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 > 第二十七章 苏轼沉浮人生:才华盖世,命运多舛

千年文星照人间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贬居儋州(今海南)的苏轼遇赦北归,途经润州(今镇江)时,登临金山寺。面对长江浩荡,他提笔写下“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这二十八字,道尽一生漂泊,却也藏着最从容的自嘲——所谓“功业”,竟是三次贬谪的荒诞印记;而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翻开《东坡全集》,那些“大江东去”的豪迈、“十年生死”的深情、“日啖荔枝”的豁达,仍在叩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文书画皆登峰造极;作为北宋政治舞台上的“不合时宜者”,他从中央到地方,从繁华京都到天涯海角,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命运颠簸。他的生命轨迹,既是个体才华与时代洪流的激烈碰撞,也是中国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精神的极致诠释。

一、少年才俊:眉山苏氏的“天纵奇才”

苏轼的崛起,始于一个“耕读传家”的文化世家。眉山苏氏虽非簪缨世族,却以“读书致世”的家风闻名。父亲苏洵早年“游荡不学”,二十七岁方“始发愤为学”(苏洵《上韩枢密书》),终成“大器晚成”的一代大家;母亲程氏出身官宦,读《后汉书·范滂传》时,见范滂为清流而死,感慨“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宋史·苏轼传》)——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从小便注入苏轼的血脉。

1.1 童年:诗性与思辨的启蒙

苏轼六岁入乡塾,师从道士张易简,读书过目成诵。据《东坡志林》载,他与弟弟苏辙常“夜窗课书”,母亲程氏“每夕课之”,若二人倦怠,便以“读《汉书》至《范滂传》,慨然太息”激励。少年苏轼的聪慧,在乡里已传为佳话:十岁读《庄子》,叹“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十二岁作《黠鼠赋》,以“覆而出之,堕地乃走”的细节,将老鼠的狡黠与人的疏忽写得妙趣横生,更暗含“人虽智而物无情”的哲思。

1.2 科举:名动京师的“双子星”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一岁的苏轼与十九岁的苏辙随父进京,准备科举。次年,嘉佑二年(1057年)的科场,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璀璨的一页——主考官欧阳修读到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拍案叹服:“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渑水燕谈录》)因怀疑此文是门生曾巩所作,欧阳修将其置为第二;复考《春秋》对义,苏轼又夺第一。最终,苏轼以“进士及第”位列全国第二,与弟弟苏辙同科登第,“三苏”之名震动汴京。

时人评价,苏轼的文章“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苏轼《文说》),既有韩愈的雄健,又有庄子的超逸。欧阳修更预言:“三十年后,世人不复知我名。”(《与梅圣俞书》)——这一预言很快成为现实:至南宋,苏轼已被尊为“一代文宗”,其文集《东坡七集》刊刻于两浙、福建等地,成为士子必读经典。

二、初入仕途:理想与现实的第一次碰撞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通过“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试,获“第三等”(宋代制科最高等级),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是他首次离开父亲,独立踏入仕途。然而,从地方到中央,从改革支持者到质疑者,他的政治理想很快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

2.1 地方历练:凤翔的“循吏”实践

凤翔(今陕西凤翔)地处西北,是宋夏对峙的前线。苏轼到任后,发现当地百姓深受“衙前役”之苦——官府强征民夫为官府运输物资,稍有延误便“破家破产”。他上书朝廷《论衙前役事》,建议“以官榷酒务羡余钱买扑坊场,募民输钱免役”,既减轻民负,又增加财政收入。此策虽未被完全采纳,却展现了苏轼“务实为民”的政治智慧。

此外,凤翔多旱灾,苏轼常“斋戒祷雨”,甚至“以身代牲”(《喜雨亭记》)。他在《和子由蚕市》中写道:“蜀人衣食常苦艰,蜀人游乐不知还。”这种对民生的关切,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贯穿其一生的政治底色。

2.2 变法风云:从“拥护”到“质疑”的转折

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推行“熙宁变法”,试图通过“青苗法”“市易法”“募役法”等富国强兵。苏轼最初对新法抱有期待,曾在《上神宗皇帝万言书》中肯定“陛下诚有意更张,则宜先择其切于民病者而图之”,但很快发现新法在执行中“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同上),导致“小民受害”。

例如,“青苗法”本为抑制土地兼并,规定农民可在青黄不接时向官府借贷,秋收后加息偿还。但地方官员为完成指标,强行摊派,“贫者得钱轻用而多取,富者不敢贷而贫者耗”(苏轼《上清帝第七书》)。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上,苏轼目睹“饥民相食”的惨状,写下《论给田募役状》,指出“新法之弊,在于不察民情,以法令之威强民所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种“不合时宜”的言论,让苏轼成为新党的眼中钉。熙宁四年(1071年),他自请外任杭州通判,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涯。

三、贬谪岁月:苦难中的精神突围与艺术巅峰

从杭州到黄州,从惠州到儋州,苏轼的贬谪路线越走越偏,却也走出了一条中国文人“逆境重生”的精神之路。正如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所言:“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3.1 第一次贬谪:从杭州到黄州的“精神涅盘”

(1)杭州:民生为本的“父母官”

1071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此时的杭州,因太湖淤塞,“水浅易涸,旱则无水”,百姓饮水困难。苏轼实地勘察后,提出“浚治六井”方案,修复唐代遗留的六个地下水库,解决了城区饮水问题;又疏浚西湖,用挖出的葑泥筑成“苏堤”,既防涝又美化环境。他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不仅是西湖的写照,更暗含他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理解。

(2)密州:从“狂放”到“深情”的蜕变

1074年,苏轼调任密州知州。密州“地瘠民贫”,且蝗灾、旱灾频发。他“斋厨索然,不堪其忧”(苏轼《后杞菊赋》),却仍“日享一肉”,将节省的俸禄用于赈灾。此时的他,既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报国之志,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儿女情长——这种刚柔并济的词风,突破了晚唐五代“艳科”的局限,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

(3)乌台诗案:生死劫中的文化觉醒

1079年,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知州。按惯例,他需向皇帝上《湖州谢上表》,文中写道:“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本是谦逊的自辩,却被新党断章取义,弹劾其“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御史台(别称“乌台”)派人搜查苏轼住所,从诗集中找出“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等句,诬陷其“怨望朝廷”。

这场“文字狱”持续四月有余,苏轼被关押在御史台监狱,备受拷掠。他在《狱中寄子由》中写道:“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甚至做好了“身后事”的安排。最终,因弟弟苏辙“愿弃官以赎兄罪”、旧党王安礼(王安石弟)力谏,加上曹太后(仁宗皇后)干预,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无实权,近乎流放)。

3.2 黄州:从“政治失意”到“文化哲人”的升华

黄州(今湖北黄冈)五年(1080-1084),是苏轼人生的最低谷,也是其文学与思想的巅峰期。

(1)躬耕东坡:“人间有味是清欢”

初到黄州,苏轼无官舍可居,暂寓定惠院;后得城东荒地五十亩,亲自垦荒,自号“东坡居士”。他在《东坡八首》中写道:“良农惜地力,幸此十年荒。桑柘未及成,一麦庶可望。”这种“农夫”身份的转变,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的艰辛,也催生了对生命的敬畏。

(2)赤壁悟道:“天地与我并生”

1082年,苏轼两次游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非三国古战场),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前赤壁赋》中,他与客问答:“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融入山水,最终得出“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结论——这正是庄子“齐物”思想与禅宗“空观”的融合。

(3)词风革新:“以诗为词”的突破

黄州时期的词作,彻底摆脱了传统词的“艳科”束缚。《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将自然风雨与人生困境打通;《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中“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则是对儒家“修身齐家”与道家“逍遥游”的双重反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这种“旷”,正是黄州岁月沉淀出的精神高度。

3.3 后贬谪时期:从惠州到儋州的“文化教化”

哲宗亲政后(1093年起),新党复起,苏轼被一贬再贬:1094年贬英州(今广东英德),途中再贬惠州(今广东惠州);1097年再贬儋州(今海南)。此时的他已近花甲,却依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

惠州“瘴疠之地”,苏轼却写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他推广先进农具“秧马”(插秧工具),建议官府“严打盗牛”,甚至出资建桥修路。他在《荔枝叹》中痛斥“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批判当权者不顾民生),其批判精神从未衰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2)儋州:“兹游奇绝冠平生”

儋州是当时最偏远的“天涯海角”,“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答李端叔书》)。苏轼却在此办学堂,自编教材,培养出海南历史上首位进士姜唐佐;他研究《周易》《尚书》,写成《东坡易传》《东坡书传》;甚至“着书以为乐,训传其家学”(《宋史·苏轼传》)。离琼时,他写下“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将贬谪视为“奇绝”的人生体验。

四、千年回响:苏轼的多维文化人格

苏轼的生命虽止于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但他的影响却跨越千年。从文学到艺术,从思想到生活,他成为中国文化中“立体的偶像”——既是中国士大夫“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典范,也是普通人“诗意栖居”的精神导师。

4.1 文学成就:宋代的“文化坐标”

苏轼的文学创作,以“集大成”着称。

- 诗词:他将诗的题材与境界引入词坛,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豪放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气象恢弘;婉约词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深情绵邈;哲理词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超然物外。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 散文:苏轼主张“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答谢民师推官书》)。《赤壁赋》将叙事、写景、议论熔于一炉,《石钟山记》以实证精神破除“郦元之简,李渤之陋”,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散文典范。

- 书法绘画:苏轼是“宋四家”(苏、黄、米、蔡)之首,其《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前两为《兰亭序》《祭侄文稿》),笔势“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他提出“士人画”概念,主张“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推动文人画走向独立。

4.2 精神遗产:逆境中的生命智慧

苏轼的伟大,更在于他面对苦难时的精神姿态。

- 儒者的担当:他始终以“民胞物与”(张载《西铭》)为念,无论身处何地,都以民生为第一要务。在杭州修苏堤、在密州灭蝗灾、在惠州推广农具,这些实践不是“作秀”,而是“仁政”思想的践行。

- 道家的超脱:面对贬谪,他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化解痛苦。黄州时“侣鱼虾而友麋鹿”,儋州时“着书以为乐”,都是对“齐物”思想的深刻体悟。

- 佛家的空明:他虽不信佛教轮回,却深谙“无常”之理。在《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慨叹,与“物与我皆无尽”的豁达,正是禅宗“不住相”的体现。

4.3 文化符号:中国人的精神偶像

苏轼的影响力,早已超越文学艺术,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 大众共鸣:他的诗词语言通俗而意境深远,“人间有味是清欢”“腹有诗书气自华”等句,成为普通人的生活格言;他的故事(如“东坡肉”“雪泥鸿爪”)被广泛传播,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 世界影响:20世纪以来,林语堂《苏东坡传》将其推向世界,美国学者艾朗诺(Ronald Egan)称其为“中国的达芬奇”;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奇鸟行状录》中引用苏轼词句,表达对“豁达”的向往。

五、生命的艺术,艺术的永恒

苏轼的一生,是“才华”与“命运”激烈碰撞的史诗。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的姿态,在贬谪的荒原上播种文化的种子;他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智慧,在苦难中完成了精神的升华。

千年之后,当我们重读“大江东去”,依然能触摸到一个鲜活的灵魂——他不完美,却真实;他受挫,却不屈;他热爱生活,更超越了生活。这,或许就是苏轼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真正的伟大,不在于命运的顺遂,而在于在逆境中依然能活出生命的丰盈与诗意。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