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宇宙地球人类三篇 > 第340章 宇宙光明与宇宙黑暗

宇宙光明与宇宙黑暗这一主题,蕴含着人类对宇宙本质的深刻思考。这两种概念既是物理现象的描述,也是哲学隐喻的延伸,承载着人类探索未知的永恒渴望。

从科学视角到文化象征,宇宙的光明与黑暗构成了理解存在本质的二元框架,二者相互依存、彼此定义,共同编织出宇宙的壮丽图景。

科学视角下的光与暗

在物理学层面,光明与黑暗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基本法则。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感知的狭窄波段,波长范围在纳米之间。这个看似有限的感知窗口,却是人类理解宇宙最重要的通道。当光子穿越星际介质到达地球时,它们携带着宇宙演化的历史密码。

天文学家通过分析星光的光谱特征,能够解读出发光天体的化学成分、温度、运动状态乃至年龄。哈勃望远镜拍摄的深空场照片中,那些跨越数十亿光年到达地球的星光,本质上都是宇宙历史的化石。

与光明相对,宇宙黑暗在科学上具有多层含义。最直观的是缺乏光线的物理状态,但更深刻的黑暗存在于现代宇宙学的核心难题中。

观测表明,可见物质仅占宇宙总质能含量的约5%,其余95%由暗物质(27%)和暗能量(68%)构成。这种黑暗成分不发射、吸收或反射电磁波,仅通过引力效应显露出存在迹象。

瑞士天文学家弗里茨·兹威基在1933年首次发现星系团中可见物质无法解释的引力现象,为暗物质存在提供了早期证据。如今,地下实验室的粒子探测器、太空望远镜的引力透镜观测,都在持续搜寻这种神秘物质的蛛丝马迹。

暗能量则代表着更令人困惑的宇宙黑暗面。1998年两个独立研究团队通过观测Ia型超新星发现,宇宙膨胀正在加速而非减速。

这一颠覆性发现暗示存在某种排斥性引力源,后被命名为暗能量。爱因斯坦曾引入又抛弃的宇宙常数概念因此复活,但其物理本质仍是未解之谜。

暗能量似乎均匀渗透整个空间,导致宇宙结构在更大尺度上逐渐分离。如果说暗物质通过引力将物质聚拢,暗能量则推动着宇宙走向可能的大冻结——所有星系最终超出彼此观测范围,宇宙成为寒冷孤立的碎片集合。

宇宙演化中的光暗轮回

从时间维度看,光与暗的交替塑造了宇宙的历史进程。大爆炸后的黑暗时代持续了约38万年,期间宇宙充满电离等离子体,光子与带电粒子不断碰撞,无法自由传播。

直到温度降至3000开尔文左右,电子与原子核结合形成中性原子,宇宙才变得透明,释放出至今仍可探测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段最后散射面时期释放的光子,经过138亿年的红移,现在以2.7K的温度充满整个宇宙,成为大爆炸理论最有力的证据。

恒星诞生与死亡的过程完美诠释了光暗的永恒轮回。分子云在引力作用下坍缩,核心温度升至1000万开尔文时触发氢聚变,恒星就此点亮。

质量越大的恒星燃烧越剧烈,寿命也越短暂。当核燃料耗尽,恒星以不同方式回归黑暗:中小质量恒星抛出行星状星云留下白矮星;

大质量恒星经历超新星爆发形成中子星或黑洞。其中黑洞代表着引力对光的终极胜利,其事件视界内连光子都无法逃脱。但霍金辐射理论表明,量子效应使黑洞并非完全黑暗,它会缓慢蒸发并最终爆发性消亡。

星系尺度上的光暗互动同样壮观。漩涡星系明亮的旋臂中,新生恒星的光芒勾勒出星系结构,而这些旋臂本质上是密度波引发的恒星形成区。

椭圆星系则多为老年恒星主导,整体呈现均匀的黄红色调。在所有星系中心,几乎都存在超大质量黑洞,它们虽然本身不可见,但通过周围物质被加热时释放的X射线和喷流显现存在。银河系中心人马座A的质量约为太阳400万倍,其引力影响着数千光年范围内的恒星运动。

文化象征中的光暗哲学

超越物理实体,光与暗在人类文明中积淀出丰富的象征意义。古埃及太阳神拉每日乘船横跨天际,与混沌之蛇阿佩普战斗的神话,反映了光明与黑暗的永恒较量。

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善恶二元论,将阿胡拉·马兹达(智慧之主)与安格拉·曼纽(破坏之灵)的对抗视为宇宙基本法则。这种二元对立思维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犹太教、基督教传统,光明常与真理、救赎关联,黑暗则象征无知与罪恶。

东方哲学对光暗的理解更具辩证色彩。道家阴阳鱼图案中,白与黑相互包含,彼此滋养。《道德经》言知其白,守其黑,强调对立面的统一性。

印度教中,毁灭之神湿婆同时是创造者与毁灭者,其宇宙之舞既带来终结也孕育新生。佛教概念指遮蔽真实智慧的黑暗,而觉悟则被喻为破除黑暗的明灯。这些思想传统都认识到光与暗的相互依存关系,超越简单的善恶二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宇宙地球人类三篇请大家收藏:()宇宙地球人类三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现代文学艺术继续拓展光暗的象征维度。赫尔曼·梅尔维尔在《白鲸》中描写亚哈船长追逐白鲸的偏执,白色在此既是纯洁也代表恐怖的空无。

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将刚果丛林描绘为潜意识野蛮的投射,而马洛逆流而上的航程象征着向人性黑暗面的探索。科幻作品如《2001太空漫游》中,黑石碑作为高等文明造物,既引发人类进化又带来未知恐惧,完美具化了光暗交织的宇宙奥秘。

观测技术中的光暗突破

人类探索宇宙光暗的能力随技术进步不断突破。伽利略将望远镜指向天空的简单举动,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现代大型望远镜如夏威夷的凯克望远镜、智利的甚大望远镜(VLT),利用自适应光学系统修正大气扰动,使地面观测达到接近太空的分辨率。

哈勃太空望远镜摆脱大气干扰,拍摄到创世之柱等震撼影像,而继任者韦伯太空望远镜专注于红外波段,能穿透星际尘埃观察恒星诞生区。

为捕捉不可见光,科学家发展出多种创新技术。X射线望远镜如钱德拉观测高温天体现象,中子星碰撞、黑洞吸积盘等剧烈过程在此波段清晰可见。

射电望远镜阵列如ALMA探测分子云中的冷气体,揭示恒星形成的初始条件。引力波探测器LIGO则开辟了听宇宙的新途径,2015年首次直接探测到双黑洞合并引发的时空涟漪,实现了对完全黑暗天体的观测。

暗物质探测采用多重策略。地下实验室如中国锦屏实验室的超纯锗探测器,试图捕捉暗物质粒子与普通原子核的罕见碰撞。

太空项目如欧空局欧几里得望远镜通过精确测量星系形状扭曲,绘制暗物质分布图。粒子对撞机如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可能产生暗物质粒子,虽然它们会携带能量,但可通过能量守恒定律间接推断。

认知边界的光暗隐喻

宇宙光明与黑暗最终指向人类认知的边界地带。可见宇宙半径约930亿光年,但这可能只是多重宇宙中的一个泡泡。暴胀理论推测,大爆炸后宇宙经历指数级膨胀,远远超出我们可观测范围。

平行宇宙假说认为,其他宇宙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常数,那里的与或许以我们无法想象的形式存在。

量子力学揭示了微观尺度的光暗悖论。波粒二象性表明光既是波动也是粒子,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则设定认知的极限。量子纠缠现象中,相隔遥远的粒子即时关联,似乎突破了光速限制。这些发现挑战经典物理的光暗概念,暗示更深层的现实结构。

在哲学层面,光暗二元性反映了人类思维的局限性。柏拉图洞穴寓言中,囚徒将影子当作真实,直到有人转向洞口看见阳光。这个比喻说明,我们可能永远只能认知现实的投影而非本质。

康德区分物自体与现象界,指出人类只能通过先验范畴认识世界,真实宇宙或许永远处于认识的中。

宇宙光明与黑暗这对永恒主题,既描述着光子与虚无的物理实在,也象征着知识与无知的认知状态。从恒星核聚变到黑洞蒸发,从古代创世神话到现代量子理论,光与暗的舞蹈持续塑造着我们对存在的理解。这种辩证关系提醒我们:

最深邃的黑暗中可能孕育着新的光明,而最耀眼的光芒之外,永远伸展着等待探索的无尽黑暗。在仰望星空时,人类同时面对着可见的璀璨与不可见的奥秘,正是这种双重体验,使得宇宙探索成为永恒的智力冒险和精神朝圣。

宇宙光明的组成:从量子涨落到星河璀璨的多维光谱

宇宙中的光明从来不是单一的存在,而是由无数种物理现象交织而成的壮丽交响曲。从微观世界中转瞬即逝的量子涨落,到星系核心处持续数百万年的剧烈爆发,不同尺度、不同机制的光明构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层级系统。

理解这些光明的组成,就如同掌握了解读宇宙密码的密钥,让我们得以窥见物质与能量最本质的互动方式。

恒星之光:宇宙中最稳定的光明源泉

在可观测宇宙中,恒星贡献了绝大部分的可见光辐射。这些宇宙中的核聚变反应堆,通过将轻元素转化为重元素的过程持续释放能量。主序星内部发生的质子质子链反应或碳氮氧循环,每秒将数百万吨物质转化为纯粹的能量。

根据质量不同,恒星的光谱特性也呈现系统性变化:O型恒星表面温度可超过30,000开尔文,辐射主要集中在紫外波段;而M型红矮星表面温度仅约3,000开尔文,大部分能量以红外光形式释放。

恒星大气中的吸收线犹如天然的化学成分标签。当星光穿过恒星外层较冷的气体时,特定波长的光子被原子吸收,在连续光谱上留下暗线。

通过分析这些夫琅和费谱线,天文学家能够测定恒星的元素丰度、表面重力甚至自转速度。例如,太阳光谱中的钠D线、氢巴耳末线系和众多金属线,忠实地记录了其大气层的物理条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宇宙地球人类三篇请大家收藏:()宇宙地球人类三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特殊演化阶段的恒星会产生独特的光明模式。红巨星膨胀的外层大气导致强烈的分子吸收,使光谱中充满TiO、VO等分子带;

白矮星虽然光度较低,但表面温度极高,在紫外波段辐射强烈;脉冲星则通过极强磁场中的同步辐射产生定向的射电波束,如同宇宙灯塔般规律闪烁。这些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恒星,共同丰富了宇宙光明的光谱多样性。

星际介质的光明:稀薄物质中的能量舞蹈

星际空间并非绝对的虚空,其中稀薄的气体和尘埃在各种物理过程中也能产生显着辐射。热辐射是星际介质最常见的发光形式之一。

电离氢区(H II regions)中被年轻高温恒星紫外辐射电离的气体,在自由电子与质子复合时会释放特定波长的光子,其中氢的Hα线(656.3纳米)尤为显着,使许多星云呈现特征性的红色。

同步辐射在银河系磁场中无处不在。当接近光速的电子在磁场中做螺旋运动时,会沿切线方向发射高度偏振的电磁波。这种辐射在射电波段尤其明显,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宇宙线电子和星系磁场的独特窗口。

仙后座A等超新星遗迹中的同步辐射,往往伴随着X射线波段的热辐射和非热辐射,形成复杂的多波段光谱特征。

星际分子的转动跃迁辐射揭示了寒冷分子云的内部状态。

一氧化碳(CO)的2.6毫米谱线是追踪分子氢分布的重要替代指标;更复杂的有机分子如甲醇(CH3OH)、乙醛(CH3CHO)等,则在毫米波和亚毫米波段产生丰富的谱线森林。这些分子的光谱特征如同指纹,让天文学家能够解析星云深处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环境。

宇宙尘埃虽然只占星际物质质量的1%,却对光的传播产生决定性影响。尘埃颗粒通过吸收和散射短波光,导致星际红化现象;

同时,被吸收的紫外线能量又会加热尘埃,使其在远红外波段(微米)再辐射。这种再辐射过程在恒星形成区尤为强烈,常常掩盖了内部的可见光发射,却成为赫歇尔等红外望远镜研究恒星诞生的重要线索。

极端天体物理过程的高能辐射

当物质被加热到数百万度时,热运动足以产生X射线辐射。星系团中的高温气体通过这种机制释放大量能量,其光谱特征反映了等离子体的温度、密度和元素丰度。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的观测显示,许多星系团核心存在X射线空洞,这是中央活动星系核喷流与周围介质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结构。

黑洞周围的吸积过程是宇宙中最有效的能量转换机制之一。吸积盘内区的温度可达千万度,产生强烈的X射线辐射;

而相对论性喷流中的同步辐射和逆康普顿散射,则能延伸到γ射线波段。M87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喷流在射电、光学和X射线波段的影像,完美展示了这种多波段辐射的关联性。

γ射线暴代表了宇宙中最剧烈的爆发事件。短暴可能源于中子星并合,而长暴则与极超新星有关。

这些事件在短时间内释放的γ射线光子能量可达TeV量级,其后续余辉则覆盖从X射线到射电的广阔波段。费米γ射线空间望远镜的观测表明,这些高能光子可能携带了关于极端引力环境和粒子加速机制的关键信息。

宇宙学尺度上的光明分布

星系的光度函数描述了宇宙中不同亮度星系的分布规律。从明亮的椭圆星系到暗淡的矮星系,这个函数呈现出特征性的双峰结构。

通过比较不同红移处的光度函数,天文学家能够追踪星系演化历史。斯隆数字巡天(SDSS)等大规模观测项目揭示,星系的光度与其形态、颜色和星族组成存在复杂关联。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宇宙最早的光明遗迹。这种几乎各向同性的黑体辐射,温度仅为2.725开尔文,却蕴含着宇宙38万岁时的结构种子。

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和普朗克卫星的精确测量显示,温度起伏的幅度约为十万分之五,这些微小涨落最终在引力作用下放大,形成了今天的星系和星系团。

重子声波振荡在星系分布上留下了可探测的印记。这些宇宙声波在光子重子等离子体中传播,最后在物质分布上形成了约5亿光年的特征尺度。通过测量大量星系的红移空间分布,天文学家能够利用这个标准尺来研究宇宙膨胀历史和暗能量性质,为宇宙学提供独立于超新星的约束条件。

光与物质的量子舞蹈

在微观层面,原子的电子跃迁是产生特定波长光明的精确机制。当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会释放能量等于能级差的光子。

氢原子的莱曼系和巴耳末系分别对应紫外和可见光波段,成为研究星际和星系际介质的重要工具。金属原子的禁戒跃迁则对电子密度和辐射场强度极为敏感,是诊断天体物理等离子体条件的精细探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宇宙地球人类三篇请大家收藏:()宇宙地球人类三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分子振动转动光谱展现了量子化的能量阶梯。一氧化碳等双原子分子的转动能级间隔在毫米波范围,而振动能级跃迁则对应近红外波段。

多原子分子的简正模式更为复杂,产生丰富的光谱特征。JWST对系外行星大气的观测正是利用这些分子特征来寻找水、二氧化碳甚至潜在生物标志物。

固体物质中的能带结构决定了其与光的相互作用方式。硅等半导体的带隙在可见光范围,使其成为太阳能电池的理想材料;而石墨烯的线性色散关系则导致独特的光电响应。

宇宙尘埃的组成和结构同样影响其光学性质,硅酸盐和碳质颗粒在紫外到红外有不同的吸收和散射特性,这些差异成为研究星际尘埃演化的关键线索。

宇宙光明的组成犹如一部浩瀚的百科全书,记录着从量子世界到宇宙尺度的物理规律。每一种辐射机制都像是特制的语言,诉说着特定环境下物质与能量的对话。

通过解读这些复杂的光之语言,我们得以重建宇宙过去的历史,理解当下的状态,并推测未来的演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天文学本身就是一门解码宇宙光明的艺术,而每一次观测技术的进步,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来丰富这种解读。

宇宙的黑暗组成:隐匿于光明之外的深邃奥秘

当我们的目光穿过璀璨星河,投向宇宙更深邃的黑暗处时,那里隐藏着比可见光明更为惊人的存在。现代宇宙学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事实:

人类肉眼所能感知的恒星与星系,仅占宇宙总物质能量组成的不到5%,其余的95%以上是以形式存在的未知成分。这种黑暗并非简单的光线缺失,而是由一系列性质迥异的实体构成,它们不直接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却通过引力和其他基本力塑造着宇宙的结构与演化历程。

黑暗物质:宇宙结构的隐形骨架

散布在星系与星系团之间的黑暗物质,构成了宇宙物质总量的约27%。这种神秘物质的存在最初由瑞士天文学家弗里茨·兹威基在1933年提出,他观测到后发座星系团中可见物质的引力远不足以束缚星系的高速运动。

七十年代,薇拉·鲁宾对星系旋转曲线的精密测量进一步证实,星系外围的恒星运动速度与开普勒定律预测严重不符,暗示存在大量不可见的物质包裹着星系。这种异常现象在几乎所有漩涡星系中普遍存在,如同一个巨大的暗物质晕包裹着每个发光星系。

暗物质在宇宙大尺度结构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通过数值模拟可以清晰地看到,如果没有暗物质提供的额外引力,原始密度涨落难以在宇宙年龄内演化出我们今天观测到的星系团和超星系团结构。

暗物质先于普通物质塌缩形成引力势阱,然后吸引重子物质聚集其中,最终形成发光天体。这种暗先行的模式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微小温度起伏中已找到直接证据——声波振荡的相位关系明确显示,结构形成的主导者是某种不与光子耦合的物质。

暗物质粒子的性质成为当代物理学最大的谜题之一。最受关注的候选者是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s),这类假想粒子产生于早期宇宙的高温环境,随后因宇宙膨胀冷却而残留下来。

理论上,WIMPs的质量可能在质子质量的10倍到倍之间,通过弱核力和引力与其他物质作用。全球多个地下实验室正在进行直接探测实验,如意大利的XENONnT和中国的PandaX,试图捕捉WIMPs与原子核碰撞的微弱信号。

间接探测则通过寻找暗物质湮灭产生的γ射线、中微子或反物质来进行,费米γ射线空间望远镜对银河系中心异常γ射线过剩的观测可能与此相关。

另一类有趣的候选者是轴子,这种极轻的粒子最初为解决强CP问题而提出。轴子的质量可能仅有电子质量的百万分之一甚至更小,在某些理论模型中,它们可以在强磁场中转化为可探测的微波光子。

美国的ADMX实验采用精密谐振腔技术,正在系统扫描可能的轴子质量范围。如果轴子确实构成暗物质,它不仅解释了宇宙缺失的质量,还可能统一解决粒子物理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暗物质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复杂的层级结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显示,暗物质在引力作用下形成从星系尺度到巨型纤维结构的连续分布,其密度轮廓在星系中心附近遵循或两种可能形态。

矮星系动力学观测倾向于支持核心模型,这与最简单的冷暗物质理论预测存在张力,促使科学家考虑自相互作用暗物质或模糊暗物质等新假说。

更令人困惑的是缺失卫星星系问题——模拟预测的暗物质子结构数量远超观测到的矮星系,这可能意味着小尺度上暗物质与普通物质的相互作用比我们想象得更复杂。

黑暗能量:推动宇宙加速膨胀的无形之手

占据宇宙组成约68%的黑暗能量,是爱因斯坦场方程中宇宙常数项的最可能物理对应。1998年,两个独立研究小组通过观测Ia型超新星发现,宇宙膨胀不仅在持续,而且正在加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宇宙地球人类三篇请大家收藏:()宇宙地球人类三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命运的认知,暗示存在某种抗拒引力的排斥性能量形式。随后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重子声波振荡测量共同确认,黑暗能量的性质与真空能极为相似——其密度在空间上均匀分布,且不随宇宙膨胀而稀释。

从量子场论角度看,黑暗能量可能对应于真空零点能。根据不确定性原理,即使绝对真空也充满量子涨落,理论上这些涨落应该贡献巨大的能量密度。

然而简单的量子场论计算得出数值比观测值大数十个数量级,这被称为宇宙常数问题,是理论物理学面临的最深刻难题之一。可能的解决方案包括超对称理论、额外维度模型或全息原理等新物理框架,但目前尚无被广泛接受的解释。

另一种可能是黑暗能量并非真正的常数,而是某种动力学标量场,如第五元素(quintessence)。这类模型预测黑暗能量的状态方程参数w(压强与能量密度之比)可能随时间缓慢变化,而非严格等于1。

欧空局的欧几里得卫星和美国的LSST天文台正通过精确测量宇宙膨胀历史和结构增长,试图区分这些可能性。某些更激进的理论甚至认为,黑暗能量效应可能源于我们对引力理论在大尺度上的不完全理解,而非真实的能量成分。

黑暗能量在宇宙演化史上扮演的角色远比想象的复杂。在早期宇宙中,辐射和物质密度远高于黑暗能量,其效应可以忽略不计;直到约50亿年前,当宇宙膨胀使得物质密度降低到与黑暗能量相当的临界点时,后者才开始主导宇宙动力学。

这种从减速到加速膨胀的转变,在超新星哈勃图上留下了清晰的特征。如果黑暗能量密度确实保持恒定,未来宇宙将走向大冰冻——所有物质结构最终被加速膨胀撕裂,只剩孤独的基本粒子在永远冷却的时空中飘散。

原始黑洞:连接微观与宏观的黑暗桥梁

散布在宇宙各处的原始黑洞,可能是暗物质候选者中最具戏剧性的一种。这些黑洞并非由恒星坍缩形成,而是产生于早期宇宙的极端密度涨落。

理论表明,如果宇宙暴胀期产生的原初扰动在某些尺度上足够大,它们可能直接引力坍缩形成黑洞,质量跨度从Planck质量到数千太阳质量不等。特别有趣的是,质量约10^15克的原始黑洞可能正好在今天完成霍金蒸发,产生可观测的γ射线暴,这为搜寻它们提供了独特途径。

2015年LIGO首次探测到的双黑洞并合事件,意外地为原始黑洞假说注入了新活力。这些约3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其形成机制难以用标准的恒星演化模型解释,而可能是远古时期遗留下来的原始黑洞。

日本的Subaru望远镜正在进行超新新星计划,通过监测数千万颗恒星寻找引力微透镜事件,以统计原始黑洞在银河系晕中的可能数量。如果原始黑洞确实构成部分暗物质,它们将提供一条连接量子引力与宇宙学的直接纽带。

原始黑洞还可能解决宇宙学中的几个反常现象。例如,某些理论模型预测,适量的原始黑洞可以解释超大质量黑洞在早期宇宙中的快速形成,以及星系核心质量与星系性质之间的神秘关联。

更引人深思的是,如果原始黑洞带有量子信息,它们可能成为解决黑洞信息悖论的关键,甚至为全息原理提供可观测的宇宙学测试。

星际与星系际暗物质:隐藏于虚空中的质量

漂浮在星系之间的星际暗物质构成了宇宙质量的另一重要组分。通过引力透镜效应,天文学家已经绘制出这些不可见物质的详细分布图。

特别是当背景星系的光线穿过前景星系团时,会产生多重像或弧状畸变,其几何结构直接反映了暗物质的质量分布。

哈勃太空望远镜对子弹星系团的观测显示,暗物质与普通物质在碰撞过程中表现出明显不同的行为——热气体因电磁相互作用而减速,而暗物质则几乎不受影响地穿过碰撞区域,形成了着名的质量与光分离现象。

星系际空间中的温热气体同样贡献了大量不可见质量。这些气体的温度在10^5至10^7开尔文之间,主要通过X射线辐射和紫外吸收线被探测到。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揭示,星系团之间的宇宙网中存在大量这种高温气体,其总质量可能超过所有星系中恒星质量的总和。

更难以捉摸的是所谓的失踪重子问题——根据宇宙轻元素丰度的测量,重子物质总量应比观测到的恒星和气体多约30%,这些缺失的重子可能以极稀薄的电离气体形式分布在星系际介质中。

宇宙中还可能存在其他形式的隐匿质量。微弱的恒星残骸如古老的白矮星和中子星、流浪行星、以及理论上预言但尚未发现的夸克星等致密天体,都可能潜伏在星系晕中。

这些被称为大质量致密晕天体(MACHOs)的物体,在上世纪90年代曾被认为是暗物质的主要候选者,但微透镜观测表明它们只能解释极小部分的缺失质量。尽管如此,这些暗弱天体仍构成银河系质量预算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黑暗组成的宇宙学意义

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存在,从根本上重塑了我们对宇宙物质组成的理解。标准宇宙学模型(ΛCDM)将这两种成分作为基本要素,成功地解释了从宇宙微波背景各向异性到大尺度结构分布等众多观测现象。

特别是普朗克卫星对CMB功率谱的精确测量,将宇宙参数确定到前所未有的精度:普通重子物质仅占4.9%,暗物质占26.8%,而暗能量占68.3%。

喜欢宇宙地球人类三篇请大家收藏:()宇宙地球人类三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