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艺之神 > 第370章 唐《冶金4》

艺之神 第370章 唐《冶金4》

作者:大道三千智取奇异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0-30 02:02:37 来源:全本小说网

唐·匠心传

第一幕:长安城外客来迟

时间:唐贞观十七年,暮春,巳时

地点:长安城外,渭水畔的“百工驿”——朝廷专为外来工匠设的暂居院落,院内堆着半成的木构、锻打的铁坯,墙角晒着染好的绢布

(幕启时,晨光斜照进驿院,蝉鸣初起。院中央的铁匠炉还没生火,炉边摆着三把样式古怪的短刀:刀身有一道明显的“水波纹”,刀柄缠着粗麻绳。三个穿着粗布短褂的汉子正围着石桌吵吵,桌上摆着半块啃剩的胡饼、一壶凉酒)

赵大锤(三十岁上下,膀大腰圆,左手食指缺了半截,拍着桌子喊):我说“头儿”!咱从江南一路奔长安,走了俩月,脚底板磨出三寸厚的茧子,到了这儿倒好,连工部的门都没摸着!你说那“覆土烧刃”,咱藏着掖着传了三代,真要拿出来给这些长安匠人看?

钱小凿(二十七八,瘦高个,手指细长,正用一根细铁钎拨弄桌上的胡饼碎屑,声音尖细):就是啊李哥!昨儿我去西市买炭,听见俩官营铁匠铺的师傅说咱是“南方来的土匠人”,连“灌钢法”都没摸透,还敢提“淬火”?依我看,咱不如卷铺盖回苏州,至少在那儿,咱“宫束班”也是响当当的字号!

李木柄(三十五岁,中等身材,右手虎口全是老茧,左额有一道浅疤,正低头擦着那把带水波纹的短刀,动作慢却稳,声音沉):吵什么?忘了咱来长安前,班主怎么说的?“匠人的手艺,藏着掖着只能烂在手里,传下去才是真东西”。再说,昨儿驿丞不是说了吗?今儿工部会派个“懂行的”来验手艺,要是能过,咱就能进“将作监”,给军中打横刀——那可是让“覆土烧刃”真正派上用场的地方。

(院门外忽然传来马蹄声,接着是驿丞的吆喝:“李师傅!工部的苏评事到了!”李木柄赶紧把短刀收进布囊,赵大锤和钱小凿慌里慌张地把桌上的胡饼扫进怀里,还不忘抹了把嘴)

(驿丞引着一个穿青袍的官员走进来,官员约莫四十岁,腰间挂着铜鱼袋,手里拿着一卷文书,目光先落在炉边的短刀上,又扫过三个汉子沾着铁屑的褂子,眉头微挑)

苏文渊(语气平淡,却带着审视):你们就是“宫束班”的匠人?李木柄?

李木柄(拱手作揖,腰弯得很低):小人李木柄,见过苏评事。这两位是我师弟,赵大锤、钱小凿。

苏文渊(走到炉边,捡起一把短刀,手指抚过刀身的水波纹,眼神亮了亮):这刀……是你们打的?刃口硬,刀身却韧,不像寻常淬火的手艺——你们用的是“局部淬火”?

钱小凿(刚要开口,被赵大锤拽了一把,只好咽了咽口水):这……这是咱祖传的法子,叫“覆土烧刃”。

苏文渊(转头看向三人,语气松了些):我在工部管兵器监三年,见过的淬火手艺不少,却没见过能让刀身“刚柔并济”的。今日正好,将作监要给边军赶制一批横刀,你们若能当众演示“覆土烧刃”,成了,我便保你们进监当“技士”;不成,你们就回江南,往后别再提“传艺”二字。

(赵大锤急得要说话,李木柄却先应了:“小人遵令!明日辰时,就在这驿院,小人给评事演示!”苏文渊点点头,拿着短刀看了又看,才转身离开)

(苏文渊走后,赵大锤一把抓住李木柄的胳膊):头儿!你疯了?“覆土烧刃”的关键是那“泥料”,咱用的是江南的红泥加草木灰,还要按“三灰七泥”的比例调,这要是让旁人看见了,咱宫束班的饭碗不就没了?

李木柄(坐下,从布囊里掏出一个小陶罐,倒出一点红褐色的泥料):班主临终前说,“匠人最怕的不是手艺被学走,是手艺没人学”。你看长安的铁匠,打的刀够硬,却容易断;够韧,却不够锋利。咱的“覆土烧刃”能补这个缺,要是能教会他们,往后边军的将士拿着咱传的手艺打的刀,能多活几个人,这比啥都强。

(钱小凿蹲在旁边,看着泥料,忽然小声说:“可是……咱调泥料的时候,总记不住比例,上次在苏州,你还骂我‘憨货’,说我把草木灰加多了,刀淬出来崩了刃。”)

李木柄(笑了,拍了拍钱小凿的肩):所以咱才是“憨货”啊——真正的好手艺,不是藏着,是教着教着,自己也能更明白。明日演示,你俩都仔细点,别再犯傻。

(三人开始收拾铁匠炉,赵大锤劈柴,钱小凿筛炭,李木柄则坐在石桌边,把陶罐里的泥料分成一小份一小份,嘴里还念叨着:“红泥要晒三天,草木灰要烧透,水要加渭水的,比江南的软……”)

第二幕:驿院淬火惊众人

时间:次日辰时

地点:百工驿院,铁匠炉旁已围了不少人——有工部的小吏,有官营铁匠铺的师傅,苏文渊坐在院中的高凳上,手里拿着笔和纸,准备记录

(幕启时,铁匠炉的火已经烧得旺,橘红色的火苗舔着炉壁,赵大锤正拉着风箱,脸涨得通红,汗水顺着下巴往下滴。钱小凿站在炉边,手里拿着一根长铁钳,钳口夹着一块烧得通红的铁坯——那是昨晚三人连夜锻打的横刀坯子,长约三尺,宽约两指。李木柄则蹲在一张木桌前,桌上摆着两个陶罐,一个装红泥,一个装草木灰,还有一碗清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艺之神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围观的人群里,一个穿褐袍的老铁匠——王老铁,六十多岁,脸上全是皱纹,手里拿着一把铁锤,忍不住小声嘀咕:“我打了四十年铁,淬火就是把刀烧红了往水里扔,还搞这些花架子,南方来的匠人就是虚浮。”)

(旁边的小吏听见了,附和道:“就是,苏评事也是,竟让他们折腾,这要是耽误了边军的刀,谁担责?”)

(李木柄像是没听见,先把红泥和草木灰按比例倒进一个陶碗,再一点点加水,用一根竹筷搅拌。他搅拌得很慢,眼睛盯着泥料的状态,时不时捏起一点,放在指尖搓揉)

钱小凿(小声问,铁钳还夹着铁坯):头儿,泥调好了没?坯子快凉了!

李木柄(头也不抬):急什么?泥料要“捏成团,不散;松开手,能碎”,你昨晚没记?再烧半柱香。

(赵大锤赶紧加快拉风箱的速度,火苗更旺了,连旁边的人都能感觉到热气。又过了一会儿,李木柄终于站起来,手里端着调好的泥料,走到炉边)

李木柄(对钱小凿说):把坯子拿出来,离火远些,别烫着。

(钱小凿赶紧把铁坯从炉里夹出来,通红的铁坯像一根火把,照亮了周围人的脸。李木柄拿着一把小刷子,蘸着泥料,仔细地刷在铁坯的刀身两侧——只留着刃口不刷,泥层薄厚均匀,连刀背的弧度都照顾到了)

(王老铁看得眼睛直了,忍不住凑上前一步:“你这是干啥?只刷刀身不刷刃口,是想让刃口脆断吗?”)

李木柄(没停手,语气平静):王师傅,淬火的关键不是“全硬”,是“该硬的地方硬,该软的地方软”。刃口要锋利,得硬;刀身要扛造,得韧。泥料能挡住火的温度,一会儿入水,刃口冷得快,就硬;刀身有泥裹着,冷得慢,就软——这样打出来的刀,砍得动铁甲,还不容易崩刃。

(说话间,泥料已经刷好,李木柄让钱小凿把铁坯再放回炉里,“再烧一炷香,等泥料干了,刃口发红发紫,就能入水了”。赵大锤继续拉风箱,额头上的汗滴进火里,“滋啦”一声响)

(一炷香后,钱小凿夹着铁坯出来——这次,铁坯的刃口泛着深紫色,刀身的泥料已经干裂,像一层硬壳。李木柄早就端着一个大铜盆过来,盆里是半盆冷水,还撒了些盐)

李木柄(深吸一口气,对钱小凿说:“稳着点,刃口朝下,斜着入水,别溅着人。”)

(钱小凿点点头,双手握紧铁钳,把铁坯的刃口先放进水里——“滋——”的一声,白色的水汽瞬间冒起来,弥漫了半个院子,连苏文渊都站了起来,往前凑了凑)

(水汽散了些,李木柄让钱小凿把铁坯提起来——只见刀身的泥料已经脱落,露出银灰色的刀身,刃口却泛着一层淡青色,刀身还有几道细细的水波纹,像渭水的浪)

(王老铁冲上前,伸手想摸,又赶紧缩回来——还烫着手了。他甩着手,声音都抖了:“这……这刀身是软的?”说着,他拿起自己的铁锤,轻轻敲了敲刀身——“当”的一声,声音清脆,刀身还微微晃了晃,没断)

苏文渊(走过来,让李木柄把刀放在石桌上,用手指弹了弹刃口,又看了看刀身的水波纹):好手艺!刚才入水时,我看你只让刃口先冷,刀身慢冷,这就是“覆土烧刃”的关键?

李木柄(点头,拿起一块脱落的泥料):是。泥料的比例、炉温的高低、入水的速度,差一点都不行。上次小凿把草木灰加多了,泥料太硬,入水时刀身裂了缝;大锤拉风箱太急,炉温太高,刃口直接崩了——咱仨就是靠“憨琢磨”,才把这手艺摸透的。

(围观的人都笑了,王老铁也笑了,拍了拍李木柄的肩:“李师傅,是我老糊涂了,不该说你们是‘土匠人’。这手艺,你可得教给我们!”)

(苏文渊也笑了,拿起笔在纸上写了几笔,递给李木柄:“李师傅,从今日起,你就是将作监的‘技士’,赵师傅、钱师傅当‘助手’。往后,你们就住在驿院,每月工部给你们发月钱,还能调用最好的铁料——你们要做的,就是把‘覆土烧刃’的手艺,教给将作监的所有铁匠。”)

(赵大锤和钱小凿都傻了,愣了半天,才拉着李木柄的胳膊喊:“头儿!咱成了!咱能在长安传艺了!”李木柄看着手里的文书,又看了看炉边的铁坯,眼睛有点红——他想起班主临终前的话,“憨货才会把手艺当宝贝,聪明的匠人,会把手艺变成所有人的宝贝”。)

第三幕:冬去春来艺满长安

时间:贞观十八年,冬末,午时

地点:将作监的兵器坊,坊内摆着十几座铁匠炉,每个炉边都有两个匠人——一个是宫束班的人,一个是原来的官营铁匠。墙角堆着一排排打好的横刀,刀身上都有熟悉的水波纹

(幕启时,坊内热气腾腾,赵大锤正站在一个炉边,教一个年轻铁匠调泥料:“红泥三勺,草木灰七勺,水要慢慢加,像喂小孩吃饭似的,急不得!”那年轻铁匠学得认真,手里的竹筷搅拌得很慢,时不时问:“赵师傅,这样捏起来不散,算成了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艺之神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钱小凿则在另一头,教一个中年铁匠淬火:“入水时要斜着,刃口先沾水,你看,就像这样——对,别慌,水汽大也别躲,盯着刃口的颜色,变青了就提起来!”中年铁匠试了一次,虽然溅了一身水,但刀坯没崩,他高兴得喊:“成了!钱师傅,我成了!”)

(李木柄坐在坊角的一张木凳上,手里拿着一把刚打好的横刀,正在打磨刃口。苏文渊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书,笑着说:“李技士,好消息!边军送来反馈,说你们教着打的横刀,砍得破突厥的皮甲,还不容易断,将军们都夸呢!陛下听说了‘覆土烧刃’,还说要召你们进宫,给太子演示手艺。”)

(李木柄放下刀,站起来拱手:“全靠苏评事信任,还有兄弟们肯学。其实咱也没做啥,就是把‘憨办法’教给他们——调泥料记不住比例,就用小勺子量;淬火怕溅水,就多练几次;炉温拿不准,就看火苗的颜色……匠人嘛,都是靠‘憨琢磨’出来的。”)

(这时,王老铁拿着一把横刀走过来,刀身上的水波纹比以前更均匀了。他递给李木柄:“李师傅,你看这把,我按你说的,泥料晒了四天,炉温烧到‘橘红偏紫’,入水时没慌,你看这刃口,多锋利!”)

(李木柄接过刀,用手指试了试刃口,又敲了敲刀身,声音清脆。他笑着说:“王师傅,你这手艺,比我都强了。往后,就算咱宫束班走了,你们也能自己教新人了。”)

(王老铁急了:“走啥走?你们宫束班就是咱兵器坊的人!再说,陛下要召你们进宫,往后你们就是‘御用工匠’,想走都走不了!”)

(坊内的人都笑了,赵大锤笑得最响,手里的泥料都撒了一点:“不走!咱就在长安,把‘覆土烧刃’教给更多人,让全天下的匠人都知道,咱宫束班的‘憨办法’,是真能派上用场的!”)

(苏文渊看着坊内的景象,又看了看李木柄,轻声说:“你们不是‘憨货’,是最聪明的匠人——知道手艺的根,在‘传’不在‘藏’。”)

(李木柄点点头,目光落在那些水波纹的横刀上——阳光从坊顶的天窗照进来,落在刀身上,反射出淡淡的光,像江南的水,也像长安的阳光。他想起去年暮春,三人在百工驿的争吵,想起班主的话,忽然觉得,所有的“憨琢磨”,都值了。)

(幕落时,坊内的锤声、笑声、吆喝声混在一起,伴着窗外的鸟鸣,成了长安城里最热闹的“匠声”——那是手艺在传,是匠心在续,是一群“憨货”,用最笨的办法,做了最了不起的事。)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艺之神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