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天朝魂 > 第122章 祸水东引,咸阳逐客

天朝魂 第122章 祸水东引,咸阳逐客

作者:蓝兰预雨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1-03 11:30:55 来源:全本小说网

1,祸水东引,咸阳逐客(公元前237年,咸阳城)

主要事件: 郑国渠“疲秦”阴谋败露,秦王政震怒但最终被郑国说服继续修渠。秦国宗室贵族借机煽动排外情绪,要求驱逐所有非秦国籍贯的“客卿”,矛头直指在秦国占据要职的各国人才。秦王政在盛怒和宗室压力下,下达了“逐客令”。

郑国那句“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的呐喊,如同惊雷般在章台宫回荡,暂时压下了秦王嬴政沸腾的杀意。嬴政胸腔剧烈起伏,死死盯着阶下那个被捆绑却昂首挺胸的水工。理智与怒火在他脑中激烈交锋:杀了这个间谍,固然解恨,但十年之功毁于一旦,那四万顷沃野良田也将化为泡影!这个诱惑太大了!

“押下去!严加看管!”嬴政最终从牙缝里挤出命令,没杀郑国,但也没说继续修渠。郑国被拖出大殿,留下死寂的朝堂和心思各异的群臣。

然而,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以宗室重臣昌平君、昌文君(皆为楚系外戚,但与本土宗室利益一致)为首的秦国保守势力,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视那些占据高位、手握实权的“客卿”(非秦国籍贯的官员)为眼中钉肉中刺,认为这些外来者抢了本该属于老秦贵族的权位和利益。郑国事件,成了他们最好的弹药!

几天后,宗室贵族们集体发难。章台宫内,气氛比郑国受审时更加凝重压抑。

“大王!”昌平君率先出列,声音沉痛激昂,“郑国一事,触目惊心!此等狼子野心之徒,竟能蒙蔽圣听,耗费我大秦十年血汗!此皆因‘客卿’泛滥,良莠不齐所致啊!”(史载宗室借郑国事件发难)

“昌平君所言极是!”昌文君立刻附和,“想我大秦,自孝公以来,商君(鞅)、张仪、范雎等客卿,确有功绩。然今时不同往日!山东六国(指崤山以东诸国),亡我之心不死!如郑国之流,以利诱之,实为间谍者,岂在少数?!”

他环视朝堂,目光刻意扫过几位明显是外来面孔的大臣,继续煽动:“客卿者,无根之萍!其心必异!今日有郑国修渠疲秦,明日焉知不会有人统兵误国、执政法坏?!长此以往,我大秦根基危矣!”

宗室贵族们纷纷跪倒,齐声高呼:

“大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请驱逐所有客卿,肃清国政!”

“驱逐客卿!永绝后患!”

“请大王为老秦人做主!还我大秦朗朗乾坤!”

年轻的秦王嬴政端坐王位,脸色铁青。郑国事件带来的羞辱感和对被欺骗的愤怒尚未消退,此刻又被宗室描绘的可怕前景所冲击。他脑海中闪过吕不韦(已被罢黜)权倾朝野的影子,闪过郑国那张看似忠厚实则“包藏祸心”的脸。愤怒的火苗再次被点燃,烧灼着他的理智:是啊!这些外来者,谁知道他们心里真正向着谁?留着他们,岂不是在身边埋下无数个“郑国”?!

嬴政猛地站起,玄色袍袖带起一阵冷风,声音如同金铁交鸣,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传寡人令!即日起,驱逐秦国境内所有六国客卿! 无论官职高低,有无过错,限十日之内,收拾行装,离开秦国!胆敢延误滞留者,以通敌论处!”

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 “逐客令” !一道冷酷无情的王命,如同一把巨大的扫帚,要将所有为秦国流血流汗的外来人才,粗暴地扫出函谷关!

逐客令一出,整个咸阳城瞬间陷入一片混乱和恐慌!

驿馆内外: 被勒令离开的客卿们面色惨白,或愤怒捶胸,或掩面哭泣。他们中有为秦国制定律法的法学之士,有训练新兵的将领,有掌管文书档案的文吏,更有像李斯这样身居高位(时任长史,掌管文书及重要档案,是秦王近臣)的重臣。 “天亡我也!苦心经营多年,一朝尽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客卿瘫坐在地,老泪纵横。 “秦人何其薄情!我为秦国殚精竭虑,竟落得如此下场!”一位武将悲愤地砸碎了手中的酒杯。

城门之下: 车马拥堵,人声鼎沸。被迫离境的客卿及其家眷,带着简单的行囊,在秦国士兵冷漠甚至带着敌意的目光注视下,排着长队等待出城。哀叹声、咒骂声、孩童的啼哭声交织在一起,昔日繁华的咸阳城门口,弥漫着末日般的凄凉。

街头巷尾: 一些本土秦人拍手称快:“早该如此!好位置都让外人占了!”“谁知道这些外乡人安的什么心?”但也有理智的商人摇头叹息:“糊涂啊!没了这些能人,生意怎么做?秦国怕是要元气大伤喽!”

在这群狼狈离境的人群中,一个身影格外落寞,却又隐隐透着一股不甘的火焰。他便是李斯,来自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时任秦国长史,位高权重,是秦王身边重要的谋臣和文胆。此刻,他也收到了冰冷的驱逐令。

李斯站在驿馆的窗前,望着窗外混乱的街景,面色沉静如水,但紧握的拳头指节已捏得发白,微微颤抖着。他本是楚国小吏,不甘平庸,辞别恩师荀子时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他西入强秦,凭借过人的才华和敏锐的政治嗅觉,从吕不韦门客一步步爬到秦王近臣的位置,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心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天朝魂请大家收藏:()天朝魂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十年心血……十年经营……就因为一个郑国,就要将我李斯,将所有客卿的努力,尽数抹杀?”一股巨大的屈辱感和冰冷的绝望感几乎将他吞噬。秦王那冷酷的逐客令,像一把尖刀捅进了他的心脏。难道自己纵横捭阖的理想,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就要这样灰溜溜地终结在离开秦国的路上?

【本章启示】 恐惧与偏见(宗室对客卿的排斥)容易在危机时刻(郑国案)演变为非理性的群体排斥(逐客令),伤害真正的人才与核心竞争力。这警示我们:面对问题需精准施策(如审查可疑者),而非一刀切地排斥外部力量(客卿);封闭排外(驱逐人才)只会走向衰败,开放包容才有生机。

2:绝笔谏书,孤注一掷(公元前237年,咸阳驿馆)

主要事件: 李斯被驱逐,踏上离秦之路。行至途中(如骊山附近),巨大的不甘和对秦国未来的忧虑促使他停下脚步。在简陋的驿馆中,他彻夜未眠,以竹简为剑,以心血为墨,写下了那篇震古烁今的《谏逐客书》。

通往函谷关的官道上,尘土飞扬。李斯坐在一辆简陋的牛车上,随着颠簸摇晃。家眷沉默不语,气氛压抑得如同铅块。车窗外,是秦国关中熟悉的沃野景象,初夏的绿意本该充满生机,此刻在李斯眼中却一片灰暗。

牛车吱呀呀地走着,离咸阳越来越远,距离他梦想破碎的终点——函谷关越来越近。每远离咸阳一步,李斯的心就往下沉一分。过往的片段不受控制地在脑海中翻腾:

初见秦王时,自己那份《论统一书》如何令年轻的君王心潮澎湃;

在秦王书房,君臣二人如何挑灯夜战,商讨削弱六国的奇谋;

自己呕心沥血为秦国制定的律法条文,如何被推行全国;

还有那横扫**、一统天下的宏伟蓝图,自己曾深信不疑,并甘心为之肝脑涂地……

“不!不能就这样走!”一个声音在李斯心底呐喊,越来越响亮。“秦国若真驱逐所有客卿,无异于自断臂膀!宗室那帮庸碌之辈,守成尚可,开拓进取、扫平六国,他们行吗?!秦国耗费百年积累的强盛之势,岂非要毁于一旦?!我李斯个人的得失荣辱是小,秦国这艘即将驶向统一彼岸的巨轮若因此触礁沉没,才是千古憾事!”

想到此,一股热血直冲顶门!强烈的使命感和孤注一掷的勇气瞬间压倒了恐惧和绝望。他不是为了乞求留下个人官位,他是为了秦国的未来!为了那个即将实现的、前所未有的伟大帝国!

“停车!”李斯猛地掀开车帘,对车夫喝道。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随行的仆役和家眷都愕然地看着他。

“老爷,您这是……”

“找最近的驿馆!停下!我要上书!”李斯目光灼灼,仿佛燃烧着两团火焰。

骊山脚下,一处破旧的驿馆。李斯包下了一个简陋的房间。他顾不上旅途劳顿,立刻吩咐仆役:“快!取我的笔墨竹简来!要最好的!多点几盏灯!”

昏黄的灯光下,李斯跪坐在草席上,摊开一卷卷空白的竹简。他深吸一口气,闭上双眼,平复着激荡的心绪。当他再次睁开眼时,眼中只剩下磐石般的坚定和如火的激情。他提起笔,饱蘸浓墨,悬腕于竹简之上。千钧一发,在此一举!他要写一篇足以打动铁血秦王、足以扭转乾坤的雄文!

笔落竹简,力透简背: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臣听说官员们商议驱逐客卿,我个人认为这是错误的!)——开篇单刀直入,直指核心,毫无迂回!

他深知秦王性格,雄辩必须建立在无可辩驳的铁证之上!他开始梳理秦国的崛起史,如数家珍般列举那些来自异国、却为秦国强大立下不世之功的杰出客卿:

戎人由余: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当年秦穆公寻求人才…在西边的戎地得到了由余)。由余帮助穆公征服西戎,开地千里。

虞人百里奚: “东得百里奚于宛…”(在东边的宛地得到了百里奚)。百里奚被五张羊皮赎回,辅佐穆公称霸西陲。

宋人蹇叔、晋人丕豹、公孙支: “…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这些贤才聚集穆公麾下,使秦国开始强大。

卫人商鞅(公孙鞅):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秦孝公采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百姓因此富足,国家因此强盛,百姓乐于为国效力,诸侯亲近归附…)。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强盛的根基!

魏人张仪: “惠王用张仪之计…遂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秦惠文王采用张仪之计…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使他们向西臣服秦国…)。张仪连横破纵,为秦国东出扫清障碍。

魏人范雎: “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秦昭襄王得到范雎…加强了王室的权力,遏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像蚕吃桑叶般逐步侵占诸侯土地,使秦国奠定了帝王之业…)。范雎“远交近攻”,强化君权,战略清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天朝魂请大家收藏:()天朝魂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写完这些光辉的名字和功绩,李斯的笔锋更加激昂: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假使当初这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接纳,疏远这些贤士而不任用,这就会使秦国既得不到富强的实惠,也得不到强大的名声!)—— 这是对逐客令最直接、最有力的历史拷问!

接着,李斯笔锋一转,从历史转向现实,用秦王最熟悉的“珍宝”做比喻: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侯珠、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悦)之,何也?” (如今陛下您获取了昆仑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这样的珍宝,垂挂着夜光珠,佩戴着太阿宝剑,乘坐着纤离宝马,竖立着翠羽装饰的凤旗,架设着灵鼍皮制的大鼓…这几样珍宝,秦国一样都不出产,可陛下您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名马)不实外厩…” (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用,那么…夜光璧就不会装饰在您的朝廷,犀角象牙制成的器物就不会成为您的玩好,郑国、卫国的美女就不会充满您的后宫,而駃騠那样的骏马也不会充实您的马厩…)

“夫击瓮叩缶(秦地简陋乐器),弹筝搏髀(拍大腿打拍子),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指郑卫之地优美音乐)…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敲打瓦罐瓦器,弹着秦筝,拍着大腿打拍子,呜呜呀呀唱着歌来使耳朵感到快活的,这才是真正的秦国音乐;而郑国、卫国…那些优美动听的音乐,是别国的音乐。如今您抛弃敲打瓦罐瓦器而听郑卫之音…这是为什么呢?无非是为了当时听着痛快,看着舒服罢了!)—— 这段比喻精妙绝伦!秦王您享用的珍宝、美色、音乐,哪一样是秦国本土所产?您不排斥这些“外来物”,为何偏偏排斥“外来人才”?

至此,李斯的雄辩达到了顶峰,掷地有声地道出了千古名句: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臣听说土地广阔粮食就多,国家广大人口就众,军队强盛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土壤,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挑剔细小的水流,所以才能成就它的深广;君主不排斥众多的百姓,所以才能彰明他的德行!)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因此土地不分东南西北,百姓不分本国异国…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啊!)

“今乃弃黔首(百姓)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如今您却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国,驱逐宾客去帮助诸侯成就功业,使得天下的贤士退缩而不敢西来,止步不敢进入秦国,这就是所谓的‘借武器给敌人,送粮食给盗贼’啊!)—— 逻辑推向极致:逐客令不仅是自毁长城,更是资敌弱己!

最后,李斯发出振聋发聩的警告: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物品不出产于秦国,但值得珍视的有很多;贤士不出生于秦国,但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客卿去帮助敌国,损害自己的人民去增加仇敌的力量,对内使自己虚弱,对外又在诸侯中结怨,这样下去,要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

洋洋洒洒,一气呵成!李斯忘却了时间,忘却了疲惫,眼中只有笔下流淌的文字,心中只有那份扭转乾坤的信念。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衫,手指磨出了血泡,他浑然不觉。当天边泛起鱼肚白时,李斯终于写完了最后一个字。他放下笔,长长舒了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他小心翼翼地卷起这捆沉甸甸的竹简,上面凝聚着他全部的才智、勇气和对秦国未来的期冀。

“来人!”李斯声音沙哑却透着决绝,“将此书,火速送往咸阳!呈递大王!记住,不惜一切代价,务必送到!”

【本章启示】 李斯在绝境中迸发出的力量源于两点:对理想的执着(统一抱负决不放弃)与对核心问题的洞察(人才关乎国运)。这警示我们:**身处低谷时,勿陷于自怜怨愤(李斯的不甘化为行动),而应聚焦核心价值创造(谏书的价值);…………

喜欢天朝魂请大家收藏:()天朝魂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