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 > 第22章 绣典刊印,天下传习

半隐之约既定,心中便似有了锚,任京城秋深冬近,风起云涌,靖安王府内却始终萦绕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宁和与期待。

苏清辞将绣坊与绣院庶务逐步交托,愈发专注于梳理自身绣艺心得,偶尔与萧惊寒对着舆图商讨别院选址,日子过得从容而充实。然而,这份即将到来的闲适,并未冲淡另一件关乎她心血、亦关乎大靖绣艺未来的大事所带来的激动与期盼——那部凝聚了无数人智慧与汗水的《大靖绣典》,终于要正式刊印,走向天下了。

文华殿御览、皇帝亲口赞誉并下旨刊印之后,司礼监与翰林院便以最高的规格与效率,接手了这项浩大的工程。由皇家内库直接拨付的巨额资金,确保了刊印过程不受丝毫掣肘。京城最负盛名的“集贤书局”承接了雕版与印刷之责,其内汇聚了天下顶尖的刻工、印匠与装帧师傅。

这一日,天光未亮,苏清辞便已起身。不同于往日去绣院或编纂馆,她今日的目的地,是位于京城东南角的集贤书局。萧惊寒知她心中挂念,早已备好马车,亲自陪同。

马车辘辘行驶在尚未完全苏醒的街道上,清冷的空气中夹杂着隐约的墨香与木材气息,越靠近书局,这股味道便越是浓郁。抵达之时,只见书局内外灯火通明,人影幢幢,虽忙碌异常,却秩序井然,仿佛一部精密仪器在无声运转。

书局的掌印太监早已候在门前,见到二人,连忙躬身引路。穿过数重院落,来到最深处也是最大的一个工坊。甫一踏入,苏清辞便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

但见宽敞若殿宇的工坊内,数百名匠人各司其职,鸦雀无声,唯有刻刀划过梨木的沙沙声、棕刷蘸墨的轻响、以及宣纸翻动的细微哗啦声交织成一片独特的韵律。空气中弥漫着梨木的清香、松烟墨的醇厚以及新纸的草木气息,浓郁得几乎化不开。

左侧区域,是雕版之所。数十位白发苍苍或正当盛年的刻工,正伏在宽大的案台上,就着明亮的灯烛,屏息凝神,运刀如飞。他们手下,是打磨得光滑如镜的坚硬梨木板,板上反贴着由翰林院画工精心誊绘、字体端庄秀雅的《绣典》文稿。刻工们需依样将文字与图示一丝不苟地刻成阳文,每一笔、每一画,皆需深浅合宜,清晰流畅,不容半分差错。

苏清辞驻足细观,只见一位老刻工正雕刻《纹样图谱卷》中一幅繁复的“缠枝牡丹”图,那花瓣的翻卷、叶脉的走向,在他枯瘦却稳定的手指下,被赋予了木头上永恒的生命,其精细程度,竟不亚于绣品本身。

中间区域,是印刷之场。数十架巨大的木质印刷机排列整齐,健壮的工匠两人一组,默契配合。一人用棕刷将调制得浓淡恰到好处的上好松烟墨均匀刷于雕版之上,另一人则将裁切整齐、质地绵韧的官造宣纸小心覆盖其上,再用干净的长刷在纸背轻轻拂拭,确保每一处细微的纹路都能清晰着墨。随后,纸张被揭起,墨迹未干的新鲜书页便被转移到一旁悬垂的细绳上,如同万千旌旗,无声宣示着文明的传承。那刚刚印就的书页,墨色乌黑铮亮,图文清晰饱满,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右侧区域,则是校对与装帧之处。印好的书页经过自然阴干,便有专门的校对人员,手持原稿,逐字逐图进行比对,确保无一错漏。确认无误后,便交由装帧师傅。线装、包角、覆面、题签……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最终,一套套以深蓝色绸缎为面,以杏黄色签条标注卷名,以丝线精心缝钉的《大靖绣典》,便如同即将出征的将士,整齐码放,散发出庄重而典雅的浩瀚气息。

掌印太监捧起刚刚装订完成的第一套《绣典》,恭敬地呈到苏清辞面前。她伸出微颤的手,轻轻抚过那光滑冰凉的缎面,指尖依次掠过《绣史源流考》、《技法师承卷》、《纹样图谱卷》……直至最后的《融合创新卷》。翻开书页,熟悉的文字与图谱跃然纸上,那不仅是冰冷的印刷品,更是无数个日夜的呕心沥血,是四方绣娘的智慧结晶,是她与芸娘、春桃、诸位编修、乃至每一位参与其中的绣艺大家共同走过的岁月烙印。

墨香扑鼻,恍惚间,她仿佛又回到了编纂馆内那灯火通明的夜晚,听到了各地绣娘演示技法时的热烈讨论,看到了火灾之夜众人奋力抢救绣样的惊心动魄……

“王妃,陛下有旨,首批刊印的一千套《绣典》,将即刻由兵部快马驿站,分送天下各州府官学、指定大型绣坊,以及……‘巾帼绣院’各处分院。”掌印太监的声音将她从回忆中拉回。

苏清辞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翻涌的激动,郑重颔首:“有劳公公,务必确保送达无误。”

“王妃放心,此乃皇命,无人敢怠慢。”

就在《绣典》于集贤书局内紧锣密鼓刊印、装订的同时,通往大靖各州府的官道上,一场规模空前的文化输送已然启动。骑乘着矫健驿马的兵士,背负着以油布严密包裹、象征着绣艺圣典的书籍,如同怀抱绝世珍宝,日夜兼程,驰骋在广袤的国土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请大家收藏:()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消息如同春风,早已先于书籍本身,传遍了天下绣艺界。无数绣娘、绣坊主、乃至对绣艺感兴趣的文人雅士,皆翘首以盼,等待着这部传说中的巨着降临。

半月之后,江南苏州,历史最悠久的“锦绣阁”内。

年过七旬、被誉为苏绣泰斗的沈老夫人,在儿孙的搀扶下,颤抖着双手,接过了由知府大人亲自送来的、以明黄绸缎包裹的《大靖绣典》。当她翻开那厚重的《技法师承卷》,看到其中详尽图解、连她都有些模糊的几种古老“水路针法”被清晰记录时,浑浊的老眼中顿时涌出热泪,喃喃道:“有了此书,后人……后人再也不用像老身当年那般,为学一针半法而苦苦求索,甚至抱憾终生了!功德无量,功德无量啊!”

几乎同时,蜀地成都,最大的蜀绣工坊“彩云间”。

坊主与数十位顶尖绣娘围坐一堂,屏息凝神地翻阅着刚送达的《纹样图谱卷》与《地域流派卷》。当她们看到不仅蜀绣独特的“晕针”、“铺针”被系统归纳,连一些濒临失传的“衣锦纹”也被收录其中,更看到了苏绣的细腻、粤绣的华贵、湘绣的写意……一种前所未有的开阔视野冲击着她们。一位年轻绣娘忍不住惊叹:“原来……绣艺的世界如此之大!再不能坐井观天了!”

岭南广州,专营粤绣外销的“宝华坊”内。

精明的东家捧着《绣典》,如获至宝。他不仅看到了提升自家绣品技艺的路径,更从《品鉴收藏卷》与《融合创新卷》中嗅到了巨大的商机。“快!照着这上面的新式融合图样,先试做一批!波斯和大食的商人,定会喜欢!”他激动地吩咐下去。

而在西北,白水河畔已然发展壮大的“织云绣艺学堂”。

林秀与她的学员们,身着融合了部落与中原风格的服饰,庄重地迎接了来自京城的“厚礼”。当她们在《绣典》中找到了专门记录她们“绞股针”、“结粒缀绣”以及那些独特沙漠纹样的章节,并看到其与中原各大流派并列时,所有织云部的绣娘都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是一种被承认、被尊重、被纳入宏大文明谱系的巨大荣耀。

林秀抚摸着书页上熟悉的纹样,对学员们坚定地说:“看,我们的技艺,也是这壮丽山河的一部分!我们要学得更多,绣得更好,不能给《绣典》抹黑!”

至于那些遍布各州的“巾帼绣院”分院里,景象更是热烈。

这套《绣典》直接被定为最高级别的教材,姑娘们争先恐后地借阅、抄录、研习。她们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技艺精华,眼中闪烁着对更广阔天地的向往与征服欲。

一位来自寒门的学员紧紧抱着《绣典》,对同伴说:“有了它,我们就能站在无数前辈的肩膀上,看得更远,飞得更高!”

《大靖绣典》的刊印与传习,如同一场浩荡的春风,吹遍了大靖的每一寸土地,唤醒了一座座沉寂的绣艺殿堂,点燃了一盏盏渴求知识的明灯。它打破了地域的隔阂与门户的偏见,使得最偏远的绣娘,也能窥见国家级的技艺精华;它确立了标准与典范,使得绣艺传承有了清晰的路径与依据;它更激发了无数人的灵感与创造力,为未来绣艺的百花齐放,埋下了最深沉的种子。

皇宫之内,皇帝萧景澜看着各地呈报上来的、关于《绣典》送达后引发热烈反响的奏章,龙心大悦,对身旁的内侍监感叹道:“皇婶此举,真乃功在千秋!一部《绣典》,胜似十万雄兵!它凝聚的是人心,传承的是文明,夯实的是我大靖文化自信的根基!”

靖安王府中,苏清辞也陆续收到了来自天南地北的信件与口讯。有昔日编纂馆同僚的祝贺,有各地绣艺大家的感激,更有绣院学员们兴奋的分享。她坐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一封封仔细阅读,脸上洋溢着欣慰而满足的笑容。

萧惊寒走进来,将一杯热茶放在她手边,看着案头那堆积的信件,以及她脸上那发自内心的光彩,缓声道:“看来,这《绣典》比我们想象的,走得更远。”

苏清辞抬起头,眼中光芒璀璨,如星河倒映:“是啊,它已经不再属于我个人,甚至不再仅仅属于编纂它的那些人。它属于天下所有拿起针线的女子,属于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明。它的使命,才刚刚开始。”

她走到窗边,望向南方,那里是他们选定的、位于太湖之滨的别院方向。心中那份对半隐生活的憧憬,与眼前这《绣典》传习天下的盛况交织在一起,非但不觉矛盾,反而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和谐。个人的宁静与技艺的广传,如同经纬交织,共同绣绘着这“靖安”盛世最为瑰丽的文化图景。

绣典既出,天下传习。文明的薪火,自此有了最坚实的载体,必将代代相传,光耀千秋。

喜欢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请大家收藏:()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