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 > 第十四章 项羽分封诸侯:刚愎自用,纷争渐起

一、破秦背景与项羽崛起

秦朝末年,秦始皇的统治极为严苛,繁重的赋税、徭役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更是昏庸腐朽,宠信赵高,致使朝政混乱,民怨沸腾。在这样的背景下,陈胜吴广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于大泽乡起义,天下百姓纷纷响应,六国旧贵族也趁机复国,反秦战争的烽火迅速燃遍大地。

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其叔父项梁在会稽郡起兵反秦。项羽自幼胸怀大志,力能扛鼎,且熟读兵书,有着非凡的军事天赋。项梁战死后,项羽接过了领导楚军的重任。在巨鹿之战中,他面对秦军的强大阵容,毅然决然地破釜沉舟,只带三日口粮,以示决一死战的决心。“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正是凭借着这股勇气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率领楚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这一战,不仅让楚军威名远扬,也让项羽成为各路反秦义军的实际领袖,威望达到了顶峰。

巨鹿之战后,项羽乘胜追击,秦军节节败退。他的军队所到之处,秦军望风披靡。而此时的刘邦,正率军从武关攻入关中,秦王子婴无奈之下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入咸阳后,本欲按照楚怀王“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在关中称王。然而,项羽的到来,打破了刘邦的美梦,也为后续的分封诸侯埋下了重重隐患。

二、分封决策过程

项羽进入咸阳后,驻军于鸿门。此时,各路诸侯云集,大家都在关注着战后天下的治理方案。项羽在咸阳宫召集各路诸侯及谋士商议此事,这一场景可谓是风云际会,各方势力怀揣着不同的心思与目的。

项羽虽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在政治上却缺乏长远的规划。他望着咸阳宫的繁华,心中既有对秦朝统治的不屑,又有对自身未来的迷茫。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谋士范增向项羽进言:“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范增深知刘邦的野心,建议项羽趁机除掉刘邦,以绝后患。然而,项羽却因刘邦在鸿门宴上的谦卑表现,以及自己的妇人之仁,错过了这个绝佳的机会。

在分封诸侯的问题上,范增等谋士建议项羽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建立一个稳固且有利于自己的统治秩序。他们认为,应该削弱其他诸侯的势力,将天下的军政大权牢牢掌握在项羽自己手中。例如,可以将刘邦封在偏远之地,使其难以发展壮大;对其他有威胁的诸侯,也应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但项羽对自身的武力过度自信,他认为自己的军事才能足以震慑天下,只要恢复诸侯分封制,便可迅速安定天下。他轻视其他势力的潜在威胁,没有意识到在权力面前,诸侯们的野心是难以满足的。同时,项羽又受到传统分封观念的束缚,认为这是自古以来的惯例,恢复分封制能够顺应人心。他对新兴的大一统集权思想缺乏认知与接纳,没有看到秦朝虽然灭亡,但其一统天下的制度优势在某些方面是值得借鉴的。

在咸阳宫的这场权力博弈中,项羽的犹豫不决与自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既想展现自己的大度,又担心诸侯们的势力过于强大;既想遵循传统,又无法妥善处理各方的利益诉求。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得分封诸侯的决策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三、分封具体安排

(一)十八路诸侯分封详情

1. 汉王刘邦:刘邦本应依据约定封关中,但项羽忌惮其势力,将他封于巴、蜀、汉中之地。巴、蜀地势险要,交通不便,在当时被视为偏远之地。项羽此举意在将刘邦困于一隅,难以有所作为。而关中地区则被封给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位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领有咸阳以西之地;司马欣为塞王,领有咸阳以东至黄河之地;董翳为翟王,领有上郡之地。项羽希望他们能够阻挡刘邦出汉中,然而,关中百姓因章邯等降将导致秦军被坑杀等事件,对他们恨之入骨,他们的统治基础极为薄弱。正如《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入汉中后,萧何劝他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且言“天汉,美称也”,为刘邦在汉中积蓄力量提供了精神支持。

2. 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章邯在巨鹿之战后投降项羽,虽为秦将,但已失去了关中百姓的信任。司马欣曾有恩于项梁,在秦末官场中左右逢源。董翳则是追随章邯投降之人。他们三人虽被封王,但在关中的统治并不稳固。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后,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轻易地突破了他们的防线,关中地区迅速落入刘邦之手。

3. 西魏王魏豹:原魏国贵族,其封地在河东地区。魏豹在楚汉相争中立场摇摆不定,他曾一度归附刘邦,但当刘邦在彭城之战失利后,他认为刘邦大势已去,便又叛离刘邦,试图在项羽与刘邦两大势力间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他这种反复无常的性格,也反映了当时诸侯们在乱世中为求生存与发展而不择手段的普遍心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4. 河南王申阳:因率先攻下河南郡,又在黄河岸边迎接项羽而受封。其封地战略地位重要,是连接关中与关东的要道之一,成为各方拉拢的对象。申阳在受封后,本想凭借自己的封地优势,在楚汉相争中坐收渔翁之利,但在刘邦势力逐渐强大后,他也难以独善其身,最终被刘邦所灭。

5. 韩王韩成:虽为韩王,但项羽因韩成的谋士张良辅佐刘邦,且对韩成势力有所猜疑,将其迁至远离韩国故地的地方,后又杀之,改立郑昌为韩王。这一举措引起了韩国旧臣的强烈不满与反抗。张良一心辅佐刘邦,为刘邦出谋划策,以报项羽杀韩成之仇。例如,在刘邦与项羽的多次交锋中,张良的计谋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如“下邑之谋”,为刘邦扭转战局奠定了基础。

6. 殷王司马卬:原赵国将领,因平定河内郡有功受封。其封地处于赵、魏、楚等国交界,地缘政治复杂,时常面临各方势力的压力与渗透。司马卬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周旋于各诸侯之间,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战争的泥潭。

7. 代王赵歇:原赵王,在项羽分封后被徙至代地。代地偏远,经济相对落后,但赵歇在当地仍有一定的号召力。在后来的诸侯纷争中,陈余迎回赵歇,复立为赵王,赵国又成为楚汉相争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参与了多次战役,如井陉之战中,赵**队与韩信所率汉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8. 常山王张耳:因跟随项羽入关且素有贤名,被封为常山王,领有原赵国的大部分肥沃土地。他与陈余曾为刎颈之交,在反秦战争中并肩作战。然而,在分封时,张耳被封王,而陈余仅被封为侯,两人因利益分配不均反目成仇。陈余心中怨恨,便联合田荣等诸侯反对张耳,引发了诸侯之间的一场混战。这也充分体现了在利益面前,所谓的友情是多么的脆弱。

9. 九江王英布:项羽麾下猛将,作战勇猛,以军功受封。其封地在淮南地区,拥有较强的军事力量。但英布为人反复无常,在楚汉相争中首鼠两端。他先是在项羽麾下效力,后因刘邦使者的游说,以及对自身利益的考量,逐渐倾向于刘邦。在垓下之战中,英布更是率部参战,为刘邦击败项羽立下了汗马功劳。正如《史记·黥布列传》中所记载,英布在楚汉之间的抉择过程充满了利益的权衡与政治的博弈。

10. 衡山王吴芮:在反秦战争中也有一定功绩,其势力范围在江南地区,相对远离中原战火。吴芮在当地治理有方,深得民心。然而在楚汉相争的大格局下,他也难以独善其身。他的女婿英布的种种行为也对他产生了影响。吴芮虽试图保持中立,但在刘邦逐渐占据优势后,他也不得不顺应大势,归降了刘邦。

11. 临江王共敖:原本是楚怀王的柱国,因攻打南郡有功受封。其临江国在长江中游地区,虽地域不算辽阔,但凭借长江天险,在楚汉相争初期保持中立观望态度。共敖死后,其子共尉继位,但最终也被刘邦所灭。

12. 辽东王韩广:原燕王,在分封中被徙至辽东。他对项羽的安排极为不满,认为自己的利益被严重损害。韩广不愿前往辽东,而新燕王臧荼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便举兵攻打韩广,韩广兵败被杀,燕国地区陷入内乱,削弱了自身实力,也为刘邦日后分化瓦解诸侯提供了机会。

13. 燕王臧荼:因追随项羽且战功赫赫而被封为燕王,取代了韩广的地位。但他的王位得来伴随着与韩广的争斗,使得燕国地区陷入内乱。臧荼在楚汉相争中,起初支持项羽,但在看到刘邦势力日益强大后,也审时度势,归降了刘邦。然而,他最终因谋反罪被刘邦所杀,其命运也随着楚汉相争的局势而起伏不定。

14. 胶东王田市:原齐王田儋之子,被封在胶东。项羽为了削弱齐国势力,将齐国一分为三,引发了田氏宗族内部的矛盾与争斗。田市本想听从项羽的安排,前往胶东就封,但他的叔父田荣却不甘心,认为项羽的分封不公,于是在齐地率先发动叛乱,赶走了齐王田都,杀死了胶东王田市、济北王田安,统一了三齐之地,自立为齐王,公然挑战项羽的分封秩序。

15. 齐王田都:因跟随项羽救赵并入关受封,他的统治在齐国面临诸多挑战。他虽有项羽的支持,但在齐国本土缺乏根基,难以得到百姓的拥护。在田荣的叛乱中,他无力抵抗,只好逃往楚国,寻求项羽的庇护。

16. 济北王田安:在项羽渡河救赵时曾攻下济北数城,后被封王。他在济北地区根基尚浅,且处于田氏诸侯纷争的漩涡之中,难以建立稳固的统治。在田荣的攻击下,他很快兵败被杀,其短暂的封王生涯也随之结束。

(二)分封背后的利益考量与矛盾隐患

1. 项羽的个人情感因素:项羽在分封诸侯时,夹杂着诸多个人情感因素。他对刘邦的打压,源于刘邦先入关中的威胁感以及刘邦在鸿门宴上的表现让他心生疑虑。对韩成的猜疑,则是因为张良对刘邦的辅佐。这种不基于客观局势与长远利益的决策,为日后的纷争埋下了深深的隐患。例如,刘邦在汉中卧薪尝胆,积极发展势力,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突破项羽的封锁,与他一决雌雄。而项羽却因个人情感忽视了刘邦的潜力,这无疑是他的一大失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2. 地缘政治的混乱:众多诸侯的封地犬牙交错,战略要地划分不明。如韩国的封地被分割得支离破碎,难以形成有效的防御体系。这种混乱的地缘政治格局,导致各国之间相互猜疑、防范,边境摩擦不断。例如,赵国与燕国之间因边境地区的归属问题时常发生冲突,这不仅消耗了双方的实力,也为战争的爆发提供了土壤。各诸侯都担心自己的邻国势力过强,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于是纷纷扩充军备,寻求盟友,整个天下陷入了一种紧张的备战状态。

3. 军功与旧贵族的平衡难题:项羽既要照顾在反秦战争中有军功的将领,如英布、张耳等,又要兼顾六国旧贵族的利益与情绪,如魏豹、赵歇等。但在实际分封中却未能妥善处理好两者关系。一些旧贵族认为自己的地位和封地被新兴将领所侵占,心中不满;而一些有军功的将领则觉得自己的功劳未得到充分认可,对项羽也颇有微词。例如,陈余因未被封王而对张耳怀恨在心,他与田荣勾结,成为反对项羽分封秩序的一股重要力量。这种内部的矛盾与不团结,使得新封诸侯与旧贵族之间矛盾重重,整个诸侯阵营内部凝聚力极低,为日后的纷争和战乱埋下了祸根。

四、分封引发的直接纷争

(一)田荣首举反旗

田荣因不满项羽将齐国一分为三,且自己未被封王,心中怨恨不已。他本是齐国的实力派人物,在齐地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影响力。于是,在齐地率先发动叛乱。他凭借着自己在齐地的威望和人脉,迅速组织起一支强大的军队。他赶走了齐王田都,杀死了胶东王田市、济北王田安,统一了三齐之地,自立为齐王,公然挑战项羽的分封秩序。

田荣的叛乱,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千层浪。他的行为得到了一些对项羽分封不满的诸侯的支持和响应。例如,陈余就与田荣勾结,他向田荣借兵,攻打常山王张耳。张耳在猝不及防之下,兵败逃亡,向刘邦求救。田荣的叛乱使得项羽在东方的统治秩序陷入混乱,他不得不调集兵力,前往平定齐地之乱。这也使得他在战略上陷入了被动,分散了他的兵力,为刘邦在关中的崛起提供了机会。

(二)刘邦暗度陈仓

刘邦被封在汉中后,并没有灰心丧气。他在萧何的推荐下,拜韩信为大将,积极整军备战。韩信提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妙计。刘邦一方面派人大张旗鼓地修缮被烧毁的栈道,做出要从栈道出兵的假象,迷惑项羽和章邯等关中守将;另一方面,他则暗中率领主力部队从陈仓小道出兵,出其不意地攻打关中。

章邯等人被刘邦的假象所迷惑,以为刘邦会从栈道出兵,便将主要兵力部署在栈道沿线。当刘邦的军队突然出现在陈仓时,他们措手不及。刘邦的军队迅速攻占了雍地、塞地和翟地,关中地区很快落入刘邦之手。刘邦占据关中后,以此为基地,开始了他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他广纳贤才,积极扩充势力,联合各方反对项羽的力量,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楚联盟。

(三)其他诸侯的反应与观望

在田荣和刘邦的行动影响下,其他诸侯也纷纷开始调整自己的立场与策略。一些诸侯如英布、彭越等开始观望局势,权衡利弊,试图在楚汉两大势力之间寻找最有利的投靠对象。英布在项羽要求他出兵平定齐地之乱时,托病不出,他在观察楚汉双方的实力对比,考虑自己的未来走向。彭越则在梁地活动,他本是一股独立的势力,在楚汉相争中,他时而与刘邦合作,时而又保持中立,根据局势的变化来获取最大的利益。

而一些与项羽有矛盾或利益冲突的诸侯则蠢蠢欲动,准备加入反楚阵营。例如,魏王魏豹在看到刘邦势力崛起后,便叛离项羽,归附刘邦。这些诸侯的观望与摇摆不定,使得整个天下陷入一片混乱与动荡之中。楚汉相争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和扑朔迷离,各方势力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断地进行着合纵连横,战争的硝烟弥漫在整个中华大地。

五、深远影响与历史教训

(一)楚汉相争格局形成

项羽分封诸侯的失败直接导致了楚汉相争局面的形成与升级。刘邦以关中为基地,凭借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用人智慧,团结各方反对项羽的力量,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楚联盟。他手下有萧何、张良、韩信等一大批杰出人才,为他出谋划策、征战沙场。例如,萧何负责后勤保障,使得刘邦的军队在战争中无后顾之忧;张良善用计谋,多次在关键时刻为刘邦化解危机;韩信则军事才能卓越,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为刘邦攻城略地。

而项羽则陷入了四处征战、疲于应付的困境。他虽然军事才能出众,但缺乏政治谋略和用人之道。他所封的诸侯纷纷背叛他,他不得不四处平叛,消耗了大量的兵力和精力。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项羽逐渐失去了优势,他的军队在长期的战争中疲惫不堪,士气低落。最终,在垓下之战中,项羽兵败乌江,自刎而死,结束了他辉煌而又悲壮的一生。楚汉相争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刘邦建立了汉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二)社会经济的破坏

诸侯纷争使得原本就因秦末战乱而残破的社会经济雪上加霜。大量的战争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农田荒废,商业凋敝,人口锐减。据史书记载,许多地方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城市被战火摧毁,乡村因兵乱而破败,百姓们为了躲避战争,纷纷逃亡,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被完全打乱。

农业方面,青壮年男子大多被征入伍,田间劳作缺乏劳动力,土地无人耕种,粮食产量急剧下降。许多地方发生饥荒,百姓们食不果腹,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人间悲剧。商业活动也几乎停滞,道路被阻断,商队不敢出行,各地之间的贸易往来断绝。原本繁荣的商业城市如邯郸、临淄等,也在战争中遭受重创,市场萧条,店铺关门,手工业者失去了生计,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

这种社会经济的破坏,不仅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它使得新建立的汉朝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也促使汉初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以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秩序。

(三)政治制度的反思

项羽分封诸侯的实践证明了单纯恢复分封制在当时已无法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经过秦末汉初的战乱,人们逐渐认识到大一统集权制度在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优势。

在分封制下,诸侯们各自为政,拥有独立的军政大权,容易引发内部纷争和战乱。他们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相互攻伐,导致天下大乱。而大一统集权制度则能够将国家的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便于统一调配资源,制定和执行政策,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虽然秦朝因暴政而灭亡,但它的制度框架为后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汉朝建立后,初期虽实行郡国并行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更是通过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集权制度,使得汉朝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人物命运的转折与启示

众多人物在这场分封与纷争中命运发生了巨大转折。项羽因刚愎自用、政治短视而从不可一世的霸王走向兵败乌江的末路英雄。他本有机会在咸阳建立起稳固的统治,却因自身的性格缺陷和错误决策,错失良机。他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在分封诸侯时又未能妥善安排,导致诸侯纷争不断,最终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他的悲剧命运令人叹息,也警示人们在面对权力和利益时,不能被自负和情感所左右,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政治智慧。

刘邦则凭借隐忍、智慧与用人不疑实现了从汉中王到汉朝开国皇帝的华丽转身。他在汉中时,能够听从萧何的建议,重用韩信,积极筹备力量。在面对项羽的强大压力时,他不急于求成,而是采取迂回战术,逐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他善于团结各方力量,无论是贵族出身的张良,还是出身贫寒的韩信、樊哙等,他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使之为自己的霸业服务。他的成功告诉我们,在困境中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善于用人,审时度势,把握机遇,才能成就大业。

此外,像韩信这样的人物,出身低微,却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楚汉相争中崭露头角。他的命运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到成为威震天下的大将,最终却因功高震主而被刘邦猜忌,落得个悲惨的结局。他的故事也提醒人们,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要懂得功成身退,明哲保身,避免因过度贪恋权力而招来灾祸。

这些人物的命运起伏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与历史教训,警示人们在面对权力、利益与抉择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宽广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不可重蹈覆辙,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