极了当年在垂拱殿被当面斥责时的模样,“朕......”

“陛下说有希文幸甚?”范仲淹甩开竹杖,任由它“哐当”撞在廊柱上,溅起的泥水在金砖上洇开,“老臣倒记得,庆历四年那个雨夜,陛下摔了御案上的《答手诏条陈十事》,说希文是‘迂阔之臣’!”他猛地扯开蓑衣,露出里头打着补丁的官服,“如今又说幸甚?”

廊下死寂如坟。包拯握紧腰间的铡刀纹玉佩,想起庆历新政失败时,范仲淹被贬出京那日,汴京城的百姓自发在城门口摆满米粥。此刻老臣通红的眼眶,与赵祯躲闪的目光在空中相撞,惊起檐下两只寒鸦。

“朕知错了!”赵祯突然跪倒在湿漉漉的青砖上,明黄龙袍瞬间浸透,“当年新政夭折,朕......朕愧对希文一片苦心!”他抬头时,额前碎发已被雨水黏在脸上,“今日召包勉之事,也是朕操之过急!”

范仲淹颤抖着扶住廊柱,指节将朱漆都要抠落。远处开封府的暮鼓声隐约传来,惊得他想起邓州花洲书院的朗朗书声。良久,他弯腰捡起竹杖,在青砖上重重一顿:“陛下若还记得‘先忧后乐’四字,老臣这把老骨头,便是再啰嗦个十年......”沙哑的声音突然哽咽,“也值了!”

暮春的风卷着落花掠过廊下,赵祯的龙袍已被青砖洇透,凉意顺着脊背爬上心头。他望着范仲淹鬓角的霜雪,忽然想起这位老臣第一次进宫时,自己还是个在御花园追蝴蝶的孩童。

“当初是朕年幼,愧对贤臣。”皇帝的声音里带着哽咽,指尖紧紧攥住范仲淹蓑衣的边角,“先忧后乐,老成之言。朕操之过急了......”话音未落,一滴泪砸在青砖上,与包拯方才的血痕重叠。

范仲淹的竹杖在地上划出细碎纹路,像是在汴河冰面上写谏书的模样。他看着眼前这个已过而立之年的君主,想起庆历年间那个在殿上摔碎茶盏的少年,终究是长大了——只是这成长的代价,来得太过沉重。

“陛下可知,”老臣忽然蹲下身,用袖口替赵祯擦去泪痕,粗布触感带着治河工地的泥沙,“当年在应天书院,老臣教诸生读《汉书》,最常说的便是‘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他的拇指抚过皇帝眉骨,那里有块幼时跌伤的淡疤,“如今陛下肯认错,便还是大宋的好天子。”

包拯立在一旁,铁面下的神情早已软成春水。他见过范仲淹在边塞城头饮冰卧雪,见过赵祯在太庙里对着列祖列宗画像彻夜不眠。此刻廊下三人,像是撑起大宋的三根梁柱,虽历经风雨,却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

“希文......”赵祯抓住老臣的手,掌心的茧子硌得他眼眶更热,“朕要重修庆历新政,这次......这次定不让你失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逃生三国请大家收藏:()逃生三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范仲淹忽然笑了,笑容里有苦涩,更有欣慰。他捡起地上的竹杖,在夕阳里划出一道亮线:“老臣啊,早就等着陛下这句话。不过在此之前——”他斜睨着包拯,“先让包大人给陛下讲讲,他嫂子熬的鲤鱼汤,比太医院的金疮药还管用!”

廊下响起低低的笑声,惊起满树栖鸦。暮色渐浓,赵祯望着两位重臣的身影,忽然觉得这汴梁的春天,从未如此温暖过。

暮色漫过包府飞檐时,赵祯的声音忽然沉如铁石:"朕平定北地,西夏李氏已降,朕许他只诛首恶,其余不论。契丹耶律献公主并顺表,归还除幽州外全部领地。"他松开范仲淹的手,指尖抚过腰间龙纹玉佩,"如今幽州在女真手中,只待开春冰雪融化,剿灭女真残孽——在今冬杀我宋军一人,开春必戮女真十倍贱民!"

包拯的铁面骤然绷紧,腰间铡刀纹玉佩与青砖相撞发出脆响:"陛下!幽州百姓皆我大宋子民,若行屠城之策......"

"包卿难道忘了?"赵祯霍然转身,龙袍上的金线在暮色中泛着冷光,"去岁冬至,女真屠城三日,将幽州孩童堆成京观!"他猛地扯开衣领,露出锁骨间暗红胎记,形状竟与传说中传国玉玺的螭纹分毫不差,"此仇不报,朕有何面目面对列祖列宗?"

范仲淹的竹杖重重顿在青砖上,惊落檐下残花:"陛下欲成秦皇汉武之功,老臣不谏。但望陛下记住——"他抬手蘸着廊柱上未干的雨水,疾书"止戈为武"四字,"真正的王者,是让敌人不敢再犯,而非以杀止杀!"

赵祯盯着湿痕渐淡的字迹,忽然想起澶渊之盟时,真宗皇帝在阵前颤抖的双手。远处传来更夫梆子声,惊得他想起虎牢关冻死的三万将士,他们的父母妻儿至今仍在城墙下哭灵。

"朕意已决。"他转身走向停在府外的龙辇,明黄伞盖在暮风中猎猎作响,"开春之后,命希仁为监军,随朕亲征幽州。"话音未落,瞥见包拯袖中露出一角《洗冤集录》,书页间夹着的,正是虎牢关将士的绝笔血书。

包拯望着皇帝渐远的背影,忽然想起方才在廊下,赵祯为包嫂拭去药渍时的温柔模样。铁面下的眉头越皱越紧,他知道,这位少年天子终究要在仁君与雄主之间,走出一条鲜血与白骨铺就的路。而自己,唯有握紧手中的惊堂木,在这乱世中,为苍生守住最后一丝清明。

喜欢逃生三国请大家收藏:()逃生三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