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场里的军士都围了过来,周瑾急得直拉师父的衣袖,却被杨志甩开。"今日我就让你看看,杨家枪是不是浪得虚名。"杨志解下包裹,浑铁点钢枪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枪杆上的"杨家将"三个字虽被摩挲得模糊,却仍透着股英气。
闻达的剑法走的是轻灵路子,剑尖像毒蛇吐信,专往杨志的破绽处钻。杨志却不慌不忙,枪杆在手里转得像风车,守得密不透风。周瑾看得真切,师父用的是"梅花枪"的起手式,这枪法是当年杨老令公在雁门关创下的,讲究"枪出如梅开,守时似铁壁"。
两人斗了五十回合,闻达渐渐有些吃力,额头渗出汗珠。他急着想取胜,剑招越来越险,竟不顾防守,直刺杨志的咽喉。杨志看准机会,猛地矮身,枪杆从下往上一挑,正撞在闻达的手腕上,长剑"当啷"一声掉在地上。
"承让。"杨志收了枪,却见闻达脸色铁青,突然从怀里掏出块令牌:"拿下这梁山贼寇!"四周的军士面面相觑,张叔夜忙道:"种将军,误会,都是误会......"
就在这时,教场门口传来马蹄声,一个驿卒滚下马背:"报——童贯大人的大军在常州遇袭,请求支援!"闻达眼睛一亮:"定是梁山贼寇干的!杨杨志,你若敢去退敌,我便向朝廷保举你。"
杨志看着远处的烟尘,想起张顺的话,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搅着。周瑾轻声道:"师父,若是能打退童贯,朝廷说不定会赦免您的罪。"杨志的手在枪杆上摩挲着,那里有他父亲留下的刻痕,小时候他总问父亲:"咱们杨家将为什么总打胜仗?"父亲说:"因为我们守的是家国,不是功名。"
"好。"杨志突然道,"我去。"
第四章 战场上的抉择
常州城外的芦苇荡里,藏着三千梁山好汉。晁盖拄着双鞭站在土坡上,看着远处童贯的营寨,那里灯火通明,像条卧在平原上的火龙。"杨志真会来?"他问身边的吴用。
吴用摇着扇子:"会来的。杨制使这人,最重'忠义'二字,只是他把这两个字看得太死。"他往远处一指,"您看,那不是他的枪影吗?"
.......................................
月光下,一支骑兵正从东南方向赶来,领头的汉子枪法如龙,正是杨志。周瑾跟在他身后,手里的枪杆被汗水浸得发亮。他们刚靠近童贯的营寨,就被巡逻兵发现,火把立刻亮起来,照得夜空通红。
"是杨志!"童贯在中军帐里收到消息,拍着桌子大笑,"本帅正愁没处找他,他倒自己送上门来!"旁边的偏将忙道:"大人,这会不会是梁山的计策?"童贯哼了一声:"一个连招安都不肯的死脑筋,能有什么计策?传我命令,让他去劫梁山的营寨,若是败了,正好以通敌罪斩了他。"
杨志接到命令时,正在擦拭枪杆。周瑾急道:"师父,这分明是借刀杀人!晁盖头领他们在暗处,我们只有五百人,怎么可能劫营?"杨志没说话,只是把枪尖在月光下照了照,那里映出他鬓角的白发——才三十多岁的人,竟比六十岁的老翁还显苍老。
"你怕吗?"杨志突然
第九章 坟前的新茶
茶庵的废墟上已长出半尺高的野草,周瑾蹲下身,用手拨开草叶,露出块青石板——那是他当年亲手为师父立的坟,没有碑,只在石板下埋了半块杨志常喝的茶饼。
"师父,我回来了。"他把包拯的文书放在石板上,用火石点燃。橘红色的火苗舔着纸页,将"忠武郎"三个字烧成灰烬,混在泥土里,倒像是给坟头添了把新土。风从山涧吹来,带着野菊的香气,周瑾突然觉得,师父或许并不在意这追赠的功名,就像他不在意茶能卖多少银子。
秦伯拄着拐杖走来,背上的药篓里装着新采的野茶。"镇上的人都说你成了大英雄。"老人把茶篓放在地上,"王禀被抄家那天,百姓们都去砸他家的门槛,说总算出了口恶气。"周瑾摇摇头:"我不是英雄,师父才是。"
他指着废墟旁的空地:"我想重新盖座茶庵,还种茶树。"秦伯笑了:"早料到你会这么说,镇上的茶农都在山下等着呢。"周瑾往山下望去,果然见十几个身影扛着木料往上走,为首的是个瘸腿的汉子,正是当年被老妇念叨过的、在黄泥岗受牵连的儿子。
"杨小哥,"瘸腿汉子放下木料,挠着头笑,"我爹说,当年要是没有杨制使,我这条腿早被官府打断了。"周瑾这才知道,当年杨志给瞎眼老妇的两文钱,后来被换成草药,救了这汉子的命。他突然明白,师父的枪不光能杀人,更能救人,就像这茶,苦过之后总有回甘。
重建茶庵用了一个月,新盖的庵堂比原来大些,土坯墙上糊了层白石灰,窗台上摆着秦伯送来的兰草,这次用石头围着,再不怕被人踩了。周瑾在院子里打了口井,井台上刻着"杨家茶"三个字,是他照着师父枪杆上的笔迹刻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英灵祭:全面战争请大家收藏:()英灵祭:全面战争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