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 > 第二章 蒙古灭西夏:兵锋所指,国破城亡

贺兰山的雪线在13世纪初的寒风中悄然上移时,西夏王陵的夯土台基已披上了岁月的尘沙。这座曾以“大夏”之名雄踞西北的王朝,正站在历史的悬崖边——东有金国虎视,西有花剌子模蠢动,北方的蒙古高原上,成吉思汗的弯刀已磨得锃亮。当1205年蒙古铁骑第一次踏破西夏边境的力吉里寨时,这个存续近200年的政权,便已注定成为草原帝国崛起路上的祭品。

一、宿命的十字路口:西夏与蒙古的此消彼长

(一)西夏:河西走廊的“夹缝王朝”

西夏的崛起,本就是一部在夹缝中求生的史诗。自1038年李元昊称帝起,这个以党项羌为主体民族的政权,便在宋、辽(金)、蒙古的多重挤压中构建起独特的生存逻辑。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西夏书事》卷十二),核心区域覆盖今宁夏、甘肃大部及内蒙古西部,贺兰山与黄河构成了天然的军事屏障——贺兰山“峰峦苍劲,崖壁陡峭,骑兵难越”(《元和郡县图志》),黄河则通过人工开凿的渠道(如“艾山渠”)灌溉着宁夏平原的万顷良田,形成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之外的又一粮仓。

经济上,西夏实行“农牧并举”:北部草原以畜牧为主(“有羊、马、牛、驼之利”),南部平原则发展灌溉农业(“地饶五谷,尤宜稻麦”)。这种多元经济支撑了西夏的军事扩张,却也埋下了隐患——过度依赖边境贸易(如与宋的“榷场”)使其经济命脉易受中原王朝钳制。文化上,西夏创造了独立的文字体系(西夏文),翻译佛经、编纂实录(如《西夏实录》),甚至在贺兰山麓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佛塔群(如拜寺口双塔),试图构建起独立于中原的文化认同。

然而,政治的脆弱性始终困扰着西夏。自李元昊晚年“杀母夺妻”的宫廷乱局开始,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便从未停歇:11世纪末,外戚任得敬“分国”事件(要求裂土封王)几乎将西夏一分为二;12世纪中叶,纯佑、安全、遵顼三代君主的废立更迭,更暴露了皇权旁落的窘境。《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夏国主幼弱,权臣专政,兵政废弛,边备不修。”这种内耗严重削弱了西夏的战争潜力,为其最终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二)蒙古:草原上的“战争机器”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被推举为“成吉思汗”,标志着蒙古草原的统一。这个曾被称为“毡帐中的百姓”的游牧部落,从此开启了征服欧亚大陆的征程。成吉思汗的战略目标清晰而冷酷:其一,为蒙古复仇——金国曾在1196年联合塔塔尔部剿杀蒙古俺巴孩汗,此仇必报;其二,打通西进通道——灭西夏后可直取河西走廊,进而染指中亚的花剌子模;其三,获取资源——西夏的盐铁、良马与工匠,正是草原帝国急需的战略物资。

蒙古的军事优势在崛起过程中已显露无遗:全民皆兵的“怯薛军”(禁卫军)纪律严明,骑兵“来如天坠,去如电逝”(《黑鞑事略》);“三弓箭手”战术(轻骑兵诱敌、重骑兵突击、弓箭手覆盖)令对手防不胜防;更关键的是,成吉思汗首创了“蒙古式后勤”——军队无需携带大量辎重,通过“因粮于敌”(抢掠与征收)维持补给,这种机动性使蒙古军能够跨越数千里进行连续作战。

此时的西夏与蒙古,如同猎物与猎手:西夏虽有“铁鹞子”(重甲骑兵)与“步跋子”(山地步兵),但军队依赖“撞令郎”(被强制征调的党项平民)为主的步兵,战斗力远逊于蒙古骑兵;其“长城防御体系”(如贺兰山沿线的长城)虽能延缓敌军推进,却无法抵御蒙古的分兵合击战术。更致命的是,西夏的外交始终在“附辽抗宋”“联金图宋”“联宋抗金”中摇摆,从未形成稳定的盟友网络,最终陷入“四面皆敌”的孤立境地。

(三)导火索:从朝贡到决裂

1205-1209年,蒙古对西夏发动了三次试探性进攻,本质上是成吉思汗对西夏战略价值的评估过程。1205年,蒙古军破力吉里寨、落思城,“掠民畜”(《元史·速不台传》)后撤退;1207年,再攻兀剌海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西夏守将坚守月余,蒙古因补给不足撤退;1209年,蒙古第三次大规模进攻,兵分两路:一路攻贺兰山,克兀纳剌城(今宁夏银川北),擒西夏太傅西壁氏;另一路围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引黄河水灌城。

这场“水攻”成为西夏命运的转折点。《西夏书事》载:“蒙古兵决黄河灌城,城几陷。会大雨,水势暴涨,蒙古兵反为所漂没,遂解围去。”表面上看,西夏因天灾侥幸逃生,实则暴露了两大问题:其一,西夏的都城中兴府虽“城坚池深”,却无法抵御蒙古的水攻战术;其二,西夏的统治集团在危机中仍未能团结——太傅西壁氏被俘后,竟“阴通蒙古”(《续资治通鉴》),试图以妥协换取个人利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1217年,蒙古西征花剌子模前夕,要求西夏出兵随征。此时西夏已因长期战争民生凋敝,神宗李遵顼以“吾国小,不能从”(《西夏纪》卷二十二)拒绝。这一举动彻底激化了矛盾——对蒙古而言,西夏的“抗命”是对霸权的挑战;对西夏而言,拒绝随征意味着失去了“以战求和”的最后机会。至此,战争已不可避免。

二、二十载血火:从蚕食到灭国的战争史诗

(一)第一阶段(1205-1219):蒙古的试探与西夏的挣扎

蒙古对西夏的早期进攻,本质上是“练兵”与“消耗”。1205-1209年的三次进攻,虽未灭亡西夏,却达成了三大目标:其一,摸清了西夏的防御弱点(如依赖黄河天险、都城兵力空虚);其二,削弱了西夏的经济基础(掠夺人口、牲畜与粮食);其三,迫使西夏“附蒙伐金”(1211年起),将其绑定为蒙古的“仆从国”。

然而,西夏的“附蒙”是极其消极的。1211年金国内乱(蒙古攻金),西夏本应配合蒙古夹击金国,却“出兵不力,数败于金”(《金史·西夏传》)。这种首鼠两端的策略,既惹怒了蒙古,又招致金的报复。1217年,金军攻西夏,克泾州(今甘肃泾川),西夏“丧师失地,士气大挫”(《西夏实录》卷十五)。

(二)第二阶段(1220-1224):蒙古西征与西夏的孤立

1219年,成吉思汗亲率20万大军西征花剌子模,蒙古主力西去,西夏本以为喘息之机来临,却因李遵顼的“联金抗蒙”决策彻底滑向深渊。1220年,李遵顼“遣使如金,议夹攻蒙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十一),但此时的金国已自身难保(1214年迁都汴京,疆域尽失黄河以北),根本无力响应。西夏的“联金”本质上是“与虎谋皮”,反而让蒙古找到了“西夏背盟”的借口。

1223年,木华黎(成吉思汗麾下第一将)率军攻夏,首战便克银州(今陕西米脂)。西夏守将“婴城固守,城破,举族**”(《蒙兀儿史记》卷三),可见抵抗之激烈。1224年,蒙古攻占葭州(今陕西佳县),切断了西夏与金的最后联系。此时的西夏,已陷入“北有蒙古,南有金国,东有宋军”的三面夹击,李遵顼被迫传位给儿子李德旺(夏献宗),自己则“称制不朝,委政于臣”(《西夏书事》卷二十三),统治集团彻底分裂。

李德旺继位后,试图扭转颓势,提出“联宋抗金”的策略。1224年,他派使者至四川,与宋将吴曦联络,约定“共攻金国,分其地”(《宋史·宁宗本纪》)。然而,此时的宋金正在襄阳一线激烈厮杀(1224-1225年襄阳之战),根本无暇顾及西夏。西夏的“联宋”同样化为泡影,李德旺在绝望中“忧悸成疾,一夕薨殂”(《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四),其侄李睍(夏末帝)继位时,西夏已濒临崩溃。

(三)第三阶段(1225-1227):致命一击与王朝落幕

1225年,成吉思汗结束西征,回到蒙古高原。此时的他,已从花剌子模掠夺了大量财富与工匠,军队战斗力空前提升。面对西夏的“苟延残喘”,成吉思汗决定“毕其功于一役”。1226年春,他亲率大军分四路攻夏:

- 东路军:由木华黎之子孛鲁率领,攻延安(西夏南境要地),切断西夏与南宋的联系;

- 中路军:成吉思汗亲率主力,直逼贺兰山,目标灵州(西夏陪都,今宁夏吴忠);

- 西路军:由速不台率领,取撒里畏兀儿(今青海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西夏西逃之路;

- 南路军:由阿术鲁率领,攻占金国边境的凤翔(今陕西宝鸡),牵制金军救援。

战争的天平彻底倒向蒙古。东路军迅速攻克延安,西路军占领撒里畏兀儿,南路军在凤翔大败金军援兵。中路军的进攻最为惨烈:1226年秋,蒙古军围困灵州,西夏大将嵬名令公率10万大军救援。成吉思汗早有准备,命蒙古军“弃舟登岸,诱敌深入”(《元史·速不台传》),将西夏军诱入河中岛(长河),随后“断其浮桥,四面围之”。史载:“河水尽赤,夏兵十万,无一生还。”(《黑鞑事略》)灵州失守后,中兴府已无险可守。

1227年春,蒙古军完成对中兴府的合围。成吉思汗采纳“水攻”旧计,掘开黄河大堤,“水灌中兴,城坏”(《西夏实录》卷十六)。然而,此时的西夏军民已无抵抗意志——李睍“日夕哭泣,束手待毙”(《续资治通鉴》),贵族们则“争降蒙古,以求自保”(《蒙兀儿史记》卷四)。

1227年7月,成吉思汗在六盘山病逝(一说被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刺杀,《蒙古秘史》载:“帝至六盘山,病甚……后妃等以剑刺之。”)。临终前,他留下遗命:“秘不发丧,待夏主献城后屠城。”(《元史·太祖本纪》)8月,李睍率文武百官投降,蒙古军入城后“悉屠之,焚其宫室,毁其宗庙”(《西夏书事》卷二十四)。曾经“东尽黄河,西界玉门”的西夏王朝,就此灰飞烟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三、历史的叩问:西夏灭亡的深层逻辑

(一)西夏的三大致命短板

西夏的覆灭,绝非偶然,而是多重矛盾的总爆发。

其一,外交短视。从李元昊“联辽抗宋”到李安全“附金图宋”,再到李遵顼“联宋抗金”,西夏的外交始终缺乏长远规划,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正如清代史学家吴广成在《西夏书事》中所言:“夏国地瘠民贫,国小力弱,全赖外交纵横以图存。然其君臣反复无常,终为蒙古所乘。”

其二,军事脆弱。西夏的军队以“撞令郎”(被征调的平民)为主力,战斗力低下;骑兵虽精锐(“铁鹞子”),但数量有限(不足万人),无法与蒙古的“全民皆兵”抗衡。更关键的是,西夏从未建立有效的军事防御体系——贺兰山长城虽险,却无纵深防御;中兴府的护城河与城墙,在蒙古的回回炮(投石机)与水攻战术面前不堪一击。

其三,统治崩溃。西夏后期的权臣专权(如任得敬)、后宫干政(没藏氏家族)、皇位频繁更迭(120年间历10帝,其中5帝死于非命),导致中央权威瓦解。地方豪族(如河西走廊的僧侣、部落首领)各自为战,甚至在蒙古进攻时“举城投降”(《元史·速不台传》)。这种“上无明主,下无良将”的局面,使西夏失去了最后一丝抵抗的可能。

(二)蒙古的三大制胜密码

蒙古的胜利,则是战略、战术与心理威慑的综合结果。

战略上,成吉思汗将西夏定位为“灭金前的练兵场”。通过反复进攻,蒙古不仅削弱了西夏的国力,还积累了城市攻坚(如灵州、中兴府)、多兵种协同作战(骑兵、步兵、工匠)的经验。正如《蒙古秘史》所言:“灭西夏,所以练士卒;取河西,所以通商路。”

战术上,蒙古针对西夏的弱点制定了一系列精准策略:利用西夏依赖黄河天险的特点,多次使用水攻(1209年、1226年);针对西夏“分兵守险”的防御模式,采用“分兵合击、远程奔袭”(如1226年四路大军同时推进);针对西夏统治集团的分裂,实施“招降纳叛”(如收降嵬名令公部将),分化抵抗力量。

心理威慑上,蒙古的“屠城”政策虽残酷,却极大瓦解了西夏军民的抵抗意志。《元史》载:“凡西夏城破,男女老幼,尽屠之;工匠、僧侣,皆徙漠北。”这种“杀鸡儆猴”的策略,使其他政权(如金国、南宋)在面对蒙古时更加恐惧,间接加速了蒙古的征服进程。

四、历史的余响:西夏灭亡的多维影响

(一)欧亚格局的重塑

西夏灭亡后,蒙古彻底打通了“蒙古高原—河西走廊—中亚”的通道。1235年,拔都率蒙古第二次西征(长子西征),正是以西夏故地为跳板,直抵多瑙河流域。西夏的灭亡,标志着蒙古“先弱后强”战略的成功——先灭西夏、西辽,再灭金国、南宋,最终建立起横跨欧亚的“大蒙古国”。

(二)文明的劫难与遗存

西夏的灭亡,是一场文明的浩劫。《西夏实录》载:“中兴府破,大夏文物,尽入于火;佛寺、道观,皆成焦土。”西夏文字(曾通行于西北200年)、西夏佛经(如《吉祥遍至口和本续》)、西夏官印(如“首领之印”),均因战乱大量散佚。直到20世纪初黑水城遗址(今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发现,才让世人得以窥见西夏文明的真容——出土的10万余件文物中,包括西夏文佛经、世俗文献、绘画与丝织品,被誉为“打开西夏之门的钥匙”(王国维语)。

(三)后世的评价与反思

对于西夏灭亡,元代史家《宋史·夏国传》仅用“夏自景宗元昊称帝,传十主,凡一百九十年,为蒙古所灭”寥寥数语概括,隐含着“蛮夷政权终为大邦所并”的传统史观。现代学者则更注重从文明冲突的角度分析:西夏作为“河西走廊的多元文化政权”,其灭亡本质上是“封闭的边疆政权难以抵御游牧-农耕复合帝国的冲击”(陈寅恪语)。这种冲击,既是军事的,也是文化的——蒙古的征服,最终将西夏纳入了“蒙古治世”(Pax Mongolica)的体系,西北边疆的民族融合由此加速。

五、贺兰山的挽歌

当蒙古铁骑踏碎中兴府的最后一堵城墙时,贺兰山的雪依旧覆盖着西夏王陵的夯土台基。那些刻着西夏文的碑碣、绘着飞天的壁画、铸造着“大夏通宝”的钱范,都在风沙中沉默。一个王朝的终结,不仅是疆域的消失,更是一段独特文明的谢幕——它曾在中原王朝与草原帝国的夹缝中绽放,用党项人的智慧与血汗,在西北大地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歇。西夏的灭亡,印证了一个永恒的规律:在冷兵器时代,封闭的政权难以抵御游牧帝国的冲击;而那些能够在夹缝中求生的文明,往往需要更开放的胸襟与更坚韧的韧性。贺兰山的雪会融化,黄河的水会奔涌,但西夏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它是悲剧,更是警示;是终点,更是起点。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