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永乐大帝 > 第9章 以科举为战场,隔空交手(一)

过近半年的精心准备,朱棣在北平已经稳固了自己的地位。然而,他并没有涉足地方的政务事务,这一举动明显地向朱标传达了一个信息:他深知自己的职责所在,会专注于军事事务,不越权干涉其他领域。

朱棣的这种做法既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也展示了他对朝廷权力结构的深刻理解。他明白,作为一位将领和潜在的皇位争夺者,保持对军事事务的专注是他的首要任务。通过不过问地方政务,他避免了与文官集团的潜在冲突,确保了自己在军中的权威和影响力。

与此同时,朱棣也积极响应了朱元璋的号召,专注于扩军备战。他明白,随着朝廷内部权力的更迭和北方边疆的不稳定,未来可能会有北伐的需求。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他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军队的建设和扩充。

在扩军过程中,朱棣注重选拔有才能、有潜力的士兵进行培养,提升军队的整体素质。同时,他也加强了对军队的纪律和训练,确保军队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朱棣不仅稳固了自己在北平的地位,还为未来的北伐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的专注和决心为明朝的军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自己在未来的皇位争夺中增添了重要的筹码。

随着北平地位的稳固和朱棣在军事领域的专注,许松开始筹备北平书院,旨在提升当地的文化教育水平。作为书院的重要人物,许松向布政使提出了一个建议:鉴于朱棣作为藩王的身份及其在文化界的崇高地位——作为大儒宋濂的关门弟子,邀请他担任书院的名誉祭酒。

许松向布政使解释说,朱棣虽然身为藩王,但在地方上缺乏一个正式的管理职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声望和影响力。作为宋濂的弟子,朱棣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人脉和影响力,他的参与无疑将为书院带来更高的声誉和更多的资源。

布政使在听到这个建议后,经过深思熟虑,认为朱棣自出镇北平以来,确实未曾过问过任何内政事务,甚至连许松自己去汇报时也是如此。考虑到朱棣的低调和专注,以及他在军事领域的卓越贡献,布政使认为给予他一个名誉职务,既可以为书院增添声望,也不会对当前的政治格局造成太大的影响。

最终,布政使决定采纳许松的建议,邀请朱棣担任北平书院的名誉祭酒。这一决定不仅为书院带来了更高的知名度,也为朱棣在文化教育领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才华和影响力的平台。

在北平书院的首批会试速训班毕业之际,朱棣亲临现场,为学子们送上了自己的祝福与期望。在简短的讲话中,他强调了北平书院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并鼓励毕业生们在即将到来的会试中全力以赴,展现出自己的才华与实力。

朱棣表示,北平书院不仅是士子们求学的地方,更是他们坚实的后盾。他承诺,书院将会为学子们提供必要的资助,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前往京城参加会试,展现出北平学子的风采。

为了支持北平书院和士子们的发展,朱棣代表燕王府宣布,将向北平书院资助三百贯宝钞。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燕王府对于教育的重视,也为书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应邀出席的福记分号掌柜孙正也表示,将捐资五百贯宝钞以支持北平书院和士子们的学业。他的慷慨捐助不仅展现了商界的责任与担当,也为书院和学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朱棣的讲话和各界的支持,让在场的士子们备受鼓舞。他们纷纷表示,将不负众望,努力在会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北平书院争光,也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天后,由燕山位派出5个护卫加北平衙门的两个公差护送,北平方面合计106名举人前往京城参加会试。

许松向朝廷奏报,伏惟陛下洪武之治,寰宇无事,文教大兴。燕王殿下出镇北平,承宣王化,勉励士子,俾之参加京师科举,实乃重视文教之典范。殿下崇儒重道,倡导文风,北平士子闻风而起,竞相向学。此乃大明王朝文教昌盛之瑞兆,亦是我皇陛下圣明之德泽所及。

太子殿下承天祚福,仁慈圣明,笃学不倦,致力于文教事业,实乃国家之栋梁。臣观北平文教之发展,实有赖于太子殿下之英明领导与朱棣殿下之积极推行。臣深信,在陛下与太子殿下之庇佑下,北平之文教礼法必将日新月异,大放异彩。

臣许松不胜感激,谨以此奏闻于陛下,伏望圣裁。臣不胜惶恐之至,谨奏。

朱标在接到奏报后,怀疑自己看错了,自己的这个弟弟不是去练兵吗?不是聆听地方政务汇报吗?近半年了,也没有听说扩军训练完成进度如何和对地方政务的评价,反而干起来文教。不过这也是好事。朱标批示通报天下。

在明王朝的京城,二月的春风带来了生机与希望,万物仿佛在这个时节苏醒,京城的街道也因为这个盛大的科举会试而显得热闹非凡。各地的学子们汇聚于此,他们或骑马、或乘车,或步行,带着满腔的热血与期待,准备迎接这场人生中的大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永乐大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科举制度历经数百年,已经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这场会试不仅是对学子们学识的考验,更是对他们意志、毅力和智慧的磨砺。通过这场考试,优秀的学子们将有机会进入官场,为国家效力,实现自己的抱负。

为了确保考试的公正与权威,朱元璋在主考官的选择上颇为慎重。经过反复斟酌,他最终选定了85岁高龄的翰林学士刘三吾担任主考。刘三吾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他的参与无疑为这次科举会试增添了不少光彩。

与此同时,曾在空印案中受到训斥的胡惟庸也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科举会试的筹备中。他深知此次考试的重要性,不仅关系到士子们的命运,更是他重新赢得朱元璋信任的关键。为了确保考试的顺利进行,胡惟庸对选题、考场安全等事无巨细地进行过问,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然而,胡惟庸并没有意识到,朱元璋对他的忌惮并非仅仅因为空印案一事。作为淮西集团的一员,胡惟庸在朝廷中的影响力不容忽视。朱元璋对于淮西集团的担忧和防备,使得他对胡惟庸的信任始终难以完全恢复。

在这场科举会试的背后,不仅体现了洪武朝文教兴盛的繁荣景象,更隐藏着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北方士子则是集中居住在了福记客栈。福记免费提供了糕点等食物供士子们在考场食用,所以北方集团对此次科举抱有很大希望。因为做足了准备,谁也不想输了此次科举。

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取录宋琮等五十一名,经三月廷试后,以陈?为第一名﹑尹昌隆为第二名,刘仕谔为第三名,是为春榜。因所录五十一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

随着科举会试成绩的公布,京城内外立刻掀起了轩然大波。南北方的士子们议论纷纷,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南方士子自然为自己的同乡们取得的优异成绩而欢欣鼓舞,而北方士子则感到无比沮丧和愤怒。

在这个关键时刻,姚广孝的社会调查部暗中安排了人员在看榜处煽动舆论。一个看似兴奋的士子大声说道:“北方的文教确实不行啊!看看这些享受了那么多福利的北方士子,竟然一个都没有录取,简直是枉费了燕王殿下的苦心啊!”另一个士子立刻附和道:“是啊,听说这燕王殿下曾经是大儒宋濂的徒弟,当年一首咏蛙震惊四座。宋濂大人原本有意培养他成为大儒,可惜皇上另有安排,让他去了北方。这些北方人如此不争气,简直是丢了燕王殿下的脸啊!”哈哈哈

这些话立刻引起了在场士子们的共鸣,南方士子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而北方士子们则感到愤怒和屈辱。他们开始质疑科举考试的公正性,认为这是南方士子利用地域优势对北方士子的打压。一个也是安插在里面的人开始说话了,这里面肯定有舞弊,难道我们北方士子真的那么差吗?一个上榜的也没有?

这不对啊!”人群中一位身材彪悍的北方汉子大声叫道:“各位兄台,你们好生看看,这榜上标明新科状元陈?福建人、是南方的,榜眼尹昌隆江西人、是南方的,探花刘仕谔浙江人、也是南方的;本次科举一共录取五十二名进士,基本上全是南方人,这不是明摆着欺负我们北方的读书人吗?”,

“咦,这位兄台说得没错,我也看到了,今年的主考官是翰林院学士刘三吾,他是湖南的,也是南方人。这样看来,刘三吾是有意偏袒南方人啊!”旁边的一位粗壮汉子附和着,“对,对,是这个理儿,不能就这样算了,我们要告他们,到天子那儿告御状!”人群中的北方学子群情激奋,不多时,在那名北方汉子的带领下,数十名学子冲入贡院。他们都不知道这个人也是社会调查部的暗卫。

走,我们也去礼部衙门要个说法。京城里面的北方士子开始了联合,一些无论水平高低的人都认为自己必中,此次必是舞弊。

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疏,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而在南京街头上,更有数十名考生沿路喊冤,甚至拦住官员轿子上访告状。因此街头巷尾各式传言纷飞,有说主考收了钱的,有说主考搞“地域歧视”的,种种说法让主考们说不清楚。

朱元璋和朱标正在养心殿讨论此次科举的事情,都觉得此次科举肯定会取得极大的效果。朱标还汇报了朱棣在北平书院的讲话和资助士子们上京。认为此次北方的士子一定会有好的成绩,起码会有不少人上榜!

朱元璋和朱标端坐在明亮的御书房中,整个房间都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气氛。朱元璋身穿明黄色龙袍,目光如炬;朱标则是一袭青衫,儒雅中带着坚定。两人的眼神都紧紧地盯着眼前的刘三吾,这位年迈的礼部侍郎是这次科举会试的主考官,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两人的心。

主考刘三吾手持一份厚厚的奏本,步伐稳健地走到两人面前,双手高举过头,声音洪亮地道出了科举考试的结果。他的话语在空旷的御书房中回荡,仿佛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永乐大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朱元璋和朱标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满意和欣慰。五十一名贡生,这个数字在他们心中意味着国家的未来有了更多的希望。而会元宋琮,这个名字对他们来说还很陌生,但很快,他们将会了解这个年轻才俊的才华和抱负。

“宋琮?”朱元璋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他的声音中带着一种威严和好奇。

“是的,皇上。”刘三吾点头回应道,“宋琮,江西人氏,年方二十有五,学识渊博,文章锦绣,此次会试中表现出色,被臣等一致推举为会元。”

朱元璋微微点头,表示认可。他深知刘三吾的为人公正无私,能够被他推举为会元的宋琮,必定有过人之处。他期待着这个年轻人的到来,期待着他能够为国家的未来带来新的活力和希望。

朱标则在一旁默默地记录着这一切,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敬佩和对国家的忠诚。他知道,这场科举会试不仅是对学子们的考验,更是对明王朝的一次检验。他期待着这个新科会元能够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朱元璋心中有点高兴,这是对自己建国以来的最好肯定,他在想这一次北方士子录取后,会进一步稀释南方系文官的力量,同时一些官员下放地方后,也会为北方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朱元璋笑着对朱标说:“太子,你把名单拿来瞧瞧,顺便看看老四的北平学院上了几个人,叫人去给老四报个喜。”

朱标刚开始拿过名单看的还十分高兴,但是看到后来时,脸色也渐渐的难看起来,毕竟他也不是政治雏鸟了,这份名单中的籍贯问题也被他发现了,全是南方的人!一个北方的也没有。他又翻过来看,什么北平学院的推荐人选,就连北方的一个人也没有!

朱元璋本来是等朱标看了再看的,但是见朱标脸色变了,便直接拿过来一瞧,也是脸色大变!全是南方人!相当于之前两父子在这里白讨论也白高兴了!

喜欢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永乐大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