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馨的夜晚,朱元璋与马秀英一同在吴王府的卧室中准备就寝。尽管吴王府的扩建空间有限,而新的皇宫正在营建中,但在这间属于他们的私密空间里,却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与恩爱。
当朱元璋步入卧室,映入眼帘的是马秀英温暖的微笑和一应俱全的茶水与洗脚水。他一天的疲惫似乎在这瞬间得到了缓解。马秀英一如既往地细心照顾着他,把所有的宫女和太监都遣退,只留下他们两人在这个宁静的空间里。
朱元璋舒适地坐在床上,脚泡在热水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深深的放松和愉悦。他感慨地对马秀英说:“秀英,你贵为皇后,还要你每次都给我洗脚。真的委屈你。”
马秀英轻轻地笑了笑,温柔地说:“夫君,为你做这些是我应尽的责任。你在外辛苦一天,泡泡脚能让你感到轻松,也能帮助你消除疲惫。而且,我不想因为夫君的脚臭而让你长出脚疾。”她的语气中充满了体贴和关爱。
朱元璋听了这番话,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感动。他紧紧地握住马秀英的手,眼中闪烁着深深的爱意。他们彼此间的恩爱和默契让人感到深深的羡慕。在这充满挑战和困难的时代里,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成为了彼此最坚实的依靠。
在接下来的时光里,他们享受着这份宁静和亲密。朱元璋把一天的见闻和政务分享给马秀英听,而马秀英则为他准备了一杯热茶,与他一起探讨这些事情的背后意义和影响。他们的交流充满了智慧和深情,这是他们多年来相互支持和理解的结果。
渐渐地,夜深了。朱元璋感到自己的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和满足。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慨地说:“秀英,有你在我身边,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马秀英温柔地回应道:“夫君,我也是。我们在困难中相互扶持,彼此依赖,这让我感到我们的爱情是如此的深沉和坚定。”她的话语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对朱元璋的爱意。
朱元璋在马秀英的房中,边泡脚边拉家常,向马秀英详细通报了元朝大都的攻克和元廷北逃的情况。这是他们夫妻俩多年的默契,只要朱元璋夜晚在马秀英这里就寝,他总会向她通报前朝的军国大事,而马秀英也会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建议。
这种默契源于他们多年共同生活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在朱元璋看来,马秀英是他唯一可以完全信任的女人,没有马秀英也就没有他今天的成就。在朱元璋初期在外打仗的时候,马秀英不仅处理后勤,照顾出征将领的家眷,还协调各种事务,使得淮西武将集团以徐达、汤和为首的将领都对她感激涕零。
当朱元璋登基前,汤和代表武将集团询问朱元璋皇后人选时,朱元璋当即表示非马秀英莫属,这让诸将领放了心。马秀英在听了元廷北逃的消息后,也十分高兴,她说自己也是元朝暴政的受害者,如今暴政被灭,也算是为当初的辛苦付出的回报。
马秀英为朱元璋擦干脚,召来宫女将洗脚水端走,又为朱元璋倒了一杯水,温柔地说道:“你今天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孩子们贪玩其实也很正常。”
朱元璋叹了口气,说道:“原本听到常遇春攻克大都的消息,我非常高兴,也吩咐李善长立即安排地方官员安抚百姓,重建地方。但是,刘伯温报告了一些将领嚣张跋扈的事迹。之前在登基前,我就有所耳闻,为了稳定军心暂时没有做什么。如今却是闹得人尽皆知。刘伯温上奏的时机也太巧了,他的心思其实是如今大都被攻下,中原一统,希望能够限制武将。我知道武将们的问题很严重,文官集团也不轻松。原本寄希望自己的儿子们尽快成长起来,能够辅佐标儿,管好我们朱家的天下,但是他们几个太顽劣了。所以才发那么大的火。”
马秀英说道:“陛下的心思是好的,确实现在天下初定不宜大动。不过孩子们的教学我有点意见,前面由于战事的原因,我们都忽略了他们的,重心在标儿那里,现在孩子们逐渐大了,对事情有了自己的理解了。那些教的东西不一定符合他们的心意。就像让你现在从头去学那些你也是抵触的。”
朱元璋一想确实如此,他疑惑地问道:“那秀英你的意见是什么?”马秀英说:“那位先生的课,我也偶尔听过,也问过标儿,有点照本宣科的感觉,一些东西似是而非,小儿还好,但是大的孩子多听几次就完全没有兴趣了,尤其是朱棣,他从3岁就开始看书,你忙于军政没有关注,我是知道的,他经常搜罗一些书来看,模仿着写些字,可是写的歪歪扭扭,好些字都是问我或者问标儿。所以他打瞌睡也是情有可原,而且那个先生碍于身份,底气又不足,不敢说重话。于是自然被老二和老三无视了,老二原本顽劣,老三是个聪明孩子,只比老四差点,又是傲气。对于这等教学自然不屑。”
马秀英顿了顿说:“我觉得应该延请大儒,对老二老三老四单独教学,就让标儿的师傅宋濂担此重任吧。”朱元璋点了点头说:“今日刘基也是如此认为。以前都是你在管这些事情,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幸亏咱是娶了你。今后你还是要多管教他们才可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永乐大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实则包含了几层含义。首先,他表达了自己对宋濂的尊重和感激,表明自己并没有忽视宋濂的忠告。其次,他强调了自己的身份和责任,身为陛下的儿子,他有着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不能因为个人的理想和野心而忽视了这个身份所带来的责任。最后,他表达了自己的信心和决心,相信自己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也能处理好与太子的关系。
”宋濂是不知道将来的事情,至少不知道朱元璋分封诸王镇守边塞,更不知道朱标会成长为历史上最优秀的太子。当然朱棣就算后世来的,也忽略了帝王心和封建皇朝中太子和诸兄弟间的微妙。宋濂也没有想到朱棣会这样硬顶自己,他想起了刘基的分析,果然如刘基所言,此子果非平凡之辈。宋濂不甘心,他又说:“我观皇子在儒学上颇有见解,但是风格有点脱离圣人的一些论断,如果能够注意到这一点,将来必是大儒,成就超过为师也未必不能。那时辅佐太子,文教治天下不更好。”朱棣也不愿继续与这个老师争论什么?只是笑着望着宋濂说:“老师,您辛苦了,大任在肩,多多休息为好。所谓师不必不如我,我不必不如师,在调养身体,保重自己这方面,我可以说很在行的。”说着恭敬的鞠了鞠躬,这是朱棣这段时间以来必做的,对老师的尊敬。宋濂愣了下,也就叹了口气走了。
朱棣回到寝室后,没有任何笑容,太监传饭来得时候,自己也拒绝了,他需要冷静,今天的事情让自己有点烦躁,莫名其妙。他知道事情的厉害,又不能和任何人说,这里又没有度娘,没有抖音,没有微信,发个圈都不行。额,这宋濂名义上为自己好,实际上是敲打自己,因为一首咏蛙表现的出色了,为什么宋濂会如此?估摸着就是刘伯温干的好事。因为当时在场的只有刘伯温一个外臣,而且他和宋濂交好,从文官集团来说,出现一个有雄心壮志的皇子与他们的观念有悖,而且认为对太子有威胁,所以需要敲打敲打。他们看准了朱棣的早熟,是不可能把这个事情告诉朱元璋,而且朱元璋也会有所醒悟。朱棣实在感到冤枉,这个诗真的不是自己原创,但是说实话又要刨根问底。不过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朱棣感到了一丝威胁。不,也是威胁,可能是数年后的有些事情的一次预演。无论如何自己都要有自保的能力才可以,必须要先走出去看看外面究竟是什么样子才能决定下一步怎么走。
喜欢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永乐大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