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艺之神 > 第436章 宋《定窑》

艺之神 第436章 宋《定窑》

作者:大道三千智取奇异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0-30 02:02:37 来源:全本小说网

窑火映宋:宫束班定窑记

第一幕:残窑冷灶,憨货聚首

时间:北宋元佑三年,暮春,辰时

地点:河北曲阳,定窑西窑口,宫束班窑坊

人物:

- 赵老憨:五十岁,宫束班班主,左手缺二指,曾是定窑官窑匠人,说话带曲阳口音,性子执拗如窑土

- 陈三胖:二十四岁,揉泥匠,身宽体胖,爱蹲在窑边啃炊饼,手上力气大得能捏碎青石

- 李小瘦:二十二岁,拉坯匠,瘦得像根窑火棍,眼睛却亮得能映出釉色,总爱跟陈三胖抬杠

- 王阿婆:六十岁,施釉匠,丈夫曾是定窑画工,守着一筐祖传釉料,说话慢声细气却句句在理

【幕启】

晨光斜斜照进窑坊,满地碎瓷片泛着冷光。赵老憨蹲在塌了半边的窑门前,用缺指的左手摩挲着一块带冰裂纹的白瓷残片,烟袋锅子在石头上磕得“梆梆”响。

陈三胖抱着个装炊饼的粗布包,呼哧呼哧跑进来,裤脚沾着泥:“班主!班主!街口张屠户说,再不给钱,下次就不卖我们下水了!” 他说着掏出个油乎乎的炊饼,掰了一半递过去,“您先垫垫,我今早没敢多吃。”

赵老憨没接,头也不抬:“窑里的火三天没烧了?”

“烧啥啊!” 李小瘦从里屋钻出来,手里攥着个歪歪扭扭的坯子,“昨儿拉的梅瓶坯,半夜被耗子撞了,塌了半边。再说,釉料也快没了,王阿婆那筐老釉,就剩个底儿了。”

话音刚落,王阿婆提着个竹筐慢慢走进来,筐里铺着油纸,放着几块淡青色的釉块:“别咋呼,老身把陪嫁的釉料砖敲了,还能凑两窑的。只是……这宫束班的牌子,再不出好瓷,怕是要被人忘了。”

赵老憨终于抬头,烟袋锅子在残片上点了点:“忘不了!当年官窑里,咱宫束班烧的‘白釉刻花盘’,连太后都夸过。如今虽落了难,可手艺没丢。今儿起,咱烧个新的——要刻上‘宫束班’三个字,让全曲阳都知道,咱还在!”

陈三胖眼睛一亮,把炊饼塞进嘴里:“好!我揉泥,保证揉得比石头还硬!”

李小瘦也直了直腰:“拉坯我来!这次不做梅瓶,做个大的——洗子!要能装下三斤水的大洗子!”

王阿婆笑了,皱纹里堆着暖意:“釉料我来调,老身的釉料配方,加两勺井泉水,能让釉色白得像雪,亮得像镜子。”

赵老憨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目光扫过冷寂的窑坊,突然有了力气:“好!今儿就开工!咱宫束班的人,别的没有,就是憨——憨得认死理,憨得能把窑火焐热,憨得能把瓷烧出魂来!”

第二幕:九揉九晒,瓷坯见骨

时间:三日后,午后,未时

地点:窑坊后院,揉泥场 & 拉坯间

人物:赵老憨、陈三胖、李小瘦、王阿婆、刘小二(十五岁,学徒,总爱跟在众人身后)

【场景切换】

后院的空地上,陈三胖光着膀子,汗珠顺着脊梁往下淌,手里的黄泥在石案上被揉得“砰砰”响。石案旁堆着晒干的黄泥块,每块都有砖头大,上面画着红圈——那是揉过的次数标记。

“一揉去杂质,二揉匀干湿,三揉出筋脉……” 陈三胖嘴里念叨着赵老憨教的口诀,把黄泥举过头顶,狠狠砸在石案上,“班主说了,这泥要揉九遍,晒九遍,才能瓷质细腻。我这都揉到第七遍了,你看,这泥里连个小石子都没有!”

刘小二蹲在旁边,手里拿着个小泥块模仿:“胖哥,我也帮你揉吧?我力气小,揉小泥块行不?”

陈三胖咧嘴笑,把一块黄泥掰给她:“行!但得记住,揉泥不能急,要像揉面团似的,把气揉进去——泥有了气,烧出来的瓷才活。”

此时,拉坯间里,李小瘦正坐在转轮前,脚踩着踏板,转轮“嗡嗡”转着。他面前放着一团揉好的黄泥,双手沾着水,轻轻按在泥团上。

赵老憨站在旁边,手里拿着根细竹棍,时不时敲敲坯子:“慢着!洗子的口沿要圆,像十五的月亮,不能歪。你看,左边高了半指,再往下压。”

李小瘦额头上全是汗,眼睛死死盯着转轮上的坯子:“班主,我手酸……这大洗子的坯子太沉了,转轮转得我脚都麻了。”

“麻也得挺住!” 赵老憨的声音沉了些,“当年官窑里,烧‘白釉弦纹樽’,坯子比这还大,匠人能站在转轮前踩三个时辰,脚都不挪窝。你这才一个时辰,就喊累?”

李小瘦咬了咬牙,脚踩得更用力了,转轮转得更快,坯子在他手里慢慢舒展——口沿渐渐圆了,腹部慢慢鼓了,底部也平了。他突然停了踏板,喘着气:“班主,您看……成了?”

赵老憨走过去,用竹棍轻轻敲了敲坯子,声音清脆:“成了一半。接下来要阴干,不能晒太阳,不能吹风,得放在阴凉处,让水分慢慢走。这一步要是急了,坯子会裂,之前的功夫就全白费了。”

这时,王阿婆提着个陶罐走过来,罐里装着淡白色的釉浆:“老身的釉料调好了,加了井泉水,还放了点陈茶汁,能让釉色更润。等坯子阴干了,咱就施釉。只是……刻花的活儿,还得班主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艺之神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赵老憨点点头,目光落在坯子上,手指轻轻拂过坯面,像是在摸一块珍宝:“刻花要在施釉前,用铁刀刻。‘宫束班’三个字,要刻在洗子的外腹,字体要方方正正,笔画里要藏着力气——就像咱班的人,看着憨,骨子里硬。”

刘小二凑过来,小声问:“班主,刻花难吗?我能学吗?”

赵老憨笑了,摸了摸她的头:“难也不难。关键是手要稳,心要静。你看,铁刀下去,不能抖,要顺着瓷坯的纹理走,就像在纸上写字,一笔是一笔,不能含糊。等这次烧完,我教你。”

刘小二高兴得跳起来:“好!我一定好好学,以后也帮宫束班烧瓷!”

陈三胖从后院跑进来,手里拿着块晒干的泥块:“班主!第七遍的泥晒好了,我这就开始揉第八遍!保证揉得比丝绸还细!”

李小瘦也直了直腰,又踩起了踏板:“我再拉一个坯!这次要比这个更圆,更大!”

王阿婆把陶罐放在桌上,看着满院忙碌的身影,轻轻叹了口气,眼里却闪着光:“老身活了六十年,见过不少窑坊,就属咱宫束班的人最憨——憨得肯花三个月揉一块泥,憨得肯守着冷窑等好瓷。可这憨,才是烧瓷的魂啊。”

第三幕:釉里藏雪,窑火通明

时间:一月后,深夜,子时

地点:窑坊前院,窑炉旁

人物:赵老憨、陈三胖、李小瘦、王阿婆、刘小二、张掌柜(四十岁,曲阳最大的瓷器商,衣着体面,手里总拿着个算盘)

【场景切换】

窑炉里的火“噼啪”作响,红光从窑口透出来,映得每个人脸上都红彤彤的。窑炉旁堆着柴火,陈三胖正往炉里添柴,汗水把衣服都浸透了,却不敢停手。

“火候要到‘紧火’,” 赵老憨守在窑口,手里拿着个长柄的“火照”——一块带孔的瓷片,上面施了釉,“每隔半个时辰要验一次火照,看釉色有没有变。要是釉色发灰,就再加柴;要是发白,就减点风。”

李小瘦站在旁边,手里攥着块布,时不时帮赵老憨擦汗:“班主,这窑火已经烧了六个时辰了,您歇会儿,我来验火照?”

赵老憨摇摇头,把火照伸进窑里,停留片刻后拿出来——瓷片上的釉色已经泛出淡白,像初融的雪:“还没到。要等釉色白得像天上的云,摸上去像婴儿的皮肤,才成。”

王阿婆坐在一旁,手里拿着个小瓷碗,碗里盛着点釉浆,时不时用手指沾一点,放在灯下看:“老身刚才看了,坯子上的釉施得匀,没有气泡。只要火候到了,这瓷一定能成。”

刘小二趴在窑口边,眼睛瞪得大大的,看着火光里的瓷坯:“班主,等烧好了,真的会刻着‘宫束班’三个字吗?别人看到了,会不会来买我们的瓷?”

赵老憨摸了摸她的头,眼里有了笑意:“会的。咱宫束班的瓷,刻着名字,就像给瓷注了魂。别人买去,不仅是买个瓷,更是买咱宫束班的手艺,买咱这群憨货的心意。”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脚步声,张掌柜提着个灯笼走进来,看到窑火,愣了一下:“赵班主?您这窑坊,不是早就停了吗?怎么又烧起窑了?”

赵老憨站起身,拱了拱手:“张掌柜,咱宫束班没停。这次烧了批新瓷,想请您来看看。”

张掌柜皱了皱眉,走到窑口看了看,又摸了摸旁边的坯子:“赵班主,不是我泼冷水。如今曲阳的窑坊多了去了,官窑的瓷更是供不应求,您这小窑坊,就算烧出瓷,也卖不上价。”

陈三胖急了,把柴刀往地上一放:“张掌柜,您别小瞧人!咱班主当年在官窑里,烧的瓷连太后都夸!这次的瓷,比当年的还好!”

张掌柜笑了,摇了摇算盘:“是吗?那我倒要等一等。要是真如你所说,我全要了。要是不行……”

“要是不行,我宫束班从此不再烧瓷!” 赵老憨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张掌柜,您等着,再过三个时辰,窑火一停,您就知道了。”

张掌柜见他笃定,便点了点头:“好,我等。但丑话说在前头,要是瓷不好,您可别怨我不给面子。”

接下来的三个时辰,没人说话,只有窑火的“噼啪”声和添柴的“簌簌”声。陈三胖添柴添得胳膊都肿了,李小瘦帮着验火照,眼睛熬得通红,王阿婆时不时给众人递水,刘小二则一直守在窑口,连眼睛都不敢眨。

终于,天快亮时,赵老憨说了句:“可以停火了。”

陈三胖立刻停了添柴,李小瘦赶紧把窑门封上。赵老憨看着窑炉,长长舒了口气:“等窑凉了,开窑。到时候,让张掌柜看看,咱宫束班的瓷,到底怎么样。”

第四幕:开窑见雪,名动曲阳

时间:两日后,清晨,卯时

地点:窑坊前院,窑炉旁

人物:赵老憨、陈三胖、李小瘦、王阿婆、刘小二、张掌柜、几个街坊邻居

【场景切换】

窑炉已经凉透,赵老憨亲自上前,打开窑门。一股带着瓷香的冷气扑面而来,众人都凑了过去,连街坊邻居都围了过来,想看看这冷了许久的窑坊,到底烧出了什么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艺之神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赵老憨伸手,从窑里抱出一个大洗子——胎质轻薄,釉色白得像初降的雪,在晨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洗子的外腹上,用铁刀刻着“宫束班”三个字,笔画刚劲,藏着力气,刻痕里还泛着淡淡的青,像是雪地里藏着的春芽。

“我的天!这瓷……这瓷也太好看了!” 街坊里有人喊了出来,“比官窑的瓷还白,还亮!”

张掌柜赶紧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接过洗子,用手指摸了摸釉面,又对着光看了看:“这釉色……温润如玉,没有一点瑕疵。这刻字……力道正好,不深不浅。赵班主,您这瓷,是怎么烧出来的?”

赵老憨笑了,指了指陈三胖:“他揉的泥,九揉九晒,揉了三个月,比丝绸还细。” 又指了指李小瘦,“他拉的坯,守着转轮踩了两天两夜,没敢合眼。” 最后指了指王阿婆,“她调的釉,用了陪嫁的老釉料,加了井泉水,熬了三天三夜。”

张掌柜听完,叹了口气:“原来如此。别人烧瓷,求快求利;您这群人烧瓷,求的是心,求的是魂。这‘宫束班’的瓷,值!太值了!” 他转身从怀里掏出银票,递给赵老憨,“赵班主,这窑瓷我全要了!以后,您宫束班的瓷,我包销!不管您烧多少,我都收!”

陈三胖高兴得跳起来,一把抱住李小瘦:“我就说嘛!咱的瓷肯定能卖出去!以后再也不用吃掺糠的炊饼了!”

李小瘦也红了眼眶,拍了拍他的背:“以后我拉更多的坯,烧更大的瓷!”

王阿婆看着洗子上的“宫束班”三个字,慢慢擦了擦眼睛:“老身没白敲陪嫁的釉料砖,没白等这一窑瓷。”

刘小二拉着赵老憨的衣角,小声说:“班主,您之前说,烧完瓷教我刻花,还算数吗?”

赵老憨蹲下来,摸了摸她的头,又看了看身边这群“憨货”——陈三胖笑得合不拢嘴,李小瘦正对着洗子发呆,王阿婆在擦釉料罐,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雪白的瓷洗上,暖得让人心里发颤。

他点点头,声音有些哽咽,却带着从未有过的亮堂:“算数!不仅教你刻花,还要教你揉泥、拉坯、施釉……咱宫束班的手艺,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咱这群憨货,要把窑火一直烧下去,要让‘宫束班’的名字,在曲阳,在大宋,一直亮下去!”

窑坊外,晨光渐亮,远处传来卖炊饼的吆喝声。陈三胖跑出去,买了一筐热乎的炊饼,分给众人:“吃!管够!以后咱宫束班,不仅要烧最好的瓷,还要吃最好的炊饼!”

众人笑着接过炊饼,咬下去,热乎的饼香混着瓷香,在嘴里散开,也在心里散开——那是属于宫束班的味道,是憨直的味道,是坚持的味道,是大宋窑火里,最暖、最亮的味道。

【幕落】

(后续可延伸“宫束班瓷入汴京”“应对官窑竞争”“培养新一代匠人”等剧情,通过更多“憨货”式的坚持与手艺细节,展现宋代制瓷工艺的魅力与匠人精神的传承)

喜欢艺之神请大家收藏:()艺之神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