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艺之神 > 第324章 隋朝26

艺之神 第324章 隋朝26

作者:大道三千智取奇异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0-30 02:02:37 来源:全本小说网

《画里隋风》剧本

人物表

- 杨契丹:宫束班工艺门画师,三十余岁,技艺精湛却爱自嘲,性格爽朗,总说自己是“画痴憨货”

- 李三郎:宫束班工艺门学徒,二十岁出头,手脚麻利,爱凑热闹,嘴甜却总犯小迷糊

- 王阿婆:宫束班杂役,五十余岁,手脚勤快,热心肠,常给众人送茶水点心,把年轻人当自家孩子

- 张五郎:宫束班工艺门画师,与杨契丹同龄,性子沉稳,不善言辞,却总在关键时刻补刀,擅长细节勾勒

- 赵小娘子:宫束班工艺门绣娘,十**岁,心灵手巧,偶尔来画师这边串门,爱提些新奇想法

第一幕:宫束班闲日

场景一:宫束班画师院 - 日 - 内

【清晨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画师院的木桌上。桌上摊着几张泛黄的宣纸,砚台里的墨汁还冒着淡淡的热气,几支狼毫笔随意搁在笔洗旁。杨契丹穿着青色圆领袍,盘腿坐在蒲团上,手里捏着块炭条,对着一张白纸发呆,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

李三郎(端着一个粗瓷碗,颠颠地跑进来,碗沿还沾着几粒米):杨大哥,杨大哥!王阿婆今早蒸的粟米糕,热乎着呢,您快尝尝!

【杨契丹头也没抬,手指无意识地在炭条上搓着,炭粉簌簌落在衣襟上】

杨契丹:三郎啊,你说咱这宫束班,明明是给宫里做工艺的,怎么近来总闲着?前儿个给皇后娘娘画的扇面交了,这都三天了,连个差事的影子都没有。

李三郎(把碗往桌上一放,拿起一块粟米糕塞进嘴里,含糊不清地说):闲着不好嘛!您看张五郎,昨儿还在院角种了两株秋葵,说等开花了能当画稿。我这两天还琢磨着,要不要跟赵小娘子学两针绣活,省得手生。

【张五郎从里间走出来,手里拿着一块磨得光滑的竹板,板上刻着几缕细微的纹路。他走到桌边,将竹板放在宣纸上,轻轻比量了一下】

张五郎:闲不住就找事做。昨儿路过太极殿外,见禁军排班整整齐齐,那铠甲上的纹路,若是画下来,倒能当《武备图》的底稿。

杨契丹(猛地抬头,眼睛亮了亮,手里的炭条“啪”地掉在地上):哎!你这话提醒我了!前几日听管事说,陛下上个月在大兴殿办正会,各国使臣都来了,那场面,听说殿外排了百来盏宫灯,台阶下站满了文武百官,连突厥的使者都穿着貂皮袍子,老威风了!

李三郎(咽下嘴里的糕,凑到杨契丹身边,眼睛瞪得溜圆):真的?那要是把这正会的场面画下来,得多好看啊!杨大哥,您要是画,我给您磨墨!我磨的墨,浓淡正好,不堵笔!

【王阿婆提着一个铜壶走进来,壶嘴冒着白气。她把铜壶放在桌上,拿起桌上的粗瓷碗,给几人倒上热水】

王阿婆:你们这几个憨货,一闲下来就琢磨些新鲜事。正会那场面,我当年在宫里当杂役时远远瞅过一眼,可不是一般的热闹。殿上的龙椅铺着明黄的绒毯,使臣们手里捧着的贡品,有象牙做的笔筒,还有西域来的琉璃瓶,晃得人眼睛都花了。

杨契丹(拿起桌上的热水,抿了一口,放下碗时动作都轻快了几分):王阿婆,您还记得多少?比如百官穿的朝服,颜色有什么讲究?使臣们的打扮,还有殿外的仪仗,您都跟我们说说。

王阿婆(在一旁的竹椅上坐下,拿手帕擦了擦额角):要说朝服,文官穿绯色,武官穿紫色,腰间都系着玉带,品级高的,玉带上的玉块还多。突厥的使臣,穿的是黑色的皮袍,帽子上插着羽毛,手里还拿着马鞭,不过进殿时都把马鞭交给侍卫了。仪仗队里,有举着旌旗的,旗子上绣着龙纹,还有敲编钟的,那声音,能传好几条街。

张五郎(拿起炭条,在宣纸上轻轻画了一道横线,又在旁边画了几个小小的人影):若是画正会,得先定构图。大兴殿要画在中间,殿门敞开,能看见殿内的龙椅和陛下的身影。殿外的台阶上,站着文武百官,左右分开,使臣们站在台阶下,仪仗队在最外侧。

杨契丹(凑到宣纸旁,看着张五郎画的小人影,忍不住笑了):你这小人画得跟芝麻似的,得再画大些,细节才能显出来。比如文官的朝服,领口要画成圆领,袖口要宽,武官的铠甲,要画出甲片的纹路,一片一片叠着,看着才有质感。

李三郎(蹦蹦跳跳地去里间抱出一摞画纸和几盒颜料,放在桌上):杨大哥,张五郎,咱们这就开始画吧!我给你们递纸,磨墨,保证不耽误事!

赵小娘子(提着一个绣篮,从院门外走进来,篮子里放着几匹彩色的丝线):你们这是要画什么?这么热闹,我在隔壁都听见你们说话了。

杨契丹(回头看见赵小娘子,笑着招手):小娘子来得正好!我们想画《隋朝正会图》,把上个月陛下办正会的场面画下来。你是绣娘,对颜色和纹路敏感,给我们提提建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艺之神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赵小娘子(走到桌旁,拿起一张画纸看了看):画正会啊,颜色得鲜亮些。大兴殿的柱子,要用朱红色,殿顶的瓦片,用黄色,这样才显得气派。使臣们的衣服,颜色要多样,突厥的皮袍用黑色,西域的长袍用蓝色或绿色,这样能和百官的绯色、紫色朝服区分开。

王阿婆(点点头,补充道):还有殿外的宫灯,灯罩是红色的,灯杆是金色的,晚上亮起来的时候,红色的光透过灯罩,可好看了。不过你们画的是白天的场面,宫灯不用画亮着的样子,但颜色得画对。

杨契丹(拿起炭条,在宣纸上轻轻勾勒出大兴殿的轮廓,笔尖一顿一顿的,生怕画错):行,咱们就按大家伙说的来。张五郎,你负责画人物的细节,尤其是百官的朝服和使臣的打扮,别画错了品级。三郎,你磨墨,墨要磨得细些,别有颗粒。小娘子,你要是有空,就帮我们看看颜色的搭配,要是不对,你及时说。

李三郎(拿起墨锭,在砚台里顺时针磨着,墨汁渐渐变得浓稠):放心吧杨大哥!我磨的墨,保证比蜂蜜还细!

张五郎(拿起另一支炭条,在宣纸上画了一个文官的轮廓,然后开始细致地画朝服的纹路):我会注意品级,一品文官的玉带上有九块玉,二品八块,不会画错。

赵小娘子(坐在一旁,拿起一盒黄色的颜料,用手指蘸了一点,在纸上抹了抹):黄色的颜料,要加一点白色,这样才显得透亮,像殿顶的瓦片那样,不会太暗沉。

王阿婆(站起身,收拾起桌上的空碗):你们先画着,我去厨房看看,中午给你们做些好吃的,补补身子。画画费神,可得多吃点。

第二幕:画中细节

场景二:宫束班画师院 - 午 - 内

【中午的阳光更烈了,院角的老槐树投下一片树荫,蝉鸣声此起彼伏。桌上的宣纸上,大兴殿的轮廓已经清晰,殿顶的黄色瓦片用颜料涂了一半,朱红色的柱子鲜艳夺目。杨契丹额头上渗着汗珠,手里拿着一支大号的狼毫笔,正在画殿外的旌旗】

杨契丹(放下笔,用手背擦了擦汗,看着宣纸上的旌旗,皱了皱眉):不对,这旌旗的纹路太乱了,看着不像龙纹,倒像一团乱麻。

张五郎(放下手里的笔,走到杨契丹身边,仔细看了看旌旗):是龙纹的角度不对。龙纹要画得舒展,龙的爪子要张开,鳞片要一片一片顺着龙的身体画,不能横着画。你看,这里的鳞片画反了,所以看着乱。

赵小娘子(拿起一支小号的狼毫笔,蘸了一点黑色的颜料,在旌旗的空白处轻轻画了几笔):我觉得,龙的眼睛要画得有神些,用黑色的颜料点一点,再用白色的颜料在旁边画一点高光,这样龙就像活过来一样。

杨契丹(点点头,接过赵小娘子手里的笔,按照张五郎说的,重新勾勒龙纹的鳞片,又在龙的眼睛处点了一点黑色,加了一点白色高光):哎,这么一改,果然不一样了!你们俩真是我的救星,不然我这画,就得成“乱麻旌旗图”了。

李三郎(端着一个木盘走进来,盘子里放着四碗粟米粥和几碟小菜,有腌黄瓜和酱萝卜):杨大哥,张五郎,赵小娘子,吃饭了!王阿婆说,先喝粥垫垫肚子,下午再接着画。

【几人放下手里的笔,围坐在桌旁,拿起碗喝粥。李三郎喝得最快,几口就把碗里的粥喝完了,又拿起一根腌黄瓜,咯吱咯吱地嚼着】

李三郎:杨大哥,下午咱们画使臣吧!我昨天听侍卫说,突厥的使臣有个大胡子,都快到胸口了,还编了小辫子,可有意思了。

杨契丹(咽下嘴里的粥,笑着说):行,下午就画使臣。不过你可别捣乱,使臣的打扮不能画错,要是画错了,传到陛下耳朵里,咱们几个憨货,可就惨了。

张五郎(慢条斯理地喝着粥,放下碗说):画使臣时,要注意他们的贡品。突厥的贡品是骏马,西域的贡品是琉璃瓶和象牙,这些都要画在使臣的手里或身边,不能漏了。

赵小娘子(拿起一块酱萝卜,小口咬着):我觉得,使臣的表情也很重要。突厥的使臣性格豪爽,表情要画得开朗些,嘴角上扬;西域的使臣比较拘谨,表情要画得严肃些,眉头微微皱着。

王阿婆(从外面走进来,手里拿着一筐新鲜的桃子,放在桌上):刚从宫里的桃树上摘的桃子,新鲜得很,你们吃完粥,吃个桃子解解渴。

杨契丹(拿起一个桃子,擦了擦上面的绒毛,咬了一口,汁水顺着嘴角流下来):真甜!王阿婆,谢谢您!您这桃子,比市面上买的甜多了。

王阿婆(笑着摆手):谢什么,都是自家孩子。你们好好画画,要是缺什么,就跟我说,我去给你们找。

【几人吃完午饭,李三郎收拾好碗筷,杨契丹和张五郎又回到桌旁,拿起笔继续画。赵小娘子坐在一旁,帮他们整理颜料,偶尔提点建议。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们身上,画面温馨又热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艺之神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第三幕:画成之日

场景三:宫束班画师院 - 暮 - 内

【傍晚的夕阳,把天边染成了橘红色,余晖洒在画师院的宣纸上。《隋朝正会图》已经基本完成,大兴殿巍峨耸立,朱红的柱子,黄色的瓦片,透着皇家的气派。殿内,隋炀帝坐在龙椅上,身穿明黄色的龙袍,神情威严。殿外的台阶上,文武百官整齐排列,绯色和紫色的朝服交相辉映,腰间的玉带闪闪发光。台阶下,突厥使臣穿着黑色皮袍,帽子上插着羽毛,手里牵着一匹骏马;西域使臣穿着蓝色长袍,手里捧着琉璃瓶,表情拘谨。仪仗队里,举着旌旗的士兵,敲编钟的乐师,都画得栩栩如生】

杨契丹(后退几步,看着《隋朝正会图》,忍不住拍手叫好):成了!成了!咱们这几个憨货,总算把这画给画成了!

张五郎(也后退几步,仔细看着画,嘴角微微上扬):细节都没问题,百官的品级,使臣的打扮,仪仗的排列,都和当时的场面一样。

李三郎(凑到画旁,指着突厥使臣的大胡子,笑得合不拢嘴):你们看,这突厥使臣的大胡子,我让杨大哥画得又长又卷,还编了小辫子,跟我昨天听侍卫说的一模一样!

赵小娘子(看着画中的颜色,点点头):颜色也搭配得很好,大兴殿的黄色透亮,百官朝服的绯色和紫色鲜艳,使臣衣服的颜色多样,看着不杂乱,反而很有层次感。

王阿婆(端着一盏油灯走进来,把油灯放在桌上,灯光照亮了画纸):哎哟,这画得可真好!跟我当年在宫里看见的正会场面一模一样!你们这几个孩子,真是有本事。

杨契丹(拿起画,小心翼翼地卷起来,用绳子系好):这画,咱们得好好保存。说不定哪天,陛下看见了,还会夸咱们几句呢!

张五郎(看着杨契丹手里的画,说):其实,咱们画这画,也不是为了让陛下夸。就是闲得没事,想把隋朝的热闹场面画下来,等以后老了,再拿出来看看,也能想起咱们现在的日子。

李三郎(拍了拍胸脯):不管陛下夸不夸,咱们这几个憨货,能画出这么好的画,就很厉害!以后要是再闲下来,咱们再画别的,比如《洛阳繁华图》,把洛阳城的热闹场面也画下来。

赵小娘子(笑着说):好啊,要是你们画《洛阳繁华图》,我还来给你们提建议,帮你们整理颜料。

王阿婆(拿起桌上的桃子,递给几人):好了好了,别光顾着说画了,快吃桃子,再不吃,就不新鲜了。

【几人拿起桃子,一边吃,一边围着油灯,说着画里的细节,笑声在画师院里回荡。夕阳的余晖渐渐消失,油灯的光芒越来越亮,照亮了他们脸上的笑容,也照亮了桌上那卷《隋朝正会图》,仿佛把隋朝的繁华,都定格在了这画卷之中】

第四幕:后记

场景四:宫束班画师院 - 日 - 内

【几天后,宫束班的管事来到画师院,看到了桌上的《隋朝正会图》,大为赞赏,立刻把画送到了宫里。隋炀帝看到画后,龙颜大悦,称赞杨契丹等人“技艺精湛,能再现正会盛况”,还赏赐了他们绸缎和银两】

杨契丹(拿着赏赐的绸缎,笑着对张五郎、李三郎和赵小娘子说):没想到咱们这几个憨货闲时画的画,还能得到陛下的赏赐。

张五郎(手里拿着银两,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这赏赐是其次,重要的是,咱们把隋朝的热闹场面画下来了,以后后人看到这画,就能知道咱们隋朝有多繁华。

李三郎(拿着绸缎,在身上比量着):我要把这绸缎做成新衣服,穿出去,让别人知道,咱们宫束班的画师,不仅会做工艺,还会画画!

赵小娘子(笑着说):以后咱们再闲下来,就接着画画,把隋朝的大好河山,热闹场面,都画下来,编成一本《隋风图册》,流传后世。

王阿婆(提着铜壶走进来,给几人倒上热水):你们这几个孩子,真是有出息!以后肯定能画出更多好画,让后人记住咱们隋朝的繁华。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几人身上,他们围坐在桌旁,说着未来的计划,脸上满是憧憬。桌上的《隋朝正会图》,静静地躺着,仿佛在诉说着隋朝的故事,也诉说着宫束班一群憨货,在闲暇时光里,用画笔留住的繁华】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艺之神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