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这本易经超有料 > 第5章 六五 · 知临,大君之宜,吉

爻辞: 以智慧监督领导,这是伟大君主适宜的作风,吉祥。

含义: 领导者以明察秋毫的智慧(知临)治理天下,知人善任,洞悉全局。这是君主最适宜的领导方式,必然吉祥。

六五故事:

阳城的深宫里,九鼎在晨曦中泛着青光。

禹站在鼎前,指尖缓缓抚过鼎身上蜿蜒的九州图纹。他的目光从扬州的水系移到雍州的群山,再从青州的海岸滑到梁州的密林。

陛下又在看鼎了。皋陶轻声道。

伯益点头:这半年,陛下每日都要在鼎前站上半个时辰。

他们都知道,自扬州堤坝险情后,禹变了。他不再事事亲力亲为,而是开始用一种更深远的目光审视天下。

这日朝会,禹突然问了一个让满朝文武愣住的问题:

诸位可知,天下有多少条江河?

大臣们面面相觑。有人猜千条,有人猜万条,却无人能说出准确数字。

禹转身指向九鼎:九州之内,有名之江一千三百二十条,无名之溪逾万。其中可通舟楫者四百七十六,常泛滥者八十九。

满殿寂静。

那...天下有多少人口?有大臣试探着问。

在册丁口三百八十万。禹不假思索,实际应逾五百万。其中务农者七成,工匠一成,商贾半成,其余为士、猎、渔。

他走下台阶,声音在殿中回荡:

朕用了三十年,走遍九州每一寸土地。可现在,朕老了,走不动了。

老臣们这才注意到,禹的步伐已不似从前稳健,鬓发早已全白。

所以,禹停在殿中央,朕要铸造一双新的眼睛。

三日后,铸造工坊里炉火熊熊。

禹亲自督造的不是兵器,也不是礼器,而是一套前所未有的工具——九州沙盘。

这里,冀州地势要高三分。他指着初具雏形的沙盘,并州多山,梁州多林,都要如实呈现。

工匠们夜以继日,按照禹的记忆和各地呈报,将九州山川一一复原。

三个月后,当沙盘完成时,所有见到的人都震撼不已。

纵横三丈的沙盘上,群山起伏,江河奔流,城池星罗棋布。这是有史以来第一幅立体的天下图景。

现在,禹对群臣说,就算朕足不出户,也能看见天下的模样。

但沙盘只是开始。

接下来的日子里,禹做了一系列让朝野不解的举动。

他重用了以严苛着称的皋陶,却让他去制定刑律;提拔了以宽厚闻名的伯益,却让他掌管山泽;就连以耿直得罪过不少人的胥午,也被委以监察百官的职责。

陛下这是何意?连皋陶都有些困惑。

禹在沙盘前缓缓踱步:

皋陶,你可知为何让你制法?

臣...不知。

因为你铁面无私。禹停在梁州的位置,但法要如这梁州的江水,既要有堤坝约束,也要容得下鱼虾生存。

他又看向伯益:

你仁厚爱民,正适合掌管山泽。但要记住,取用要有度,如同采药,不可竭泽而渔。

最后对胥午说:

你敢于直谏,正适合监察百官。但要明白,监察不是找茬,而是治病救人。

群臣恍然大悟。原来禹在用人之道上,早已洞悉每个人的特质。

但这还不够。

一日,边关急报:北狄部落发生饥荒,大量流民南迁,与边境守军发生冲突。

朝堂上争论不休。

有武将主张武力驱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有文臣主张开仓放粮:仁德可化干戈为玉帛。

双方各执一词,眼看就要吵起来。

禹却走到沙盘前,指着北境:

你们只看见冲突,却没看见根源。

他取来几支小旗,插在沙盘上:

北狄为何南迁?因为今年草原大旱,牲畜死亡过半。他们不是来侵略,是来求生。

又移动几面旗子:

我们的边境守军为何阻拦?因为去岁边境收成不佳,仓廪本就不足。

大臣们安静下来,看着沙盘上的局势。

所以,禹总结道,这不是善恶之争,而是生存之争。

他当即下令:开放边境三处集市,以北狄的皮革、药材交换中原的粮食、盐铁。同时派遣工匠北上,教北狄人打井取水。

陛下!有老臣反对,教他们打井,岂不是资敌?

禹摇头:草原之所以常起争端,是因为水源不定。若能安定水源,他们何必南迁?

他看向沙盘,目光深远:

治国的智慧,不在于见招拆招,而在于釜底抽薪。

果然,新政一出,北境局势立刻缓和。北狄人用物资换得生存所需,不再硬闯边关。中原也获得了珍贵的皮革和药材。

三个月后,北狄首领亲自前来朝贡。

陛下,他跪在禹面前,您给我们的不是施舍,是生存之道。北狄愿永世称臣。

这一幕让启深受震撼。

当晚,他问父亲:您怎么知道开放集市就能化解干戈?

禹让儿子走到沙盘前:

你看,北狄如草原上的狼群,中原如田间的牛群。当水草丰美时,各自相安无事。当草原干旱,狼群自然要觅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移动沙盘上的旗子:

我们可以在边境筑起高墙,但那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就算挡住了狼群,我们也失去了草原。

所以更好的办法是?

给他们一条活路。禹轻轻拨动旗子,让狼群能在自己的领地生存,他们就不会来抢牛的草料。

启若有所思:这就是的智慧?

禹点头:单靠勤政,只能治标;运用智慧,才能治本。

然而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次年春天,九鼎司报来一个奇怪的现象:各地呈报的粮食产量,与人口增长出现了不符。

按理,人口增一成,粮食该增一成以上。胥午呈上竹简,可这三年来,人口增了两成,粮食却只增了一成半。

禹立即召集相关大臣。

管户籍的说各地瞒报人口,管农业的说天时不顺,管赋税的说计量有误。各方推诿,难有定论。

禹却不急于下结论。

他让人在沙盘旁又立起一块巨大的木板,上面绘制着各州人口、粮产、赋税的曲线。

你们看,他指着曲线,三年来,扬州人口增三成,粮产反降半成。荆州人口增两成,粮产增三成。为何有此差异?

大臣们答不上来。

因为,禹缓缓道,扬州多水田,宜稻米;荆州多山地,宜粟黍。这三年气候偏干,对扬州不利,对荆州有利。

他转向户部官员:你们用同一标准考核各地,岂不是让鱼爬树,让鸟游泳?

满殿鸦雀无声。

次日,禹颁布《州宜令》,规定各州考核需因地制宜。

扬州重水利,荆州重垦荒,青州重渔盐,并州重牧业...各地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不再一刀切。

效果立竿见影。

一年后,各地粮产普遍提升。更重要的是,官员们学会了根据实际情况施政,而不是盲目追求数字。

父亲的智慧,真是深不可测。启在日记中写道。

但禹的智慧不止于此。

他发现各地信息传递太慢,从边关到阳城往往要一个月。于是设立驿传制,每二十里设一驿站,快马接力,重要消息七日可达。

他觉得九鼎上的信息不够详细,命各州绘制详细地图,标注山川、城池、物产。天下地理,从此了然于胸。

他还建立咨议制,定期召集各地长老、工匠、农夫入宫,直接听取民间声音。

最让人称道的是,禹虽然大权在握,却从不独断专行。

每有重大决策,他必召集相关大臣充分讨论。有时为了一个政策,能争论数日。

陛下何必如此费事?有年轻官员不解。

禹耐心解释:

一个人再聪明,也有考虑不周的时候。集思广益,才能避免大错。

他指着殿外的九鼎:

这鼎为何要铸九只?因为一只鼎立不稳。治国也是如此,要靠众人之力。

晚年时,禹做了一件更大胆的事——设立三公议政制。

皋陶掌刑律,伯益管民生,胥午司监察,三人各司其职,互相制衡。重大事务由三人共议,再报禹裁决。

陛下这是要分权?皋陶直言相问。

禹摇头:朕是要建立一套制度,让天下即使没有明君,也能正常运转。

他看着三位重臣,语重心长:

朕终将老去,但天下还要继续。一个好的制度,比一个好的君主更重要。

这句话,成为后世帝王将相深思的箴言。

在禹的智慧治理下,天下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

仓廪充实,路不拾遗,各族和睦。就连最偏远的部落,也派人来学习中原的文明。

一日,启陪着父亲巡视新建的学宫。

看着来自九州的学子同堂读书,启忍不住问:父亲,您觉得为君最重要的是什么?

禹停在学宫门前,望着堂内苦读的学子。

勤政不如知人,亲临不如知势。他缓缓道,真正的智慧,是知道什么该管,什么该放;知道用什么人,办什么事;知道今天做什么,明天得什么。

微风拂过,带来学子们的诵读声。

这,就是的智慧。

夕阳下,老帝王的眼中闪着超越时代的光芒。

大禹从勤政亲为转向智慧治理的过程。他铸造九州沙盘洞悉全局,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建立完善制度知人善任,最终开创太平盛世。这正应了临卦六五爻辞知临,大君之宜,吉的智慧——领导者以明察秋毫的智慧治理天下,知人善任,洞悉全局,这是君主最适宜的领导方式,必然带来吉祥。整章展现了从到的升华,突出了制度胜于人治,智慧重于勤苦的治国哲学,强调了建立长效机制和运用集体智慧的重要性。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