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艺之神 > 第405章 唐(音乐)1

艺之神 第405章 唐(音乐)1

作者:大道三千智取奇异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0-30 02:02:37 来源:全本小说网

唐宫艺事:宫束班闲作《霓裳羽衣曲》

人物表

- 李三郎:宫束班掌事,年近四十,手巧却嘴笨,总爱摆弄木料,遇事爱挠头,是班底里的“定海神针”。

- 苏小桃:宫束班最年轻的匠人,十七八岁,眼亮手快,编竹篮能转出花来,爱哼小曲,好奇心重。

- 老周:班中老匠人,五十有余,擅长雕漆,话少但心细,藏着一肚子前朝乐事,常揣着个旧陶埙。

- 王阿福:身宽体胖的木匠,三十出头,力气大却爱偷懒,嘴馋,总盼着歇工吃胡饼,是班中的“活宝”。

- 赵二娘:负责染织的女匠人,二十七八岁,手艺精湛,性子爽朗,爱打趣众人,手里总攥着染布的木梭。

- 小豆子:老周的徒弟,十二三岁,刚进班不久,跟着师傅学雕工,爱跟在苏小桃身后跑,记性好。

第一幕:暑日闲歇,宫束班寻乐

场景

长安城宫束班工坊,院内有棵老槐树,树下摆着几张旧木桌,桌上散落着刨花、竹篾、漆料罐,墙角堆着待修的宫扇、木窗棂。日头偏西,暑气稍减,工坊外传来远处宫市的叫卖声,偶尔有飞鸟落在槐树枝头。

(幕启:李三郎蹲在木桌旁,手里拿着半截桃木,正琢磨着雕个花纹,却总不满意,时不时挠挠后脑勺,刨花堆在脚边。苏小桃坐在一旁的竹凳上,手里编着竹篮,嘴里哼着不成调的小曲,脚边的小豆子跟着哼,却总跑调。)

苏小桃:(停下编竹篮的手,拍了拍小豆子的头)你这调跑得,比坊市卖糖人的驴车还偏!刚教你的《折杨柳》,怎么又忘了?

小豆子:(揉了揉头,委屈道)桃姐姐,这曲儿太绕了,不如你早上哼的那两句好听,就是“云想衣裳花想容”后面那几句,软乎乎的,像风吹花瓣。

(老周从工坊里走出来,手里端着个粗瓷碗,碗里是凉透的绿豆汤,他靠在槐树干上,慢慢喝着,陶埙别在腰间。王阿福扛着把大锯子从门外进来,满头是汗,一进门就把锯子往墙角一扔,瘫坐在木凳上,嚷嚷着要水喝。)

王阿福:(喘着粗气)我的娘哎,这鬼天气,锯根椴木都能出一身汗!李掌事,今日的活计都干完了,剩下的那扇雕花门,明日再弄成不?

李三郎:(抬头看了看天,又低头瞅了瞅手里的桃木)也行,日头快落了,再干也出不了好活。就是这歇着也闷得慌,总不能天天蹲这儿刨木头。

赵二娘:(端着一摞染好的蓝布从后院走来,布上还带着水汽)可不是嘛!前几日听说教坊司的乐师们,在曲江池边奏新曲,引得满城人都去看。咱们宫束班虽说是做手艺的,就不能寻点乐子?

(苏小桃眼睛一亮,猛地站起来,竹篮差点掉在地上,小豆子赶紧伸手扶住。)

苏小桃:二娘这话说到我心坎里了!我前几日去采竹,在终南山下,听见樵夫唱了段曲儿,调儿软,词儿也美,说是梦见仙女在云上跳舞,身上的衣裳像羽毛似的,飘来飘去。咱们不如照着这个,编段曲儿?

王阿福:(眼睛瞪圆,从木凳上坐直)编曲儿?我行吗?我只会哼几句《胡笳十八拍》,还是听我娘哼的。

老周:(放下瓷碗,摸了摸腰间的陶埙)乐子嘛,不就是瞎琢磨出来的。我年轻时在洛阳,见过西域来的舞姬,她们跳舞时,裙角带风,手上的银铃一响,比寺里的钟声还脆。咱们做手艺的,手里的家伙什,说不定也能当乐器。

李三郎:(挠头的手停住,盯着手里的桃木)老周这话在理!咱们有刨子、锯子、木槌,还有小桃的竹篾、二娘的染布梭子,说不定真能敲出调儿来。就当是闲时解闷,成不成的,图个乐呵。

赵二娘:(把蓝布搭在晾布绳上,走过来拍了拍王阿福的肩膀)阿福,你力气大,一会儿用你的大锯子拉个长音,准好听!小桃,你那竹篾编起来有节奏,正好当拍子。

苏小桃:(蹦蹦跳跳地拿起竹篾,试着编了几下,竹片碰撞发出“嗒嗒”声)哎,还真有劲儿!小豆子,你去把工坊里的铜铃铛拿出来,就是上次修宫灯剩下的那几个,挂在竹篮上,摇起来肯定响。

(小豆子应了一声,撒腿往工坊里跑。王阿福撸起袖子,扛起大锯子,试着在一根空木头上拉了一下,“吱呀”一声,众人都笑了。老周从腰间取下陶埙,放在嘴边吹了一段短调,音色浑厚,瞬间压下了笑声,院子里静了下来,只有槐树叶被风吹得“沙沙”响。)

第二幕:器物当乐,初谱霓裳

场景

次日清晨,宫束班工坊院内,槐树下摆着一排“乐器”:王阿福的大锯子靠在木桌旁,桌上放着李三郎的木槌、苏小桃的竹篮(挂着铜铃铛)、赵二娘的染布梭子,老周的陶埙摆在最中间,小豆子手里攥着几个陶碗,碗里盛着不同量的水。

(幕启:苏小桃站在院子中央,手里拿着一张纸,上面画着歪歪扭扭的音符,是她昨晚凭着记忆写的。李三郎、老周、王阿福、赵二娘围在她身边,小豆子站在一旁,紧张地看着手里的陶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艺之神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苏小桃:(清了清嗓子)我昨晚想了想,那樵夫唱的曲儿,开头得软,像云慢慢飘过来,不如让老周先吹段陶埙,定个调子。然后我摇竹篮上的铃铛,阿福用锯子拉个慢音,二娘用梭子敲木桌,李掌事你用木槌轻敲桃木,小豆子就用陶碗按高低音接,怎么样?

王阿福:(挠了挠肚子)锯子拉慢音?我试试,别到时候像杀猪似的,吓着街坊。

(老周拿起陶埙,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陶埙的声音缓缓流出,像山间的清泉,又像天上的云絮,飘在院子里。苏小桃跟着节奏,轻轻摇晃竹篮,铜铃铛“叮铃叮铃”响,清脆悦耳。王阿福咬着牙,慢慢拉动锯子,这次没有“吱呀”的刺耳声,反而拉出了一段绵长的调子,像风吹过竹林。)

赵二娘:(笑着用梭子敲了敲木桌,“笃笃笃”的节奏跟上)阿福,不错啊!看来你这力气没白费,还能拉出软调子。

李三郎:(拿起木槌,轻轻敲在桃木上,“咚咚”的闷响融入曲中)老周的埙吹得好,把调子定住了,咱们跟着走就行。小豆子,该你了,按昨晚教你的,先敲左边那只盛水多的碗。

(小豆子点点头,小手捏着陶碗的边缘,轻轻一敲,“哆”的音准正好,接着又敲了盛水少的碗,“咪”的音飘了出来。众人跟着节奏,你接我应,曲声慢慢连贯起来,槐树上的鸟儿停住了叫,歪着头听,远处路过的卖花姑娘,也停下脚步,扒着门缝往里看。)

苏小桃:(越摇越起劲,嘴里忍不住哼起词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老周听到词,陶埙的调子微微一转,更柔了;王阿福的锯子拉得更慢,像仙女的裙裾在飘动;赵二娘的梭子敲得更轻,像花瓣落在地上;李三郎的木槌敲得更缓,像云朵碰在一起;小豆子的陶碗音更准,像星星在眨眼。曲声裹着词,飘出工坊,飘到坊市的街头,几个挑着担子的货郎,也放下担子,站在路边听。)

卖花姑娘:(扒着门缝喊)里头的师傅们,这曲儿真好听!叫什么名儿啊?

(苏小桃停下摇晃的手,笑着朝门外喊)还没起名呢!你觉得像什么?

卖花姑娘:(想了想)像仙女穿的羽衣在飘,不如叫《霓裳羽衣曲》?

(众人一愣,随即都笑了。李三郎挠着头,点点头)这名儿好!又美又贴曲儿,就叫《霓裳羽衣曲》!

(小豆子高兴地蹦起来,手里的陶碗差点掉在地上,赵二娘赶紧扶住,笑着骂了句“毛躁鬼”。王阿福摸着肚子,凑到李三郎身边)掌事,咱们这曲儿编得好,不如多练几日,等下月坊市的上元节,咱们去街头演一场,准能引来不少人!

第三幕:街头献艺,曲传民间

场景

一个月后,长安城上元节,西市街头,挂满了红灯笼,人来人往,叫卖声、笑声此起彼伏。街角搭了个简单的台子,上面摆着宫束班的“乐器”:锯子、木槌、竹篮、梭子、陶埙、陶碗,台前围满了人,有老人、小孩、妇人,还有几个穿着锦缎的公子哥。

(幕启:李三郎站在台边,有点紧张,手不停地搓着衣角。苏小桃整理着竹篮上的铜铃铛,老周调试着陶埙,王阿福扛着锯子,在台上站定,赵二娘拿着梭子,小豆子捧着陶碗,站在台侧。)

围观妇人:(朝台上喊)师傅们,快开始吧!听说你们编了新曲儿,叫《霓裳羽衣曲》,我们都等着听呢!

苏小桃:(朝妇人笑了笑,转身对众人点头)开始!

(老周先拿起陶埙,吹起了开头的调子,陶埙声在喧闹的街头飘开,周围的叫卖声渐渐小了,人们都竖起耳朵听。苏小桃摇起竹篮,铜铃铛“叮铃”响,王阿福拉动锯子,绵长的调子跟上,赵二娘用梭子敲着台边的木柱,“笃笃”的节奏清脆,李三郎拿起木槌,敲着台上的木桌,“咚咚”的闷响沉稳,小豆子按顺序敲着陶碗,高低音错落有致。)

(曲声响起时,人群瞬间安静下来,只有红灯笼在风里轻轻晃。一个穿着华服的公子哥,原本在吃胡饼,听到曲声,停下了嘴,眼睛盯着台上;一个牵着小孩的老人,轻轻拍着孩子的背,跟着曲声晃头;几个挑着花灯的姑娘,放下花灯,靠在墙边听,嘴角带着笑。)

苏小桃:(闭着眼睛,跟着曲声唱起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她的声音清亮,像山间的溪流,裹着曲声,飘得更远。街角卖糖人的老汉,停下了手里的糖稀勺,侧着耳朵听;酒馆里的酒保,也跑出来,站在门口听;连巡逻的金吾卫,都放慢了脚步,朝台上望。)

(曲到**时,王阿福的锯子拉得又快又急,像仙女在空中旋转,苏小桃的铃铛摇得更响,像花瓣漫天飞舞,老周的陶埙调子拔高,像云雀冲天,赵二娘的梭子敲得更密,像雨滴落在荷叶上,李三郎的木槌敲得更重,像雷声轻轻滚过,小豆子的陶碗音又高又亮,像星星落下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艺之神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曲声落时,街头静了片刻,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人们拍着手,喊着“再来一段”。王阿福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朝人群作揖;苏小桃脸红扑扑的,手里还攥着竹篮;老周收起陶埙,嘴角也带着笑;李三郎挠着头,有些不好意思,却难掩眼里的高兴。)

华服公子:(走上台,递给李三郎一锭银子)师傅们,这曲儿太妙了!我是城东乐坊的,能不能请你们把曲谱抄给我,我们乐坊想学着奏,让更多人听?

李三郎:(连忙摆手,又接过银子)抄曲谱没问题,银子不用这么多,咱们就是图个乐呵。

卖糖人老汉:(挤到台前)师傅们,我孙子听了这曲儿,吵着要学敲陶碗,你们下次还来演不?

苏小桃:(笑着说)来!只要大家爱听,我们每月都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宫束班的《霓裳羽衣曲》传遍了长安城。乐坊的乐师们学着奏,歌姬们学着唱;街头的孩童们,用陶碗敲着调子,跟着哼;妇人做针线活时,也会哼几句;连宫里的娘娘,都听说了西市有群匠人编了首好曲,让内侍去乐坊要了曲谱,在宫里演奏。)

第四幕:岁月流转,曲韵长存

(槐树叶被风吹得“沙沙”响,落在泛黄的曲谱上,像给那些歪扭的音符盖了层浅绿的印章。苏小桃的女儿伸手去捡树叶,指尖碰到曲谱上的油渍,抬头问苏小桃)

苏小桃的女儿:娘,这黑乎乎的是什么呀?像阿福伯伯上次吃胡饼蹭在衣襟上的油。

王阿福:(哈哈笑起来,拍了拍肚子)可不是我的油嘛!当年在西市街头演完,我急着啃胡饼,没留神蹭在曲谱上了。现在看,倒成了咱们宫束班的“记号”,比那些文人画的花还实在!

赵二娘:(走过去,用手指点了点曲谱上一块淡蓝色的痕迹)那这块蓝的,就是我染布时蹭的靛蓝。当时还怕把曲谱弄脏了,现在瞧着,倒像给曲儿添了抹颜色,跟仙女衣裳上的花纹似的。

(老周让小豆子把轮椅推到曲谱旁,枯瘦的手指轻轻拂过曲谱上的陶埙印——那是当年他试埙时,不小心按上去的印子,边缘还能看清埙孔的形状。)

老周:这印子,是我当年吹埙吹得入了迷,手一歪按上去的。现在每次看,都能想起咱们第一次在槐树下试曲的日子——阿福的锯子刚开始总跑调,小桃的铃铛摇得太急,小豆子的陶碗还差点摔了。

李三郎:(挠了挠鬓角的白发,笑着补充)还有我,当时用木槌敲桃木,没控制好力气,把好好一块料敲出个坑,后来干脆把那块桃木雕成了个小铃铛,挂在工坊门口,现在还在呢!

(小豆子起身去工坊门口,果然拎着个桃木小铃铛过来,铃铛上的花纹虽不精致,却透着股憨实的劲儿,轻轻一晃,“叮”的一声,和苏小桃女儿手里的竹篮铃铛相和。)

小豆子:这些年,来咱们工坊学手艺的年轻人,我都让他们先摸一摸这个桃木铃铛,听一听《霓裳羽衣曲》。我跟他们说,做手艺不光要下苦功,还要有寻乐子的心——咱们这群没学过乐理的匠人,能编出流传十年的曲儿,靠的就是这份闲时不慌、忙时不躁的劲头。

(正说着,院外传来马蹄声,一个穿着青色长衫的年轻人翻身下马,手里拿着一卷纸,快步走进来。他看到槐树下的众人,连忙作揖,脸上满是激动。)

青色长衫年轻人:敢问各位可是宫束班的师傅?晚辈是扬州乐坊的,去年在长安听了《霓裳羽衣曲》,惊为天人,四处打听才知道是各位编的。这次来长安,特意想求一份曲谱,带回去教给乐坊的弟子,让扬州的百姓也能听听这好曲儿。

苏小桃:(笑着接过年轻人手里的纸)快坐!小豆子刚说要抄曲谱,正好给你也抄一份。不过你可得记着,这曲儿不是什么名家大作,就是我们一群做手艺的,闲时瞎琢磨出来的。

年轻人:(连忙摆手)师傅说笑了!在晚辈看来,这曲儿里有烟火气,有匠人心,比那些只讲辞藻华丽的曲子更动人。上次在长安街头,我看到老幼妇孺都跟着哼,连挑担子的货郎都能敲着扁担打拍子——这样能走进百姓心里的曲儿,才是真的好曲儿。

(小豆子拿来笔墨,趴在木桌上,小心翼翼地抄起曲谱。阳光透过槐树叶的缝隙,洒在他的笔尖,也洒在众人身上——李三郎看着年轻人,眼里满是欣慰;老周靠在轮椅上,陶埙放在膝头,似在回味当年的调子;王阿福去厨房端了碗绿豆汤,递给年轻人;赵二娘则拿起苏小桃女儿的小竹篮,教她怎么摇铃铛才能跟上曲儿的节奏。)

年轻人:(喝着绿豆汤,看着院中的景象,忍不住感叹)都说长安是天下第一城,今日见了各位师傅,才知道长安的好,不光好在宫殿楼宇,还好在这街坊里的温情,好在这匠人间的闲趣。等我把曲谱带回扬州,一定跟弟子们说,这《霓裳羽衣曲》的背后,是一群可爱的匠人,是一段温暖的故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艺之神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小豆子抄完曲谱,递到年轻人手里。年轻人双手接过,郑重地卷好,又向众人深深作揖,才转身离开。他走到院门口时,正好碰到几个放学的孩童,嘴里哼着《霓裳羽衣曲》的调子,蹦蹦跳跳地走过,铃铛声、歌声混在一起,飘向坊市的深处。)

苏小桃的女儿:(拉着苏小桃的手,指着院外)娘,你听!他们唱的跟我们的曲儿一样!

李三郎:(望着孩童远去的方向,笑着说)是啊,这曲儿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风一吹,就落到了大街小巷,落到了每个人的心里。咱们宫束班这辈子做了不少木活、竹活,可最让我自豪的,不是修好了多少宫扇、雕好了多少木窗,而是编了这么一段能陪着百姓过日子的曲儿。

(老周让小豆子把陶埙递给李三郎,李三郎接过,虽不熟练,却也吹起了《霓裳羽衣曲》的开头。陶埙声有些生涩,却透着股认真;苏小桃跟着摇起竹篮,铃铛声清脆;王阿福拿起锯子,轻轻拉动,调子绵长;赵二娘用梭子敲着木桌,节奏平稳;小豆子敲着陶碗,音准依旧;苏小桃的女儿则蹦蹦跳跳地跟着哼,声音稚嫩却响亮。)

(曲声再次在工坊院内响起,飘出墙外,与坊市的叫卖声、孩童的笑声、远处乐坊的琴声交织在一起。槐树上的鸟儿又落了下来,歪着头听,偶尔叫几声,像是在跟着和;墙角的牵牛花,在曲声中慢慢绽开,粉的、紫的,像给这院中的乐事添了抹亮色。)

老周:(闭着眼睛,跟着曲声轻轻晃头,嘴角带着笑)岁月会老,木头会朽,可这曲儿啊,会一直传下去。等咱们这群人不在了,说不定还有人记得,长安城里有个宫束班,有一群憨货匠人,编了首《霓裳羽衣曲》,给日子添了段乐子。

(众人都没说话,只是跟着曲声,或吹或摇,或敲或哼。阳光渐渐西斜,把众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映在地上,像一幅带着乐韵的画。而那《霓裳羽衣曲》的调子,则像一条温柔的河,淌过长安城的街头巷尾,淌过岁月的朝朝暮暮,一直流传下去,留在了大唐的烟火里,留在了百姓的记忆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艺之神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